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3-01-07 00:03:09
教育專碩和學碩分別考察311和333,雖然代碼不同,培養(yǎng)目標不同,但是考察的內容有部分是相同的,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教育心理學相關知識點,供教育專碩和學碩的考生在零碎時間學習,希望可以對大家有利。
兒童中心課程(Child-centered Curriculum)是以兒童的主體性活動和經驗為中心組織的課程,即以選擇和組織學習經驗為基礎,用兒童(學習者)的興趣、需要、問題等組成的課程,其學習形式是通過兒童的活動,解決問題。兒童中心課程又稱活動中心課程(Activity-centered Curriculum)或經驗課程(ExperienceCurriculum)。
兒童中心課程論的思想首先應追溯到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J.J.Rousseau,1712~1778年)。他提倡自然主義 (Naturalism),倡導自然教育論,主張采用擺脫封建統(tǒng)治影響的適應自然的教育方法,培養(yǎng)自然人。盧梭的課程論的核心,在于創(chuàng)造性地 發(fā)現(xiàn)兒童內在的自然性,教育不能無視兒童的本性和現(xiàn)實生活,必須遵循兒童的自我活動,采取適應兒童年齡發(fā)展階段的教育方法。盧梭非常重視直 接經驗,甚至提出:世界以外無書籍,事實以外無教材。在盧梭所寫的《愛彌兒》(1762 年)中,已經提出了活動中心課程論的基本思想。
給兒童中心課程以系統(tǒng)的理論基礎的是美國實用主義(Pragmatism)哲學家杜威(J.Dewey,1859~1952年),他從壟斷資產 階級的政治需要、主觀唯心主義經驗論以及本能心理學出發(fā),提出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組、兒童中 心、從做中學等一系列口號和原則。他說:學校課程中相關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不是文學,不是歷史,不是地理,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他認為 應該通過活動和經驗來學習,不同意把內容劃分為各個學校科目。因為內容既依賴于學生,又依賴于現(xiàn)實。他提出用基于實際對象的設計教學代替?zhèn)鹘y(tǒng)的學科教學。
杜威的學生克伯屈(W.H.Kilpatrick,1871~1965年)創(chuàng)立的設計教學法(1918年)把杜威的兒童中心課程論體現(xiàn)得最 為完善。所謂設計教學就是要學校在學生的有計劃的活動中進行教育。這種活動必須由兒童決定目的,兒童制訂活動計劃,兒童自己實施活動,兒童自己評價活 動效果。兒童在設計活動中可以獲得知識,培養(yǎng)興趣、能力和各種品質。1919年成立了進步教育協(xié)會,使兒童中心課程在美國中小學(主要是小學)廣泛流 行,形成一個全國性的持續(xù)近五十年之久的教育改革運動。
在舊中國,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教育、教學做合一以及其他一些實驗學校的實驗,都是以活動中心課程和設計教學的原則為依據(jù)的。新中國成立后批判了這種課程論,但60年代文革期間,又曾出現(xiàn)典型產品組織教學,以戰(zhàn)斗任務帶動教學等做法,實質上也是貫徹活動中心課程 論。
兒童中心課程論的主要優(yōu)點是:(1)從兒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出發(fā),學習活動是積極的,活潑的;(2)注意將學習與生活環(huán)境密切聯(lián)系,將生 活、經驗、社會課題和其他豐富的內容吸收到學校課程中來,有利于豐富學校的教學內容;(3)注意從活動、經驗中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 身心得到發(fā)展。
它的主要缺點是:(1)課程內容局限于兒童的日常生活經驗,輕視前人創(chuàng)造的文化科學,不利于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2)偏重課程的心 理結構,忽視知識的體系和科學的邏輯結構,不利于學生掌握系統(tǒng)的科學知識。表面上看它旨在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但實質上卻限制了學生主體的發(fā)展;(3)以兒 童為中心,容易輕視教育的社會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