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xùn)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2-11-16 02:48:01
朱熹生平簡介
朱熹,字元晦、仲晦,號晦庵、晦翁,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最著名的哲學(xué)家、思想家、教育家,成就卓著的詩人和文學(xué)家。他集北宋以來理學(xué)乃至孔子以下學(xué)術(shù)思想之大成,創(chuàng)建了一個博大精深的哲學(xué)思想體系,對南宋之后七百多年的中國與東南亞社會產(chǎn)生極為重大的影響。他學(xué)識淵博,人格高尚,是繼孔子之后,又一位對人類思想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的東方文化圣哲。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農(nóng)歷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縣城水南鄭義齋館舍(今南溪書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時右眼角長有七顆黑痣,排列如北斗。
朱熹自幼受教于父,聰明過人,想象力強。四歲時,其父朱松指日示曰:“此日也?!敝祆鋯枺骸叭蘸嗡剑俊敝焖苫卮鹫f:“附于天?”朱熹又追問道:“天何所附?”一席話問的朱松驚訝不已。五歲時,朱熹始入小學(xué),能讀懂《孝經(jīng)》,在書額題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绷鶜q時,朱熹與群兒游玩,以指畫八卦于鄭氏館舍前沙洲上。據(jù)真德秀《西山讀書記》卷三十一所錄李方子《紫陽年譜》載:“先生幼有異稟,五歲入小學(xué),始誦《孝經(jīng)》,即了其大義,書八字于其上曰:‘若不如此,便不成人。’間從群兒嬉遊,獨以沙列八卦象,詳觀側(cè)玩。又嘗指日問于吏部曰:‘日何所附?’曰:‘附于天’。又問:‘天何所附?’吏部奇之?!笨梢姡祆湮鍤q在尤溪入小學(xué),誦《孝經(jīng)》,在南溪書院前之沙洲用手指畫八卦,向父親問日、問天,都是事實。
紹興七年(1137年),朱松應(yīng)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這樣,朱熹結(jié)束了在尤溪的童年生活。
紹興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甌,臨終前把朱熹托付給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劉子羽(朱熹義父),又寫信請五夫的劉子翚(屏山)、劉勉之(白水)、胡憲(籍溪)等三位學(xué)養(yǎng)深厚的朋友代為教育朱熹。劉子羽視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陽樓。
紹興十七年(1147年),朱熹18歲,在建州鄉(xiāng)試中考取貢生。第二年春,劉勉之將自己的女兒劉清四許配給朱熹。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舉,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準勅賜同進士出身。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再次入都銓試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縣主簿。
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夏,朱熹赴同安途中,受學(xué)于延平李侗。秋七月,朱熹至同安。為了發(fā)揮自己濟世救民的治國理念,朱熹以其“敦禮義、厚風(fēng)俗、劾吏奸、恤民隱”的治縣之法管理縣事:為了調(diào)和階級矛盾,竭力推行“正經(jīng)界”;排解同安、晉江兩縣械斗;整頓縣學(xué)、倡建“教思堂”,在文廟大成殿倡建“經(jīng)史閣”;主張減免經(jīng)總制錢。
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朱熹任滿罷歸。回來途中,再見李侗于延平。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朱熹已意識到“妄佛求仙之世風(fēng),凋敝民氣,耗散國力,有礙國家中興”,打算重新踏上求師之路,決心拜李侗為師。為表誠心,他舍棄舟車,步行三百余里,求學(xué)于李侗。朱熹師事李侗,是其思想一個大轉(zhuǎn)變時期,經(jīng)歷一次他自稱為“盡廢所學(xué)”的自我否定,認識到自己過去所學(xué)佛教禪學(xué)思想空言無實,完成了逃禪歸儒的思想升華,世界觀豁然開朗。因得承襲二程“洛學(xué)”的正統(tǒng),奠定了朱熹以后學(xué)說的基礎(chǔ)。他當時題寫的“鳶飛魚躍”四個大字,就是這種開朗心情的傳神寫照。
朱熹歸自同安,不求仕進,主要進行教育和著述活動。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詔求臣民意見。朱熹應(yīng)詔上封事,力陳反和主戰(zhàn)、反佛崇儒的主張,詳陳講學(xué)明理、定計恢復(fù)、任賢修政的意見。隆興元年(1163年)十月,朱熹應(yīng)詔入對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論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之學(xué),反對老、佛異端之學(xué);二札論外攘夷狄之復(fù)仇大義,反對和議;三札論內(nèi)修政事之道,反對寵信佞臣。但當時湯思退為相,主張和議。朱熹的抗金主張沒有被采納。十一月,朝廷任朱熹為國子監(jiān)武學(xué)博士。朱熹辭職不就,請祠歸崇安。
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在林擇之、范念德的陪同下前往潭州(今長沙)訪問湖湘學(xué)派代表張栻。朱熹此時正當壯年時期,著作接連問世,盛名漸播。張栻,字敬夫,師從胡宏,學(xué)有專長,自成一派,號稱湖湘學(xué)派,朱熹對他早有敬仰之心。朱熹和張栻進行了一次中國學(xué)術(shù)史、教育史上最著名的會講——朱張會講,開創(chuàng)了會講之先河。兩人的討論從太極之理上展開并最終趨于一致。朱、張會講于岳麓書院,從各地趕來聽者達數(shù)千人。在岳麓書院講堂,朱熹手書“忠孝廉節(jié)”四個大字,后被書院奉為校訓(xùn)。在經(jīng)過兩個月的岳麓講學(xué)后,朱熹在張栻的陪同下游南岳衡山。在一路的游覽中,眼前的無邊風(fēng)景,不時牽動他們的詩興,他們一邊游覽一邊唱酬。幾天里,他們共得詩一百四十九篇,合編為《南岳唱酬集》。下了衡山,從岳宮到櫧州一百八十里,朱熹和張栻就還有爭議的問題進行了臨別前的討論。兩人朝夕在船中,討論《中庸》之義三天三夜未曾合眼。朱熹與張栻分手后,攜弟子范念德、林擇之東歸,一路輪流更換唱和。到達崇安后,將東歸旅途中所作的二百余篇詩文,匯集成《東歸亂稿》一書。
乾道四年(1168年),崇安發(fā)生水災(zāi)。朱熹力勸豪民發(fā)藏粟賑饑,還向官府請貸糧食六百斛散發(fā)于民,使民不致挨餓。乾道五年,朱熹悟到“中和舊說”之非,用“敬”和“雙修”思想重讀程顥、程頤著作,從全新角度獨創(chuàng)“中和新說”。這是在學(xué)術(shù)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影響十分深遠的重大事件,標志朱熹哲學(xué)思想的成熟。九月,朱熹母去世,朱熹建寒泉精舍為母守墓,開始了長達六年之久的寒泉著述時期。
乾道七年(1171年)五月,為了根本上解決百姓災(zāi)年生計問題,在五夫創(chuàng)建“社倉”。這種做法可以減輕貧民困難,緩和社會矛盾,也減輕朝廷的施政壓力,后為許多地方所仿效。十一月,朱熹回尤溪,與知縣、好友石子重講論學(xué)問于縣學(xué)。在石子重的陪同下,游覽其父朱松任尤溪縣尉時燕居之所“韋齋”舊址,手書“韋齋舊治”四字刻石揭榜。乾道九年,作《重修尤溪廟學(xué)記》,親書“明倫堂”制匾懸掛于尤溪縣學(xué)宮正堂。從此天下學(xué)宮匾皆模此刻制懸掛。
淳熙二年(1175年)正月,浙東學(xué)派領(lǐng)袖呂祖謙從浙江東陽來訪朱熹,在寒泉精舍相聚一個半月,編次《近思錄》成,史稱“寒泉之會”。五月,送呂祖謙至信州鵝湖寺(今鵝湖書院),陸九齡、陸九淵及劉清之皆來會,史稱“鵝湖之會”。鵝湖之會的直接動因是呂祖謙想利用這個機會調(diào)和朱、陸學(xué)說之間的矛盾。在學(xué)術(shù)上,朱熹認為心與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理是本體,心是認識的主體。二陸主張心與理是一回事,堅持以心來統(tǒng)貫主體與客體。朱熹與陸氏兄弟論辯、講學(xué)達十日之久。鵝湖之會并沒有達到雙方統(tǒng)一思想的目的,但使他們各自對對方的思想及其分歧有了進一步認識,也促使他們自覺不自覺地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反省。
淳熙五年(1178年),宋孝宗任朱熹知南康軍兼管內(nèi)勸農(nóng)事。淳熙六年三月,朱熹到任。當年適逢大旱,災(zāi)害嚴重,朱熹到任后,即著手興修水利,抗災(zāi)救荒,奏乞蠲免星子縣稅錢,使災(zāi)民得以生活。十月,朱熹行視陂塘?xí)r,在樵夫的指點下找到白鹿洞書院的廢址。經(jīng)朱熹的竭力倡導(dǎo),到淳熙七年三月,白鹿洞書院很快修復(fù)。朱熹在南康軍任上,為白鹿洞書院殫精竭慮,不遺余力。他曾自兼洞主,延請名師,充實圖書,還請皇帝勅額,賜御書。還置辦學(xué)田,供養(yǎng)貧窮學(xué)子,并親自訂立學(xué)規(guī),即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教規(guī)》?!栋茁苟磿航桃?guī)》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guī)章制度之一,對教育目的、訓(xùn)練綱目、學(xué)習(xí)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一一作了明確的闡述和詳細的規(guī)定,它不僅成為后續(xù)中國封建社會700年書院辦學(xué)的模式,而且為世界教育界矚目,成為國內(nèi)外教育家研究教育制度的重要課題。
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陸九淵來南康訪朱熹,相與講學(xué)白鹿洞書院。八月,時浙東大饑。因朱熹在南康救荒有方,宰相王淮薦朱熹賑災(zāi),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為解救災(zāi)民,朱熹迅速采取了幾項有力措施。但因朱熹推行的荒政直接或間接損害了富豪劣吏的利益,上任不到三個月,朱熹已經(jīng)處在他們一片漫罵和詆毀的包圍中了。朱熹因在浙東劾奏前知臺州唐仲友不法,為唐之姻親王淮所嫉,朱熹在浙東任職僅九個月即離任回家。朱熹曾先后六次上狀奏劾唐仲友不法,直指王淮與唐仲友上下串通勾結(jié)的事實。迫于壓力,王淮免去唐仲友江西提刑新任,另一方面改除朱熹為江西提刑,給不明真相的人造成朱熹劾唐仲友是為了奪取他江西提刑新任的假象。朱熹只得以“填唐仲友闕不可”為由請祠歸家。最終唐仲友雖被免職,但卻逃脫了罪有應(yīng)得的極刑。在彈劾唐仲友的過程中,朱熹表現(xiàn)出崇高的操守和氣節(jié)。
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52歲時,才將《大學(xué)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四書合刊,經(jīng)學(xué)史上的“四書”之名才第一次出現(xiàn)。之后,朱熹仍嘔心瀝血修改《四書集注》,臨終前一天朱熹還在修改《大學(xué)章句》。朱熹將《四書》定為封建士子修身的準則,《四書》構(gòu)成了朱熹的一個完整的理學(xué)思想體系。元朝迄至明清,《四書集注》遂長期為歷代封建王朝所垂青,作為治國之本,也作為人們思想行為的規(guī)范,成為封建科舉的標準教科書。對發(fā)展中華傳統(tǒng)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大隱屏峰腳下創(chuàng)建武夷精舍,潛心著書立說,廣收門徒,聚眾講學(xué)。淳熙十二年,朱熹到浙江,與陳亮展開義利王霸辯論,力陳浙學(xué)之非。
淳熙十五年(1188年)十一月,上《戊申封事》。主張“正心”、“任選大臣”、“振舉朝綱”等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詔命朱熹知漳州。紹熙元年(1190年),61歲的朱熹到漳州赴任。朱熹在漳州的全部施政變革,主要體現(xiàn)在正經(jīng)界、蠲(免)橫賦、敦風(fēng)俗、播儒教和劾奸吏等方面,而正經(jīng)界則是他全部變革的靈魂。時值當?shù)赝恋丶娌⒅L(fēng)盛行,官僚地主倚勢吞并農(nóng)民耕地,而稅額沒有隨地劃歸地主,至使“田稅不均”,失地農(nóng)民受到更為沉重的剝削,導(dǎo)致階級矛盾激化。為此,朱熹提出行“經(jīng)界”,即核實田畝,隨地畝納稅。這一建議勢必減輕農(nóng)民負擔,但卻損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后者的強烈反對,“經(jīng)界”終于未能推行。紹熙二年(1191年)正月,朱熹長子朱塾卒。聞噩耗后,朱熹無奈以治子喪請祠。五月,朱熹遷居建陽。次年,承父志建“竹林精舍”,后更名為“滄洲精舍”,即淳祐四年(1244年)詔賜的“考亭書院”。
紹熙五年(1194年),湖南瑤民蒲來矢起義,震動了朝野,湖南地方局勢驟然緊張起來。朱熹臨危受命,除知潭州、荊湖南路安撫,賜紫章服。具有道學(xué)家傲骨、強烈憂國憂民心態(tài)的朱熹,不敢推辭朝命,欣然拜命前往赴任。五月,朱熹至潭州。此時,瑤民已敗退深山,被困溪洞。朱熹采取了善后招撫的懷柔政策,遣使招降瑤民起義軍首領(lǐng)蒲來矢。因本次鎮(zhèn)壓瑤民起義是湖北、湖南兩地的共同行動,朱熹的招撫遭到了湖北帥王藺的反對,在蒲來矢押解后,王藺主張斬殺以警眾。朱熹不得不在入都奏事中,直接向宋寧宗面懇,要求對瑤民“毋失大信”。朱熹的這種做法,對平息民憤、安定邊陲、緩和同少數(shù)民族的關(guān)系都具有重大意義。朱熹到任后,興學(xué)校,廣教化,督吏治,敦民風(fēng)。朱熹改建、擴建了位于湖南長沙岳麓山下的岳麓書院,空余時間親自到此講課,使岳麓書院成為南宋全國四大書院之一。最能體現(xiàn)朱熹在岳麓書院講學(xué)意義的,是朱熹在會講時提出的事物“相對”的理論。他認為:天下事物都是有對的,一便對二,形而上對形而下,有上便有下,有高便有低等等。對事物內(nèi)部的矛盾、變化、發(fā)展和互相聯(lián)系、互相制約的辨證過程,有著比較深刻的認識。
紹熙五年(1194年)八月,朱熹除煥章閣待制兼侍講。九月,朱熹于行宮便殿奏事。第一札要宋寧宗正心誠意,第二札要宋寧宗讀經(jīng)窮理,第三、四、五札論潭州善后事宜。十月十四日,朱熹奉詔進講《大學(xué)》,反復(fù)強調(diào)“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希望通過匡正君德來限制君權(quán)的濫用。朱熹敢于在皇帝面前犯顏直諫,忠言直論,即直刺宋寧宗皇帝的獨斷,又抨擊了權(quán)貴韓侂胄的專權(quán)弄事,引起宋寧宗和執(zhí)政韓侂胄的不滿。因此,朱熹在朝僅46日,被宋寧宗內(nèi)批罷去了待制兼侍講之職。十一月,朱熹還居建陽考亭。
慶元二年(1196)十二月,“黨禁”正式發(fā)生。監(jiān)察御史沈繼祖以捕風(fēng)捉影、移花接木、顛倒捏造手法奏劾朱熹“十大罪狀”,朝廷權(quán)貴對理學(xué)掀起了一場史所罕見的殘酷清算,效法北宋元祐黨籍的故伎,開列了一份五十九人的偽逆黨籍,名列黨籍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處罰。朱熹被斥之為“偽學(xué)魁首”,位列黑名單之中的第五位,有人竟提出“斬朱熹以絕偽學(xué)”。朱熹以偽學(xué)罪首落職罷祠,朱子門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遭到嚴重打擊。慶元五年(1199年),朱熹已被各種疾病所困擾,黨禁中的朱熹終于預(yù)感到死亡的逼近,使他有大限臨頭的不祥預(yù)感,更加抓緊著述。慶元六年(1200年)入春以后,朱熹足疾大發(fā),病情惡化。朱熹生命垂危,左眼已瞎,右眼也幾乎完全失明。朱熹卻以更旺盛的精力加緊整理殘篇,唯一的愿望就是要將自己生平的所有著作全部完稿,使道統(tǒng)后繼有人。這個信念支撐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個月不知疲倦地著述,每日為學(xué)生講授課程,直至口不能言。三月初九,71歲的朱熹在血雨腥風(fēng)的“慶元黨禁”運動中去世。四方道學(xué)信徒?jīng)Q定在十一月聚集在信州舉行大規(guī)模的會葬,這又嚇壞了反道學(xué)的當權(quán)者,竟令守臣約束。十一月,朱熹葬于建陽縣黃坑大林谷,參加會葬者仍然有近千人之多。而作文哭祭最真摯沉痛的是辛棄疾和陸游。辛棄疾哭道:“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陸游哭道:“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傾長河注東海之淚。路修齒耄,神往形留。公歿不亡,尚其來享!”
附錄:
(一)朱熹字號集錄
朱熹,字元晦,后改字仲晦。初名沈郎,小字季延、五二、五二郎。自號晦翁、洞主晦翁、晦庵、促晦、仲晦父、仲晦甫、晦庵通叟、白鹿洞主、云壑老人、仁智堂主、牧齋、拙齋、茶仙、云谷壑吏、云臺真逸、云谷老人、紫陽云谷老人、云谷晦庵老人、晦庵病叟、云臺外史、云臺子、乙巳云臺子、云臺隱吏、嵩高隱吏、鴻臺外史、鴻慶外史、滄洲病叟、滄洲釣叟、遯翁、遯翁云臺隱吏、空同道仕鄒訢等。
沋郎 據(jù)《福建通志》列傳卷十二記載:“熹以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午時于尤溪之寓舍,故幼名沋郎。”
沈郎 據(jù)民國《建甌縣志》卷七《名勝》記載:“按文公生于尤溪鄭氏義齋,尤溪本名沈溪,為避王審知諱,更名尤溪,故文公小名沈郎?!?/p>
季延 朱熹小字季延,因南劍又名延平,而尤溪隸屬延平。清人毛念恃在《紫陽朱先生年譜》中曰:“文公名沈郎,小字季延,皆志其地也。”季延之“季”為在兄弟輩中排行居三或最幼者的稱謂。
五二、五二郎 一說朱熹在同輩中排行五十二,故又乳名五二、五二郎。民國《崇安縣志》卷二十二《儒林》記載:“江永《朱子世家注》:小名沈郎,字季延,行五二?!泵駠队认h志》記載:“五二郎,文公乳名?!币徽f,朱熹出生時,其祖母五十二歲,閩地風(fēng)俗,以孫乳名為祖記歲,故名五二、五二郎。朱熹胞妹朱心出生時,其祖母五十六歲,故小名五六娘。
元晦 朱熹原字元晦,是其老師劉屏山所命。朱熹在《跋家藏劉病翁遺帖》中曰:“熹字元晦,亦先生所命,其祝詞具在,以非臨終手筆,別附他卷?!?/p>
仲晦 明人戴銑在《朱子實紀》卷十《贊述》中說:“其后,以元為四德之首,不敢當,遂更名仲晦?!?/p>
仲晦父、仲晦甫 朱熹在其序跋和論著中數(shù)次署稱“仲晦父”、“仲晦甫”。
晦庵 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朱熹41歲,在福建建陽蘆峰山的云谷筑有寒泉精舍,自題為晦庵。
云谷老人 清康熙《武夷山志》卷十六《名賢》記載:“(朱熹)嘗建廬于建陽蘆峰山之云谷,曰‘晦庵’,因以自號,遂稱云谷老人?!?/p>
云谷晦庵老人 朱熹在建陽蘆峰山谷居住時,亦稱云谷晦庵老人。
晦翁 淳熙元年(1174年),朱熹以抱孫女之故,始署名“晦翁”,時年45歲。后至其去世時,在其序跋和論著中署“晦翁”二十余次。
洞主晦翁 朱熹在《白鹿洞賦》中自稱“洞主晦翁”。
晦庵病叟 朱熹在《周深父更名序》中自署“晦庵病叟”。
云壑老人 因云壑與云谷有關(guān),朱熹在為宋人沈舜卿所書的陶淵明《歸去來辭》上署名“云壑”。明人晏寧在《題晦庵翰墨卷后》中曰:“不曰晦庵而曰云壑者,時筑室于建陽蘆峰之巔,號曰云谷,蓋在紫陽書堂之后,自創(chuàng)草堂而匾曰晦翁,亦曰云壑老人?!?/p>
白鹿洞主 朱熹在《白鹿洞賦》中自署“白鹿洞主”。
仁智堂主 朱熹在《武夷圖序》中自署“仁智堂主”。
牧齋 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朱熹24歲時,主簿同安,自號“牧齋”。
拙齋 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軍,自號“拙齋”。
云臺子 朱熹一生大部分時間閑居治學(xué),先后請祠多次。淳熙十二年(1185年)四月,主管華州云臺觀,是觀原在陜西,地陷金人之手,管其虛名。因此,朱熹遂自號“云臺子”。
乙巳云臺子 淳熙十二年(1185年)為乙巳年,朱熹又號“乙巳云臺子”。
云臺隱吏 主管云臺觀時,朱熹又自號“云臺隱吏”。
云臺外史 在主管云臺觀時,朱熹還自號“云臺外史”。
云臺真逸 在主管云臺觀時,朱熹還自號“云臺真逸”。
嵩高隱吏 淳熙十五年(1188年),朱熹主管西京嵩山崇福宮,宮原在河南,在為金人所控,管其虛名。朱熹遂自號“嵩高隱吏”。
鴻慶外史 紹熙二年(1191年)至慶元元年(1195年),朱熹兩次主管南京鴻慶宮,地陷金人,管其虛名。因此,朱熹屢署“鴻慶外史”。
滄洲病叟 朱熹晚年定居建陽考亭。紹熙三年(1192年)朱熹筑竹林精舍于考亭所居之旁。三年后,因舍旁有龍舌洲環(huán)繞,改曰滄州,其竹林精舍更名曰滄州精舍,因此自號“滄洲病叟”。
滄洲釣叟 朱熹還曾自署“滄洲釣叟”。民國《南平縣志》卷十五《寺觀》曰:“(南平)塘源李子坑,昔有精舍,朱子避地嘗居之,號滄洲釣叟”。
茶仙 在“慶元黨禁”時期,朱熹避難古田,他在“引月”榜書中曾署稱“茶仙”。
遯翁 在“慶元黨禁”時期,朱熹卜筮“遇遯之同(家)人”,遂更號為“遯翁”。
空同道士鄒訢 朱熹在《陰符經(jīng)注》、《書周易參同契考異后》等署名“空同道士鄒訢”。朱熹之署此名,清乾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四六有所說明,其曰:“蓋以鄒本為邾國,其后去邑而為朱,故以寓姓?!抖Y記》鄭注謂當作熹……”“空同”即倥侗,為童蒙無知之意,朱熹自謙之詞??胀嘤袕V大無邊之意。朱熹平日批評道家最嚴,然有時不僅與道士往來,還自稱道士,這說明朱熹思想的復(fù)雜性。
(二)朱熹歷代封謚
南宋慶元六年(1200年)朱熹去世時,不但生前的思想主張被斥為“偽學(xué)”,自身也深陷“慶元黨禁”的漩渦之中。朱熹的葬禮是在朝廷的嚴加防范之下舉行的??墒侵祆渌篮蟛痪?,當權(quán)統(tǒng)治者發(fā)現(xiàn)了朱熹的著作與學(xué)說中的價值,朱熹的地位青云直上。
嘉定元年(1208年)十月,皇帝下詔賜予朱熹“遺表恩澤”,賜謚朱熹號曰“文”,從此世人尊為“朱文公”。
嘉定三年(1210年)五月,贈中散大夫、寶謨閣直學(xué)士,以明堂恩加通議大夫。國子司業(yè)劉爚(朱熹弟子)奏乞開偽學(xué)禁。
寶慶三年(1227年),時朱熹三子朱在為工部侍郎,在入對時“言人主學(xué)問之要”,宋理宗皇帝說:“先卿《中庸序言》之甚詳,朕讀之不忍釋手,恨不與之同時?!闭J為《四書集注》起到“發(fā)揮圣賢之蘊,羽翼斯文,有補治道”的作用,朱熹被加贈太師,追封信國公。
紹定三年(1230年)九月,改封朱熹為“徽國公”。
淳祐元年(1241年)正月,宋理宗下詔學(xué)宮將朱熹從祀孔廟,朱熹取得與周敦頤、張載、二程(程頤、程顥)并列的五大道統(tǒng)圣人的地位。
淳祐四年(1244年),詔下改滄洲精舍為“考亭書院”,并賜御書額。
淳祐六年(1246年),為徽州“紫陽書院”賜御書額。
咸淳元年(1264年)九月,度宗命執(zhí)宰訪朱熹后人賢能者錄用。
咸淳五年(1269年)宋度宗下詔賜婺源朱氏故居名“文公闕里”,同孔子闕里并而為二。
元至元元年(1335年),元順帝下詔興建“徽國文公之廟”,從此朱熹與孔子一樣也受到統(tǒng)治者的奉祀。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十二月,順帝下詔追謚朱熹父親朱松為“獻靖公”。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改封朱熹為“齊國公”,遣京學(xué)以上禮少牢(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致祭。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定天下以《四書五經(jīng)》詔從朱熹傳注。
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由明成祖作“御序”的《四書五經(jīng)大全》頒行天下,有明二百年來被尊為取士之制。
正統(tǒng)元年(1436年),欽頒先賢朱熹之嫡派子孫免差役,以示對先賢的敬重。正統(tǒng)三年,禮部、戶部批復(fù)地方府縣,先賢朱文公子孫參照孔子子孫全戶優(yōu)免糧銀稅賦。
景泰六年(1455年),明景帝詔建安朱熹后裔世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此后,自朱熹第七世孫朱梴開始,均享受世襲五經(jīng)博士銜,奉命祭祀朱子。景泰七年,禮部勘合春秋仲月上戊日(即每季第二個月的第一個戊日)兩祭朱子,欽降建安祠祭祝文,朱子門人黃榦、蔡沈、劉鑰、真德秀配祀。
憲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準歙縣紫陽書院有司致祭。
弘治四年(1491年),準尤溪縣每年九月十五日文公誕辰于南溪書院特祭。
弘治十五年,準婺源縣修祠致祭。
嘉靖元年(1522年),明世宗又詔婺源朱熹后裔世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兩地世襲一直延續(xù)到清未。
崇禎十五年(1643)詔稱“先儒朱子”(后改稱“先賢”),列于漢唐諸儒之上。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皇帝詔升“先賢朱子于十哲之次”,朱熹的牌位從孔廟東廊進入了大成殿,接著康熙又命李光地等編《朱子全書》頒行全國,康熙親自作序,稱朱熹“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xué),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規(guī)”,把朱熹奉為無以復(fù)加的地步。清康熙知縣劉宗樞稱尤溪為“南州闕里”;
清乾隆九年(1745年)開始,每歲祭祀,皇帝欽頒祭文、祭品。清道光十一年謁選吏部、掣閩之大田、權(quán)尤溪縣事章復(fù)旦,在《復(fù)修尤溪縣志·序》稱尤溪為“閩中闕里”。
(三)朱熹歷史定位
朱熹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在中國文化史、思想史、教育史和禮教史上,影響最大的,前推孔子,后推朱熹。因此,稱朱熹為“三代下的孔子”,對后人的影響“功不在孟子之下”,故有“南朱北孔”之說。
在中國經(jīng)學(xué)史上,最突出的是漢、宋兩派。鄭玄集漢代經(jīng)學(xué)之大成,朱熹集宋代經(jīng)學(xué)之大成。
在中國理學(xué)史上,朱熹集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及邵雍之大成。即吸收道、佛兩教的部分理論補充儒家的不足,而又不失其儒家的根本體系。他是古代新儒家的最大代表,而為近現(xiàn)代新儒家所仿效和歌頌。
在中國學(xué)術(shù)史上,朱熹的博學(xué)超過了任何前人。他的思想遠播海外,深刻地影響了日本、韓國、朝鮮、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各國的傳統(tǒng)文化。數(shù)百年間,曾成為東亞社會的主流思想和文明的體現(xiàn)。韓國退溪學(xué)、日本朱子學(xué)、西方朱子學(xué)等,是朱子學(xué)在國外的分支。朱子學(xué)是當今國際文化學(xué)術(shù)界研究的熱門課題,成為世界性的學(xué)說。
在中國著述史上,朱熹的著述比之前人也是最多的一個。在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文化史上,朱熹是著作最為豐碩的百科全書式的學(xué)者。他一生共留下了126種400多卷著作,其內(nèi)容涉及經(jīng)、史、子、集諸部,范圍廣闊,博大精深,卷帙浩繁,是巨大的思想寶庫。此外,他還寫下3000多首詩詞流傳后世。最著名的有《春日》、《觀書有感》等。在這些著作中建構(gòu)起宏大的思想體系,達到當時世界哲學(xué)理論發(fā)展的最高水平。
在中國文廟史上,漢代以后有諸多先儒、先賢,但被封建王朝列入“十哲”之內(nèi)者,朱熹是獨一無二的。清康熙皇帝評價朱熹“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xué),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規(guī)”。
在福建文化史與閩北文化史上,朱熹都占了第一位。福建被稱為“海濱鄒魯”、“理學(xué)名邦”,都同朱熹分不開。朱熹對福建文化教育的貢獻最大,南宋末年,“閩學(xué)”超出福建范圍向國內(nèi)外傳播,成為全國以至東方文化的象征,稱為“朱子學(xué)”。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詔定國家科舉考試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準。南宋末以至元、明、清時代,朱熹著作是國家的法定教科書,科舉考試不出朱子學(xué)界限,朱子學(xué)成為國家強有力的精神支柱,是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力量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