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xùn)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2-09-12 17:12:01
“秉燭夜游”出于何時?秉燭夜游字面意思為舉著蠟燭在夜間行游,詞義為人生短暫,應(yīng)當(dāng)及時行樂,也形容珍惜光陰。那么古文中的“燭”有指“蠟燭”的嗎?
“秉燭夜游”這一成語出自《古詩十九首》:“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庇脕肀硎炯皶r行樂。這首古詩是東漢以前的作品,那時蠟燭還沒有被普遍使用。
秉燭夜游,謂執(zhí)燭照亮,夜間游玩,形容人生苦短,應(yīng)及時行樂。又作“炳燭夜游”。結(jié)合此詩的語境,后人提煉出“秉燭夜游”這一成語,用來表示“及時行樂”之意。
所以,“秉燭夜游”的“燭”并不是今天人們所熟知的那種“蠟燭”,而是“火炬”。況且,舉著今天人們所常用的那種蠟燭夜游,也是不大合乎實際的。
曹丕為魏王世子時,與吳質(zhì)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建安七子”中的徐干、劉楨、陳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應(yīng)作書與吳質(zhì),勸其惜時自娛。
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中即用曹丕原語,只省一“思”字,以后又引申出秉燭看花。后人遂以“秉燭夜游”喻及時行樂。
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風(fēng)起應(yīng)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李商隱《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宋蘇軾《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均襲此意。
“秉燭夜游中的“燭”并不是今天人們所熟知的那種“蠟燭”,而是指“火炬”;我們所知道的蠟燭大約到唐代才開始普及。至于“蠟燭”是什么年代有的,筆者沒能去考證。
“燭”作名抄詞的意思是:古代一種光焰小的火把。而古代的火炬是用葦子或麻桿捆扎而成的,因此,“燭”應(yīng)該指的是小火炬,而不是“蠟燭”。
“蠟燭”是指“以膏脂制成用以取明者謂之”。誰人發(fā)明?起于何時?一時尚難查考 翔實?!堕_元天寶遺事》記載一種“妖燭”:“寧王好聲色,有人獻(xiàn)燭百鉅,似蠟而膩,似脂而硬。
但讀唐代杜牧《秋夕》,詩中亦出現(xiàn)了“燭”字。從“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詩句的語境來看,可知此中的“燭”已是指“蠟燭”了,說明至少在的唐代已經(jīng)有蠟燭啦。
也有人說蠟燭起源于原始時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涂在樹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
如今指極有奉獻(xiàn)精神的人,甘愿犧牲自己,而為他人著想,和春蠶的意義相似。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就算化為灰燼,也要發(fā)出自己的光亮,指極有奉獻(xiàn)精神的人,甘愿犧牲自己,而為他人著想,和春蠶的意義相似。各位看官,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