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 2025年04月10日 16:32
2014年10月我有幸參加江蘇省教育廳基礎教育督導加拿大21天培訓,在加期間,聽了10多場專題講座,考察了安大略省教育部、校長理事會、課程協(xié)會,參觀4所中小學,還就加拿大的學監(jiān)(督導)制度、校長領導力等問題與教育官員和校長進行對話。所到之處無不感受到加拿大教育魅力——移民國家、多元文化的背景,使得加拿大教育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強調教育應該滿足學生的需要,重視每個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承認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因此形成了多元、開放、全面、人本的素質教育。具體有三點感受:
感受之一:教育理念,充分體現(xiàn)信任每一位教師,不放棄每一個學生,幫助每一所學校。
在加拿大期間,我們無論是在省教育部,還是學區(qū)教育局、學監(jiān)、校長和老師,從他們的交流中我們無不感受到他們對教育的唯一的理解: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他們認為加拿大的教育是英國和美國的混合體,以學生為主體,強調滿足學生的全面和個性發(fā)展是他們的追求和目標。因此安大略省教育部針對移民多,文化背景多元,學生基礎水平有較大差距的現(xiàn)狀,本著信任每一位教師,不放棄每一個學生,幫助每一所學校,縮小學校之間的差距,促進每位學生進步的理念。提出基礎教育三大目標: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縮小學生差距;增強公眾信心。各學區(qū)教育和學校均按照此目標進行實施。他們強調校長要信任老師、更多的幫助學生、公平對待每個孩子,不放棄。評價一個好老師首先要能教差班而不是只教好班,能幫助每個孩子??荚嚦煽兊暮脡牟皇呛饬恳凰鶎W校的標準,對考試成績差的學校教育局和協(xié)會要在課程、人力資源、教學資源和資金上幫助,政府付費給學校幫助學生上夜校補課,其他學校校長團隊幫助他們。
他們以生為本,不放棄每個孩子的理念不是落在口上而是貫穿于每所學校、每一個教育過程中。如我們參觀多倫多西北部第5學區(qū)的一所小學,是一所特殊教育小學,加拿大沒有特殊學校,殘疾兒童隨校隨班就讀。有300名學生,16個教學班(每班有22名),有4個特殊班每班5名殘疾兒童(如放在特殊班必須得到家長同意),每位學生有一名助教負責學生心理、生活、康復訓練等。為實現(xiàn)教育目標(三個),他們的策略:在教師中貫徹校長理念(多元文化);對不同的孩子設置不同的課程,達到共同進步;與更多的機構建立關系,幫助殘疾兒童。
感受之二:課程設置,充分體現(xiàn)多元的價值導向。
加拿大沒有統(tǒng)一課本,各省單獨制定教學大綱和科目,各學區(qū)教育局或社會、學校編寫教材。學生八年級開始選修課程,自九年級到十二年級四年間每個學生須修滿30個學分方可畢業(yè)(30*110小時)。必修課有文學、數學、體育、藝術、生涯規(guī)劃等。三年級、六年級和八、九年級進行統(tǒng)一測試。
他們強調藝術比主課更重要,通過各種藝術形式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并運用語言表達美。其中我們觀摩了一堂音樂考試,全班學生組成樂隊,集體完成一樂曲,每個學生有獨奏也有合奏,老師根據學生在合作中的表現(xiàn),給予評定,并發(fā)現(xiàn)學生的特長,鼓勵每個孩子。
課程設置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情感智力和社會智力被認為是校內外成功的關鍵,學生只有積極地看待自己,才能有可能感到安全并做出合理的思考與決定。培養(yǎng)積極、樂觀、愛習、合作也是社會需要的。
課程中注重學生身體的健康發(fā)展,每天活動課程不少于75分鐘。學校還提供各種游戲活動,使學生得到鍛煉,提高學生的忍耐力、力量、靈活性和協(xié)調性。
課程中還重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九至十二年級(高中生)每學年做義工不少于100學時,并計入學分。
感受之三:教育過程,充分體現(xiàn)開放、包容,注重調動每個,促進多元智能開發(fā)。
考察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注意讓學生擺脫自我世界觀,學會同情,具有批判思維,學會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練習和運用作為一個公民的權利和責任。如參觀小學時,校長請10位華學生分四個小組接待我們,分別帶我們參觀教室、介紹他們的學校和老師,鍛煉學生中文口頭表達能力,增強學生對學校的自豪感。
小學1至3年級沒有家庭作業(yè),小學高級有少量,一般以課題或探究實驗等方式出現(xiàn),如五年級學生開展小實驗,或到圖書館、網絡查找資料,整理并參加班級討論,或寫研究報告,培養(yǎng)學生組織、寫作和表達能力。
班級不排名,年級不排名, 家長會一對一的交流, 學生成績是隱私,不設班干部,所有學生在同一環(huán)境中平等成長。
總之,加拿大的教育體系值得我們學習思考的地方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