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 2025年04月17日 12:26
.Smart people are everywhere
首先,這是EU與US最大的共通之處:Smart people遍布了整個世界,這無關乎地域的局限,無論是歐洲還是美國,你總能擁有與最強的大腦和smart people一起學習與工作的機會。在哪里都可以找到非常棒的導師、吊炸天的同齡人,殺氣滿滿的競爭者,只要你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保持自己的深度(雞湯到此為止)。
(進入正題)客觀來看,歐洲大學和專業(yè)世界排名較低,很重要的原因--歐洲教授職位少,這點也會影響到教學和研究的很多方面。當然,也有語言,公立大學等等很多其他原因。排名及種種原因之下歐洲的生源其實是略遜于美國的。
2.歐洲幾乎沒有English-speaking country
這里是EU與US之間最大的區(qū)別之一:與美國不同,歐洲幾乎沒有英語國家,因此會存在是否英語授課的問題。在較為國際化的地區(qū),例如北歐,荷蘭,甚至本科都有很多的英語授課項目,碩士更幾乎是全英語授課了。其他國家雖然略有差距,但碩士的英語項目也是非常多了,因此不必太過擔心。
生活上,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及一些偏遠小城鎮(zhèn)英語不是很普及,學校之外可能生活有困難。
3.US的緊繃與EU的松散
美國master每學期選3-4門課(最少三門課),每門課3-4次考試,6次以上作業(yè),每次考試比重25%左右,作業(yè)比重25%左右,最后的總分是所有考試和作業(yè)的綜合得分。來算一筆賬,你一學期3門課,每門課3次考試,6次作業(yè),一學期共9次考試,18次作業(yè)。
相較于美國,由于歐洲的福利甚好所以整體上較輕松,例如德國,每學期沒有最低學分限制,每學期不限選幾門課,每門課一次期末考,平時作業(yè)一般交滿50%即可參加考試,且作業(yè)不計入總分。同時,之前提到歐洲教授數(shù)量較少,因此碩士生通常交給博士生或博后帶,與教授交流的機會也很少。相對的在教學上,歐洲也更多大班上課。
4.除去學,要吃要喝,還要玩
交通方面,歐洲公共交通比起美國發(fā)達許多,美國除了紐約等超級大城市之外,如果你沒能get駕駛技能,或者沒有一個有車的小伙伴,那將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飲食方面,美國大城市亞超貨物非常齊全,也有非常出名的唐人街。而歐洲除了巴黎、倫敦這樣的大城市,亞超規(guī)模很小,中餐館不但少而且味道也不怎么樣。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旅游!歐洲簡直是愛旅行、愛攝影、愛曬朋友圈的天堂。留學歐洲,地理位置的優(yōu)勢和更多、更靈活的假期,讓北美狗們眼饞到掉下巴!
5.學費與獎學金
一般來說,美國公立大學的法學院、醫(yī)學院、商學院和工學院,學費每年約為$13,000-20,000。而社會科學學院的學費每年約為$11,000-17,000;文學院的費用更低,學費基本每年約為$9,000-14,000。私立大學相同學院的學費每年約為$8000-35000,$25000-30000,$25000-32000。歐洲方面,目前大多數(shù)歐洲國家免學費,少部分收學費的國家,如荷蘭一年1-2w歐,瑞典1.1-2w歐一年,瑞士一年1000多瑞郎。
羊毛出在羊身上,學費交得多獎學金自然會比較充裕。歐洲國家免學費,自然獎學金很少,北歐收學費的國家獎學金相對會多一些。美國一般博士有獎學金,教育產(chǎn)業(yè)化國家碩士有獎學金的項目很少。
PS:眾所周知歐洲的福利極好,尤其醫(yī)保政策非常健全,免費醫(yī)療不是夢。
6.未來的機遇
其實,這是真正取決于個人的問題。無論你在哪里留學,你終歸需要在畢業(yè)之后進入社會,尋求適合的職業(yè)和發(fā)展機遇。無論你是計劃繼續(xù)留在學術圈,還是進入industry或者其他領域。在學術圈內(nèi),每個人都應該清楚,qualified的申請者(就像你自己)永遠都比現(xiàn)有需求的職位數(shù)量多;而在學術圈外,就必然面臨“把學位上的優(yōu)勢應用到實際工作去”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