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了挺久,發(fā)現(xiàn)有個挺有意思的現(xiàn)象,從程序員、高級程序員,到現(xiàn)在掛著架構師、專家之類的頭銜,伴隨著技術和能力的提高,想不明白的事情反而越來越多了。
這些疑問有些來自于跟小伙伴的交流,有些是我的自問自答,有些到現(xiàn)在也想不清楚,這篇文章就來寫一寫這些問題。
如何更高效的學習?
很多新人程序員一開始在學習上找不到方向,但我想在渡過了一段時間的新手期之后,這類問題大多都會變得不再那么明顯,工作的方向也會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但是沒過多久,能了解到的資料就開始超過每天學習的能力,像是買了沒看的書、收藏沒讀的貼、Mark了之后再也沒有關注過的文章越積越多,更別提每天面對各種技術分享或者微博里的新鮮玩意了
大多數(shù)人每天能留給自己學習的時間有限,這個階段如何提升學習效率就成了要解決的重點。
說說自己提升學習效率的心得,非常簡單:體系化的學習。
我曾經很喜歡看一些博客或者是一些“看起來”比較通俗易懂的文章,每天在微博微信里刷到什么技術文章就Mark下來,基本上幾分鐘就能讀完。
可一段時間下來,雖然讀了不少東西,但是還是有種在原地打轉的狀態(tài),并沒有感受到有什么實際的提高。
最后實在忍不住,抱著厚書硬啃了一遍,突然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讀書時自己學到的是一張完整的知識網絡,每個知識點和其它內容相互聯(lián)系和區(qū)別。這種全方位的理解比起一篇篇獨立的文章,不知要高到哪里去了。
而讀了一段時間書之后,漸漸原本不在一個體系之內的知識也會慢慢聯(lián)系起來,比如說后端服務的開發(fā),簡單梳理一下,就成了這樣:
在重復了幾次痛苦的學習-梳理過程后,再去看一些獨立的文章或者資料往往會事半功倍,因為能在體系內找到相對應的知識,甚至有時候一本書里一頁只需要看一句話,點破那層窗戶紙,就可以掌握新的知識。
你是怎么知道這些的?
工作中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幾次把問題處理過程總結了一下,發(fā)了出來,之后就像滾雪球一樣,有越來越多的小伙伴來咨詢問題。
比如說:前一陣幫忙排查一個性能問題,系統(tǒng)壓力稍微一大就會頻繁FullGC,壓力降低之后又恢復了。
某個小伙伴接入代碼質量檢查系統(tǒng)之后發(fā)現(xiàn)每次構建會報一個莫名其妙的錯誤,打不了包。
某次代碼有Bug,小伙伴跑來來問我git怎么才能回滾代碼。
每次查完這種問題的時候,一些剛畢業(yè)沒多久小伙伴們就會用一種崇拜的眼神看著我,然后大多會問:“你是怎么知道這些的?”
實際上,雖然我一直在不斷的學習,但是面對工作中無窮無盡的新問題,大部分問題還是會命中我沒有掌握的那部分區(qū)域。每次有人問到我不了解的知識時我都會非常開心:還有什么比帶著問題學習更有效率的學習方法呢?
而且幸運的是,在建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學習新的知識通常都能很快的上手,解決一個問題往往只需要多了解一個知識點而已。
舉個例子,頻繁FullGC的問題,以前查過很多次GC的問題,大多數(shù)是Java程序或JVM內存泄露問題,而這次內存沒有泄露,GC吞吐量也正常,那么我只需要查一下如何查看一段時間內創(chuàng)建的最多的對象的方法就可以了。
回到剛才的問題,小伙伴們問我:“你是怎么學到這些的知識的?”
答案是:在你問我問題之后現(xiàn)學的。
似乎隔三差五就能看到一些關于架構師應不應該寫代碼的文章。我是屬于寫代碼派,因為我本身就喜歡寫代碼。
但是,當工作職責發(fā)生變化之后,如何保持寫代碼和其它工作之間的平衡就成了問題。
從個體效率上來看,我自己親自寫代碼,和很多人相比沒有什么絕對優(yōu)勢,甚至有些人碼代碼的速度比我還快一些。
但作為架構師,參與寫代碼還是會有一些不大不小的收益。一般來說合格的程序員對于明確分配的任務會完成的很好,但是大部分情況下“架構”這個詞意味著架構師并不會涉及太多細節(jié)。
架構圖和代碼實現(xiàn)之間總還是有些距離,你無法保證所有人都會正確的理解你的設計,或者是程序員寫代碼時遇到障礙時會立刻想出足夠優(yōu)雅的解決方案。
之前寫過一篇關于爛代碼的文章,大部分爛代碼并不是架構師的設計問題,如果程序員沒能很好的理解設計或者是經驗不足,往往會做出一些非常匪夷所思的東西。
比如我見過剛畢業(yè)的程序員為了防止模塊耦合而將耦合的代碼又拷貝了一份,或者為了“優(yōu)化性能”而盡量把所有邏輯寫在一個函數(shù)里。
如果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并改正這些問題,那么這些地方就會變成“正確的錯誤代碼”,或者“不是我寫的”代碼,或者“我靠我也看過那段代碼”之類足以被掛上恥辱柱的玩意。
這種問題算是架構師的責任嗎?作為一個視名聲如命的架構師,我認為是的。
在我看來,寫代碼的架構師更像是在做后勤保障的工作:在代碼中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可能存在的問題,向其他人提出警告;或是給予其他人改進的意見,必要的時候給其他人演示一下正確的姿勢。
大部分情況下我作為架構師并不需要攬下“核心模塊”開發(fā)這種工作,畢竟我能調配的時間太零散了,效率難以保證,很多人在專注的情況下比我做的好很多,我只需要保持大局觀,需要時適度參與就可以了。
總的來說,架構師和程序員在某些方面上有點像產品經理和用戶的關系,大部分程序員并不會主動告訴你他們想要什么、哪里需要優(yōu)化,甚至自己也不知道這些。想要做出好的產品,捷徑之一就是跟用戶做同樣的事情。
成為架構師最困難的門檻是什么?
跟一些程序員交流的過程中,有不少人問我要怎么成為一名牛逼的架構師。
我最近幾年面試的人挺多,發(fā)現(xiàn)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很多自稱架構師的人跟你講一個架構時簡直滔滔不絕,各種技術名詞像是說相聲一樣從他嘴里說出來,三句話不離高并發(fā)、大數(shù)據。
但是稍微追問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基本概念的缺失,例如自稱精通高并發(fā)的人說不清楚他所謂的高并發(fā)系統(tǒng)的瓶頸在哪里,自稱精通架構設計的人說不明白他的系統(tǒng)怎么保證高可用,自稱超大數(shù)據量的系統(tǒng)實際上只有不到100萬條數(shù)據,等等。
架構師雖然聽起來很高大上,但本質上仍然是工程師,不是科學家,也不是忽悠人的江湖騙子。學習再多,也需要實踐落地。
設計架構方案更多的是在做一些抽象和權衡:把復雜的需求抽象成簡單的模型,從功能、性能、可用性、研發(fā)成本等等方面規(guī)劃如何構建一個系統(tǒng),這些內容需要更多的實踐練習。
很多人沒有工作在類似微博平臺這種天天需要接觸架構設計的地方,而很多公司沒有架構方面的工作可供他們練級,于是就想辦法從理論上下功夫。
這類人的特征非常明顯:在信息不足,甚至不了解實際場景的情況下就開始做架構設計,這種所謂的架構往往理解比較膚淺,經不住推敲。
每年招人之后我們都會做一些針對新人的架構方面的培訓,課程材料基本上包括了高可用架構相關的主要方面,但是學完這些材料之后就能成為獨當一面的架構師了嗎?并沒有。
相反,這僅僅是開始,新人真正做了幾個并發(fā)量上萬的系統(tǒng)之后才算是正式入門:面對壓力時才會懂得權衡,走過彎路之后才會尋找捷徑。
所以我認為在架構師(和其它很多)的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實踐,夸夸其談很容易,與其拽一些技術名詞,不如把你正在做的系統(tǒng)真正的做好。
我和大牛之間有多少距離?
技術上的差別可以補上可以看看如下架構圖:經驗上的差別那就只能看自己的沉淀了。
跟很多人一樣,剛畢業(yè)時我覺得作為程序員,只要努力,加上少許天賦便可以獲得一些成績。
工作一段時間后,對自己和其他人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晰,逐漸的發(fā)現(xiàn)程序員之間的差距或許比人和猴子之間的差距還大,接受這個事實讓我郁悶了很久。
再過一段時間,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能夠客觀的評價自己的能力,也意識到了距離并不是那么重要,只要想辦法跑的更快,就足夠了。
以上就是動力Java培訓機構小編介紹的“從菜鳥到Java架構師你還差多少距離”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如有疑問,請在線咨詢,有專業(yè)老師隨時為你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