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 2025年05月24日 13:26
作為北美大陸的兩個鄰國,加拿大留學還是美國留學一直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毋庸置疑,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國,依然是熱門。在各大機構發(fā)布的全球大學排行榜里,前20強一般除了英國的牛津、劍橋(有的榜單可能還有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其他均是清一色美國高校。美利堅一國培養(yǎng)的諾貝爾獎得主人數就占了全部獲獎者的一半。除了公認的高等教育質量世界第一,美國還有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全球最大的經濟體量、最發(fā)達的科學技術、最龐大的科研資金或創(chuàng)業(yè)風投資金、最廣闊的高技術人才就業(yè)市場。所以,盡管時常有非教育的因素摻雜進來阻礙留學美國,但申請美國高校的全球留學生人數繼續(xù)超越其他國家。美國,依然熱門!
而加拿大大學在傳統(tǒng)上承襲了英國式的大學模式,在教學模式上更多地受到鄰居美國的影響,在學術交流上也與美國緊密相關。所以,兩國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且語言相通,在經濟交流,科研分享方面幾乎沒有阻礙。很多加拿大人在加拿大讀書后,南下美國進行研究生深造或者工作。這使得雖然加拿大人口少、市場小,但是借助美國的優(yōu)勢,發(fā)展出不遜于美國的K-12教育體系。
拋開分析兩國的高等教育體系的特點,比如已經談過很多遍的加拿大省管教育,本省大學招生絕對傾向于在本省就讀的高中生,美國高等教育的院校分為眼花繚亂的不同類型,我想從加拿大和美國的大學教育的內容、申請的準備和畢業(yè)后的方向這三個問題去比較加拿大和美國的大學。
第一、絕大多數加美兩國大學本科專業(yè)教育差別不大,通識教育各有其特點。
排名歸排名,但是排名不能反映出一個大學的全部。實際上,不論是美國還是加拿大的大學,大部分大學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在某些專業(yè)領域特別突出,而其他專業(yè)處在平均水平。比如著名的全美前十的名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相關專業(yè)全美榜首,而商學院不是它的強項;在加拿大,說到計算機專業(yè),基本上所有人第一個想到的是滑鐵盧大學,而不是多大、麥吉爾、UBC這三個能擠進世界百強的加拿大大學。大部分加拿大和美國本地學生會根據自己想學習的專業(yè)去做調研并確定最終選擇哪所大學,而不是單純的以大學綜合排名去選擇自己的大學。加拿大的麥克林雜志大學排名和美國的US News大學排名,除了大學整體排名之外,還有不同專業(yè)類別的大學排名。所以,在加拿大和美國選擇大學,綜合排名只是一個參考標尺之一,更重要的是還要看專業(yè)排名。具體到某一個專業(yè)而言,拋開在專業(yè)排名上前幾位的大學,剩下的大學在這個具體專業(yè)的本科教學上差異并不是很大。
我們所知道的加拿大大學都是公立大學。加拿大的私立大學和教會大學不參加大學排名,所以家長和學生也很少知道這些數量非常少的加拿大私立大學和教會大學。從這方面來說,主要以政府財力去支持大學的發(fā)展,反映出加拿大大學的教育目的是鼓勵盡可能多的加拿大學生能夠接受到高等教育,是一種“有教無類”的教育普及方式。加拿大大學雖然也有專業(yè)之外的拓展課,比如多倫多大學的breadth,我們可以理解其為加拿大大學本科的通識教育。加拿大大學的本科生只要滿足畢業(yè)對于通識教育課程的選擇和要求并且拿到學分,學生可以從通識教育課程名單里選取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其規(guī)模要比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小很多,也基本上不會摻雜進各自大學所謂的“培養(yǎng)理念”。在加拿大大學,很多學生是把通識教育課作為拉高自己GPA的方法,而不是負擔,學生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投入到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課程的學習之中去。
大部分美國的大學,不論是公立還是私立,也是這樣一種普及型高等教育的思維。通識教育的概念其實是從美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出來的,即學生在完成本專業(yè)的課程的同時,還需要在不屬于自己的專業(yè)里挑選課程。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往往比加拿大大學拓展課在整個本科學習里占據更為重要的地位,也花費美國大學本科生更多的時間,同時也反映出不同大學對于人才培養(yǎng)的理念和側重點。例如加州大學圣地亞哥的通識教育理念是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簡稱MMW,一共要上5個學期的課,考試合格后才能達到畢業(yè)對于MMW的要求。很多中國留學生“恨”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因為它占據了四年本科學習的很大一部分時間,還融合了政治、宗教、歷史、哲學、文學等各種文科的學科,閱讀量比較大,中間還有很多連翻譯成中文都聞所未聞的知識點和詞匯。大部分課后閱讀材料是原文文獻,例如學習公元前的古巴比倫時代,就要求去讀整本的《吉爾伽美什史詩》;學習基督教,就要求去讀《圣經》。作為一個中國學生最幸福的時刻就是學到中國的思想家時,去讀英文版的《論語》和《道德經》。對于中國留學生普遍偏重理工科而言,這樣的通識教育學習難度好比讓老外在中國學習先秦諸子和唐宋八大家的文言文。很多美國本科生對于通識教育的課程只要及格,不要占據太多的時間影響專業(yè)課的學習,不重修就是燒高香了,哪兒還有加拿大大學本科生用通識教育的課拉GPA的事情。
不管是加拿大大學式的通識教育,還是美國大學式的通識教育,都是提供一個平臺,使得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在形成跨學科、跨年級的“革命友情”。簡單來說,通識教育不強調專業(yè)本身,而是著重培養(yǎng)人在思維、藝術、歷史、哲學等方面有所進步。通識課的課堂也結識其他專業(yè)、其他年級學生的好機會。加州大學圣地亞哥有一年的畢業(yè)典禮上,一位著名的教MMW課程的教授上臺致辭,臺下所有學生,不論什么專業(yè),都起立鼓掌,因為臺下的畢業(yè)生幾乎每個人都至少上過一學期他的課,場面一度有點感人。通識教育的另一個好處是使得學生發(fā)掘出新的愛好和潛能,發(fā)現自己原定專業(yè)之外的興趣,最后修成了雙專業(yè)甚至雙學位畢業(yè)。
美國大學里有一批“異類”,就是我們所說的“藤?!薄L傩5慕逃康呐c大部分加美兩國的大學不一樣。它們對自己學校的學生都會有比較獨特的培養(yǎng)目的,比如領導力、社會影響力、為社區(qū)做貢獻的能力、學生的可塑性等等,這些成績之外軟實力的因素也是藤校在錄取學生時一定會是考核學生的要點。
總結而言,第一、對于加拿大或者美國大學的選擇,光看大學整體排名,只會被排名的數字牽著鼻子走,往往不能進入專業(yè)領域強的大學,還費了很大的勁去那些某個專業(yè)實力并不是很強的大學。第二、在大部分加美兩國的大學本科是普及型教育的原則上,實際上加拿大和美國不同大學之間的本科教學內容并沒有太明顯的區(qū)別——本科教育是專業(yè)基礎教育,基礎還沒有學會,不可能進入更高層次的研究。第三、究竟是想在自己所申請的專業(yè)上學得更深,還是對美國大學那種通識教育更感興趣,這是大部分加拿大和美國大學之間的區(qū)別。
在大學教育內容上的區(qū)別是客觀的,下面兩點就是學生主觀的因素了。作為學生,我的成績和軟實力能使我上什么樣的大學,我畢業(yè)后想要做什么,在什么地方工作,這才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