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點知識
心徹為知,大知而察!
發(fā)布時間: 2025年05月25日 15:05
中國古代歷代貨幣介紹( 春秋戰(zhàn)國貨幣)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走向崩潰,封建社會逐步確立的大變革時期,生產關系的變革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由于不同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程度的差異,和習慣的不同,遂形成了這一時期貨幣形態(tài)的多樣性,除西周已有布幣外,尚有刀幣、環(huán)錢、蟻鼻錢和爰金等。
一、空首布幣
布幣是春秋時期除齊,楚以外普遍使用的貨幣。早期的布幣形體較大而無文字,以后多鑄有紀數(shù)、紀地、紀干支、紀幣或幣值的文字。
春秋時期空首布幣有:
空首聳肩尖足大布空首無文布平肩橋足空首布
這類空首布多有一字或二字地名,也有紀干支、數(shù)字的。
“高”空首布:“高”,地名,即高都,春秋時晉地,在今山西省晉城縣東北。
“周”空首布:“周”,地名,即平周,春秋時晉地,在今山西省介休。
“留”空首布:“留”,地名,即屯留,屬晉,在今山西省屯留縣。
“示”空首布:“示”,地名,即示邑,屬晉,在今山西省祁縣。
“同”空首布:“同”,地名,即“同是”,亦即“銅鞮”,晉邑,在今山西省沁縣。
“雨”空首布:“雨”,地名,露的省寫,亦即潞,晉邑,在今山西省潞城縣。
“吳”空首布:“吳”,地名,即虞山,屬晉,在今山西省虞鄉(xiāng)。
“智”空首布:“智”,地名,即智城,晉邑,在今山西省解縣。
“吉”空首布:“吉”,地名,晉邑,在今山西吉縣。
“文”空首布:“文”,地名,屬晉,在今山西文水縣。
“耒”空首布:“耒”,地名,即耒邑,晉地,在今山西黎城縣。
“呂”空首布:“呂”,即晉呂邑,在今山西省霍縣西南。
“侯”空首布:“侯”,地名,即晉溫邑,今河南武陟縣。
“南”空首布:“南”,地名,魏地,今河南南陽。
“于”空首布:“于”,地名,在今河南沁陽西北。
“武”空首布:“武”,地名,趙邑,在河南省北。
“甘”空首布:“甘”,即甘丹,地名,亦即邯鄲,趙邑,在河北省。
“向”空首布:“向”,地名,春秋時鄭地。今河南洧川縣西南。
“是”空首布:“是”,地名,即“同是”。見上釋。
“貞”空首布:“貞”,即貞阝,地名待考。
“戈”空首布:“戈”,即武的省寫。
“木”空首布:“木”,即木門,地名,屬晉。
“尚”空首布:“尚”,地名,即鄔,春秋晉邑,在今山西介休縣。
“西”空首布:“西”,即西都,地名,本屬晉,后屬趙。
此外,尚有●、商、宋、毫、粵(或釋雩)、羊、阜、成、鬲、土、木、王、羽、易、公、非、朱、工、羔、良、居、益、松、井、文貨、大、屯、止、瓦、仁、甘、臺、合、●、棐、屰、鳥、貿、莫、陽、定、谷、竹、冊、室、城、康、下、云、瑁、皿、白、幺、曰、垂、艸、窒、氏、叔、空、安周、金、斤、古、富、田、上、君(群)、群、室、、安臧、宮考等。其中有些字的考釋仍有待研究,上已引用的考釋是否準確,也還有推敲的余地??帐撞贾屑o數(shù)字者已見的有一至十,其中“四”與“九”未見,紀干支的有丙、戊、辛、壬、癸。紀地支者,有子、卯、已、午、未等。
空首布中尚有斜肩的,如王川釿(舊釋三川金化或齊金化)、東周、武等數(shù)種。
二、平首布幣
空首布進一步輕型化和小型化發(fā)展,成為首部平直不空,襠部加深的平首布。在其演變過程中,又可分為尖足、方足、園足等。體形亦由大向小發(fā)展。
各種形狀的平首布分別介紹如下:
尖足布
“晉易”尖足布:“晉易”即晉陽。戰(zhàn)國時趙邑,今山西太原。此布有大小兩種,小者稱“晉易半”,但亦有無字者。半即兩枚當大者一枚之意。
“易人”尖足布:“易”為陽字簡寫。陽人,地名,秦地。在今河南臨汝縣西。此布亦有大小二種。
“文陽”尖足布:“文陽”現(xiàn)釋為“汶陽”,恐不確。汶陽為魯?shù)兀髮冽R,故地在今山東寧陽縣東北。齊國用刀不用布,故此文陽當不指此。文陽尖足布亦有大小兩種,其背有字者,意同上。
“西都”尖足布:“西都”,地名,戰(zhàn)國趙邑,今山西孝義縣。
“中都”尖足布:“中都”,地名,本屬晉,后屬趙,故城在今山西平遙縣西北。
“甘丹”尖足布:“甘丹”為邯鄲的簡寫,地名,春秋時屬晉,后為趙都。故城在今河北邯鄲。
“榆鄉(xiāng)”尖足布:“榆鄉(xiāng)”,地名,戰(zhàn)國趙邑榆次,晉時名榆邑,地在今山西榆次。
“離石”尖足布:地名,戰(zhàn)國時趙地,在今山西省。
“平州”尖足布:“平州”,地名,現(xiàn)釋為齊地,在今山東省萊蕪縣。齊不用布,此釋恐不確。
“平周”尖足布:“平周”,地名,魏邑,在今山西介休縣西。
“莆子”尖足布:“莆子”,地名,在今山西。
“新城”尖足布:“新城”,地名,趙邑?!妒酚洝で赜洝罚骸扒f襄王三年,蒙騖攻趙新城?!痹诮裆轿魉房h西南。
“武安”尖足布:“武安”,地名,戰(zhàn)國趙邑,在今河南省。
“皮氏”尖足布:“皮氏”,地名,魏邑,故城在今山西河津。
“長葛”尖足布:“長葛”,地名,鄭邑,在今河南長葛縣東北十二里。
●丘”尖足布:“●”即顯,“顯丘”地名,在今河南武陟縣西南。
“商丘”尖足布:“商丘”,地名,宋國都,在今河南開封附近。
“霍阝”尖足布:即霍,國名,地在今山西霍縣西南,為晉所滅。
“于半”尖足布:“于”即于阝,地名,在今河南沁陽縣西北?!鞍搿睘槎种恢猓屚?。
“中陽”尖足布:“中陽”,地名,趙邑,即山西中陽縣。
“●邑”尖足布:“●邑”,地名“●”字為虢字變體,即北虢所在地,為晉所滅。地在今山西平陸縣。
“●”尖足布:即“藺”字,地名,趙邑,即山西離石縣。
“腧”尖足布:“腧”,地名,即山西榆次縣,本屬魏,后屬趙。
“陽化”尖足布:“陽”,地名,即陽邑,在山西太谷縣?!盎?,幣名。
“茲氏”尖足布:“茲氏”,地名,春秋屬晉,戰(zhàn)國歸趙,地在今山西省。
“韋”尖足布:“韋”即韓,地名,在陜西省韓城,韓邑。
“武平”尖足布:“武平”,地名,趙邑,在今河北省文安縣、汾陽縣附近。
平肩尖足布尚有茲、豕●半、北茲、邪山、●、壽陰、大陰、艸等多種。
方足布
平首方足布是戰(zhàn)國時期流通最廣的布幣,按其形狀的不同,可分平首銳角方足布、釿布、小方足布幾類。
1、平首銳角方足布:平首銳角方足布是方足布中的早期類型,流通時間約于春秋末至戰(zhàn)國初期,其特點是在平首頂端有兩銳角分別向兩側突出。這種布傳世很少,所見不多,約有下列數(shù)種:
“公”方足布:“公”,地名,即公里,宋地。
“垂”方足布:“垂”,地名,魏邑,今山西曹縣北。
“涅金”方足布:亦有釋作“涅陰”者?!澳保孛?,晉邑,在今山西省武鄉(xiāng)縣。
“盧氏涅金”方足布:“盧氏”,地名,西虢的別稱,在今陜西寶雞縣東。此幣上有兩處地名,頗費解。
2、釿布:釿布的特點是平首方足圓襠,肩則有圓有方,較厚重。錢文字數(shù)較多,內容有紀地及紀值的。
“晉陽二釿”、“晉陽一釿”、“晉陽半”釿布:“晉陽”,地名,戰(zhàn)國趙邑,即今山西太原?!扳Y”,幣值。
二、一、半則紀數(shù)也,二釿等于二枚一釿,又即等于四枚半釿。
“安邑二釿”、“安邑一釿”、“安邑半釿”布:“安邑”,地名,魏舊都,地在今山西夏縣?!扳Y”見上釋。
“梁二釿”、“梁一釿”、“梁半釿”布:“梁”即大梁,魏國都。戰(zhàn)國時魏都曾由安邑徙大梁,故地在今河南開封。“釿”釋見前。
“虞一釿”、“虞半釿”布:“虞”,地名,今山西虞鄉(xiāng)。“釿”釋見前。
“●一釿”、“半釿”布:“●”,地名,鄭邑,后屬韓,在今河南登封縣?!扳Y”釋同前。
“甫反一釿”布:“甫反”即蒲反,魏邑,今山西永濟縣北?!扳Y”釋同前。
“安陰”布:“安陰”,地名,趙地,今河南安陽附近。
“分”布:“分”,地名,汾陽之布也,戰(zhàn)國時屬趙,地在今山西汾陽。
“梁充釿二五十當●”布:“梁”,地名,見前釋?!啊瘛敝亓繂挝换驇胖?。全部錢文的意思是:“梁二釿布五十枚當一●”?!傲撼溻Y布一百當●”布,意為“梁一釿布一百枚當一●?!?/p>
“梁正尚百當●”布:釋同上。
“梁半尚二百當●”布:意為:“梁半釿布二百枚當一●”。
3、小方足布
小方足布是戰(zhàn)國時期流通較廣和流傳至今也較多的一種布幣,其特點是平首平肩方足方襠,體小而薄,錢文較工整,內容多紀地名。
“安陽”小方足布:“安陽”,地名,趙邑,在今河南安陽。
“宅陽”小方足布:“宅陽”,地名,魏邑,在今河南滎陽縣東南。
“宜陽”小方足布:“宜陽”,地名,韓邑,在今河南宜陽縣。
“尹陽”小方足布:“尹陽”,地名,在今河南伊陽縣。
●陽”小方足布:“●陽”,即平陽,地在今山西臨汾。
“平陽”小方足布:“平陽”,地名,趙邑,在今山西臨汾縣。
“虞陽”小方足布:“虞陽”,晉地,在今山西平陸縣。
“晉陽”小方足布:“晉陽”,地名,晉邑,在今山西太原。
“文陽”小方足布:“文陽”,地名,即汶陽,魯?shù)兀诮裆綎|寧陽縣東北。(另見尖足布“文陽”釋)
“趙邑”小方足布:“趙邑”,地名,趙地,在今河北蔚縣。
“鄔邑”小方足布:“鄔邑”,地名,晉舊地,在今山西介休。
“●邑”小方足布:“●邑”,地名,晉舊地,在今山西霍縣。
“陽邑”小方足布:“陽邑”,地名,晉舊地,在山西省。
“祁”小方足布:“祁”,地名,晉舊地,在山西太原。
“平邑”小方足布:“平邑”,地名,趙地,在今河北省。
“中邑”小方足布:“中邑”疑即“中都”,趙地,在今山西平遙縣。
“汞邑”小方足布:“汞邑”,地名,韓地,在今河南登封。
“奇氏”小方足布:“奇氏”,地名,即山西猗氏縣。
“皮氏”小方足布:“皮氏”,地名,魏邑,在今山西河津。
“曼阝子”小方足布:“曼阝子”,地名,在河南洛陽東南。
“襄垣”小方足布:“襄垣”,地名,趙邑,即今山西襄垣縣。
“北屈”小方足布:“北屈”,地名,舊晉地,在今山西吉縣東北。
“處奴”小方足布:“處奴”,地名,屬晉,在山西省。
“涅”小方足布:“涅”,地名,晉地,在今山西武鄉(xiāng)縣。
“中都”小方足布:見尖足布“中都”。
“莆子”小方足布:見尖足布“莆子”。
“●丘”小方足布:見尖足布“●丘”。
“分”小方足布:見尖足布“分”。
“同是”小方足布:“同是”即銅鞮的省寫,地名,屬晉,在今山西沁縣。
“露”小方足布:“露”即潞,國名,為晉所滅,遂為晉地,在今山西潞城縣。
“咎如”小方足布:“咎如”本為一小國,為晉所滅,地歸晉。
“來阝”小方足布:“耒阝”,即來邑,疑指小國黎,后歸晉,地在山西西南。
“木阝”小方足布:“木阝”,即木門,地名,晉邑。
“長阝子”小方足布:“長阝子”,即長子,地名,晉邑,在今山西長子。
“屯留”小方足布:“屯留”春秋時赤狄邑,晉滅之,地在今山西屯留。
“長安”小方足布:“長安”,地名,趙邑。
“共阝”小方足布:“共阝”即共,鄭邑,在今河南輝縣。
“平原”小方足布:趙國有平原君,或謂平原君所封之地。
“豐”小方足布:“豐”,地名,周舊邑,地在陜西雩縣東。
“藺”小方足布:釋見尖足布“藺”。
“高都”小方足布:“高都”,地名,春秋時屬晉,戰(zhàn)國屬魏,在今山西城縣東北。
“馬●呂”小方足布:“●”即服的省寫?!皡巍睘闋I字之省寫,居住地。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此當指趙君所封地。
“平陰”小方足布:“平陰”,地名,晉地,在今河南孟津縣東。
“辛阝”小方足布:“辛阝”,即莘,地名,原屬虢國。
“冥阝子”小方足布:“冥阝”,地名,春秋時虞邑,后歸晉。
“于爻”小方足布:“于”為于阝的省寫,《古泉匯》認為“爻”為郊字省寫。則“于爻”即“于阝郊”,于阝國都城郊所鑄。于阝城故地在河南沁陽縣西。
“平周”小方足布:釋見尖足布“平周”。
“朱邑”小方足布:或釋邾,國名,在山東鄒縣南。
“商丘”小方足布:釋見尖足布“商丘”。
“瓦阝”小方足布:即“瓦”,地名,周地,在今河南洧川縣。
“成阝”小方足布:“成阝”,國名,在今山東寧陽縣北。
“郜”小方足布:“郜”,地名,晉地,在山西祁縣。
“郟”小方足布:“郟”,地名,周地,在今洛陽西。
“萊”小方足布:“萊”即時來,鄭地,在河南滎澤縣東。
“木貝”小方足布:見上“木阝”。
“平貝”小方足布:即“平邑”,見上釋。
“茲氏”小方足布:“茲氏”,戰(zhàn)國趙地,在山西。此布有署“茲氏半”者,即兩枚等于一枚“茲氏”。
“涅陰”小方足布:見前“涅金”釋。
“寧”小方足布:“寧”,地名,春秋時為義渠國地,后歸秦,地在甘肅寧縣西北。
“寶”小方足布:“寶”亦為義渠國地。
“邰”小方足布:“邰”,國名,地在今陜西武功縣西南。
“高阝”小方足布:“高阝”,地名,晉邑,在今河南省柏鄉(xiāng)。
“甫阝氏”小方足布:“甫阝”,地名,在陜西略陽。
“未邑”小方足布:“未”為妹的省寫。妹邦“紂之所都處也”。地在今河南淇縣北。
小方足布尚有益昌、陰平、梁阝、戈阝、禾阝、郎、王氏、土易、王易、涿、害等等。
戰(zhàn)國布幣中,尚有一種形制特殊的,平肩長身而方足,首部有一孔,錢文為四字,有釋“殊布當釿”,有釋“殊布當十化”,現(xiàn)又有釋“旆錢當釿的”,背文為“十貨”。又有一種形如兩個方足布的足部連在一起,面文及幕文均有二字。有將面、幕文連續(xù)釋為“四布當十化”的,現(xiàn)有釋為“四錢當釿”。這兩種布數(shù)量很少。
三孔布及圓足布
三孔布的首部及兩足均有一孔,故名之為三孔布或三竅布。這種布幣是戰(zhàn)國末期秦鑄行的貨幣,形制特殊,傳世極少。幣面有紀地文字,背面則有紀重文,如:兩、朱(后作銖)等。
“南行唐”(或釋“魯陽”)三孔布:“南行唐”,地名,戰(zhàn)國時趙邑。
“安陽”三孔布:釋見上“安陽”條。
此外尚有“上比阝陽”、“下比阝陽”、“上專”、“下專”、“杞”、“雁鄉(xiāng)”、“北九門”、“藺”等。
三、刀幣
刀幣是由青銅刀類演化而來的,可能起源于漁獵地區(qū),后來在商業(yè)和手工業(yè)發(fā)達地區(qū)發(fā)展。使用刀幣的有齊、燕、趙等國,其使用布幣的同時也兼用刀幣。刀幣大致可分以下幾個類型。
1、齊刀:齊刀是齊國的貨幣,形體較大,制作工整,文字亦美。齊刀往往根據(jù)其錢文字數(shù)多少稱謂之。
齊六字刀:這是傳世極少的一種珍貴刀幣。它制作精細,文字清秀,充分反映戰(zhàn)國時期文化藝術及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幣文六字有釋為“齊造邦長環(huán)化”、“齊造邦●法化”、“齊造邦長法化”、“齊造邦長大化”等,至今尚無一致意見?!霸彀睢庇腥酸屪鞯孛?,亦有人釋作“開邦建國”之意。
“齊法化”三字刀:背文有中、牛、生、巠、平、工、丙、大、上、士、土、安、方、行、刀、化、匕、亻、吉、木、禾、易、曰、金、法(●)、廿、司、北、二、央、立、互、本、七、正、白、文、工等字。
“齊之法化”四字刀:背文有曰、化、●茴、個、亻、上、十、二等字。
“齊之化”三字刀:此刀傳世極少,背文有匕、文等。
“節(jié)墨之法化”刀:節(jié)墨即墨,齊國即墨地方(在今山東平度)所造。背文有安邦、●大行、曰工、吉、上、化行、司、●等字。
“節(jié)墨法化”刀:與上同。背文有土、人、亻、一、七、八、十、匕、上、●、九、曰、大、化、司等。
“安陽之法化”刀:“安陽”,本屬莒,后屬齊。《史記·六國表》“齊宣王四十四年伐莒及安陽?!北澄挠谢?、●、曰、上、工、匕、一、二、●、八等字,字上有一星點,星點上又有三橫劃。
齊明刀:山東博山縣出土較多,故亦稱“博山刀”。博山地域古屬齊,故知為齊刀幣。又因刀上有一“明”字,故全稱為“齊明刀”。背文有一字者居多,也有二字和二字以上者。有些文字尚待考釋。背文中有共化、齊化、齊化共金、齊●化等字,亦可證為齊刀之一種。
尖首刀:尖首刀是刀幣中早期類型,首部較尖削。這種刀有一類首部特別尖,無錢文,有把它稱為針首刀的,其流通時間在春秋。一般尖首刀比齊刀薄小簡單得多,錢文以一字居多,如:非、城、立、土、易、化、木、吉、生、于、工、上、中、下、水、王、氏、井、曰及數(shù)字一、二、三等,二字者較少,有兆阝化、工化、非一、文一、六一、八木、丙匕、六丁,兀城等,尖首刀多出土于河北一帶。
2、明刀:因刀面上有一“明”字得名,明字又有釋作“召”、“●”、“莒”等字的。明刀的形制有兩種:一種柄部和身部曲折如磬,因此也稱“磬折刀”。另一種圓折微彎,故又稱為“圓折刀”。這種刀幣主要出土于河北,一般認為是燕國貨幣,也有認為趙國也使用這種刀幣。刀背上的文字有工、化、干、上、下、左、吉、行、乙、壬、癸、良等,有些字尚不可識。
3、圓首刀:此種刀是戰(zhàn)國刀幣的晚期類型,刀首兩邊圓,故稱圓首刀。又因刀身與柄連接處近平直微彎曲,故又稱為直刀。刀上有無字的,也有有字的,有字的有下列幾種:
“甘丹”圓首刀:“甘丹”,即邯鄲,趙地。背文有●、刀、六、八、十等,亦有無字的。
“白”圓首刀:“白”,柏的省字,指柏人,趙地。背有一、二、五、六、七、十、一二、二一、廿四、人、廠、魚、文、田、乙等字,亦有無字的。
“白人”圓首刀:釋同上。背有作“二”字的。
“成白”圓首刀:“成白”,地名。
小直刀:刀身平直體形較小,是戰(zhàn)國末的刀幣。錢文僅見“晉陽化”、“晉陽釿化”、“晉陽”數(shù)種。
四、環(huán)錢
環(huán)錢是由紡織工具紡輪演化的貨幣,也有人認為是從玉環(huán)、石環(huán)等裝飾品或刀幣的環(huán)部演化而來的。其形圓而中間有孔,便于攜帶,亦便于計數(shù),且不易折損,因而最終成為我國方孔圓錢的直接祖先。戰(zhàn)國時期除楚國外,其他國家或先或后都鑄行過環(huán)錢。早期的環(huán)錢形較大,無文厚重,孔先圓后方,先無郭后有郭,并有鑄文,同時還逐漸向輕小方向發(fā)展。茲介紹如下:
“垣”字環(huán)錢:“垣”,地名,即長垣,初屬衛(wèi),后入翟,再屬晉,地在今山西垣縣西,此錢有認為是春秋時垣地所鑄。
“共”字環(huán)錢:“共”,地名,戰(zhàn)國屬魏,在今河南輝縣。
“藺”字環(huán)錢:“藺”,地名,見前釋。
“異陰”環(huán)錢:舊釋“濟陰”,今從《中國古代貨幣通考》讀異陰。地在河南新鄭、密縣一帶,為鄭地。
“離石”環(huán)錢:“離石”,地名,見前釋。
“長垣一垣”:“長垣”釋見上“垣”條,一垣為貨幣單位。
“共屯赤金”:《歷代古錢圖說》釋:“屯”,純者,共邑之銅純而色赤,故曰共屯赤金。
“共口釿”:第二字待考。
“東周”環(huán)錢、“西周”環(huán)錢:“東周”、“西周”均為地名。公元前441年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郟邑,為垣公地,在洛陽西北,稱西周。公元前357年,周惠王又封其少子班于鞏,在洛陽東北,稱為東周。東、西周是位處周都洛陽的方向而言,非歷史上的東、西周?!皷|周”環(huán)錢為東周君鑄,“西周”環(huán)錢為西周君鑄。
“安臧”:待考。
“明化”、“明四”:均為燕環(huán)錢。圓形方孔。
“半環(huán)”:“半環(huán)”,貨幣單位,謂一環(huán)之半。
“貝益化”、“貝益二化”、“貝益四化”、“貝益六化”:“貝益”,幣名?!盎保泿艈挝?。數(shù)字則紀幣值。此錢圓形方孔。
“一珠重一兩。十二”舊釋:“重一兩十二珠”。此幣尚有“一珠重一兩·十三”“一珠重一兩·十四”的,據(jù)考釋為秦環(huán)錢。
“兩甾”:“甾”,重量單位,每甾為六銖,兩甾即十二銖亦即半兩。此錢圓形方孔,亦為秦幣。
五、蟻鼻錢與爰錢
蟻鼻錢
蟻鼻錢是楚國的銅幣,是貝幣的高級形態(tài),因其形狀及上面的刻文形如“鬼臉”,又稱“鬼臉錢”?!跋伇清X”上的刻文有數(shù)種,有釋作“坐”、“●”、“金”、“●朱”又有釋為“各六朱”的郢爰。
我國不但是最早使用金屬鑄幣的國家,也是最早使用貴金屬——黃金作貨幣的國家。貴金屬便于分割、貯藏、攜帶,體小值大、質量經久不變等優(yōu)點,是理想的幣材?!佰肌笔俏覈钤绲慕饚牛佰笔堑孛?,楚國首都?!半肌笔侵亓繂挝弧3半肌蓖?,尚有“陳爰”。
微信掃碼關注公眾號
獲取更多考試熱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