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 2025年05月25日 12:13
南京某小區(qū)兩個月來接連不斷出現“外賣被偷”事件,面對小區(qū)住戶和外賣小哥雙方的質疑,該小區(qū)近日偷偷安了監(jiān)控,結果監(jiān)控下行竊的竟然是某知名大學本科大學生。
據警方透露:該大學生家庭貧困,為了供他上大學、考研,家中3個兄妹都輟學了。
“家庭貧困,本科畢業(yè),正準備考研,家中3兄妹輟學,全力供應這家中唯一的希望”——這些信息不由得挑起很多人的同情,大家認為這孩子已經到了窮到吃不上飯的地步,而今天我們這個本應該溫飽的社會似乎不該出現這樣的事情。
然而事實是這樣嗎?近日各大媒體相繼發(fā)聲,表達自己的看法:
人民日報:“大學生偷外賣被刑拘:無需粉飾,但也不妨給個機會”
光明時評:“大學生偷外賣:可以有罪不訴,但不能強行洗白”
澎湃新聞馬上評:偷外賣大學生“不是冉阿讓,但不妨給個機會”
中國經濟網:“大學生多次偷外賣被刑拘,法律不可與“同情”混為一談“
一、偷外賣的大學生能在南京租房準備考研,既然能租房,可見并非窮到吃不上飯的地步。
二、該大學生多次偷外賣,滿足的并非自己的溫飽,而是口腹之欲,其行為已構成犯罪,不值得同情。
三、該學生本科已畢業(yè),家庭困難本可以半工半讀,小伙子有手有腳且已成年,不能掙錢補貼家用已屬不孝,何況還要伸手向家里要錢租房,貧窮不是墮落的理由,窮且志堅,方能贏得大家的尊重。
四、貧困家庭培養(yǎng)一個大學生不容易,看在年邁父親和3個兄妹的付出上,且偷竊數額較小,我們不妨給他個重新做人的機會。
從以上四點共識來看,小徐老師深切地感受到我們這個社會的法與情相融合的溫度,魯迅曾“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以犀利的筆鋒揭露社會中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的不堪形象,目的是吶喊治愈這些人的精神。
同樣我們今天對這名大學生的態(tài)度也是如此——“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是我們的態(tài)度,而希望該大學生能通過此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知恥明志,真正教化成一個“勿以惡小而為之”的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特別是對寒門學子來說,“人窮志不窮,方能成貴子”——這也是我們最終希望看到的結果。
前幾年,有一篇文章——《寒門再難出貴子》,作者以一個銀行中層領導的身份,對進入銀行實習的多個學生的言行進行了細致的評價,其中一個家庭貧寒的名牌大學畢業(yè)生,進入該銀行后,非常珍惜此次工作機會,各方面表現都很優(yōu)秀,作者本以為銀行最終會留下該實習生,然而最終該生因順了幾盒銀行接待VIP貴賓室里的知名香煙而失去此次工作機會。
當作者問該生,“為什么要這么做”時,該生一臉茫然,認為那些煙本來放在會客廳,誰都可以抽得,自己拿兩盒算什么。然而我們老祖宗有句話叫:“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币粋€人無意中的行為,最能體現一個人的道德底線,而這一底線就是人品。一個貪小便宜的人,我們很難相信他在大的誘惑下不被腐蝕,而任何一個工作單位都不希望招進一個在利益面前不值得信任的人。
總之,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一大部分內容都在傳承“人窮志不窮”的精神,因為只有讀書這條路,是留給窮人的最光明的一條路,但如果突破不了“人窮志短”這一枷鎖的話,寒門學子終究成不了,希望此事能與所有寒門學子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