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xùn)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2-11-16 03:36:01
說起元雜劇的四大悲劇,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們分別指的是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梧桐雨》、紀君祥的《趙氏孤兒》以及關(guān)漢卿的《竇娥冤》。
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無疑是《竇娥冤》了。其中的主人公竇娥是封建社會底層女性的典型代表,她雖然出身于社會底層,性格一直善良淳樸,但是在面對惡人侵擾時,她卻具有自我的反抗意識,不甘屈辱、不畏強暴。
可以說,竇娥的身上濃縮了幾千年來中國女性的光輝與璀璨。而她在劇中所蒙受的無辜冤屈、含冤而死的結(jié)局,都讓人們痛惜不已。值得注意的是,竇娥在臨刑之前,許下了三樁令人費解的誓愿:
“若是我竇娥委實冤枉,刀過處頭落,一腔熱血休半點兒沾在地下,都飛在白練上者?!?/strong>
“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竇娥委實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竇娥尸首。”
“我竇娥死的委實冤枉,從今以后,著這楚州亢旱三年!”
三樁誓愿,分別為“血灑白練”、“六月飛霜”、“亢旱三年”。聽上去荒唐不已,與我們的認知常識相違背。可是到最后,老天爺都為竇娥的冤屈所感動了,將她的三樁誓愿給統(tǒng)統(tǒng)實現(xiàn)。那么,竇娥許下的這三樁誓愿,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意義?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揭開謎底。
白練指的是白色熟絹,其背后的意蘊正是清白、純潔的象征。在臨行之前,竇娥向劊子手討要了一尺白練,正是為了表示自己蒙受了不白之冤。
在《竇娥冤》之中,竇娥的唱詞中如是言道:
“我不要半星熱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里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在這一段唱詞之中,我們耳熟能詳?shù)挠袃蓚€歷史典故,分別是萇弘化碧、望帝啼鵑。這兩個歷史典故突出的都是一個詞:“冤屈”。
萇弘是周敬王時期的大夫,在職期間一直對周王室忠心耿耿,絕無二心。但是,在公元前491年,萇弘?yún)s被小人誣陷,飽含冤屈地被貶謫到了偏遠的蜀地。來到蜀地之后,哀莫大于心死的萇弘很快便郁郁而終。
傳說在萇弘死后的第三年,他的心臟變成了一塊紅玉,他的血液變成了一塊碧玉,所以才有“萇弘化碧”、“碧血丹心”一說。而望帝杜宇則是在死后靈魂未滅,變成了一只杜鵑,啼叫聲凄厲悲哀,令人聞之斷腸。
正是在萇弘和望帝杜宇兩人事跡的襯托下,竇娥的冤屈也得到了很好地表現(xiàn)。她在向世人昭告,自己蒙受了不白之冤,即便因此冤死,也要將清白留在人世間。
六月是北半球的夏季,按理說應(yīng)該是熱浪滔滔的,可是竇娥卻希望它能夠下雪,這不是很奇怪嗎?實際上,六月飛霜還真的存在,在戰(zhàn)國時期都有明確的史料記載。《淮南子》記載:
“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之,王系之,仰天而哭,五月為之下霜。”
陰陽學(xué)家代表人物鄒衍曾經(jīng)就蒙冤入獄,當時正值盛夏的六月份,可是天空卻突降大雪。這一奇異的自然現(xiàn)象讓燕惠王意識到了不妙,所以他立刻就釋放了鄒衍。果不其然,等到鄒衍出獄,這一奇怪的“六月飛霜”的現(xiàn)象立刻就停止了。
而竇娥之所以選擇許下這么一個誓愿,其來源正是鄒衍“六月飛霜”的典故。除此之外,竇娥還有一個意愿,就是讓瑞雪掩蓋了自己的尸首。這是竇娥出于對楚州大地的憤恨,憤恨這里的官員徇私舞弊,貪贓枉法;憤恨這里的地痞流氓為非作歹,讓善良的平民百姓飽受欺凌。
最后一樁誓愿,竇娥是希望“楚州亢旱三年”。這一誓愿在旁人的言中,可謂是大逆不道,十分嚴重。因為在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社會之下,最為看重的就是天氣因素了。風(fēng)調(diào)雨順才能五谷豐登;若是遭遇連年大旱,那么農(nóng)民們可就顆粒無收了。
實際上,竇娥的這一番毒誓,正是為了吸引更高層的官員的注意。因為如果出了連年大旱這等大事,朝廷上面必然會派遣官員前來楚州調(diào)查旱情。到時候,竇娥的冤案就有了翻供的可能,她也就有了重得清白之身的可能。
在劊子手行刑之后,竇娥的鮮血真的沒有一滴落在地上,而是盡數(shù)揮灑在了高掛在旗槍上的白練之上。沒過多久,原來的三伏天便是忽然狂風(fēng)大作,天空飄起了鵝毛大雪,真實地上演了一番六月飛霜。不僅如此,接下來的三年時間里,楚州真的出現(xiàn)了連年的大旱。
因為竇娥的三樁誓愿一一得以靈驗,所有人都開始相信了竇娥的冤屈。而在《竇娥冤》的結(jié)尾,竇娥的父親竇天章趕考得中,返回家鄉(xiāng)楚州做官。竇娥的鬼魂前來伸冤,竇天章便立刻重新徹查此案,才將這一起冤案給平反昭雪,將真正的殺人兇手給繩之以法。
竇娥的冤屈終于得到了昭雪,雖然她已經(jīng)回不來了,但是卻給人間留下了一個純潔善良、堅強勇敢、富有反抗精神的動人形象,也給后世留下了一曲面對污濁世界以死抗爭的悲壯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