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 2025年04月21日 02:43
近日,哈佛大學錄取新生時“歧視”亞裔美國人的事情再度成為熱門話題。事情起源于“學生公平入學”組織遞交法庭文件,對哈佛大學歧視亞裔美國人進行了指控。
近些年來,有關美國頂尖大學招生時對亞裔的“歧視”報道屢見不鮮。亞裔被歧視的核心點在于,學業(yè)優(yōu)秀的亞裔學生未必能夠被頂尖大學錄取?!皩W生公平入學”組織提到,在去除種族以外的其他條件一致時,亞裔學生可能性被錄取率遠遠低于其他族群。
哈佛大學公布的數據顯示,其學生中有22.2%為亞裔美國人,非洲裔為14.6%,西班牙裔和拉丁裔為11.6%,印第安人以及太平洋島民占2.5%,白人學生比例接近50%。
根據美國聯邦人口普查局的統(tǒng)計數據,美國亞裔人口總數達到了2140萬,華裔超過了508萬。亞裔是全美教育程度最高的族裔,擁有學士以上學位的25歲以上的亞裔占比53.2%,遠高于全美31.2%的平均水平。
有三個數據值得注意。一是亞裔在美國人口當中約占6%;二是哈佛大學的亞裔學生占比超過了20%,僅次于白人群體;三是學業(yè)優(yōu)秀的亞裔學生錄取率低于其他族群。
從這三個數據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即亞裔學生更熱衷于申請哈佛這樣的美國頂尖名校,申請的人數比較多。由于亞裔十分重視教育,亞裔學生總體的學業(yè)成績要高于其他族群,導致比其他族群進入哈佛的門檻更高。
這種情況其實很像中國的高考。河南的學生考上清華、北大的概率要遠低于北京學生,分數線要遠高于北京的學生。中美這種現象本質是一致的,即在同等條件下,因種族或者區(qū)域的不同,導致成績相同的學生錄取結果不一。
不過,哈佛大學校長否認了招生中歧視亞裔現象的存在,認為合法和公平。
仔細分析,會發(fā)現哈佛招生時是否歧視亞裔是個很典型的羅生門事件。如果說歧視,在讀亞裔學生數量卻僅次于白人。如果說沒有歧視,亞裔學生進入哈佛的難度確實是要比其他族群更高。
古今中外,當區(qū)域或者族群的教育水平不一致,如何進行優(yōu)質教育資源分配,確實是一個關系到每個人切身利益的敏感社會問題。如明朝初期,因北方總體教育水準遠低于南方,一次科舉考試北方考生全軍覆沒,51名中榜進士均為南方考生,這引發(fā)北方考生的強烈不滿。明太祖朱元璋為籠絡北方士子,穩(wěn)固新王朝政權,采取的對策是分南北榜。自此,全國性的科舉競爭變成了區(qū)域內的競爭,這樣能夠確保即便教育落后地區(qū)的士子也有機會通過中舉進入仕途。
殊途同歸,我們會看到哈佛大學錄取新生時所采取的措施,和明初推出南北榜、中國高考按照區(qū)域來劃分大學招生指標是沒有本質區(qū)別的,即考慮到了區(qū)域、族群在教育水準上的差異性,并給予教育水平落后的區(qū)域、族群專門名額。
但很不幸的是,在正視這種差異性的前提下,所采取的區(qū)別錄取對待,則更加會進一步穩(wěn)固這種差異性,進而加劇區(qū)域、族群之間的沖突和矛盾。
哈佛錄取亞裔學生人數并不少,但亞裔優(yōu)秀學生卻更難進哈佛。表面看,這個悖論應該是亞裔學生更熱衷申請哈佛有關,粥少僧多。而從深層次原因分析來看,我認為這是中西方教育理念沖突的經典表現。中國教育理念集中體現在科舉制度上,科舉在中國延承了1000多年的歷史,即便現在的高考改變了考試內容,但其內核還是一致的。
科舉制度的社會意義在于,一方面選拔了一批社會精英充當官員治理國家;另一方面則是通過科舉考試實現階層流動,有效防范社會形成對皇權有威脅的勢力,皇權更為穩(wěn)固。中國曾短暫取消過高考,但推薦上大學的方式則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尋租空間,其畢業(yè)生也并不受社會待見,證明這種方式并不可行。中國人已經習慣了年少時種地,因被頂尖名校的錄取,后成為國家大員的教育改變命運的理念。
美國教育卻在很大程度上成為階層分化的工具,名校校友子女享受特殊照顧,Z名單的存在則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兩種教育理念的差異,導致亞裔家庭更普遍重視教育,更青睞上名校,因為一旦上了名校則意味著會有更好的前途。
亞裔在爭奪更多的上哈佛機會,這到底是人心不足蛇吞象還是要創(chuàng)造更公平的教育競爭,這取決于從哪個角度來看。即便是有更大概率上清華、北大的北京學生,也同樣面對著名額多被海淀區(qū)、西城區(qū)這些名校壟斷的問題,北京郊區(qū)學校的學生上清北的概率未必比河南學生還高。
在談到亞裔所面對的招生“歧視”時,常會比對當初猶太人也曾經碰到過這個問題。并為此導致美國頂尖名校招生從早期看成績到現在的綜合評估方式。但猶太人還是少數,且現在猶太人已經融入到了白人群體當中。
我認為,哈佛大學其實很難再退步,很難增加更多的亞裔學生錄取數量。保持社會多元化并非是個口號,而是需要在現實當中進行平衡。
中國國際教育界比較關注“學生公平入學”組織狀告哈佛之事,并關心是否會影響到中國學生申請美國頂尖名校的結果。我認為,無足輕重。今年哈佛在中國大陸地區(qū)只錄取了6名學生,數量比2017年減少了兩名。哈佛在中國大陸錄取的學生數量微乎其微,側面反映出哈佛對中國大陸地區(qū)的學生的態(tài)度,這種撒面粉式的錄取方式最終也不會有好的效果。
美國頂尖名校在錄取學生時,不管其招生理念如何,其最終目的是要甄選出最有可能成功的學生,無論是在政界、商界還是學界。因為私立的頂尖名校,必須要有一大批有成就的畢業(yè)生,才可能持續(xù)吸引到優(yōu)秀學生申請,以及得到更多的捐款。
在現在的中國,本科畢業(yè)于美國名校的學生數量極少,很難在中國國內形成強大的影響力。從這點來看,美國頂尖名校在中國做得并不成功,也很難享受到中國經濟發(fā)展所帶來的紅利。這會影響美國頂尖名校錄取中國學生的興趣,并進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