發(fā)布時間: 2025年04月25日 18:33
古代日本人沒有姓,只有名。后來隨著生產(chǎn)的發(fā)展,特別是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在統(tǒng)治階級中間首先出現(xiàn)了氏和姓。氏是日本古代國家中的一種政治組織。每個氏都有自己的名稱,叫做“氏名”。氏名是根據(jù)該氏族在朝廷中擔任的職務或該氏族居住、管轄的地方命名的。例如,在朝廷中主管祭把的部門叫忌部,管理忌部的氏族便稱為忌部氏,而出云氏、近江氏則是統(tǒng)治出云、近江地方的氏族。日本古代的“姓”是賜與氏的稱號,以表示該氏的社會政治地位。姓有幾十種,它類似爵位,是世襲的。各姓之間等級分明。例如:臣、連、君、直等。
除氏、性以外,公元九、十世紀時還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稱號叫苗字。苗是苗裔、分支的意思。苗字即一個家族從氏族本家分離出去后的新姓。要言之,古代日本人的姓有氏、姓、苗宇三個部分,分別表示一定的意義。
一個古代貴族的姓名寫出來往往很長,如“藤原朝臣九條兼實”。
其中:藤原是氏名,朝臣是姓,九條是苗字,兼實是名。
后來,新的苗字大量增加,氏、姓、苗字逐漸臺為一體,統(tǒng)稱為苗字:在今天的日文中,苗字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姓的意思. 在既有氏、性又有苗字的貴族統(tǒng)治階級當中,天皇是一個例外。歷史上的日本天皇都沒有姓,只有名。
在古代,天皇被認為是天神的后代,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因而也就沒必要有性。
不僅是天皇,就連皇后和天壘的子女也都沒有姓(天皇的女兒長大出嫁以后,可以姓丈夫的姓)。氏、姓和苗字是權勢的象征,因此在名前面冠以這些稱號是當時日本統(tǒng)治階級的特權。
而廣大勞動人民一直沒有姓,只有名。
明治維新(1868年)以后,日本廢除了封建的等級別度,到明治三年(1870年),日本政府決定;所有的平民百姓都可以給自己取姓。但是由予長期形成的習慣,許多人還不敢結自己取勝。
為此,日本政府于明治八年(1875年)再次規(guī)定:所有的國民都必須有姓。
從這時起,日本家家戶戶才都有了姓,子承父性,妻隨天性,世代相承,一直延續(xù)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