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 2025年04月20日 13:38
1935年,生于宜蘭羅東“浮侖仔”,排行家中老大,下有4個弟妹。8歲那年,母親突染霍亂而遽逝1950年,于羅東中學初中期間,黃春明遇到了文學上的啟蒙老師-王賢春,王老師教授國文,亦是他的級任導師,她除了鼓勵黃春明多為文練習,亦介紹契訶夫短篇小說集、沈從文與巴金的小說等書,給黃春明閱讀。(1998年,黃春明榮獲第2屆國家文藝獎文學類,黃春明特別寫下《王老師,我得獎了》[5]一文,作為得獎感言,以感謝啟蒙恩師王賢春。)黃春明的求學路頗為曲折,他天生反骨、個性沖動、好打報不平,中學時期,先后被羅東中學、頭城中學退學,而后曾到臺北當過1年的電器行學徒,后來憑著自學考上臺北師范學校,又被退學;轉(zhuǎn)學至臺南師范學校,再遭退學;最后終于順利自屏東師范學校畢業(yè)。黃春明做過多種的工作,諸如電器行學徒、小學教師、廣播主持人/記者、廣告企劃、賣過便當、拍過記錄片、做過電影及兒童劇的導演/編劇,各式各樣的工作經(jīng)驗成為了他小說創(chuàng)作的豐富素材。1956年,發(fā)表第一篇小說《清道夫的孩子》于救國團幼獅通訊第63期1957年,發(fā)表《小巴哈》于新生報南部版1958年,屏東師范畢業(yè),分發(fā)到宜蘭的廣興國小,當了3年的國小老師1962年,在宜蘭通訊兵學校役期間發(fā)表《城仔落車》于聯(lián)合報副刊,隨后還有《北門街》、《玩火》等小說,受聯(lián)副主編林海音女士大力提攜1963年,發(fā)表《胖姑姑》、《兩萬年的歷史》、《把瓶子升上去》、《請勿與司機談話》、《麗的結(jié)婚消息》、《借個火》于聯(lián)合報。退伍后,至中國廣播公司宜蘭臺擔任記者、編輯,及“街頭巷尾”、“雞鳴早看天”節(jié)目的主持人,開風氣之先把廣播現(xiàn)場帶到棚外,現(xiàn)場采訪收音1966年,與中廣的同事林美音結(jié)婚,婚后遷居臺北,進入聯(lián)通廣告公司。加入《文學季刊》。發(fā)表《男人與小刀》于《幼獅文藝》、《照鏡子》于《臺灣文藝》,《跟著腳走》于《文學季刊》1967年,進正豐廣告公司,歷任國華廣告公司、清華廣告公司。發(fā)表《沒有頭的胡蜂》于《文學季刊》第2期,《他媽的,悲哀!》于臺灣文藝第15期、《齊桓公的故事》、《神、人、鬼》于《文學季刊》第3期,《溺死一只老貓》于《文學季刊》第4期、《看海的日子》、《相像》于《文學季刊》第5期1968年,發(fā)表《癬》于草原雜志第2期,《兒子的大玩偶》于《文學季刊》第6期,《魚》于中國時報,《阿屘與警察》于仙人掌雜志1969年,發(fā)表中篇小說《鑼》于《文學季刊》第9期。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兒子的大玩偶》仙人掌出版1971年,發(fā)表《甘庚伯的黃昏》于現(xiàn)代文學45期,《兩個油漆匠》于文學雙月刊第1期1972年,發(fā)表《蘋果的滋味》于中國時報。策劃中視“貝貝劇場-哈哈樂園”90集,并擔任編劇,首次引進日本杖頭木偶,創(chuàng)造了深受大小朋友喜愛的戲偶“小瓜呆”1973年,發(fā)表《莎喲娜拉.再見》于中國時報。拍攝中視紀錄片“芬芳寶島”系列,開創(chuàng)紀錄片與報道文學的新紀元。小說《魚》入選國民中學的國文課文。1974年,發(fā)表《下消樂仔》、《小琪的那一頂帽子》于中外文學,《往事只能回味》、《屋頂上的蕃茄樹》于中國時報。出版《鑼》、《莎喲娜啦,再見》小說集,遠景出版1975年,出版《小寡婦》小說集,遠景出版1976年,出版《鄉(xiāng)土組曲》-臺灣民謠記事,遠流出版,并于中國時報連載1977年,發(fā)表《我愛瑪莉》于中國時報1978~1982年間任職愛迪達公司,統(tǒng)籌商品行銷企劃1980年,獲吳三連文藝獎1983年,發(fā)表《大餅》于文季文學雙月刊第1期。小說《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改編為《兒子的大玩偶》三段式電影,中影公司出品,吳念真編劇,分別由侯孝賢、曾壯祥、萬仁導演。《看海的日子》改編為同名電影,由黃春明編劇,王童導演。1984年,小說《莎喲娜拉.再見》、《兩個油漆匠》改編成電影,《莎喲娜拉.再見》由黃春明編劇,葉金勝導演;《兩個油漆匠》由吳念真編劇,虞戡平導演1985年,發(fā)表《愕然的瞬間》于皇冠雜志。出版【黃春明小說集】:《齊桓公的故事》、《鑼》、《莎喲娜啦,再見》皇冠出版1986年,發(fā)表《現(xiàn)此時先生》、《瞎子阿木》、《打蒼蠅》于聯(lián)合報,《從“子曰”到“報紙說”》于皇冠雜志1987年,發(fā)表《放生》、《琉球印象》、《等待一朵花的名字》于聯(lián)合報1988年,發(fā)表《我愛你》、《小三字經(jīng),老三字經(jīng)》、《戰(zhàn)士.干杯!》于中國時報。出版“瞎子阿木-黃春明選集”,葛浩文編,香港九龍文藝風出版1989年,發(fā)表散文《夜市》、《地震》于中國時報。任中國文化大學廣告系特聘講師。出版散文集“等待一朵花的名字”皇冠出版 。出版“黃春明電影小說集”皇冠出版1990年,出版《王善壽與牛進》文學漫畫集,皇冠出版。發(fā)表散文《一票》、《解嚴》、《地震》、《恒春一號》于中國時報。發(fā)表“毛毛有話”系列于皇冠雜志1991年,推行本土語言復育,擔任宜蘭縣推行本土語言教學召集人。1992年,主編語言教材“本土語言篇實驗教材-河洛語教學手冊、錄音帶”、“本土語言-河洛語系注音符號簡介”宜蘭縣政府出版1993年,出版【黃春明童話】,包含《我是貓也》、《短鼻象》、《小駝背》、《愛吃糖的皇帝》、《小麻雀.稻草人》共5本撕畫童話,皇冠出版。出版“毛毛有話”,由皇冠出版。為搶救日漸流失的本土文化,在家鄉(xiāng)宜蘭創(chuàng)立吉祥巷工作室;著手進行“宜蘭縣通俗博物志圖鑒”田野采訪記錄。擔任國立藝術(shù)學院戲劇系兼任藝術(shù)教師。編導《稻草人和小麻雀》兒童劇,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演出,于國立藝術(shù)館1994年,發(fā)表散文《羅東來的文學青年》,童詩《停電》、《我是風》于中國時報,劇本《戰(zhàn)士,干杯》于聯(lián)合文學。創(chuàng)立黃大魚兒童劇團,推出“周末劇場”說故事給小朋友聽;演出《土龍愛吃餅》創(chuàng)團戲;《稻草人和小麻雀》兒童劇全臺巡回,由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演出;指導《稻草人和小麻雀》兒童劇,林老師說故事兒童劇團演出,于臺北市圖書館1995年,發(fā)表《SOS,請救救小孩子吧》、《先做一個好讀者》、《不感動的不寫》、《那一股沖動還在》于中國時報。發(fā)表散文《羅東味》于中國時報、《我們到底做錯了什么》于仰山會訊、及《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劇本。出版繪本《兒子的大玩偶》格林文化出版,楊翠玉繪圖。編導《掛鈴當》兒童劇由人和布偶同場表演,北臺灣巡回,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編導《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大型兒童歌舞劇,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演出,于國家戲劇院1996年,發(fā)表詩作《菅芒花》于中國時報。編寫《共享豐收喜悅》-水稻文化活動,北投農(nóng)會出版。與省立交響樂團合作《小李子不是大騙子-新桃花源記》兒童劇,全臺巡回,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承辦“宜蘭縣社區(qū)總體營造-理念宣導”,參與宜蘭縣梅花社區(qū)、天送埤社區(qū)總體營造的規(guī)劃,推辦“1996茅仔厝研習營”。1997年,承辦宜蘭縣“讓舊地名重見天日”立碑與立傳系列活動。協(xié)助梅花社區(qū)推動“憨猴總動員”系列活動及第2屆“1997茅仔厝研習營”。策劃第1屆羅東嘉年華“萌芽、茁壯、向未來”活動,以太平山伐木史為主題。創(chuàng)作《來去宜蘭》撕畫、《宜蘭有禮系列-金棗有晴、日日有魚、鴨子呱呱叫》撕畫1998年,發(fā)表散文《王老師,我得獎了》及“老人系列”短篇小說《九根手指頭的故事》、《死去活來》、《銀須上的春天》、《呷鬼的來了》于聯(lián)合報。出版繪本《兒子的大玩偶》韓文版,格林文化出版,楊翠玉繪圖。獲第2屆“國家文化藝術(shù)基金會文藝獎”文學類。于北京舉辦【黃春明作品研討會】,由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國臺聯(lián)及中國人民大學華人文化研究所共同主辦。主持超級電視臺的社教節(jié)目“生命.告白”。編寫《粒粒皆辛苦-臺灣舊農(nóng)業(yè)的背影》羅東鎮(zhèn)農(nóng)會出版,策劃出版“十個舊地名的故事”,李賴主編,宜蘭縣政府出版;制作宜蘭縣《桃花源在那里?》社區(qū)總體營造理念宣導錄像帶1999年,以《鑼》入選“臺灣文學經(jīng)典三十”-小說類。發(fā)表小說《最后一只鳳鳥》于聯(lián)合文學、《售票口》于聯(lián)合報;散文《用腳讀地理》、《老人寫真集》于聯(lián)合報,《 陶淵明先生,請坐》于中國時報,《和蕭蕭一起玩現(xiàn)代詩》于自由時報;詩作《一位在加護病房的老人》、《一個老人的中秋記憶》于自由時報;發(fā)表《愛吃糖的皇帝》兒童劇劇本。與省立交響樂團合作《愛吃糖的皇帝》兒童劇,臺灣省第7屆音樂藝術(shù)季系列,演出6場,全臺巡回,黃大魚兒童劇團宜蘭分團演出。3度推出《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演出9場,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于國家戲劇院。出版《放生》小說集,聯(lián)合文學出版?!斗派沸≌f集獲聯(lián)合報【讀書人1999年最佳書獎文學類】及【1999年臺灣本土十大好書】。小說《兒子的大玩偶》獲香港亞洲周刊入選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創(chuàng)作《龜山朝日》撕畫2000年,發(fā)表《文化生活不等于藝術(shù)活動》于民生報、《大便老師》于聯(lián)合報、《大地上的三炷香》于聯(lián)合報、世界日報、《寫作有時也不那么寂寞》于中國時報;詩作《有兩種宜蘭人》、《悵然大物》、《相約武昌街》、《一則無聊得要死的故事》、《記得昨日》、《想呻吟》、《我好寂寞》、《清風無罪》、《吃齋念佛的老奶奶》、《那一個小孩站在那里唱歌》、《黑夜》于聯(lián)合報,《詩人把詩寫在大地上》于臺灣日報。發(fā)表散文《路邊拾珍》、《 蘇桐 先生.您好》、《菜園》、《學習》、《菅芒花》、《新娘的花冠》于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樂覽雜志。出版【黃春明典藏作品集】:《莎喲娜啦.再見》、《兒子的大玩偶》、《看海的日子》、《等待一朵花的名字》皇冠出版?!斗派沸≌f集獲2000年金鼎獎“推薦優(yōu)良圖書”及第23屆時報文學獎推薦獎。出版小說集德譯本“Huang Chunming.Sayonara - Auf Wiedersehen”由文建會與德國衛(wèi)禮賢翻譯研究中心合作.Arcus Chinatexte。與大愛電視臺“希望工程”合作演出說書版《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義演4場,巡回921南投及嘉義災區(qū),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 。3度推出《稻草人和小麻雀》兒童劇,演出3場,于羅東鎮(zhèn)展演廳,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指導《稻草人和小麻雀》兒童劇,演出2場,于宜蘭演藝廳,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演出。承辦“新桃花源運動”社區(qū)綠化營造示范區(qū)乙案,參與宜蘭縣天送埤社區(qū)、三民社區(qū)綠美化規(guī)劃工作。任公共電視臺形象大使,巡回臺澎各地監(jiān)獄演講、三民社區(qū);佛光大學駐校作家2001年,于中國大陸北京召開“新世紀再讀黃春明研討會”。出版【黃春明文集】三卷本,中國大陸,九州出版、“黃春明小說集”中國大陸,解放軍文藝(昆侖)出版。任蘭陽戲劇團藝術(shù)總監(jiān)。發(fā)表首部歌仔戲劇本《杜子春》。指導《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演出5場,宜蘭縣內(nèi)巡演,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演出2002年,編撰《眾神的停車位》,師生聯(lián)手創(chuàng)作,為任教東華大學外文系創(chuàng)作研究所的教學成果結(jié)輯,遠流出版。發(fā)表小說《眾神,聽著》、《金絲雀的哀歌變奏曲》,最短篇《靈魂招領(lǐng)》于聯(lián)合報,《買觀音》、《棉花棒.紫藥水》于世界日報。發(fā)表政治詩《殺風景》。編導《杜子春》歌仔戲,演出12場,于宜蘭演藝廳,蘭陽戲劇團演出。指導《我不要當國王了》兒童劇,演出11場,于蘭陽女中、宜花東正式劇場、宜蘭縣內(nèi)國小,由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演出。改編《愛吃糖的皇帝》兒童劇為歌仔戲劇本。獲中國文藝協(xié)會榮譽文藝獎章2003年,發(fā)表詩作《向日葵》、《鳳凰花》、《玉蘭花》于聯(lián)合報。發(fā)表散文《我知道你還在家里》。編導《愛吃糖的皇帝》歌仔戲,演出3場,于宜蘭演藝廳,蘭陽戲劇團演出。編導歌仔戲《新白蛇傳I—恩情、愛情》,演出4場,于宜蘭演藝廳,蘭陽戲劇團演出。編導《掛鈴當》兒童劇,演出2場,于宜蘭文化局,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指導閩南語版《稻草人與小麻雀》兒童劇,演出7場,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演出。指導臺東師范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的研究生演出《掛鈴當》兒童劇。發(fā)表劇本《外科整型》于中國時報2004年,發(fā)表詩作《夜幕》、《冷氣團》、《臭頭香》、《酢醬草》、《白花婆婆針》、《含羞草》于中國時報,《天回天》、《國峻不回家吃飯》于聯(lián)合報。與日本HITOMIZA人形劇團技術(shù)合作,推出大型現(xiàn)代人偶劇《外科整型》,由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宜蘭演藝廳演出2場后,受邀至日本飯?zhí)锸袊H偶節(jié)演出。歌仔戲《杜子春》、《愛吃糖的皇帝》、《新白蛇傳I—恩情、愛情》,全臺演出十余場,由蘭陽戲劇團演出。指導《愛吃糖的皇帝》兒童劇,演出5場,于宜蘭演藝廳,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演出。編導讀劇版《戰(zhàn)士干杯》舞臺劇,應邀于第2屆國際讀劇節(jié),演出1場,于臺北紅樓,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后受邀至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演出。2005年,發(fā)表詩作《戰(zhàn)士干杯!》、《一把老剪刀》、《飄飄而落》、《圓與直的對話》于自由時報。發(fā)表散文《龍目井》于自由時報。于自由時報,開辟《九彎十八拐》雜文專欄,發(fā)表《打一個比方》。創(chuàng)辦宜蘭人的文學雜志《九彎十八拐》雙月刊。編導歌仔戲《新白蛇傳II—人情、世情》,演出4場,于宜蘭演藝廳,蘭陽戲劇團演出。編導讀劇版《杜子春》歌仔戲,應邀至歌仔戲讀劇節(jié)演出,于國立傳統(tǒng)藝術(shù)中心,蘭陽戲劇團演出。編導《小駝背》兒童劇,巡演11場,于宜蘭演藝廳、宜蘭縣內(nèi)偏遠校園、金瓜石社區(qū),并受邀至南投縣演藝廳為原住民小朋友演出兩場,回程至內(nèi)政部中區(qū)兒童之家義演1場,由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2006年,獲第13屆“東元獎”人文類-社會服務;獲第7屆“噶瑪蘭獎”。第6度推出《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演出4場,于宜蘭演藝廳,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校園巡演版《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于宜蘭縣內(nèi)校園巡回演出12場,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并受邀赴花蓮東華大學、臺南國家文學館演出。指導《小駝背》兒童劇,演出3場,于蘭陽女中,復興國中少年劇團演出2007年,擔任佛光大學兼任教授,臺灣藝術(shù)大學駐校作家。《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演出2場,于羅東鎮(zhèn)公所展演廳.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并受邀赴臺北市私立復興實驗小學演出。指導《稻草人和小麻雀》兒童劇,礁溪國小兒童劇團演出,于礁溪國小2008年,遠赴美國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參加“重返現(xiàn)代:白先勇、“現(xiàn)代文學”與現(xiàn)代主義國際研討會”。參加于中正大學,所舉辦的“黃春明國際研討會”,當中有來自韓國、日本、中國、加拿大、美國的世界各地學者與會,并于研討會期間,演出《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佛光大學頒授黃春明榮譽文學博士學位2009年,應“龍應臺文化基金會”之邀,參與“思沙龍”活動,演講“清貧,卑微,掙扎著長大──臺灣的城鄉(xiāng)成長”?!稈焘彯敗穬和瘎?,于宜蘭、羅東演出?!段也灰攪趿恕穬和瘎。谛轮裱不匮莩?。由聯(lián)合文學出版社,出版“黃春明作品集”,共8冊。參與“九彎十八拐”文學雜志的2009悅聽文學活動,親自朗讀自己的文學作品。2010年1月,書畫家張光賓、文學家黃春明及版畫家廖修平榮獲第29屆行政院文化獎。6月,黃春明透過羅東圣母醫(yī)院的聯(lián)系,拜訪了正在住院的資深書迷-官義福,官義?,F(xiàn)年56歲,罹患食道癌,30幾年前就開始閱讀黃春明的作品。在現(xiàn)場黃春明表示,這是對作家最大的鼓勵,比得大獎更榮幸,強調(diào)“一個人到了生命末期還想見我,是身為作家的光榮!”黃春明說,是官點醒他要繼續(xù)寫文章,準備寫新書,感動其他人,新作品寫好就會拿到病房,鼓勵官勇敢活下去。[6] 8月中,趨勢教育基金會于臺北市中山堂舉辦“向大師致敬-黃春明 來一碗拾錦黃春面”活動,活動期間除了邀請黃春明演講、座談,還有黃春明的撕畫作品展及放映由黃春明小說改編的電影-看海的日子、兒子的大玩偶,并由黃大魚兒童劇團演出《我不要當國王了》與《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兒童劇。2011年5月24日,黃春明因文訊等單位舉辦“百年小說研討會”的邀請,前往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進行專題演講〈臺語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論點是反對全臺語文寫作及閱讀(不管是漢字或羅馬字)。成大臺文系副教授蔣為文,以預先準備的標語諷刺黃春明:“臺灣作家不用臺灣語文,卻用中國語創(chuàng)作,可恥!”。黃春明當眾脫掉上衣,并朝蔣為文出穢言、比中指,場面一度難以控制。最后在工作人員搶下標語后收場,沒有爆發(fā)肢體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