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 2025年01月09日 00:01
哈佛大學收生時涉嫌歧視亞裔學生一案,原告平權(quán)組織“學生為公平入學”(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向法院提交報告,指哈佛透過人格評分把亞裔學生拒諸門外,哈佛否認收生過程歧視,并反駁原告方援引的數(shù)據(jù)誤導。案件將于10月開審。
綜合CNN和《紐約時報》報道,代表亞裔學生的“學生為公平入學”向波士頓地區(qū)法院提交文件,列舉2000至2015年間超過16萬名報讀學生的資料,指哈佛在學術(shù)成績和課外活動表現(xiàn)等因素外,還以“正面人格”(positive personality)、魅力、勇氣、善良和受尊重程度等個人特質(zhì)評分,亞裔申請者的評分設(shè)定由一開始便低于其他族群,即使學術(shù)成績比其他種族的學生卓越,仍被校方強行拉低入學機會。
“學生為公平入學”表示,資料證明了亞裔校友、學生和申請者多年來的疑慮,哈佛時至今日仍然采用上世紀20、30年代的對猶太學生的限額模式,限制獲取錄學生的種族,行為“構(gòu)成歧視和種族定型”。
“學生為公平入學”并指,哈佛有系統(tǒng)地歧視亞裔學生,把亞裔生的比例限于每年約20%,而且按年只有小幅度增長,造成白人及西裔學生得利,因此做法違憲。原告方更表示,哈佛為免公然定出收生種族配額,引入一系列主觀條件,包括學生的性格、人格等,使得亞裔學生背負“原罪”。
根據(jù)分析,校方評核亞裔學生時,往往形容他們“擅于達標”(standard strong),也就是缺乏值得取錄的特質(zhì),對比白人學生,亞裔學生獲得此評語的機率高出25%,另外校方評論也指亞裔學生,“需要更努力才能在大量同類學生中脫穎而出”。
在評估過程中,哈佛會把申請者分為5類,分別為學術(shù)、課外活動表現(xiàn)、運動員、個人及整體,評分由1至6,1為最佳。白人學生的個人評分一般優(yōu)于亞裔,21.3%白人學生獲得1或2分,亞裔該比例只有17.6%。
即使校友在學生面試時給予亞裔及白人的個人評分相約,但到了校方收生辦事處的一關(guān),亞裔申請者的個人評分仍是最差,有時收生辦事處甚至從未與亞裔申請者見面,便直接評為低分。
對此哈佛反駁指,收生辦事處即使沒有面試,仍能從申請者的自我介紹文章及推薦信等材料作出判斷,又指取錄委員會有40名委員,當中包括亞裔,絕不可能得出亞裔申請者個人性格比其他種族欠佳的結(jié)論。
另外,“學生為公平入學”還披露,哈佛在2013年曾作內(nèi)部檢討,發(fā)現(xiàn)若果校方只考慮學術(shù)成績,亞裔收生比例將高達43%,而非實際上的19%。但計算運動員、校友及教職員子女的因素后,白人比例隨即上升,亞裔學生比例則降至31%,再計算課外活動表現(xiàn)和性格評分,亞裔學生便減少至26%。
“學生公平入學”批評,這份內(nèi)部報告證明哈佛歧視,但校方對報告視而不見也從未公開。哈佛承認有此報告,但認為內(nèi)容初步和不完整,又指每年都有大量申請者成績優(yōu)異,例如將于2019年畢業(yè)的一屆便有超過8000名學生平均分滿分,3500名學生的SAT數(shù)學滿分,2700名學生SAT口試滿分,因此不能單靠學術(shù)成績作為收生標準,其他方面也需要考慮。
哈佛重申,根據(jù)校方專家分析,收生篩選過程并沒有構(gòu)成任何歧視,尋求多元化是校方收生過程中重要一環(huán),最高法院也曾在2006年裁定,院??梢钥紤]學生的族群背景,而哈佛在過去10年錄取的亞裔學生增加29%,足以證明歧視不存在。
哈佛又批評,“學生公平入學”的數(shù)據(jù)屬誤導及不完整,故意剔除優(yōu)先獲取錄的運動員、校友子女和職員子女,他們當中也有亞裔?!皩W生公平入學”則指,剔除上述元素方能集中分析種族對收生的影響。
此案中雙方都希望速戰(zhàn)速決,并提請法官以簡易判決(summary judgement)作出對自己有利的判決,但法官表明不會未經(jīng)審訊便裁決,案件將于10月展開聆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