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 2025年04月20日 00:38
在中國學生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為一張名校的通知書寒窗十載時候,韓國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學倒閉潮。
在韓國,缺的不是大學,缺的,是學生。
按照韓國媒體的說法,韓國的大學,正“按照櫻花綻放的順序倒閉”。
以2021年為例,韓國近198所四年制大學中,有162所未能達到規(guī)定的招生名額,而其中90%以上,為地方大學。
有句話,相信你也聽過:在韓國,只有兩個城市,一個是首爾,一個是外地。
說白了,在正在發(fā)生韓國倒閉潮下,能碩果僅存的,大概只剩首爾的大學了。
再看招生名額,超過30所大學的招生名額不足200人,這其中,有18所不足100人。
一個大學,連100個新生都沒有!
這讓韓國教育部也悲觀了,按照韓教育部預(yù)測:2022年韓國大學未達到招生規(guī)定的名額數(shù)將達8.5萬人,2023年將達9.6萬人,2024年將達11萬多人。
而生源缺乏接踵而至的,便是大學財政惡化、教師無課可上,甚至面臨停辦或倒閉的危機。
韓國怎么走到了這樣的窘境?
一言以蔽之:
韓國人口已經(jīng)負增長,在2020年世界各國出生率排名中,韓國排名倒數(shù)第一。
20世紀70年代初,韓國每年的新生兒數(shù)量超過100萬人,到了2020年,5000萬人口的韓國,新生兒只有27萬人。
別說大學生缺生源了,小學生也缺生源。
從2020年開始,韓國大學招生人數(shù),比參加高考的人數(shù)還多,換言之,在韓國,每個考生,都能上大學。
按照現(xiàn)在的趨勢,到了2024年,韓國高考考生將減少37萬,大學招生名額,屆時會出現(xiàn)近23%的名額空缺。
生源減少,是從供給側(cè)打擊了韓國大學,而大學擴張,則是從需求側(cè)為韓國大學的危機埋下伏筆。
簡單說,問題的核心在于:
1995年,金泳三政府制定并頒布了“5.31教育改革方案”,把市場需求和供給理論,原封不動地搬到了教育行業(yè)。
大學準入門檻,降到企業(yè)級。只要滿足大學用地、教育用建筑設(shè)施、教師、收益用基本財產(chǎn)等四項準則,就可辦大學。
不到10年,韓國大學增加了107所,請注意,韓國如今也只有198所大學,可見這個增幅,大的驚人!
與其說辦學,不如說賣學歷,產(chǎn)業(yè)化的大學,開啟背離了大學教書育人的初心,把教育當成了生意來做。
大學成了生意,賺的是誰的錢?當然是大學生。
一面大學多如牛毛,一面學生“鳳毛麟角”,供給需求失衡,按照市場規(guī)律,自然一批大學關(guān)停倒閉。
但生源枯竭、教師失業(yè)、財政困難、學校關(guān)停,這不止是大學的危機、不止是教育行業(yè)的危機,也是社會的危機。
地方大學為何沒人上?
看起來,是地方辦學條件差的原因,但根源上,則是——
說白了,當醫(yī)療、就業(yè)、教育等資源,都集中向首都時,人口必然向首都。
韓國人口中,大約1/4聚集在以首爾為中心的首都圈,經(jīng)濟社會資源的集中度更是遠高于人口集中度。
年輕人求學,是選擇集中了各種資源的首都圈,還是選擇靠近家鄉(xiāng)的地方大學?
答案不言自明。首都圈的“虹吸”現(xiàn)象,在韓國學生的路徑選擇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但在追問一下,為何韓國資源如此極致地集中于首都圈?
因為韓國的上層社會、富人群體,集中于此,看起來是資源分配不均,本質(zhì)上,還是韓國天塹一般的貧富差距。
富人壟斷了國家資源,并左右著國民意志,學生進入首爾,是去取代富人嗎?不,是去服務(wù)于富人。
富人制造巨大的資源鴻溝,恰恰是在吸納窮人子弟,去給自己打工,保證自身階層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