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4-04-08 02:21:01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并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并知,認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于道德修養(yǎng)、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余姚(現在屬浙江)人,因為曾經筑室于紹興的陽明洞,所以世人稱他為"陽明先生"。他死后三十九年,在1567年,皇帝追封新建侯,謚文成,給了極高的榮譽。
王陽明出身于官僚家庭,父親王華曾任禮部左侍郎,在1499年,王陽明中了進士,先后任刑部、兵部主事,1506年由于與大宦官劉瑾(因殘害忠良,最后被陵遲處死)結怨,貶到了貴州。1510年升為知縣,到1516年又升任右僉都御史,最后做到了右副都御史。晚年聚眾講學,在世時著作就被弟子們刊刻印行。
王陽明的思想中典型的是知行合一。他首先強調人的活動是有目的、有意識的,即他說的"致良知",但如何使人的主體與可體聯系起來呢?王陽明主張"求理于吾心",即"知行合一"。他用主體包容了客體,將客體的獨立性、自然性和物質性否定了。對于行他解釋道:"凡謂之行者,只是著實去做這件事。若著實做學問思辯工夫,則學問思辯亦便是行矣。學是學做這件事,問是問做這件事,思辯是思辯做這件事,則行亦便是學問辯矣。"所以,王陽明的"行"范圍很廣,包括了學、問、思、辯,這在《中庸》里是"知"的四個側面,在王陽明這里合一了,因為他模糊了兩者的界限。
王陽明進一步提出,人的"一念發(fā)動處即是行。"這實際上是取消了真正的"行",所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即王船山)批評他"銷行以歸知"。
王陽明這樣用意念代替"行"也有合理的方面,他要人們樹立一種信念,在剛開始意念活動時句依照"善"的原則去做,將不善和惡消滅在剛剛萌發(fā)的時候,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對"知行合一"應該全面理解,這樣才能正確評價。
另外,王陽明的教育思想中還有許多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静涣ⅲ鐭o舵之舟,無衡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學,"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篤也。""改過"是指自己,"責善"是勸別人改過,這里面還包括了"諫師之道",即向老師進諫,指出錯誤。第二是獨立的治學精神和能力。第三是循序漸進與因材施教。第四是強調身體力行。這些教育思想對今天的青年人學習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是:精益求精,達到最完美的地步
〖出處〗《禮記·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p>
整句話的意思是:
大學教人的道理,在于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親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變 。
解釋: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文匯報》:“從曉莊師范到山海工學團, 陶先生 一以貫之的精神是‘知行合一’力求培養(yǎng)學生從整體上駕馭知識的能力?!?/p>
近義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知易行難、心口如一
擴展資料
知行合一的反義詞:言行相詭
拼音:yán xíng xiāng guǐ
釋義:說的和做的相違背,指言行不一。
出處:秦·呂不韋的門客《呂氏春秋·*辭》:“言行相詭,不祥莫大焉?!?/p>
白話譯文:說的和做的相違背,不吉利的事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言行不一。
1、知行合一意思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行是指人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來吞并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并知,認為行便是知。原句出自于明朝思想家王守仁。
2、致良知意思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原句出自于戰(zhàn)國時期孟子的《孟子·盡心上》。
3、原文:
(1)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王守仁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爸?,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靶小?,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
(2)致良知是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語出《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4、白話譯文:人不經學習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經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
意思:認知與行為的結合意味著物體符合主體,知識指的是良知,行指的是人的實踐。知識和行動的統一既不是通過知識吞噬并行,認為它是知識的方式,也不是吞沒它,認為行便是知。
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于道德修養(yǎng)、道德實踐方面的。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知道,還要練習團結“知識”和“去”,才能被稱為“好”。對良知,知識和行為,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皥F結“知識”和“去”,才能被稱為“好”。對良知,知識和行為,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于道德修養(yǎng)、道德實踐方面的。
因為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知道是行的想法,行是知道的工作;知道是行的開始,行是知識?!彼馕吨赖率侨祟愋袨榈闹笇枷?,是按照道德要求實現“良知”的努力。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思想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是“良心”的完成。
擴展資料:
背景:
王陽明開辟貴陽縣北部修文縣龍昌鎮(zhèn)的龍場后,深刻理解了生命的真相,這是經過艱苦思考后的一種深刻理解。王陽明認為,心態(tài)的態(tài)度決定了行為方式,世界的觀點,如“列子”故事中的“綁架嫌疑人”。
從那以后,他脫離了朱熹的理論,建立了思想體系的偉大體系的開端。王守仁的知情與行為的統一主要針對朱雪,反對朱熹的思想。反對程朱立學的“學習和做兩件事要做,認為先知必須知道,然后才能做”,先知道先做什么,然后重新認識光,“在空中說話”。
包括陸九淵在內的程祝李雪主張“先知道先做什么”,將知識和實踐分為兩個部分,并認為在知識實踐之前有必要先了解知識。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糾朱學之偏。
另外,王陽明的教育思想中還有許多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衡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學,”“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篤也?!?/p>
“改過”是指自己,“責善”是勸別人改過,這里面還包括了“諫師之道”,即向老師進諫,指出錯誤。第二是獨立的治學精神和能力。第三是循序漸進與因材施教。第四是強調身體力行。這些教育思想對今天的青年人學習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知行合一
以上就是關于什么是知行合一全部的內容,包括:什么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知行合一最通俗的解釋知行合一的意思等相關內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可以關注我們,你們的支持是我們更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