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 2025年04月20日 02:03
建議使用Adobe Photoshop。
詳細資料:
Adobe Photoshop,簡稱“PS”,是由Adobe Systems開發(fā)和發(fā)行的圖像處理軟件。Photoshop主要處理以像素所構成的數(shù)字圖像。使用其眾多的編修與繪圖工具,可以有效地進行圖片編輯工作。ps有很多功能,在圖像、圖形、文字、視頻、出版等各方面都有涉及。
隨著越來越多的學子想出國深造平面設計專業(yè),大家對平面設計專業(yè)的探討也越來越深入。MoreART的當家導師,圍繞平面設計專業(yè)及作品集為大家總結分析了幾大問題。
Yang老師:本科畢業(yè)于央美平面設計專業(yè),研究生師從美國平面設計大師,從事教育行業(yè)多年,為人謙和的Yang老師其實是個思維風暴王子,幫助過眾多學子申請到RISD和RCA等國際頂尖院校的平面設計或相關專業(yè)。
首先,第一個問題,也是大家認知模糊咨詢最多的問題:什么是平面設計?以及平面設計和視覺傳達有什么區(qū)別?
平面設計就是通過創(chuàng)造、結合圖形、符號以及文字,以視覺表現(xiàn)的方式來傳遞信息,傳統(tǒng)的平面設計主要表現(xiàn)為印刷美術,如:書籍裝幀設計、海報設計、字體設計、標識品牌形象設計等,從這些來看,平面設計多表現(xiàn)為2d平面化、靜態(tài)化、媒介單一化。但是隨著現(xiàn)代設計的范圍逐步擴大,數(shù)字多媒體已經(jīng)滲透帶各個領域,平面設計表選的內容既無法涵蓋一些新的信息傳達媒體,自然也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以及設計師的設計與創(chuàng)作。
此時,視覺傳達設計便應運而生了,它更加多元化、多媒體化,甚至涵蓋到交互、電影、電視、電子廣告等傳播媒體。(大家可能有所不知,此詞源于1960年的日本東京世界設計師大會)。不管怎樣,它還是平面設計逐步發(fā)展衍生的產(chǎn)物,也因此平面設計漸漸超越了其原先的范疇,走向愈來愈廣闊的領域。
其實在中國與世界上很多國家,視覺傳達一詞被等同于平面設計,視覺傳達的設計師一般也稱為平面設計師,就當下的設計狀況而言,視覺傳達設計的主要內容依然是graphics design 平面設計。它兩在概念的范疇上區(qū)分于統(tǒng)一,并不存在著矛盾與對立,各大院校也會因自身教學特點及側重點叫法不一。
第二個問題,這也是同學們比較關注的一個比較現(xiàn)實的問題,我想概括的說下平面設計就業(yè)的前景。
我們知道平面設計是一切設計的基礎,自身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你看到的聽到的用到的最多的確實是與平面視覺有關的產(chǎn)物,所謂社會需求大,就業(yè)前景廣闊,特別是象你們這些高精尖的設計師,更是公司招賢納士的重點對象,未來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進入如:網(wǎng)絡媒體公司、廣告?zhèn)髅焦尽㈦娨暸_、書籍雜志出版社等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可以這么說,只要是家公司平面設計這個崗位不可或缺甚至舉足輕重,所以大家不要擔心這個問題了。
第三個問題,這也是這次講座的重點了,就是我們作品集的準備。一本優(yōu)秀的作品集內容上應該涉及到那些方面呢?
以我自身的經(jīng)驗來看,應該關乎到以下幾個方面:1社會性,2商業(yè)性,3學術性。我簡要解釋一下這三個方面。
?社會性:設計源于生活,你應從社會的角度,以設計的手段去思考討論與社會生活、社會文化的關系。
?商業(yè)性:以設計的手段,一般是自我偽托項目,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去為企業(yè)品牌創(chuàng)造商業(yè)價值,并以此行為反映設計的功能、智慧及價值。
?學術性:這也是最難把握的了,它往往是這一學科中的理論問題,是你圍繞學科中理論問題展開的討論而通過作品發(fā)表你的觀點。
說到這里,相信大家還是迷糊的,這里可以概括為以下標準:
?解釋力(即作品理論的覆蓋率,解釋力度的大小,在你提出一個概念時,應該有著強有力的學科理論支撐)。
?陌生性(其實就是新穎性,你的作品概念能提出別的理論所沒有設想或者難以解釋的新事實)。
?邏輯嚴密性(從概念到邏輯應該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
?試驗性(敢于多元的跨學科跨技術的去設計表現(xiàn)你的觀點)
第四個問題,一個完整的項目應該具備那些條件呢?
往往很多同學在做項目的時候,毫無目的,一頭霧水的不知從何開始,其實就是一個流程的問題:尋找興趣點或事件——資料搜集認知與分析——輸出調研結果——提出觀點中心思想——草稿預演——產(chǎn)出成品。這里面設計的過程尤其重要,這也是作品集考核的重要因素之一,嚴肅講它是你作品的靈魂,成長的過程。缺少它,你的作品必然是空洞的。
最后一個問題也是關乎于上面提到的research,為什么不的調研,最后和你的作品脫節(jié)?
同學們會時常拿著一大摞調研資料,和老師說:我發(fā)現(xiàn)我在具體設計的時候,根本沒有帶來任何效應,怎么辦?
?這是因為,你只做了材料的收集者,資料的搬運工,在最后裝作中,并沒有回頭花時間有目的性的分析和獲取調研結果,并沒有從作品需求回歸到調研中深挖你所需要的設計元素。
在此,我舉個非常直白簡單的例子:假如你設計一本兒童紙媒讀物,在你調研分析中提到兒童的某些特性如:好動、皮膚嬌嫩、易折損物品、愛啃咬物品、對艷麗多彩的對象感興趣等。此時你在設計的時候自然由這些分析結果去作出以下合理選擇:
?紙張的選擇(太薄容易割傷小孩子的手,可能紙張厚一點甚至需要覆膜防臟防撕壞)所以你會由于調研結果有目的的獲取到關于紙張克數(shù)與種類。
?開本的選擇(到底多大合適?是捧著看拿著看還是趴著看?)這里就直接引導你考慮適合的書籍尺度問題。
?字體的選擇(字的大小,字之間疏密處理不當都可能影響孩子的識別)這里就會引導你對字形字號、字間距、行間距作出合理的安排了。
?印刷的選擇(由于孩子愛啃咬的天性,這肯定會引導你選擇無毒環(huán)保的油墨來印刷等)
這樣以來,你的調研才會誘發(fā)你的思索,直接有效的引導你的作品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