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啦 美文學習

實踐出真知的詩句有哪些(與實踐出真知意思相近的詩句)

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2-11-04 05:36:01

《河中石獸》的作者紀昀,即大名鼎鼎的紀曉嵐,清代著名學者、文學家。他的代表作是《閱微草堂筆記》,另外他還主持編纂《四庫全書》。

這篇文章即出自《閱微草堂筆記》,是一篇寓意深刻的作品。

文章緊緊圍繞尋找河中石獸這一線索展開敘述,層次清晰,語言明白曉暢通俗易懂。

作者一開始交代故事發(fā)生的背景。話說滄州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廟,寺廟山門坍塌了,連同門前的兩只石獸一起落入河里。過了十多年,僧人們募集足夠的錢重修寺廟,于是開始尋找兩只石獸。

僧人們是怎么尋找的呢?他們劃著小船,拖著鐵耙,順流而下,覓而不見。

聽聞這種情況,一個在寺廟中傳道受業(yè)的講學家笑了,認為這些僧人們不能很好地把握事物的道理,因而徒勞無功,他說:

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意思大概是說,這兩只石獸又不是木片,怎么可能被暴漲起來的水給沖走呢?石獸那么堅硬沉重,而河沙是那么松軟浮動,所以石獸埋在河沙里只會越埋越深。因此,怎么能順流而下尋找呢?

僧人們聽了講學家的分析,深感信服。

然而一位老河兵卻不以為然,他認為應該在上游尋找石獸。老河兵分析道:

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大致意思是說正因為石獸堅重而河沙松浮,水流無法沖走石頭,反而水流反沖的力量在石獸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河沙形成坑洞。漸激漸深,當坑洞延伸到石獸底部一半,必定傾倒在坑洞中。如此一來,時間久了,石獸反倒逆流而上了。因此,不論是順流而下尋覓還是在原來石獸沉沒之處尋找都是荒唐、不合理的!

果不其然,僧人們在上游找到了河中石獸。

對比了僧人、講學家和老河兵尋找石獸的方法,最后作者表達了他的觀點: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這也是本文的主旨,作者通過這樣一個很普通的故事,批評了諸如僧人、講學家等眾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告訴我們探求、認識事物不能只憑借主觀臆想,而是要全面客觀地去調查、思考、論證!!正所謂,調查才有發(fā)言權,莫要紙上談兵,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正如楊萬里《過沙頭》中的詩句:“暗潮已到無人會,只有篙師識水痕。”文中的僧人因為對外界事物的認知有限,因此不可避免地按照其固有的思維去看待事理、處理事情;講學家雖然知識淵博,理論基礎扎實,但是照抄照搬來看待任何事物也不行;而老河兵常年跟河流打交道,實踐出真知,他能“識水痕”“會暗潮”。

那么,如何盡力地避免因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導致判斷、行為出偏差呢?

一方面,我們還是要不斷地學習,博觀約取,開闊視野,自身要有豐富的知識;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并且要知行合一,注重聯(lián)系生活實際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要善于轉換思維,不可“一刀切”!此乃筆者一得之愚也。

溫馨提示:
本文【實踐出真知的詩句有哪些(與實踐出真知意思相近的詩句)】由作者教培參考提供。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培訓啦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若存在侵權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管理員或作者進行刪除。
我們采用的作品包括內容和圖片部分來源于網(wǎng)絡用戶投稿,我們不確定投稿用戶享有完全著作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權利,請聯(lián)系我站將及時刪除。
內容侵權、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Copyright @ 2025 培訓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