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啦 美文學習

論語全文解釋及拼音(論語原文賞析及翻譯注音)

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2-11-24 04:12:01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墩撜Z》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秾W而》一篇包括16章,內(nèi)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疇。

【原文】

1·1 子曰①:“學②而時習③之,不亦說④乎?有朋⑤自遠方來,不亦樂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慍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釋】

①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墩撜Z》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tǒng)文化典籍。

③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shù)臅r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傲暋?,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④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樂:與說有所區(qū)別。舊注說,悅在內(nèi)心,樂則見于外。

⑦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⑧慍:音yùn,惱怒,怨恨。

⑨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評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歷來的解釋都是:學了以后,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等。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后句子也沒有什么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合原義,指出這里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采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連貫的。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采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里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采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見《齊魯學刊》1986年第6期文)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讀者在理解本章內(nèi)容時參考。

此外,在對“人不知,而不慍”一句的解釋中,也有人認為,“人不知”的后面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么呢?當時因為孔子有說話的特定環(huán)境,他不需要說出知道什么,別人就可以理解了,卻給后人留下一個謎。有人說,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從遠方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了。這樣的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yǎng)、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于對第一章內(nèi)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①曰:“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鮮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⑤。君子務(wù)本⑥,本立而道生⑦。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⑧?”

【注釋】

①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后一說較為可信。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②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tài)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tài)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guī)范。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③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鮮:音xiǎn,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⑤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guī)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于動詞之前。

⑥務(wù)本:務(wù),專心、致力于。本,根本。

⑦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xiàn)。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⑧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tǒng)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wù),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

【評析】

有若認為,人們?nèi)绻軌蛟诩抑袑Ω改副M孝,對兄長順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tǒng)治者內(nèi)部就不會發(fā)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于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其余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jié)構(gòu),其基礎(chǔ)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guān)系,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guān)系??鬃涌吹搅诉@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fā)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fā)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自春秋戰(zhàn)國以后的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深刻影響。孝悌說是為封建統(tǒng)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wù)的,對此應(yīng)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nèi)容,充分發(fā)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應(yīng)有的作用。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②仁矣?!?/p>

【注釋】

①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wù)以說人?!鼻珊土疃际敲篮玫囊馑?。但此處應(yīng)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②鮮:少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評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孝與悌。這是從正面闡述什么是仁的問題。這一章,孔子講仁的反面,即為花言巧語,工于辭令。儒家崇尚質(zhì)樸,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yīng)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后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diào)人應(yīng)當言行一致,力戒空談浮言,心口不一。這種踏實態(tài)度和質(zhì)樸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華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的精華內(nèi)容。

【原文】

1·4 曾子①曰:“吾日三?、谖嵘?。為人謀而不忠③乎?與朋友交而不信④乎?傳不習乎?”

【注釋】

①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jù)說《孝經(jīng)》就是他撰寫的。

②三?。菏。ㄒ簦睿纾?,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shù)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③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yīng)當盡心竭力。

④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guī)定相互守信,以調(diào)整人們之間的關(guān)系。

⑤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呢?”

【評析】

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講的自省,則是自我修養(yǎng)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時代,社會變化十分劇烈,反映在意識領(lǐng)域中,即人們的思想信仰開始發(fā)生動搖,傳統(tǒng)觀念似乎已經(jīng)在人們的頭腦中出現(xiàn)危機。于是,曾參提出了“反省內(nèi)求”的修養(yǎng)辦法,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論語》書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要求孔門弟子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這種自省的道德修養(yǎng)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因為它特別強調(diào)進行修養(yǎng)的自覺性。

在本章中,曾子還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疇。忠的特點是一個“盡”字,辦事盡力,死而后已。如后來儒家所說的那樣,“盡己之謂忠”?!盀槿酥\而不忠乎,是泛指對一切人,并非專指君主。就是指對包括君主在內(nèi)的所有人,都盡力幫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疇,不止用于君臣關(guān)系。至于漢代以后逐漸將“忠”字演化為“忠君”,這既與儒家的忠有關(guān)聯(lián),又有重要的區(qū)別。“信”的涵義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內(nèi)容是誠實不欺,用來處理上下等級和朋友之間的關(guān)系,信特別與言論有關(guān),表示說真話,說話算數(shù)。這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石。

【原文】

1·5 子曰:“道①千乘之國②,敬事③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④,使民以時⑤。”

【注解】

①道:一本作“導”,作動詞用。這里是治理的意思。

②千乘之國:乘,音shèng,意為輛。這里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后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zhàn)車的國家,即諸侯國。春秋時代,戰(zhàn)爭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shù)目來計算。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jīng)不是大國。

③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個人的態(tài)度,尤其是對待所從事的事務(wù)要謹慎專一、兢兢業(yè)業(yè)。

④愛人:古代“人”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的區(qū)別。廣義的“人”,指一切人群;狹義的“人”,僅指士大夫以上各個階層的人。此處的“人”與“民”相對而言,可見其用法為狹義。

⑤使民以時:時指農(nóng)時。古代百姓以農(nóng)業(yè)為主,這是說要役使百姓按照農(nóng)時耕作與收獲。

【譯文】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jié)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nóng)時”。

【評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說的話,主要是對國家的執(zhí)政者而言的,是關(guān)于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他講了三個方面的問題,即要求統(tǒng)治者嚴肅認真地辦理國家各方面事務(wù),恪守信用;節(jié)約用度,愛護官吏;役使百姓應(yīng)注意不誤農(nóng)時等。這是治國安邦的基本點。

康有為說,孔子的學說是“愛人”,泛愛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說的“愛人”則非此意。他所說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對象。可見,“愛人”不是愛一切人,而只是愛統(tǒng)治集團中的人。“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會思想。但這與“愛人”與否則無太大干系。從另一個角度說,孔子這里是為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統(tǒng)治百姓出謀劃策。

魯迅曾經(jīng)指出:“孔夫子曾經(jīng)計劃過出色的治國的方法,但那都是為了治民眾者,即權(quán)勢者設(shè)想的方法,為民眾本身的,卻一點也沒有?!保ā肚医橥るs文二集·在現(xiàn)代中國的孔夫子》)這是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看待孔子治國方略的。因而頗具尖銳性。

【原文】

1·6 子曰:“弟子①入②則孝,出③則弟,謹④而信,汎⑤愛眾,而親仁⑥,行有余力⑦,則以學文⑧?!?/p>

【注釋】

①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這里是用一種意義上的“弟子”。

②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抖Y記·內(nèi)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③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于自己的人。

④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⑤□:音fàn,同泛,廣泛的意思。

⑥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⑦行有余力:指有閑暇時間。

⑧文:古代文獻。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p>

【評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問題,本章再次提及這個問題??鬃右蟮茏觽兪紫纫铝τ谛⒅斝?、愛眾、親仁,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閑暇時間和余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德行修養(yǎng),而對于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

孔子辦教育,把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學習只是第二位的。事實上,歷史上的任何階級,無論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還是資產(chǎn)階級,教育都是為其政治服務(wù)的,尤其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現(xiàn),把“德”排在“識”的前面,這是階級的需要。他們就是要培養(yǎng)適應(yīng)本階級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1·7 子夏①曰:“賢賢②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p>

【注釋】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生于公元前507年??鬃铀篮?,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②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的意思。賢賢即尊重賢者。

③易:有兩種解釋;一是改變的意思,此句即為尊重賢者而改變好色之心;二是輕視的意思,即看重賢德而輕視女色。

④致其身:致,意為“獻納”、“盡力”。這是說把生命奉獻給君主。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jīng)學習過了?!?/p>

【評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說的這段話,實際是對上章的進一步發(fā)揮。子夏認為,一個人有沒有學問,他的學問的好壞,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實行“孝”、“忠”、“信”等傳統(tǒng)倫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幾點,即使他說自己沒有學習過,但他已經(jīng)是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了。所以,將這一章與前一章聯(lián)系起來閱讀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點。

【原文】

1·8 子曰:“君子①,不重②則不威;學則不固③。主忠信④。無⑤友不如己者⑥;過⑦則勿憚⑧改?!?/p>

【注釋】

①君子:這個詞一直貫穿于本段始終,因此這里應(yīng)當有一個斷句。

②重:莊重、自持。

③學則不固:有兩種解釋:一是作堅固解,與上句相連,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也不堅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見聞少,學了就可以不固陋。

④主忠信:以忠信為主。

⑤無:通毋,“不要”的意思。

⑥不如己:一般解釋為不如自己。另一種解釋說,“不如己者,不類乎己,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卑选叭纭苯忉尀椤邦愃啤薄:笠环N解釋更為符合孔子的原意。

⑦過:過錯、過失。

⑧憚:音dàn,害怕、畏懼。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p>

【評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應(yīng)當具有的品德,這部分內(nèi)容主要包括莊重威嚴、認真學習、慎重交友、過而能改等項。作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從外表上應(yīng)當給人以莊重大方、威嚴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穩(wěn)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視學習,不自我封閉,善于結(jié)交朋友,而且有錯必改。以上所提四條原則是相當重要的。作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過則勿憚改就是對待錯誤和過失的正確態(tài)度,可以說,這一思想閃爍著真理光輝,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對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義。

【原文】

1·9 曾子曰:“慎終①追遠②,民德歸厚矣?!?/p>

【注釋】

①慎終:人死為終。這里指父母的去世。舊注曰:慎終者喪盡其哀。

②追遠:遠指祖先。舊注曰:追遠者祭盡其敬。

【譯文】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p>

【評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說“敬鬼神而遠之”,就證明了這一點。盡管他沒有提出過人死之后有所謂靈魂的存在這種主張,但他卻非常重視喪祭之禮。在孔子的觀念中,祭祀已經(jīng)被異化,不單是祭祀亡靈,而是把祭祀之禮看作一個人孝道的繼續(xù)和表現(xiàn),通過祭祀之禮,,可以寄托和培養(yǎng)個人對父母和先祖盡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繼續(xù)深化“孝”這一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內(nèi)容。

儒家重視孝的道德,是因為孝是忠的基礎(chǔ),一個不能對父母盡孝的人,他是不可能為國盡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關(guān)于忠、孝的道德觀念,在《論語》書中時常出現(xiàn),表明儒家十分重視忠孝等倫理道德觀念,希望把人們塑造成有教養(yǎng)的忠孝兩全的君子。這是與春秋時代宗法制度相互適應(yīng)的。只要做到忠與孝,那么,社會與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原文】

1·10 子禽①問于子貢②曰:夫子③至于是邦④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⑤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⑥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⑦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①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鄭玄所注《論語》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未載此人,故一說子禽非孔子學生。

②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wèi)國人,比孔子小31歲,是孔子的學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貢善辯,孔子認為他可以做大國的宰相。據(jù)《史記》記載,子貢在衛(wèi)國做了商人,家有財產(chǎn)千金,成了有名的商業(yè)家。

③夫子:這是古代的一種敬稱,凡是做過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這一稱謂。孔子曾擔任過魯國的司寇,所以他的學生們稱他為“夫子”。后來,因此而沿襲以稱呼老師?!墩撜Z》書中所說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稱呼。

④邦:指當時割據(jù)的諸侯國家。

⑤抑:表示選擇的文言連詞,有“還是”的意思。

⑥溫、良、恭、儉、讓:就字面理解即為: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這是孔子的弟子對他的贊譽。

⑦其諸:語氣詞,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聞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這種資格也可以說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評析】

本章通過子禽與子貢兩人的對話,把孔子的為人處世品格勾劃出來。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國統(tǒng)治者的禮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備有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的道德品格。例如,這五種道德品質(zhì)中的“讓”,在人格的塑造過程中,就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白尅笔窃诠γ麢?quán)上先人后己,在職責義務(wù)上先己后人。讓用之于外交如國事訪問,也是合乎客觀需要的一個重要條件。孔子就是因具有這種品格,所以每到一個國家,都受到各國國君的禮遇。孔子認為,好勝,爭取名聲;夸功,爭取名利;爭不到便怨恨別人,以及在名利上貪心不足,都不符合讓的原則。據(jù)此可知,讓這一基本原則形成社會風尚的可貴之處是:就人情而言,長謙讓名利地位之風,人們就多學別人所長而鑒人所短。前者可以導人于團結(jié)、親睦、向善;后者則誘人嫉賢妒能。二者的社會效果截然相反。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觀其①志;父沒,觀其行②;三年③無改于父之道④,可謂孝矣?!?/p>

【注釋】

①其:他的,指兒子,不是指父親。

②行:音xìng,指行為舉止等。

③三年:對于古人所說的數(shù)字不必過于機械地理解,只是說要經(jīng)過一個較 長的時間而已,不一定僅指三年的時間。

④道:有時候是一般意義上的名詞,無論好壞、善惡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時候是積極意義的名詞,表示善的、好的東西。這里表示“合理內(nèi)容”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quán)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p>

【評析】

這一章仍然談的是有關(guān)“孝”的問題,把“孝”字具體化了。魯迅曾經(jīng)說過:“只要思想未遭錮蔽的人,誰也喜歡子女比自己更強,更健康,更聰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過去。超越便須改變,所以子孫對于祖先的事,應(yīng)該改變,''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當然是曲說,是退嬰的病根?!保ā秹灐の覀儸F(xiàn)在怎樣做父親》)

在本章中孔子說一個人當父親死后,三年內(nèi)都不能改變他父親所制定的那一套規(guī)矩,這就是盡孝了。其實,這樣的孝,片面強調(diào)了兒子對父親的依從。宋儒所作的注說,如不能無改于父之道,所行雖善亦不得為孝。這樣,無改于父之道則成了最大的善,否則便是不善。這樣的判定原則,正如魯迅所說的,,是歪曲的。歷史在發(fā)展,社會在前進,人們的思想觀念,言行舉止都不能總停留在過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后代超過前代,這是歷史的必然。

【原文】

1·12 有子曰:“禮①之用,和②為貴。先王之道③,斯④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⑤之,亦不可行也?!?/p>

【注釋】

①禮:在春秋時代,“禮”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孔子的“禮”,既指“周禮”,禮節(jié)、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guī)范。

②和:調(diào)和、和諧、協(xié)調(diào)。

③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④斯:這、此等意。這里指禮,也指和。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yīng)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jié)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p>

【評析】

和是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抖Y記·中庸》寫道:“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睏钣龇颉墩撜Z疏證》寫道:“事之中節(jié)者皆謂之和,不獨喜怒哀樂之發(fā)一事也。和今言適合,言恰當,言恰到好處?!笨组T認為,禮的推行和應(yīng)用要以和諧為貴。但是,凡事都要講和諧,或者為和諧而和諧,不受禮文的約束也是行不通的。這是說,既要遵守禮所規(guī)定的等級差別,相互之間又不要出現(xiàn)不和??鬃釉诒菊绿岢龅倪@個觀點是有意義的。在奴隸社會,各等級之間的區(qū)分和對立是很嚴肅的,其界限絲毫不容紊亂。上一等級的人,以自己的禮儀節(jié)文顯示其威風;下一等級的人,則懷著畏懼的心情唯命是從。但到春秋時代,這種社會關(guān)系開始破裂,臣弒君、子弒父的現(xiàn)象已屬常見。對此,由子提出“和為貴”說,其目的是為緩和不同等級之間的對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但從理論上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又感到,孔子既強調(diào)禮的運用以和為貴,又指出不能為和而和,要以禮節(jié)制之,可見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無原則的調(diào)和,這是有其合理性的。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①于義②,言可復③也;恭近于禮,遠④恥辱也;因⑤不失其親,亦可宗⑥也?!?/p>

【注解】

①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②義:義是儒家的倫理范疇。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禮”。

③復:實踐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復,踐言也?!?/p>

④遠:音yuàn,動詞,使動用法,使之遠離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譯為避免。

⑤因:依靠、憑藉。一說因應(yīng)寫作姻,但從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處。

⑥宗:主、可靠,一般解釋為“尊敬”似有不妥之處。

【譯文】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于義,(符合于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于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評析】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講的這段話,表明他們對“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靶拧焙汀肮А倍家灾芏Y為標準,不符合于禮的話絕不能講,講了就不是“信”的態(tài)度;不符合于禮的事絕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態(tài)度。這是講的為人處世的基本態(tài)度。

【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③焉,可謂好學也已?!?/p>

【注釋】

①就:靠近、看齊。

②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③正:匡正、端正。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p>

【評析】

本章重點提到對于君子的道德要求??鬃诱J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應(yīng)當過多地講究自己的飲食與居處,他在工作方面應(yīng)當勤勞敏捷,謹慎小心,而且能經(jīng)常檢討自己,請有道德的人對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為君子應(yīng)該克制追求物質(zhì)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質(zhì)方面,這是值得借鑒的。

【原文】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①,富而無驕,何如②?”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③,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对姟吩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④'',其斯之謂與?”子曰:“賜⑤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⑥。”

【注釋】

①諂:音chǎn,意為巴結(jié)、奉承。

②何如:《論語》書中的“何如”,都可以譯為“怎么樣”。

③貧而樂:一本作“貧而樂道”。

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見《詩經(jīng)·衛(wèi)風·淇澳》。有兩種解釋:一說切磋琢磨分別指對骨、象牙、玉、石四種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則不能成器;一說加工象牙和骨,切了還要磋,加工玉石,琢了還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⑤賜:子貢名,孔子對學生都稱其名。

⑥告諸往而知來者:諸,同之;往,過去的事情;來,未來的事情。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弊迂曊f:“《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jīng)講過的話中領(lǐng)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wù)摗对姟妨??!?/p>

【評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們,都能夠達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樣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時對弟子的教育中,就把這樣的思想講授給學生。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社會上無論貧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會的安定了??鬃訉ψ迂暠容^滿意,在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子貢能獨立思考、舉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贊揚。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個顯著特點。

【原文】

1·16 子曰:“不患①人②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注釋】

①患:憂慮、怕。

②人:指有教養(yǎng)、有知識的人,而非民。

【譯文】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評析】

這段話是孔子對自己學生所傳授的為人處世之道。有的解釋者說,這是孔子安貧樂道、不求名位的思想。這種解釋可能不妥。這不符合孔子一貫的主張。在孔子的觀念中,“學而優(yōu)則仕,是一種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這里的潛臺詞是:在了解別人的過程中,也使別人了解自己。

【本篇引語】

《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內(nèi)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guān)系、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范疇的進一步闡述。

【原文】

2·1 子曰:“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眾星共④之?!?/p>

【注釋】

①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說統(tǒng)治者應(yīng)以道德進行統(tǒng)治,即“德治”。

②北辰:北極星。

③所:處所,位置。

④共:同拱,環(huán)繞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huán)繞在它的周圍?!?/p>

【評析】

這段話代表了孔子的“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說,統(tǒng)治者如果實行德治,群臣百姓就會自動圍繞著你轉(zhuǎn)。這是強調(diào)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這是孔子學說中較有價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是德治,而非嚴刑峻法。

【原文】

2·2 子曰:“詩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曰:“思無邪③?!?/p>

【注釋】

①詩三百:詩,指《詩經(jīng)》一書,此書實有305篇,三百只是舉其整數(shù)。

②蔽:概括的意思。

③思無邪:此為《詩經(jīng)·魯頌》上的一句,此處的“思”作思想解。無邪,一解為“純正”,一解為“直”,后者較妥。

【譯文】

孔子說:“《詩經(jīng)》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p>

【評析】

孔子時代,可供學生閱讀的書還不很多,《詩經(jīng)》經(jīng)過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鬃訉Α对娊?jīng)》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無邪”來概括它?!墩撜Z》中解釋《詩經(jīng)》的話,都是按照“思無邪”這個原則而提出的。

【原文】

2·3 子曰:“道①之以政,齊②之以刑,民免③而無恥④,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⑤?!?/p>

【注釋】

①道:有兩種解釋:一為“引導”;二為“治理”。前者較為妥貼。

②齊:整齊、約束。

③免:避免、躲避。

④恥:羞恥之心。

⑤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tǒng)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guī)矩了。”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鬃诱J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guī)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于法制的特點。但也應(yīng)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yīng)該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原文】

2·4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順⑤,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⑥?!?/p>

【注釋】

①有:同“又”。

②立:站得住的意思。

③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④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

⑥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guī)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guī)矩。”

【評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lǐng)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huán)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guī)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yǎng)達到了最高的境界??鬃拥牡赖滦摒B(yǎng)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guī)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原文】

2·5 孟懿子①問孝,子曰:“無違。②”樊遲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孫⑤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弊釉唬骸吧?,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p>

【注釋】

①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謚號。其父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

②無違:不要違背。

③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鬃拥牡茏?,比孔子小46歲。他曾和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

④御:駕馭馬車。

⑤孟孫:指孟懿子。

【譯文】

孟懿子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焙髞矸t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狈t說:“不要違背禮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后,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p>

【評析】

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yīng)如此。但這里著重講的是,盡孝時不應(yīng)違背禮的規(guī)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梢?,孝不是空泛的、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guī)定,依禮而行就是孝。

【原文】

2·6 孟武伯①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②?!?/p>

【注釋】

①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武是他的謚號。

②父母唯其疾之憂:其,代詞,指父母。疾,病。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鬃诱f:“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評析】

本章是孔子對孟懿子之子問孝的答案。對于這里孔子所說的父母唯其疾之憂,歷來有三種解釋:1.父母愛自己的子女,無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夠體會到父母的這種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謹慎小心,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時擔憂,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擔憂了,表明父母的親子之情。3.子女只要為父母的病疾而擔憂,其他方面不必過多地擔憂。本文采用第三種說法。

【原文】

2·7 子游①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②,不敬,何以別乎?”

【注釋】

①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吳人,比孔子小45歲。

②養(yǎng):音yàng。

【譯文】

子游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yǎng)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yǎng)。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贍養(yǎng)父母與飼養(yǎng)犬馬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評析】

本篇還是談?wù)撔⒌膯栴}。對于“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一句,歷來也有幾種不同的解釋。一是說狗守門、馬拉車馱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說犬馬也能得到人的飼養(yǎng)。本文采用后一種說法,困為此說比較妥貼。

【原文】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①。有事,弟子服其勞②;有酒食,先生③饌④,曾是以為孝乎?”

【注釋】

①色難:色,臉色。難,不容易的意思。

②服勞:服,從事、擔負。服勞即服侍。

③先生:先生指長者或父母;前面說的弟子,指晚輩、兒女等。

④饌:音zhuàn,意為飲食、吃喝。

【譯文】

子夏問什么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評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談?wù)撚嘘P(guān)孝的問題。孔子所提倡的孝,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適應(yīng)了當時社會的需要。一個共同的思想,就是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內(nèi)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

【原文】

2·9 子曰:“吾與回①言,終日不違②,如愚。退而省其私③,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p>

【注釋】

①回:姓顏名回,字子淵,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歲,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

②不違:不提相反的意見和問題。

③退而省其私:考察顏回私下里與其他學生討論學問的言行。

【譯文】

孔子說:“我整天給顏回講學,他從來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像個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論,發(fā)現(xiàn)他對我所講授的內(nèi)容有所發(fā)揮,可見顏回其實并不蠢?!?/p>

【評析】

這一章講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不滿意那種“終日不違”,從來不提相反意見和問題的學生,希望學生在接受教育的時候,要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對老師所講的問題應(yīng)當有所發(fā)揮。所以,他認為不思考問題,不提不同意見的人,是蠢人。

【原文】

2·10 子曰:“視其所以①,觀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廋④哉?人焉廋哉?”

【注釋】

①所以:所做的事情。

②所由:所走過的道路。

③所安:所安的心境。

④廋:音sōu,隱藏、藏匿。

【譯文】

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yīng)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

【評析】

本文主要講如何了解別人的問題。孔子認為,對人應(yīng)當聽其言而觀其行,還要看他做事的心境,從他的言論、行動到他的內(nèi)心,全面了解觀察一個人,那么這個人就沒有什么可以隱埋得了的。

【原文】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①,可以為師矣。”

【注釋】

①溫故而知新:故,已經(jīng)過去的。新,剛剛學到的知識。

【譯文】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就可以當老師了。”

【評析】

“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yīng)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原文】

2·12 子曰:“君子不器①?!?/p>

【注釋】

①器:器具。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評析】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應(yīng)該擔負起治國安邦之重任。對內(nèi)可以妥善處理各種政務(wù);對外能夠應(yīng)對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說,君子應(yīng)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個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觀全局、領(lǐng)導全局,成為合格的領(lǐng)導者。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處。

【原文】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譯文】

子貢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對于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就夠說是一個君子了)。”

【評析】

做一個有道德修養(yǎng)、有博學多識的君子,這是孔子弟子們孜孜以求的目標??鬃诱J為,作為君子,不能只說不做,而應(yīng)先做后說。只有先做后說,才可以取信于人。

【原文】

2·14 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比而不周?!?/p>

【注釋】

①周:合群。

②比:音bì,勾結(jié)。

③小人:沒有道德修養(yǎng)的凡人。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jié),小人與人勾結(jié)而不合群。

【評析】

孔子在這一章中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點之一,就是小人結(jié)黨營私,與人相勾結(jié),不能與大多數(shù)人融洽相處;而君子則不同,他胸懷廣闊,與眾人和諧相處,從不與人相勾結(jié),這種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積極意義。

【原文】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①,思而不學則殆②。”

【注釋】

①罔:迷惑、糊涂。

②殆;疑惑、危險。

【譯文】

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評析】

孔子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不能偏廢。他指出了學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學的弊端。主張學與思相結(jié)合。只有將學與思相結(jié)合,才可以使自己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人。這種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動中有其值得肯定的價值。

【原文】

2·16 子曰:“攻①乎異端②,斯③害也已④?!?/p>

【注釋】

①攻:攻擊。有人將“攻”解釋為“治”。不妥。

②異端:不正確的言論。另外、不同的一端。

③斯:代詞,這。

④也已:這里用作語氣詞。

【譯文】

孔子說:“攻擊那些不正確的言論,禍害就可以消除了。”

【原文】

2·17 子曰:“由①,誨女②,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注釋】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學生,長期追隨孔子。

②女:同汝,你。

【譯文】

孔子說:“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評析】

本章里孔子說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睂τ谖幕R和其他社會知識,人們應(yīng)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盡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么,就應(yīng)當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原文】

2·18 子張①學干祿②,子曰:“多聞闕③疑④,慎言其余,則寡尤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p>

【注釋】

①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歲,孔子的學生。

②干祿:干,求的意思。祿,即古代官吏的俸祿。干祿就是求取官職。

③闕:缺。此處意為放置在一旁。

④疑:懷疑。

⑤寡尤:寡,少的意思。尤,過錯。

【譯文】

子張要學謀取官職的辦法??鬃诱f:“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說,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后悔。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后悔,官職俸祿就在這里了?!?/p>

【評析】

孔子并不反對他的學生謀求官職,在《論語》中還有“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念。他認為,身居官位者,應(yīng)當謹言慎行,說有把握的話,做有把握的事,這樣可以減少失誤,減少后悔,這是對國家對個人負責任的態(tài)度。當然這里所說的,并不僅僅是一個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與行二者關(guān)系問題上的觀念,是對上一章“知之為知之”的進一步解說。

【原文】

2·19 哀公①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②:“舉直錯諸枉③,則

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p>

①哀公:姓姬名蔣,哀是其謚號,魯國國君,公元前494 ̄前468年在位。

②對曰:《論語》中記載對國君及在上位者問話的回答都用“對曰”,以表示尊敬。

③舉直錯諸枉:舉,選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錯,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譯文】

魯哀公問:“怎樣才能使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說:“把正直無私的人提拔起來,把邪惡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會服從了;把邪惡不正的人提拔起來,把正直無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tǒng)治了。”

【評析】

親君子,遠小人,這是孔子一貫的主張。在選用人才的問題上仍是如此。薦舉賢才、選賢用能,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選官用吏,唯親是舉,非親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會被選用??鬃拥倪@種用人思想可說在當時是一大進步?!叭稳宋ㄙt”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貴的價值。

【原文】

2·20 季康子①問:“使民敬、忠以②勸③,如之何?”子曰:“臨④之以莊,則敬;孝慈⑤,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p>

【注釋】

①季康子:姓季孫名肥,康是他的謚號,魯哀公時任正卿,是當時政治上最有權(quán)勢的人。

②以:連接詞,與“而”同。

③勸:勉勵。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④臨:對待。

⑤孝慈:一說當政者自己孝慈;一說當政者引導老百姓孝慈。此處采用后者。

【譯文】

季康子問道:“要使老百姓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而努力干活,該怎樣去做呢?”孔子說:“你用莊重的態(tài)度對待老百姓,他們就會尊敬你;你對父母孝順、對子弟慈祥,百姓就會盡忠于你;你選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會互相勉勵,加倍努力了?!?/p>

【評析】

本章內(nèi)容還是在談如何從政的問題??鬃又鲝垺岸Y治”、“德治”,這不單單是針對老百姓的,對于當政者仍是如此。當政者本人應(yīng)當莊重嚴謹、孝順慈祥,老百姓就會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又努力干活。

【原文】

2·21 或①謂孔子曰:“子奚②不為政?”子曰:“《書》③云:''孝乎惟

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④,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注釋】

①或:有人。不定代詞。

②奚:疑問詞,相當于“為什么”。

③《書》:指《尚書》。

④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講;一作延及講。

【譯文】

有人對孔子說:“你什么不從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說:“《尚書》上說,''孝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把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從事政治,又要怎樣才能算是為政呢?”

【評析】

這一章反映了孔子兩方面的思想主張。其一,國家政治以孝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資格擔當國家的官職。說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張。其二孔子從事教育,不僅是教授學生的問題,而且是通過對學生的教育,間接參與國家政治,這是他教育思想的實質(zhì),也是他為政的一種形式。

【原文】

2·2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①,小車無軏②,其何以行之哉?”

【注釋】

①輗:音ní,古代大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大車指的是牛車。

②軏:音yuè,古代小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沒有輗和軏,車就不能走。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么行走呢?”

【評析】

信,是儒家傳統(tǒng)倫理準則之一??鬃诱J為,信是人立身處世的基點。在《論語》書中,信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信任,即取得別人的信任,二是對人講信用。在后面的《子張》、《陽貨》、《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

【原文】

2·23 子張問:“十世①可知也?”子曰:殷因②于夏禮,所損益③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p>

【注釋】

①世:古時稱30年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釋為朝代。

②因:因襲:沿用、繼承。

③損益:減少和增加,即優(yōu)化、變動之義。

【譯文】

子張問孔子:“今后十世(的禮儀制度)可以預先知道嗎?”孔子回答說:“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所增加的內(nèi)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商朝的禮儀制度,所廢除的和所增加的內(nèi)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將來有繼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況,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p>

【評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一個重要概念:損益。它的含義是增減、興革。即對前代典章制度、禮儀規(guī)范等有繼承、沒襲,也有改革、變通。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頑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時代,他也不反對所有的改革。當然,他的損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變周禮的基本性質(zhì)為前提的。

【原文】

2·24 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諂②也。見義③不為,無勇也。”

【注釋】

①鬼:有兩種解釋: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這里泛指鬼神。

②諂:音chǎn,諂媚、阿諛。

③義:人應(yīng)該做的事就是義。

【譯文】

孔子說:“不是你應(yīng)該祭的鬼神,你卻去祭它,這就是諂媚。見到應(yīng)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就是怯懦?!?/p>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義”和“勇”的概念,這都是儒家有關(guān)塑造高尚人格的規(guī)范。《論語集解》注:義,所宜為。符合于仁、禮要求的,就是義?!坝隆?,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為實行“仁”的條件之一,“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才算是勇,否則就是“亂”。

本篇引語】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內(nèi)容涉及“禮”的問題,主張維護禮在制度上、禮節(jié)上的種種規(guī)定;孔子提出“繪事后素”的命題,表達了他的倫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張。本篇重點討論如何維護“禮”的問題。

【原文】

3·1 孔子謂季氏①,“八佾②舞于庭,是可忍③,孰不可忍也!”

【注釋】

①季氏:魯國正卿季孫氏,即季平子。

②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時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據(jù)《周禮》規(guī)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③可忍:可以忍心。一說可以容忍。

【譯文】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評析】

春秋末期,奴隸制社會處于土崩瓦解、禮崩樂壞的過程中,違犯周禮、犯上作亂的事情不斷發(fā)生,這是封建制代替奴隸制過程中的必然表現(xiàn)。季孫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壞周禮的事件。對此,孔子表現(xiàn)出極大的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對此事的基本態(tài)度。

【原文】

3·2 三家①者以《雍》徹②。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③,奚取于三家之堂④?”

【注釋】

①三家:魯國當政的三家: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后代,又稱“三桓”。

②《雍》:《詩經(jīng)·周頌》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廟完畢撤去祭品時唱這首詩。

③相維辟公,天子穆穆:《雍》詩中的兩句。相,助。維,語助詞,無意義。辟公,指諸侯。穆穆:莊嚴肅穆。

④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譯文】

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在祭祖完畢撤去祭品時,也命樂工唱《雍》這篇詩??鬃诱f:“(《雍》詩上這兩句)''助祭的是諸侯,天子嚴肅靜穆地在那里主祭。''這樣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廟堂里呢?”

【評析】

本章與前章都是談魯國當政者違“禮”的事件。對于這些越禮犯上的舉動,孔子表現(xiàn)得極為憤慨,天子有天子之禮,諸侯有諸侯之禮,各守各的禮,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因此,“禮”,是孔子政治思想體系中的重要范疇。

【原文】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運用樂呢?”

【評析】

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xiàn),而仁則是人們內(nèi)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樂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這里,孔子就把禮、樂與仁緊緊聯(lián)系起來,認為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么禮、樂的問題。

【原文】

3·4 林放①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②也,寧戚③。”

【注釋】

①林放:魯國人。

②易:治理。這里指有關(guān)喪葬的禮節(jié)儀式辦理得很周到。一說謙和、平易。

③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譯文】

林放問什么是禮的根本??鬃踊卮鹫f:“你問的問題意義重大,就禮節(jié)儀式的一般情況而言,與其奢侈,不如節(jié)儉;就喪事而言,與其儀式上治辦周備,不如內(nèi)心真正哀傷?!?/p>

【評析】

本章記載了魯人林放向孔子問禮的對話。他問的是:禮的根本究竟是什么??鬃釉谶@里似乎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但仔細琢磨,孔子還是明確解答了禮之根本的問題。這就是,禮節(jié)儀式只是表達禮的一種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內(nèi)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儀式上,更重要的是要從內(nèi)心和感情上體悟禮的根本,符合禮的要求。

【原文】

3·5 子曰:“夷狄①之有君,不如諸夏②之亡③也?!?/p>

【注釋】

①夷狄:古代中原地區(qū)的人對周邊地區(qū)的貶稱,謂之不開化,缺乏教養(yǎng),不知書達禮。

②諸夏:古代中原地區(qū)華夏族的自稱。

③亡:同無。古書中的“無”字多寫作“亡”。

【譯文】

孔子說:“夷狄(文化落后)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呢?!?/p>

【評析】

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強烈的“夷夏觀”,以后又逐漸形成“夷夏之防”的傳統(tǒng)觀念。在他看來,“諸夏”有禮樂文明的傳統(tǒng),這是好的,即使“諸夏”沒有君主,也比雖有君主但沒有禮樂的“夷狄”要好。這種觀念是大漢族主義的源頭。

【原文】

3·6 季氏旅①于泰山,子謂冉有②曰:“女③弗能救④與?”對曰:“不能?!弊釉唬骸皢韬?!曾謂泰山不如林放⑤乎?”

【注釋】

①旅:祭名。祭祀山川為旅。當時,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資格。

②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歲。當時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責備他。

③女:同汝,你。

④救:挽求、勸阻的意思。這里指諫止。

⑤林放:見本篇第4章之注。

【譯文】

季孫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難道不能勸阻他嗎?”冉有說:“不能?!笨鬃诱f:“唉!難道說泰山神還不如林放知禮嗎?”

【評析】

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諸侯的專權(quán),季孫氏只是魯國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認為這是“僭禮”行徑。此章仍是談?wù)摱Y的問題。

【原文】

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①乎!揖②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p>

【注釋】

①射:原意為射箭。此處指古代的射禮。

②揖:拱手行禮,表示尊敬。

【譯文】

孔子說:“君子沒有什么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射箭比賽了。比賽時,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后上場。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來,然后登堂喝酒。這就是君子之爭。”

【評析】

孔子在這里所說的“君子無所爭”,即使要爭,也是彬彬有禮的爭,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強調(diào)謙遜禮讓而鄙視無禮的、不公正的競爭,這是可取的。但過于強調(diào)謙遜禮讓,以至于把它與正當?shù)母偁帉α⑵饋恚蜁种迫藗兎e極進取、勇于開拓的精神,成為社會發(fā)展的道德阻力。

【原文】

3·8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①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②?!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③,始可與言詩已矣?!?/p>

【注釋】

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前兩句見《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篇。倩,音 qiàn,笑得好看。兮,語助詞,相當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絢,有文采。

②繪事后素:繪,畫。素,白底。

③起予者商也:起,啟發(fā)。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譯文】

子夏問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麗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來打扮啊。''這幾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這是說先有白底然后畫畫?!弊酉挠謫枺骸澳敲矗遣皇钦f禮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說:“商,你真是能啟發(fā)我的人,現(xiàn)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jīng)》了?!?/p>

【評析】

子夏從孔子所講的“繪事后素”中,領(lǐng)悟到仁先禮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稱贊。就倫理學說,這里的禮指對行為起約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禮節(jié)儀式;素指行禮的內(nèi)心情操。禮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沒有直說,但一般認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鬃诱J為,外表的禮節(jié)儀式同內(nèi)心的情操應(yīng)是統(tǒng)一的,如同繪畫一樣,質(zhì)地不潔白,不會畫出豐富多采的圖案。

【原文】

3·9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①不足徵②也;殷禮吾能言之,宋③不足徵也。文獻④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p>

【注釋】

①杞:春秋時國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縣一帶。

②徵:證明。

③宋:春秋時國名,是商湯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帶。

④文獻:文,指歷史典籍;獻,指賢人。

【譯文】

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它的后代)杞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殷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它的后代)宋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這都是由于文字資料和熟悉夏禮和殷禮的人不足的緣故。如果足夠的話,我就可以得到證明了。”

【評析】

這一段話表明兩個問題??鬃訉ο纳讨艽亩Y儀制度等非常熟悉,他希望人們都能恪守禮的規(guī)范,可惜當時僭禮的人實在太多了。其次,他認為對夏商周之禮的說明,要靠足夠的歷史典籍賢人來證明,也反映了他對知識的求實態(tài)度。

【原文】

3·10 子曰:“禘①自既灌②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③?!?/p>

【注釋】

①禘:音dì,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舉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禮。

②灌:禘禮中第一次獻酒。

③吾不欲觀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譯文】

孔子說:“對于行禘禮的儀式,從第一次獻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評析】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的等級名分,不僅活著的時候不能改變,死后也不能改變。生時是貴者、尊者,死后其亡靈也是尊者、貴者。這里,他對行禘禮的議論,反映出當時禮崩樂壞的狀況,也表示了他對現(xiàn)狀的不滿。

【原文】

3·11 或問禘之說①,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②乎!”指其掌。

【注釋】

①禘之說:“說”,理論、道理、規(guī)定。禘之說,意為關(guān)于禘祭的規(guī)定。

②示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

【譯文】

有人問孔子關(guān)于舉行禘祭的規(guī)定??鬃诱f:“我不知道。知道這種規(guī)定的人,對治理天下的事,就會像把這東西擺在這里一樣(容易)吧!”(一面說一面)指著他的手掌。

【評析】

孔子認為,在魯國的禘祭中,名分顛倒,不值得一看。所以有人問他關(guān)于禘祭的規(guī)定時,他故意說不知道。但緊接著又說,誰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容易了。這就是說,誰懂得禘祭的規(guī)定,誰就可以歸復紊亂的“禮”了。

【原文】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譯文】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鬃诱f:“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那就和沒有舉行祭祀一樣。”

【評析】

孔子并不過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說:“敬鬼神而遠之?!彼?,這一章他說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樣,并非認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強調(diào)參加祭祀的人,應(yīng)當在內(nèi)心有虔誠的情感。這樣看來,孔子主張進行的祭祀活動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原文】

3·13 王孫賈①問曰:“與其媚②于奧③,寧媚于灶④,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⑤,無所禱也?!?/p>

【注釋】

①王孫賈:衛(wèi)靈公的大臣,時任大夫。

②媚:諂媚、巴結(jié)、奉承。

③奧:這里指屋內(nèi)位居西南角的神。

④灶:這里指灶旁管烹飪做飯的神。

⑤天:以天喻君,一說天即理。

【譯文】

王孫賈問道:“(人家都說)與其奉承奧神,不如奉承灶神。這話是什么意思?”孔子說:“不是這樣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沒有地方可以禱告了?!?/p>

【評析】

從表面上看,孔子似乎回答了王孫賈的有關(guān)拜神的問題,實際上講出了一個深奧的道理。這就是:地方上的官員如灶神,他直接管理百姓的生產(chǎn)與生活,但在內(nèi)廷的官員與君主往來密切,是得罪不得的。

【原文】

3·14 子曰:“周監(jiān)①于二代②,郁郁③乎文哉,吾從周?!?/p>

【注釋】

①監(jiān):音jiàn,同鑒,借鑒的意思。

②二代:這里指夏代和周代。

③郁郁:文采盛貌。豐富、濃郁之意。

【譯文】

孔子說:“周朝的禮儀制度借鑒于夏、商二代,是多么豐富多彩啊。我遵從周朝的制度?!?/p>

【評析】

孔了對夏商周的禮儀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認為,歷史是不能割斷的,后一個王朝對前一個王朝必然有承繼,有沿襲。遵從周禮,這是孔子的基本態(tài)度,但這不是絕對的。在前面的篇章里,孔子就提出對夏、商、周的禮儀制度都應(yīng)有所損益。

【原文】

3·15 子入太廟①,每事問?;蛟唬骸笆胫^鄹②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弊勇勚?,曰:“是禮也。”

【注釋】

①太廟:君主的祖廟。魯國太廟,即周公旦的廟,供魯國祭祀周公。

②鄹:音zōu,春秋時魯國地名,又寫作“陬”,在今山東曲阜附近?!佰溉酥印敝缚鬃印?/p>

【譯文】

孔子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有人說:“誰說此人懂得禮呀,他到了太廟里,什么事都要問別人?!笨鬃勇牭酱嗽捄笳f:“這就是禮呀!”

【評析】

孔子對周禮十分熟悉。他來到祭祀周公的太廟里卻每件事都要問別人。所以,有人就對他是否真的懂禮表示懷疑。這一段說明孔子并不以“禮”學專家自居,而是虛心向人請教的品格,同時也說明孔子對周禮的恭敬態(tài)度。

【原文】

3·16 子曰:“射不主皮①,為力不同科②,古之道也?!?/p>

【注釋】

①皮:皮,用善皮做成的箭靶子。

②科:等級。

【譯文】

孔子說:“比賽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為各人的力氣大小不同。自古以來就是這樣?!?/p>

【評析】

“射”是周代貴族經(jīng)常舉行的一種禮節(jié)儀式,屬于周禮的內(nèi)容之一??鬃釉谶@里所講的射箭,只不過是一種比喻,意思是說,只要肯學習有關(guān)禮的規(guī)定,不管學到什么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原文】

3·17 子貢欲去告朔①之餼羊②。子曰:“賜也!爾愛③其羊,我愛其禮?!?/p>

【注釋】

①告朔:朔,農(nóng)歷每月初一為朔日。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際,把第二年的歷書頒發(fā)給諸侯,告知每個月的初一日。

②餼羊:餼,音xì。餼羊,祭祀用的活羊。

③愛:愛惜的意思。

【譯文】

子貢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廟用的活羊??鬃诱f:“賜,你愛惜那只羊,我卻愛惜那種禮?!?/p>

【評析】

按照周禮的規(guī)定,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際,就把第二年的歷書頒給諸侯,諸侯把歷書放在祖廟里,并按照歷書規(guī)定每月初一日來到祖廟,殺一只活羊祭廟,表示每月聽政的開始。當時,魯國君主已不親自去“告朔”,“告朔”已經(jīng)成為形式。所以,子貢提出去掉“餼羊”。對此,孔子大為不滿,對子貢加以指責,表明了孔子維護禮制的立場。

【原文】

3·18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p>

【譯文】

孔子說:“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禮的規(guī)定去事奉君主,別人卻以為這是謅媚呢?!?/p>

【評析】

孔子一生要求自己嚴格按照周禮的規(guī)定事奉君主,這是他的政治倫理信念。但卻受到別人的譏諷,認為他是在向君主諂媚。這表明,當時的君臣關(guān)系已經(jīng)遭到破壞,已經(jīng)沒有多少人再重視君臣之禮了。

【原文】

3·19 ①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p>

【注釋】

①定公:魯國國君,姓姬名宋,定是謚號。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

【譯文】

魯定公問孔子:“君主怎樣使喚臣下,臣子怎樣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說:“君主應(yīng)該按照禮的要求去使喚臣子,臣子應(yīng)該以忠來事奉君主。”

【評析】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是孔子君臣之禮的主要內(nèi)容。只要做到這一點,君臣之間就會和諧相處。從本章的語言環(huán)境來看,孔子還是側(cè)重于對君的要求,強調(diào)君應(yīng)依禮待臣,還不似后來那樣:即使君主無禮,臣下也應(yīng)盡忠,以至于發(fā)展到不問是非的愚忠。

【原文】

3·20 子曰:“《關(guān)睢》①,樂而不淫,哀而不傷?!?/p>

【注釋】

①《關(guān)睢》:睢,音jū。這是《詩經(jīng)》的第一篇。此篇寫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時輾轉(zhuǎn)反側(cè),寤寐思之的憂思,以及結(jié)婚時鐘鼓樂之琴瑟友之的歡樂。

【譯文】

孔子說:“《關(guān)睢》這篇詩,快樂而不放蕩,憂愁而不哀傷?!?/p>

【評析】

孔子對《關(guān)睢》一詩的這個評價,體現(xiàn)了他的“思無邪”的藝術(shù)觀。《關(guān)睢》是寫男女愛情、祝賀婚禮的詩,與“思無邪”本不相干,但孔子卻從中認識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庸思想,認為無論哀與樂都不可過分,有其可貴的價值。

【原文】

3·21 哀公問社①于宰我,宰我②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zhàn)栗③?!弊勇勚?,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p>

【注釋】

①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廟也稱社。

②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學生。

③戰(zhàn)栗:恐懼,發(fā)抖。

【譯文】

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的神主應(yīng)該用什么樹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栗子樹。用栗子樹的意思是說:使老百姓戰(zhàn)栗。”孔子聽到后說:“已經(jīng)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jīng)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jīng)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評析】

古時立國都要建立祭土神的廟,選用宜于當?shù)厣L的樹木做土地神的牌位。宰我回答魯哀公說,周朝用栗木做社主是為了“使民戰(zhàn)栗”,孔子就不高興了,因為宰我在這里譏諷了周天子,所以說了這一段話。

【原文】

3·22 子曰:“管仲①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②,官事不攝③,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④,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⑤,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注釋】

①管仲:姓管名夷吾,齊國人,春秋時期的法家先驅(qū)。齊桓公的宰相,輔助齊桓公成為諸侯的霸主,公元前645年死。

②三歸:相傳是三處藏錢幣的府庫。

③攝:兼任。

④樹塞門:樹,樹立。塞門,在大門口筑的一道短墻,以別內(nèi)外,相當于屏風、照壁等。

⑤反坫:坫,音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別國國君時,放置獻過酒的空杯子的土臺。

【譯文】

孔子說:“管仲這個人的器量真是狹小呀!”有人說:“管仲節(jié)儉嗎?”孔子說:“他有三處豪華的藏金府庫,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職而不兼任,怎么談得上節(jié)儉呢?”那人又問:“那么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大門口設(shè)立照壁,管仲在大門口也設(shè)立照壁。國君同別國國君舉行會見時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設(shè)備,管仲也有這樣的設(shè)備。如果說管仲知禮,那么還有誰不知禮呢?”

【評析】

在《論語》中,孔子對管子曾有數(shù)處評價。這里,孔子指出管仲一不節(jié)儉,二不知禮,對他的所作所為進行批評,出發(fā)點也是儒家一貫倡導的“節(jié)儉”和“禮制”。在另外的篇章里,孔子也有對管仲的肯定性評價。

【原文】

3·23 子語①魯大師②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③如也;從④之,純⑤如也,皦⑥如也,繹⑦如也,以成?!?/p>

【注釋】

①語:音yù,告訴,動詞用法。

②大師:大,音tài。大師是樂官名。

③翕:音xī。意為合、聚、協(xié)調(diào)。

④從:音zòng,意為放縱、展開。

⑤純:美好、和諧。

⑥皦:音jiǎo,音節(jié)分明。

⑦繹:連續(xù)不斷。

【譯文】

孔子對魯國樂官談?wù)撗葑嘁魳返牡览碚f:“奏樂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開始演奏,各種樂器合奏,聲音繁美;繼續(xù)展開下去,悠揚悅耳,音節(jié)分明,連續(xù)不斷,最后完成。”

【評析】

孔子對學生的教育內(nèi)容極為豐富和全面,樂理就是其中之一。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音樂思想和音樂欣賞水平。

【原文】

3·24 儀封人①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睆恼咭娭?。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③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④?!?/p>

【注釋】

①儀封人:儀為地名,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nèi)。封人,系鎮(zhèn)守邊疆的官。

②從者見之:隨行的人見了他。

③喪:失去,這里指失去官職。

④木鐸:木舌的銅鈴。古代天子發(fā)布政令時搖它以召集聽眾。

【譯文】

儀這個地方的長官請求見孔子,他說:“凡是君子到這里來,我從沒有見不到的?!笨鬃拥碾S從學生引他去見了孔子。他出來后(對孔子的學生們)說:“你們幾位何必為沒有官位而發(fā)愁呢?天下無道已經(jīng)很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為圣人來號令天下?!?/p>

【評析】

孔子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已經(jīng)是十分有影響的人,尤其是在禮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儀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見孔子之后,就認為上天將以孔夫子為圣人號令天下,可見對孔子是佩服至極了。

【原文】

3·25 子謂韶①:“盡美②矣,又盡善③也;”謂武④:“盡美矣,未盡美也?!?/p>

【注釋】

①韶:相傳是古代歌頌虞舜的一種樂舞。

②美:指樂曲的音調(diào)、舞蹈的形式而言。

③善:指樂舞的思想內(nèi)容而言的。

④武:相傳是歌頌周武王的一種樂舞。

【譯文】

孔子講到“韶”這一樂舞時說:“藝術(shù)形式美極了,內(nèi)容也很好?!闭劦健拔洹边@一樂舞時說:“藝術(shù)形式很美,但內(nèi)容卻差一些?!?/p>

【評析】

孔子在這里談到對藝術(shù)的評價問題。他很重視藝術(shù)的形式美,更注意藝術(shù)內(nèi)容的善。這是有明顯政治標準的,不單是娛樂問題。

【原文】

3·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譯文】

孔子說:“居于執(zhí)政地位的人,不能寬厚待人,行禮的時候不嚴肅,參加喪禮時也不悲哀,這種情況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評析】

孔子主張實行“德治”、“禮治”,這首先提出了對當政者的道德要求。倘為官執(zhí)政者做不到“禮”所要求的那樣,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不夠,那這個國家就無法得到治理。當時社會上禮崩樂壞的局面,已經(jīng)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

【本篇引語】

本篇包括26章,主要內(nèi)容涉及到義與利的關(guān)系問題、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問題、孝敬父母的問題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疇、原則和理論,對后世都產(chǎn)生過較大影響。

【原文】

4·1 子曰:“里仁為美①,擇不處仁②,焉得知③?”

【注釋】

①里仁為美:里,住處,借作動詞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②處:居住。

③知:音zhì,同智。

【譯文】

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評析】

每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既是個人自身的事,又必然與所處的外界環(huán)境有關(guān)。重視居住的環(huán)境,重視對朋友的選擇,這是儒家一貫注重的問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會受到仁德者的影響;反之,就不大可能養(yǎng)成仁的情操。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①,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p>

【注釋】

①約:窮困、困窘。

②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認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譯文】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p>

【評析】

在這章中,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huán)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氣節(jié)。

【原文】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惡②人?!?/p>

【注釋】

①好:音hào,喜愛的意思。作動詞。

②惡:音wù,憎惡、討厭。作動詞。

【譯文】

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

【評析】

儒家在講“仁”的時候,不僅是說要“愛人”,而且還有“恨人”一方面。當然,孔子在這里沒有說到要愛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愛則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對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會有正確的愛和恨。

【原文】

4·4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p>

【譯文】

孔子說:“如果立志于仁,就不會做壞事了?!?/p>

【評析】

這是緊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養(yǎng)成了仁德,那就不會去做壞事,即不會犯上作亂、為非作惡,也不會驕奢淫逸、隨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國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原文】

4·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p>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shù)姆椒ǖ玫剿筒粫ハ硎艿?;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shù)姆椒ㄈ[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p>

【評析】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nèi)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shù)氖侄魏屯緩饺カ@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原文】

4·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p>

【譯文】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愛好仁德的人,也沒有見過厭惡不仁的人。愛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厭惡不仁的人,在實行仁德的時候,不讓不仁德的人影響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實行仁德上嗎?我還沒有看見力量不夠的。這種人可能還是有的,但我沒見過?!?/p>

【評析】

孔子特別強調(diào)個人道德修養(yǎng),尤其是養(yǎng)成仁德的情操。但當時動蕩的社會中,愛好仁德的人已經(jīng)不多了,所以孔子說他沒有見到。但孔子認為,對仁德的修養(yǎng),主要還是要靠個人自覺的努力,因為只要經(jīng)過個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達到仁的境界的。

【原文】

4·7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譯文】

孔子說:“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那個集團的人所犯錯誤性質(zhì)是一樣的。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沒有仁德了?!?/p>

【評析】

孔子認為,人之所以犯錯誤,從根本上講是他沒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會避免錯誤,沒有仁德的人就無法避免錯誤,所以從這一點上,沒有仁德的人所犯錯誤的性質(zhì)是相似的。這從另一角度講了加強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

【原文】

4·8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p>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評析】

這一段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孔子所說的道究竟指什么,這在學術(shù)界是有爭論的。我們的認識是,孔子這里所講的“道”,系指社會、政治的最高原則和做人的最高準則,這主要是從倫理學意義上說的。

【原文】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p>

【譯文】

孔子說:“士有志于(學習和實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wù)摰赖??!?/p>

【評析】

本章和前一章討論的都是道的問題。本章所講“道”的含義與前章大致相同。這里,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么道的問題。

【原文】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①也,無莫②也,義③之與比④。”

【注釋】

①適:音dí,意為親近、厚待。

②莫:疏遠、冷淡。

③義:適宜、妥當。

④比:親近、相近、靠近。

【譯文】

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人和事,沒有固定的厚薄親疏,只是按照義去做。”

【評析】

這一章里孔子提出對君子要求的基本點之一:“義之與比?!庇懈呱腥烁竦木訛槿斯?、友善,處世嚴肅靈活,不會厚此薄彼。本章談?wù)摰娜允莻€人的道德修養(yǎng)問題。

【原文】

4·11 子曰:“君子懷①德,小人懷土②;君子懷刑③,小人懷惠。”

【注釋】

①懷:思念。

②土:鄉(xiāng)土。

③刑:法制懲罰。

【譯文】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xiāng)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p>

【評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與小人這兩個不同類型的人格形態(tài),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只知道思戀鄉(xiāng)土、小恩小惠,考慮的只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qū)別點之一。

【原文】

4·12 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②?!?/p>

【注釋】

①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為追求。

②怨:別人的怨恨。

【譯文】

孔子說:“為追求利益而行動,就會招致更多的怨恨。”

【評析】

本章也談義與利的問題。他認為,作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會總是考慮個人利益的得與失,更不會一心追求個人利益,否則,就會招致來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責。這里仍談先義后利的觀點。

【原文】

4·1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①?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②?”

【注釋】

①何有:全意為“何難之有”,即不難的意思。

②如禮何:把禮怎么辦?

【譯文】

孔子說:“能夠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么困難呢?不能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怎么能實行禮呢?”

【評析】

孔子把“禮”的原則推而廣之,用于國與國之間的交往,這在古代是無可非議的。因為孔子時代的“國”乃“諸侯國”,均屬中國境內(nèi)的兄弟國家。然而,在近代以來,曾國藩等人仍主張對西方殖民主義國家采取“禮讓為國”的原則,那就難免被指責為“主義”了。

【原文】

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p>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p>

【評析】

這是孔子對自己和自己的學生經(jīng)常談?wù)摰膯栴},是他立身處世的基本態(tài)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職,而是希望他的學生必須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學問、修養(yǎng)、才能的培養(yǎng),具備足以勝任官職的各方面素質(zhì)。這種思路是可取的。

【原文】

4·15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拔?。”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p>

【譯文】

孔子說:“參啊,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痹诱f:“是?!笨鬃映鋈ブ?,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么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

【評析】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待人忠恕,這是仁的基本要求,貫穿于孔子思想的各個方面。在這章中,孔子只說他的道是有一個基本思想一以貫之的,沒有具體解釋什么是忠恕的問題,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這個問題。對此,我們將再作剖析。

【原文】

4·16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p>

【譯文】

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p>

【評析】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學說中對后世影響較大的一句話,被人們傳說。這就明確提出了義利問題??鬃诱J為,利要服從義,要重義輕利,他的義指服從等級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個人利益,就會犯上作亂,破壞等級秩序。所以,把追求個人利益的人視為小人。經(jīng)過后代儒家的發(fā)展,這種思想就變成義與利尖銳對立、非此即彼的義利觀。

【原文】

4·17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yīng)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yīng)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p>

【評析】

本章談的是個人道德修養(yǎng)問題。這是修養(yǎng)方法之一,即見賢思齊,見不賢內(nèi)自省。實際上這就是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同時又以別人的過失為鑒,不重蹈別人的舊轍,這是一種理性主義的態(tài)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見。

【原文】

4·18 子曰:“事父母幾①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②而不怨?!?/p>

【注釋】

①幾:音jī,輕微、婉轉(zhuǎn)的意思。

②勞:憂愁、煩勞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里不愿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并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p>

【評析】

這一段還是講關(guān)于孝敬父母的問題。事奉父母,這是應(yīng)該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對父母絕對服從,百依百順,甚至父母不聽勸說時,子女仍要對他們畢恭畢敬,毫無怨言。這就成了封建專制主義,是維護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綱常名教。

【原文】

4·19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①,游必有方②?!?/p>

【注釋】

①游:指游學、游官、經(jīng)商等外出活動。

②方:一定的地方。

【譯文】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xiāng);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p>

【評析】

“父母在,不遠游”是先秦儒家關(guān)于“孝”字道德的具體內(nèi)容之一。歷代都用這個孝字原則去約束、要求子女為其父母盡孝。這種孝的原則在今天已經(jīng)失去了它的意義。

【原文】

4·20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雹?/p>

【注釋】

①本章內(nèi)容見于《學而篇》1·11章,此處略。

【原文】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記在心里。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p>

【評析】

春秋末年,社會動蕩不安,臣弒君、子弒父的犯上作亂之事時有發(fā)生。為了維護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別強調(diào)“孝”。所以這一章還是談“孝”,要求子女從內(nèi)心深處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絕對服從父母,這是要給予批評的。

【原文】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p>

【譯文】

孔子說:“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可恥啊。”

【評析】

孔子一貫主張謹言慎行,不輕易允諾,不輕易表態(tài),如果做不到,就會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說,古人就不輕易說話,更不說隨心所欲的話,因為他們以不能兌現(xiàn)允諾而感到恥辱。這一思想是可取的。

【原文】

4·23 子曰:“以約①失之者鮮②矣。”

【注釋】

①約:約束。這里指“約之以禮”。

②鮮:少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用禮來約束自己,再犯錯誤的人就少了?!?/p>

【原文】

4·24 子曰:“君子欲訥①于言而敏②于行?!?/p>

【注釋】

①訥:遲鈍。這里指說話要謹慎。

②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p>

【原文】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p>

【譯文】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p>

【原文】

4·26 子游曰:“事君數(shù)①,斯②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

【注釋】

①數(shù):音shuò,屢次、多次,引申為煩瑣的意思。

②斯:就。

【譯文】

子游說:“事奉君主太過煩瑣,就會受到侮辱;對待朋友太煩瑣,就會被疏遠了。”

論語公冶長篇第五

孔子

【本篇引語】

本篇共計28章,內(nèi)容以談?wù)撊实聻橹?。在本篇里,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從各個側(cè)面探討仁德的特征。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思而后行”等。這些思想對后世產(chǎn)生過較大影響。

【原文】

5·1 子謂公冶長①,“可妻也。雖在縲紲②之中,非其罪也?!币云渥英燮拗??!?/p>

【注釋】

①公冶長:姓公冶名長,齊國人,孔子的弟子。

②縲紲:音léi xiè,捆綁犯人用的繩索,這里借指牢獄。

③子:古時無論兒、女均稱子。

【譯文】

孔子評論公冶長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被關(guān)在牢獄里,但這并不是他的罪過呀?!庇谑?,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評析】

在這一章里,孔子對公冶長作了較高評價,但并未說明究竟公冶長做了哪些突出的事情,不過從本篇所談的中心內(nèi)容看,作為公冶長的老師,孔子對他有全面了解??鬃幽馨雅畠杭藿o他,那么公冶長至少應(yīng)具備仁德。這是孔子一再向他的學生提出的要求。

【原文】

5·2 子謂南容①,“邦有道②,不廢③;邦無道,免于刑戮④。”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釋】

①南容:姓南宮名適(音kuò),字子容??鬃拥膶W生,通稱他為南容。

②道:孔子這里所講的道,是說國家的政治符合最高的和最好的原則。

③廢:廢置,不任用。

④刑戮:刑罰。

【譯文】

孔子評論南容說:“國家有道時,他有官做;國家無道時,他也可以免去刑戮?!庇谑前炎约旱闹杜藿o了他。

【評析】

本章里,孔子對南容也作了比較高的評價,同樣也沒有講明南容究竟有哪些突出的表現(xiàn)。當然,他能夠把自己的侄女嫁給南容,也表明南容有較好的仁德。

【原文】

5·3 子謂子賤①,君子哉若人②,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③?!?/p>

【注釋】

①子賤:姓宓(音fú)名不齊,字子賤。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歲。

②若人:這個,此人。

③斯焉取斯:斯,此。第一個“斯”指子賤,第二個“斯”字指子賤的品德。

【譯文】

孔子評論子賤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呀。如果魯國沒有君子的話,他是從哪里學到這種品德的呢?”

【評析】

孔子在這里稱子賤為君子。這是第一個層次,但接下來說,魯國如無君子,子賤也不可能學到君子的品德。言下之意,是說他自己就是君子,而子賤的君子之德是由他一手培養(yǎng)的。

【原文】

5·4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①也。”

【注釋】

①瑚璉:古代祭祀時盛糧食用的器具。

【譯文】

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你呀,好比一個器具?!弊迂曈謫枺骸笆鞘裁雌骶吣兀俊笨鬃诱f:“是瑚璉。”

【評析】

孔子把子貢比作瑚璉,肯定子貢有一定的才能,因為瑚璉是古代祭器中貴重而華美的一種。但如果與上二章聯(lián)系起來分析,可見孔子看不起子貢,認為他還沒有達到“君子之器”那樣的程度,僅有某一方面的才干。

【原文】

5·5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③,屢憎于人,不知其仁④。焉用佞?”

【注釋】

①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學生。

②佞:音nìng,能言善辯,有口才。

③口給:言語便捷、嘴快話多。

④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與否不可知。

【譯文】

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但不善辯?!笨鬃诱f:“何必要能言善辯呢?靠伶牙利齒和人辯論,常常招致別人的討厭,這樣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辯呢?”

【評析】

孔子針對有人對冉雍的評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夠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辯,伶牙利齒,這兩者在孔子觀念中是對立的。善說的人肯定沒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則不必有辯才。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原文】

5·6 子使漆雕開①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弊诱f②。

【注釋】

①漆雕開:姓漆雕名開,字子開,一說字子若,生于公元前540年,孔子的門徒。

②說:音yuè,同“悅”。

【譯文】

孔子讓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回答說:“我對做官這件事還沒有信心?!笨鬃勇犃撕芨吲d。

【評析】

孔子的教育方針是“學而優(yōu)則仕”,學到知識,就要去做官,他經(jīng)常向?qū)W生灌輸讀書做官的思想,鼓勵和推薦他們?nèi)プ龉???鬃幼屗膶W生漆雕開去做官,但漆雕開感到尚未達到“學而優(yōu)”的程度,急于做官還沒有把握,他想繼續(xù)學禮,晚點去做官,所以孔子很高興。

【原文】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于海,從②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注釋】

①桴:音fū,用來過河的木筏子。

②從:跟隨、隨從。

【譯文】

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鬃诱f:“仲由啊,好勇超過了我,其他沒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評析】

孔子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極力推行他的禮制、德政主張。但他也擔心自己的主張行不通,打算適當?shù)臅r候乘筏到海外去。他認為子路有勇,可以跟隨他一同前去,但同時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僅有勇而已。

【原文】

5·8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①也,不知其仁也?!薄扒笠埠稳??”子曰:“求也,千室之邑②,百乘之家③,可使為之宰④也,不知其仁也?!薄俺啖菀埠稳??”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⑥,可使與賓客⑦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釋】

①賦:兵賦,向居民征收的軍事費用。

②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點,大致相當于后來城鎮(zhèn)。有一千戶人家的大邑。

③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當時大夫有車百乘,是采地中的較大者。

④宰:家臣、總管。

⑤赤:姓公西名赤,字子華,生于公元前509年,孔子的學生。

⑥束帶立于朝:指穿著禮服立于朝廷。

⑦賓客:指一般客人和來賓。

【譯文】

孟武伯問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說:“我不知道。”孟武伯又問。孔子說:“仲由嘛,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可以讓他管理軍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泵衔洳謫枺骸叭角筮@個人怎么樣?”孔子說:“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在一個有千戶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輛兵車的采邑里當總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泵衔洳謫枺骸肮鞒嘤衷趺礃幽兀俊笨鬃诱f:“公西赤嘛,可以讓他穿著禮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貴賓,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p>

【評析】

在這段文字中,孔子對自己的三個學生進行評價,其評價標準就是“仁”。他說,他們有的可以管理軍事,有的可以管理內(nèi)政,有的可以辦理外交。在孔子看來,,他們雖然各有自己的專長,但所有這些專長都必須服務(wù)于禮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須以具備仁德情操為前提。實際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原文】

5·9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①?”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②,賜也聞一以知二③?!弊釉唬骸案ト缫病N崤c④女弗如也?!?/p>

【注釋】

①愈:勝過、超過。

②十:指數(shù)的全體,舊注云:“一,數(shù)之數(shù);十,數(shù)之終?!?/p>

③二:舊注云:“二者,一之對也。”

④與:贊同、同意。

【譯文】

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兩個相比,誰更好一些呢?”子貢回答說:“我怎么敢和顏回相比呢?顏回他聽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事?!笨鬃诱f:“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說的,是不如他?!?/p>

【評析】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他勤于學習,而且肯獨立思考,能做到聞一知十,推知全體,融匯貫通。所以,孔子對他大加贊揚。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顏回那樣,刻苦學習,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學業(yè)上盡可能地事半功倍。

【原文】

5·10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①之墻不可杇②也,于予與何誅③!”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④改是?!?/p>

【注釋】

①糞土:腐土、臟土。

②杇:音wū,抹墻用的抹子。這里指用抹子粉刷墻壁。

③誅:意為責備、批評。

④與:語氣詞。

【譯文】

宰予白天睡覺??鬃诱f:“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墻壁無法粉刷。對于宰予這個人,責備還有什么用呢?”孔子說:“起初我對于人,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xiàn)在我對于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在宰予這里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評析】

孔子的學生宰予白天睡覺,孔子對他大加非難。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說的那么簡單。結(jié)合前后篇章有關(guān)內(nèi)容可以看出,宰予對孔子學說存有異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責。此外,孔子在這里還提出判斷一個人的正確方法,即聽其言而觀其行。

【原文】

5·11 子曰:“吾未見剛者?!被?qū)υ唬骸吧陾枹??!弊釉唬骸皸栆灿傻脛???/p>

【注釋】

①申棖:棖,音chéng。姓申名棖,字周,孔子的學生。

【譯文】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剛強的人?!庇腥嘶卮鹫f:“申棖就是剛強的。”孔子說:“申棖這個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剛強呢?”

【評析】

孔子向來認為,一個人的欲望多了,他就會違背周禮。從這一章來看,人的欲望過多不僅做不到“義”,甚至也做不到“剛”??鬃硬黄毡榈胤磳θ藗兊挠?,但如果想成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那就要舍棄各種欲望,一心向道。

【原文】

5·12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弊釉唬骸百n也,非爾所及也。”

【譯文】

子貢說:“我不愿別人強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強加在別人身上?!笨鬃诱f:“賜呀,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p>

【原文】

5·13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②與天道③,不可得而聞也?!?/p>

【注釋】

①文章:這里指孔子傳授的詩書禮樂等。

②性:人性?!蛾栘浧返谑咧姓劦叫?。

③天道:天命。《論語》書中孔子多處講到天和命,但不見有孔子關(guān)于天道的言論。

【譯文】

子貢說:“老師講授的禮、樂、詩、書的知識,依靠耳聞是能夠?qū)W到的;老師講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論,依靠耳聞是不能夠?qū)W到的?!?/p>

【評析】

在子貢看來,孔子所講的禮樂詩書等具體知識是有形的,只靠耳聞就可以學到了,但關(guān)于人性與天道的理論,深奧神秘,不是通過耳聞就可以學到的,必須從事內(nèi)心的體驗,才有可能把握得住。

【原文】

5·14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譯文】

子路在聽到一條道理但沒有能親自實行的時候,惟恐又聽到新的道理。

【原文】

5·15 子貢問曰:“孔文子①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p>

【注釋】

①孔文子:衛(wèi)國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謚號,“子”是尊稱。

②敏:敏捷、勤勉。

【譯文】

子貢問道:“為什么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謚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謚號叫''文''?!?/p>

【評析】

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貢提問時講到“不恥下問”的問題。這是孔子治學一貫應(yīng)用的方法?!懊舳脤W”,就是勤敏而興趣濃厚地發(fā)憤學習?!安粣u下問”,就是不僅聽老師、長輩的教導,向老師、長輩求教,而且還求教于一般看來不如自己知識多的一切人,而不以這樣做為可恥??鬃印安粣u下問”的表現(xiàn):一是就近學習自己的學生們,即邊教邊學,這在《論語》書中有多處記載。二是學于百姓,在他看來,群眾中可以學的東西很多,這同樣可從《論語》書中找到許多根據(jù)。他提倡的“不恥下問”的學習態(tài)度對后世文人學士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原文】

5·16 子謂子產(chǎn)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p>

【注釋】

①子產(chǎn):姓公孫名僑,字子產(chǎn),鄭國大夫,做過正卿,是鄭穆公的孫子,為春秋時鄭國的賢相。

【譯文】

孔子評論子產(chǎn)說:他有君子的四種道德:“他自己行為莊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養(yǎng)護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p>

【評析】

本章孔子講的君子之道,就是為政之道。子產(chǎn)在鄭簡公、鄭定公之時執(zhí)政22年。其時,于晉國當?shù)抗⑵焦?、昭公、頃公、定公五世,于楚國當共王、康王、郟敖、靈王、平王五世,正是兩國爭強、戰(zhàn)亂不息的時候。鄭國地處要沖,而于這兩大國之間,子產(chǎn)卻能不低聲下氣,也不妄自尊大,使國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確是中國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鬃訉ψ赢a(chǎn)的評價甚高,認為治國安邦就應(yīng)當具有子產(chǎn)的這四種道德。

【原文】

5·17 子曰:“晏平仲①善與人交,久而敬之②?!?/p>

【注釋】

①晏平仲:齊國的賢大夫,名嬰。《史記》卷六十二有他的傳?!捌健笔撬闹u號。

②久而敬之:“之”在這里指代晏平仲。

【譯文】

孔子說:“晏平仲善于與人交朋友,相識久了,別人仍然尊敬他?!?/p>

【評析】

孔子在這里稱贊齊國大夫晏嬰,認為他與人為善,能夠獲得別人對他的尊敬,這是很不容易的??鬃舆@里一方面是對晏嬰的稱贊,另一方面則是希望他的學生,向晏嬰學習,做到“善與人交”,互敬互愛,成為有道德的人。

【原文】

5·18 子曰:“臧文仲①居蔡②,山節(jié)藻棁③,何如其知也!”

【注釋】

①臧文仲:姓臧孫名辰,“文”是他的謚號。因不遵守周禮,被孔子指責為“不仁”、“不智”。

②蔡:國君用以占卜的大龜。蔡這個地方產(chǎn)龜,所以把大龜叫做蔡。

③山節(jié)藻棁:節(jié),柱上的斗拱。棁,音zhuō,房梁上的短柱。把斗拱雕成山形,在棁上繪以水草花紋。這是古時裝飾天子宗廟的做法。

【譯文】

孔子說:“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龜,藏龜?shù)奈葑佣饭暗癯缮降男螤?,短柱上畫以水草花紋,他這個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

【評析】

臧文仲在當時被人們稱為“智者”,但他對禮則并不在意。他不顧周禮的規(guī)定,竟然修建了藏龜?shù)拇笪葑?,裝飾成天子宗廟的式樣,這在孔子看來就是“越禮”之舉了。所以,孔子指責他“不仁”、“不智”。

【原文】

5·19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①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②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③弒④齊君⑤,陳子文⑥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釋】

①令尹子文:令尹,楚國的官名,相當于宰相。子文是楚國的著名宰相。

②三已:三,指多次。已,罷免。

③崔文:齊國大夫崔杼(音zhù)曾殺死齊莊公,在當時引起極大反應(yīng)。

④弒:地位在下的人殺了地位在上的人。

⑤齊君:即指被崔杼所殺的齊莊公。

⑥陳文子:陳國的大夫,名須無。

【譯文】

子張問孔子說:“令尹子文幾次做楚國宰相,沒有顯出高興的樣子,幾次被免職,也沒有顯出怨恨的樣了。(他每一次被免職)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訴給來接任的新宰相。你看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可算得是忠了?!弊訌垎枺骸八愕蒙先柿藛幔俊笨鬃诱f:“不知道。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張又問:)“崔杼殺了他的君主齊莊公,陳文子家有四十匹馬,都舍棄不要了,離開了齊國,到了另一個國家,他說,這里的執(zhí)政者也和我們齊國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離開了。到了另一個國家,又說,這里的執(zhí)政者也和我們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離開了。這個人你看怎么樣?”孔子說:“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張說:“可說是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這怎么能算得仁呢?”

【評析】

孔子認為,令尹子文和陳文子,一個忠于君主,算是盡忠了;一個不與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們兩人都還算不上仁。因為在孔子看來,“忠”只是仁的一個方面,“清”則是為維護禮而獻身的殉道精神。所以,僅有忠和清高還是遠遠不夠的。

【原文】

5·20 季文子①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②可矣?!?/p>

【注釋】

①季文子:即季孫行父,魯成公、魯襄公時任正卿,“文”是他的謚號。

②斯:就。

【譯文】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多次??鬃勇牭搅?,說:“考慮兩次也就行了?!?/p>

【評析】

凡事三思,一般總是利多弊少,為什么孔子聽說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這種做法呢?有人說:“文子生平蓋禍福利害之計太明,故其美惡兩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過為謹慎;然其流弊將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官懋庸:《論語稽》)當時季文子做事過于謹慎,顧慮太多,所以就會發(fā)生各種弊病。從某個角度看,孔子的話也不無道理。

【原文】

5·21 子曰:“寧武子①,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②,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p>

【注釋】

①寧武子:姓寧名俞,衛(wèi)國大夫,“武”是他的謚號。

②愚:這里是裝傻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個人,當國家有道時,他就顯得聰明,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傻。他的那種聰明別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種裝傻別人就做不到了。

【評析】

寧武子是一個處世為官有方的大夫。當形勢好轉(zhuǎn),對他有利時,他就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智慧,為衛(wèi)國的政治竭力盡忠。當形勢惡化,對他不利時,他就退居幕后或處處裝傻,以便等待時機??鬃訉幬渥拥倪@種做法,基本取贊許的態(tài)度。

【原文】

5·22 子在陳①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②狂簡③,斐然④成章,不知所以裁⑤之?!?/p>

【注釋】

①陳:古國名,大約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一帶。

②吾黨之小子:古代以500家一為黨。吾黨意即我的故鄉(xiāng)。小子,指孔子在魯國的學生。

③狂簡:志向遠大但行為粗率簡單。

④斐然:斐,音fěi,有文彩的樣子。

⑤裁:裁剪,節(jié)制。

【譯文】

孔子在陳國說:“回去吧!回去吧!家鄉(xiāng)的學生有遠大志向,但行為粗率簡單;有文彩但還不知道怎樣來節(jié)制自己。”

【評析】

孔子說這段話時,正當魯國季康子執(zhí)政,欲召冉求回去,協(xié)助辦理政務(wù)。所以,孔子說回去吧,去為官從政,實現(xiàn)他們的抱負。但同時又指出他在魯國的學生尚存在的問題:行為粗率簡單,還不知道怎樣節(jié)制自己,這些還有待于他的教養(yǎng)。

【原文】

5·23 子曰:“伯夷叔齊①不念舊惡②,怨是用希③?!?/p>

【注釋】

①伯夷、叔齊:殷朝末年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死后,二人互相讓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伐紂,他們認為這是以臣弒君,是不忠不孝的行為,曾加以攔阻。周滅商統(tǒng)一天下后,他們以吃周朝的糧食為恥,逃進深山中以野草充饑,餓死在首陽山中。

__________________

③希:同稀。

【譯文】

孔子說:“伯夷、叔齊兩個人不記人家過去的仇恨,(因此,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p>

【評析】

這一章里,孔子主要稱贊的是伯夷叔齊的“不念舊惡”。伯夷、叔齊認為周武王伐紂是“以暴易暴”,既反對周武王,又反對殷紂王,但為了維護君臣之禮,他還是阻攔武王伐紂,最后因不食周粟,而餓死在首陽山上。孔子則從伯夷、叔齊不記別人舊怨的角度,對他們加以稱贊,因此別人也就不記他們的舊怨了??鬃佑眠@樣一個故事講述了為人處世應(yīng)有的態(tài)度。

【原文】

5·24 子曰:“孰謂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諸其鄰而與之?!?/p>

【注釋】

①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魯國人。當時人認為他為直率。

②醯:音xī,即醋。

【譯文】

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率?有人向他討點醋,他(不直說沒有,卻暗地)到他鄰居家里討了點給人家?!?/p>

【評析】

微生高從鄰居家討醋給來討醋的人,并不直說自己沒有,對此,孔子認為他并不直率。但在另外的篇章里孔子卻提出“父為子隱,子為父隱”,而且加以提倡,這在他看來,就不是什么“不直”了。對于這種“不直”,孔子只能用父慈子孝來加以解釋了。

【原文】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①,左丘明②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注釋】

①足恭:一說是兩只腳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態(tài)來討好別人;另一說是過分恭敬。這里采用后說。

②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魯國人,相傳是《左傳》一書的作者。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好看的臉色,擺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過分恭敬,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把怨恨裝在心里,表面上卻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p>

【評析】

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這在《學而》篇中已經(jīng)提及。他提倡人們正直、坦率、誠實,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這符合孔子培養(yǎng)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這種思想在我們今天仍有一定的意義,對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強的針對性。

【原文】

5·26 顏淵、季路侍①。子曰:“盍②各言爾志?!弊勇吩唬骸霸囻R,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鳖仠Y曰:“愿無伐③善,無施勞④?!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弊釉唬骸袄险甙仓笥研胖?,少者懷之⑤?!?/p>

【注釋】

①侍:服侍,站在旁邊陪著尊貴者叫侍。

②盍:何不。

③伐:夸耀。

④施勞:施,表白。勞,功勞。

⑤少者懷之:讓少者得到關(guān)懷。

【譯文】

顏淵、子路兩人侍立在孔子身邊??鬃诱f:“你們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說:“愿意拿出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鳖仠Y說:“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弊勇废蚩鬃诱f:“愿意聽聽您的志向?!笨鬃诱f:“(我的志向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子弟們得到關(guān)懷?!?/p>

【評析】

在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們自述志向,主要談的還是個人道德修養(yǎng)及人為處世的態(tài)度??鬃又匾暸囵B(yǎng)“仁”的道德情操,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和學生。從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原文】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p>

【譯文】

孔子說:“完了,我還沒有看見過能夠看到自己的錯誤而又能從內(nèi)心責備自己的人?!?/p>

【評析】

古往今來,人們往往能夠一眼看到別人的錯誤與缺點,卻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錯,也因顧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絕承認錯誤,更談不上從內(nèi)心去責備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錯誤,不去認真檢查自己,反而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這是一種十足的偽君子??鬃诱f他沒有見過有自知之明、有錯即改的人。其實,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當中,我們見到的偽君子這種人還少嗎?

【原文】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譯文】

孔子說:“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樣好學罷了?!?/p>

【評析】

孔子是一個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認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為在只有10戶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樣講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學,表明他承認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學來的,并不是“生而知之?!边@就從一個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論語雍也篇第六

孔子

【本篇引語】

本篇共包括30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vk 樂之者”;“敬鬼神而遠之”;“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北酒镉袛?shù)章談到顏回,孔子對他的評價甚高。此外,本篇還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學說、“文質(zhì)”思想,同時,還包括如何培養(yǎng)“仁德”的一些主張。

【原文】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p>

【譯文】

孔子說:“冉雍這個人,可以讓他去做官?!?/p>

【評析】

古代以面向南為尊位,天子、諸侯和官員聽政都是面向南面而坐。所以這里孔子是說可以讓冉雍去從政做官治理國家。在《先進》篇里,孔子將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學科“德行”之內(nèi),認為他已經(jīng)具備為官的基本條件。這是孔子實行他的“學而優(yōu)則仕”這一教育方針的典型事例。

【原文】

6·2 仲弓問子桑伯子①。子曰:“可也,簡②。”仲弓曰:“居敬③而行簡④,以臨⑤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⑥大⑦簡乎?”子曰:“雍之言然?!?/p>

【注釋】

①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

②簡:簡要,不煩瑣。

③居敬:為人嚴肅認真,依禮嚴格要求自己。

④行簡:指推行政事簡而不繁。

⑤臨:面臨、面對。此處有“治理”的意思。

⑥無乃:豈不是。

⑦大:同“太”。

【譯文】

仲弓問孔子:子桑伯子這個人怎么樣??鬃诱f:“此人還可以,辦事簡要而不煩瑣?!敝俟f:“居心恭敬嚴肅而行事簡要,像這樣來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嗎?(但是)自己馬馬虎虎,又以簡要的方法辦事,這豈不是太簡單了嗎?”孔子說:“冉雍,這話你說得對。”

【評析】

孔子方張辦事簡明扼要,不煩瑣,不拖拉,果斷利落。不過,任何事情都不可太過分。如果在辦事時,一味追求簡要,卻馬馬虎虎,就有些不夠妥當了。所以,孔子聽完仲弓的話以后,認為仲弓說得很有道理。

【原文】

6·3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①,不貳過②,不幸短命死矣③。今也則亡④,未聞好學者也。”

【注釋】

①不遷怒:不把對此人的怒氣發(fā)泄到彼人身上。

②不貳過:“貳”是重復、一再的意思。這是說不犯同樣的錯誤。

③短命死矣:顏回死時年僅31歲。

④亡:同“無”。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好學,他從不遷怒于別人,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死了。現(xiàn)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p>

【評析】

這里,孔子極為稱贊他的得意門生顏回,認為他好學上進,自顏回死后,已經(jīng)沒有如此好學的人了。在孔子對顏回的評價中,他特別談到不遷怒、不貳過這兩點,也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學生,重在培養(yǎng)他們的道德情操。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原文】

6·4 子華①使于齊,冉子②為其母請粟③。子曰:“與之釜④?!闭堃?。曰:“與之庾⑤?!比阶优c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⑥急不濟富?!?/p>

【注釋】

①子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2歲。

②冉子:冉有,在《論語》書中被孔子弟子稱為“子”的只有四五個人,冉有即其中之一。

③粟:在古文中,粟與米連用時,粟指帶殼的谷粒,去殼以后叫做米;粟字單用時,就是指米了。

④釜:音fǔ,古代量名,一釜約等于六斗四升。

⑤庾:音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

⑥周:周濟、救濟。

【譯文】

子華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谷米??鬃诱f:“給他六斗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鬃诱f:“再給他二斗四升?!比角髤s給他八十斛??鬃诱f:“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著肥馬駕的車子,穿著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只是周濟急需救濟的人,而不是周濟富人的人。”

【評析】

孔子主張“君子周急不濟富”,這是從儒家“仁愛”思想出發(fā)的??鬃拥摹皭廴恕睂W說,并不是狹隘的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認為,周濟的只是窮人而不是富人,應(yīng)當“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這種思想符合于人道主義。

【原文】

6·5 原思①為之宰②,與之粟九百③,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xiāng)黨④乎!”

【注釋】

①原思:姓原名憲,字子思,魯國人??鬃拥膶W生,生于公元前515年??鬃釉隰攪嗡痉ü俚臅r候,原思曾做他家的總管。

②宰:家宰,管家。

③九百:沒有說明單位是什么。

④鄰里鄉(xiāng)黨:相傳古代以五家為鄰,25家為里,12500家為鄉(xiāng),500家為黨。此處指原思的同鄉(xiāng),或家鄉(xiāng)周圍的百姓。

【譯文】

原思給孔子家當總管,孔子給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辭不要??鬃诱f:“不要推辭。(如果有多的,)給你的鄉(xiāng)親們吧?!?/p>

【評析】

以“仁愛”之心待人,這是儒家的傳統(tǒng)??鬃犹岢軡毨д?,是極富同情心的做法。這與上一章的內(nèi)容可以聯(lián)系起來思考。

【原文】

6·6 子謂仲弓,曰:“犁牛①為之骍且角②。雖欲勿用③,山川④棒舍諸⑤?”

【注釋】

①犁牛:即耕牛。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農(nóng)代替,系紅毛長角,單獨飼養(yǎng)的。

②骍且角:骍:音xīn,紅色。祭祀用的牛,毛色為紅,角長得端正。

③用:用于祭祀。

④山川:山川之神。此喻上層統(tǒng)治者。

⑤其舍諸:其,有“怎么會”的意思。舍,舍棄。諸,“之于”二字的合音。

【譯文】

孔子在評論仲弓的時候說:“耕牛產(chǎn)下的牛犢長著紅色的毛,角也長得整齊端正,人們雖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難道會舍棄它嗎?”

【評析】

孔子認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應(yīng)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只要具備了這樣的條件,就會受到重用。這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作為統(tǒng)治者來講,選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拋棄賢才,反映了舉賢才的思想和反對任人唯親的主張。

【原文】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①不違仁,其余則日月②至焉而已矣?!?/p>

【注釋】

①三月:指較長的時間。

②日月:指較短的時間。

【譯文】

孔子說:“顏回這個人,他的心可以在長時間內(nèi)不離開仁德,其余的學生則只能在短時間內(nèi)做到仁而已?!?/p>

【評析】

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對孔子以“仁”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將“仁”貫穿于自己的行動與言論當中。所以,孔子贊揚他“三月不違仁”,而別的學生“則日月至焉而已。”

【原文】

6·8 季康子①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②,于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財也達③,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④,于從政乎何有?”

【注釋】

①季康子:他在公元前492年繼其父為魯國正卿,此時孔子正在各地游說。8年以后,孔子返回魯國,冉求正在幫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孔子于是對此三人做出了評價。

②果:果斷、決斷。

③達:通達、順暢。

④藝:有才能技藝。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仲由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仲由做事果斷,對于管理國家政事有什么困難呢?”季康子又問:“端木賜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端木賜通達事理,對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難呢?“又問:“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冉求有才能,對于管理國家政事有什么困難呢?”

【評析】

端木賜、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學生,他們在從事國務(wù)活動和行政事務(wù)方面,都各有其特長??鬃铀囵B(yǎng)的人才,就是要能夠輔佐君主或大臣從事政治活動。在本章里,孔子對他的三個學生都給予較高評價,認為他們已經(jīng)具備了擔任重要職務(wù)的能力。

【原文】

6·9 季氏使閔子騫①為費②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③者,則吾必在汶上④矣。”

【注釋】

①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魯國人,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15歲。

②費:音m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東費縣西北一帶。

③復我:再來召我。

④汶上:汶,音wèn,水名,即今山東大汶河,當時流經(jīng)齊、魯兩國之間。在汶上,是說要離開魯國到齊國去。

【譯文】

季氏派人請閔子騫去做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對來請他的人)說:“請你好好替我推辭吧!如果再來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邊去了。”

【評析】

宋代人儒朱熹對閔子騫的這一做法極表贊賞,他說:處亂世,遇惡人當政,“剛則必取禍,柔則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從都要受害,又剛又柔,剛?cè)嵯酀?,才能?yīng)付自如,保存實力。這種態(tài)度才能處亂世而不驚,遇惡人而不辱,是極富智慧的處世哲學。

【原文】

6·10 伯牛①有疾,子問之,自牖②執(zhí)其手,曰:“亡之③,命矣夫④,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釋】

①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魯國人,孔子的學生。孔子認為他的“德行”較好。

②牖:音yǒu,窗戶。

③亡夫:一作喪夫解,一作死亡解。

④夫:音fú,語氣詞,相當于“吧”。

【譯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從窗戶外面握著他的手說:“喪失了這個人,這是命里注定的吧!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

【原文】

6·11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①食,一瓢飲,在陋巷②,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③。賢哉回也?!?/p>

【注釋】

①簞:音d?。?,古代盛飯用的竹器。

②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

③樂:樂于學。

【譯文】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

【評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稱贊顏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這里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里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原文】

6·12 冉求曰:“非不說①子之道,力不足也?!弊釉唬骸傲Σ蛔阏?,中道而廢。今女畫②?!?/p>

【注釋】

①說:音yuè,同悅。

②畫:劃定界限,停止前進。

【譯文】

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您所講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夠呀。”孔子說:“能力不夠是到半路才停下來,現(xiàn)在你是自己給自己劃了界限不想前進。”

【評析】

從本章里孔子與冉求師生二人的對話來看,冉求對于學習孔子所講授的理論產(chǎn)生了畏難情緒,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夠,在學習過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認為,冉求并非能力的問題,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難情緒做怪,所以對他提出批評。

【原文】

6·13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譯文】

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p>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區(qū)別,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大儒”是指地位高貴、通曉禮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則指地位低賤,不通禮儀,品格平庸的人。

【原文】

6·14 子游為武城①宰。子曰:“女得人焉爾②乎?”曰:“有澹臺滅明③者,行不由徑④,非公事,未嘗至于偃⑤之室也?!?/p>

【注釋】

①武城:魯國的小城邑,在今山東費縣境內(nèi)。

②焉爾乎:此三個字都是語助詞。

③澹臺滅明: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④徑:小路,引申為邪路。

⑤偃:言偃,即子游,這是他自稱其名。

【譯文】

子游做了武城的長官??鬃诱f:“你在那里是到了人才沒有?”。子游回答說:“有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人,從來不走邪路,沒有公事從不到我屋子里來?!?/p>

【評析】

孔子極為重視發(fā)現(xiàn)人才、使用人才。他問子游的這段話,反映出他對舉賢才的重視。當時社會處于大動蕩、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都重視接納人才,尤其是能夠幫助他們治國安邦的有用之才,這是出于政治和國務(wù)活動的需要。

【原文】

6·15 子曰:“孟之反①不伐②,奔③而殿④,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后也,馬不進也?!?/p>

【注釋】

①孟之反:名側(cè),魯國大夫。

②伐:夸耀。

③奔:敗走。

④殿:殿后,在全軍最后作掩護。

【譯文】

孔子說:“孟之反不喜歡夸耀自己。敗退的時候,他留在最后掩護全軍??爝M城門的時候,他鞭打著自己的馬說,''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馬跑得不快。''”

【評析】

公元前484年,魯國與齊國打仗。魯國右翼軍敗退的時候,孟之反在最后掩護敗退的魯軍。對此,孔子給予了高度評價,宣揚他提出的“功不獨居,過不推諉”的學說,認為這是人的美德之一。

【原文】

6·16 子曰:“不有祝鮀①之佞,而②有宋朝③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p>

【注釋】

①祝鮀:鮀,音tuó。字子魚,衛(wèi)國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辯受到衛(wèi)靈公重用。

②而:這里是“與”的意思。

③宋朝:宋國的公子朝,《左傳》中曾記載他因美麗而惹起亂的事情。

【譯文】

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那樣的口才,也沒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會上處世立足就比較艱難了?!?/p>

【原文】

6·17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譯文】

孔子說:“誰能不經(jīng)過屋門而走出去呢?為什么沒有人走(我所指出的)這條道路呢?”

【評析】

孔子這里所說的,其實僅是一個比喻。他所宣揚的“德治”、“禮制”,在當時有許多人不予重視,他內(nèi)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發(fā)出了這樣的疑問。

【原文】

6·18 子曰:“質(zhì)①勝文②則野③,文勝質(zhì)則史④。文質(zhì)彬彬⑤,然后君子。”

【注釋】

①質(zhì):樸實、自然,無修飾的。

②文:文采,經(jīng)過修飾的。

③野:此處指粗魯、鄙野,缺乏文彩。

④史:言詞華麗,這里有虛偽、浮夸的意思。

⑤彬彬:指文與質(zhì)的配合很恰當。

【譯文】

孔子說:“質(zhì)樸多于文采,就像個鄉(xiāng)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質(zhì)樸,就流于虛偽、浮夸。只有質(zhì)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評析】

這段話言簡意賅,確切地說明了文與質(zhì)的正確關(guān)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質(zhì)思想。文與質(zhì)是對立的統(tǒng)一,互相依存,不可分離。質(zhì)樸與文采是同樣重要的。孔子的文質(zhì)思想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實踐,不斷得到豐富和發(fā)展,極大地影響了們的思想和行為,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原文】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①之生也幸而免。”

【注釋】

①罔:誣罔不直的人。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他僥幸地避免了災禍?!?/p>

【評析】

“直”,是儒家的道德規(guī)范。直即直心腸,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虛偽、奸詐是對立的。直人沒有那么多壞心眼。直,符合仁的品德。與此相對,在社會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們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這只是他們僥幸地避免了災禍,并不說明他們的不正直有什么值得效法的。

【原文】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p>

【評析】

孔子在這里沒有具體指懂得什么,看來是泛指,包括學問、技藝等。有句話說: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p>

【譯文】

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p>

【評析】

孔子向來認為,人的智力從出生就有聰明和愚笨的差別,即上智、下愚與中人。既然人有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學過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則,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即根據(jù)學生智力水平的高低來決定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式,這對我國教育學的形成和發(fā)展作出積極貢獻。

【原文】

6·22 樊遲問知①,子曰:“務(wù)②民之義③,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眴柸?,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p>

【注釋】

①知:音zhì,同“智”。

②務(wù):從事、致力于。

③義: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譯文】

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應(yīng)該遵從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獲的結(jié)果,他得在人后,這可以說是仁了?!?/p>

【評析】

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問題。面對現(xiàn)實,以回答現(xiàn)實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為中心,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他還提出了“敬鬼神而遠之”的主張,否定了宗法傳統(tǒng)的神權(quán)觀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張以卜筮向鬼神問吉兇。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原文】

6·23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①;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p>

【注釋】

①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音zhì,同“智”;樂,古音yào,喜愛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p>

【評析】

孔子這里所說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養(yǎng)的“君子”。他希望人們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備了這些品德,就能適應(yīng)當時社會的要求。

【原文】

6·24 子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p>

【譯文】

孔子說:“齊國一改變,可以達到魯國這個樣子,魯國一改變,就可以達到先王之道了?!?/p>

【評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道”的范疇。此處所講的“道”是治國安邦的最高原則。在春秋時期,齊國的封建經(jīng)濟發(fā)展較早,而且實行了一些改革,成為當時最富強的諸侯國家。與齊國相比,魯國封建經(jīng)濟的發(fā)展比較緩慢,但意識形態(tài)和上層建筑保存得比較完備,所以孔子說,齊國改變就達到了魯國的樣子,而魯國再一改變,就達到了先王之道。這反映了孔子對周禮的無限眷戀之情。

【原文】

6·25 子曰:“觚①不觚,觚哉!觚哉!”

【注釋】

①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圓下方,有棱,容量約有二升。后來觚被改變了,所以孔子認為觚不像觚。

【譯文】

孔子說:“觚不像個觚了,這也算是觚嗎?這也算是觚嗎?”

【評析】

孔子的思想中,周禮是根本不可更動的,從井田到刑罰;從音樂到酒具,周禮規(guī)定的一切都是盡善盡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這里,孔子概嘆當今事物名不符實,主張“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講,現(xiàn)今社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這種狀況,是不能讓人容忍的。

【原文】

6·26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①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②也,不可陷③也;可欺也,不可罔也?!?/p>

【注釋】

①仁:這里指有仁德的人。

②逝:往。這里指到井邊去看并設(shè)法救之。

③陷:陷入。

【譯文】

宰我問道:“對于有仁德的人,別人告訴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會跟著下去嗎?”孔子說:“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卻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騙,但不可能被迷惑?!?/p>

【評析】

宰我所問的這個問題的確是比較尖銳的?!熬腥恃?,其從之也?”對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么令人信服。他認為下井救人是不必要的,只要到井邊尋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這就為君子不誠心救人找到這樣一個借口。這恐怕與他一貫倡導的“見義不為非君子”的觀點是截然相反的了。

【原文】

6·27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①之以禮,亦可以弗畔②矣夫③?!?/p>

【注釋】

①約:一種釋為約束;一種釋為簡要。

②畔:同“叛”。

③矣夫:語氣詞,表示較強烈的感嘆。

【譯文】

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jīng)叛道了?!?/p>

【評析】

本章清楚地說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當然不主張離經(jīng)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認為應(yīng)當廣泛學習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禮”來約束自己。說到底,他是要培養(yǎng)懂得“禮”的君子。

【原文】

6·28 子見南子①,子路不說②。夫子矢③之曰:“予所否④者,無厭之!天厭之!”

【注釋】

①南子:衛(wèi)國靈公的夫人,當時實際上左右著衛(wèi)國政權(quán),有淫亂的行為。

②說:音yuè,同“悅”。

③矢:同“誓”,此處講發(fā)誓。

④否:不對,不是,指做了不正當?shù)氖隆?/p>

【譯文】

孔子去見南子,子路不高興??鬃影l(fā)誓說:“如果我做什么不正當?shù)氖拢屔咸熳l責我吧!讓上天譴責我吧!”

【評析】

本章對孔子去見南子做什么,沒有講明。據(jù)后代儒家講,孔子見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這里發(fā)誓賭咒,說如果做了什么不正當?shù)氖碌脑?,就讓上天去譴責他。此外,孔子在這里又提到了“天”這個概念,恐怕不能簡單地說,孔子的觀念上還有宗教意識,這只是他為了說服子路而發(fā)的誓。

【原文】

6·29 子曰:“中庸①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注釋】

①中庸:中,謂之無過無不及。庸,平常。

【譯文】

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吧!人們?nèi)鄙龠@種道德已經(jīng)為時很久了?!?/p>

【評析】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為一種道德觀念,這是孔子和儒家尤為提倡的?!墩撜Z》中提及“中庸”一詞,僅此一條。中庸屬于道德行為的評價問題,也是一種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常謂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對立雙方的任何一方,使雙方保持均衡狀態(tài)。中庸又稱為“中行”,中行是說,人的氣質(zhì)、作風、德行都不偏于一個方面,對立的雙方互相牽制,互相補充。中庸是一種折衷調(diào)和的思想。調(diào)和與均衡是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是相對的、暫時的??鬃咏沂玖耸挛锇l(fā)展過程的這一狀態(tài),并概括為“中庸”,這在古代認識史上是有貢獻的。但在任何情況下都講中庸,講調(diào)和,就否定了對立面的斗爭與轉(zhuǎn)化,這是應(yīng)當明確指出的。

【原文】

6·30 子貢曰:“如有博施①于民而能濟眾②,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③其猶病諸④。夫⑤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⑥,可謂仁之方也已?!?/p>

【注釋】

①施:舊讀shì,動詞。

②眾:指眾人。

③堯舜:傳說中上古時代的兩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樣。儒家認為是“圣人”。

④病諸:病,擔憂。諸,“之于”的合音。

⑤夫:句首發(fā)語詞。

⑥能近取譬:能夠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譯文】

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么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圣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p>

【評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巴萍杭叭恕本妥龅搅恕叭省?。在后面的章節(jié)里,孔子還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這些都說明了孔子關(guān)于“仁”的基本主張。對此,我們到后面還會提到??傊@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基本倫理準則,在今天同樣具有重要價值。

論語述而篇第七

孔子

【本篇引語】

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內(nèi)容:“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北菊绿岢隽丝鬃拥慕逃枷牒蛯W習態(tài)度,孔子對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疇的進一步闡釋,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張。

【原文】

7·1 子曰:“述而不作①,信而好古,竊②比于我老彭③。”

【注釋】

①述而不作:述,傳述。作,創(chuàng)造。

②竊:私,私自,私下。

③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誰,學術(shù)界說法不一。有的說是殷商時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賢大夫”;有的說是老子和彭祖兩個人,有的說是殷商時代的彭祖。

【譯文】

孔子說:“只闡述而不創(chuàng)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p>

【評析】

在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則,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從“述而不作”的原則,那么對古代的東西只能陳陳相因,就不再會有思想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這種思想在漢代以后開始形成古文經(jīng)學派,“述而不作”的治學方式,對于中國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

【原文】

7·2 子曰:“默而識①之,學而不厭,誨②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③?”

【注釋】

①識:音zhì,記住的意思。

②誨:教誨。

③何有于我哉:對我有什么難呢?

【譯文】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么因難呢?”

【評析】

這一章緊接前一章的內(nèi)容,繼續(xù)談?wù)撝螌W的方法問題。前面說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則說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cè)面。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于在今天,我們?nèi)栽谛麄魉倪@一教育學說。

【原文】

7·3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①,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p>

【注釋】

①徙:音xǐ,遷移。此處指靠近義、做到義。

【譯文】

孔子說:“(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p>

【評析】

春秋末年,天下大亂。孔子慨嘆世人不能自見其過而自責,對此,他萬分憂慮。他把道德修養(yǎng)、讀書學習和知錯即改三個方面的問題相提并論,在他看來,三者之間也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因為進行道德修養(yǎng)和學習各種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及時改正自己的過失或“不善”,只有這樣,修養(yǎng)才可以完善,知識才可以豐富。

【原文】

7·4 子之燕居①,申申②如也;夭夭③如也。

【注釋】

①燕居:安居、家居、閑居。

②申申:衣冠整潔。

③夭夭:行動遲緩、斯文和舒和的樣子。

【譯文】

孔子閑居在家里的時候,衣冠楚楚,儀態(tài)溫和舒暢,悠閑自在。

【原文】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①?!?/p>

【注釋】

①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魯國國君的始祖,傳說是西周典章制度的制定者,他是孔子所崇拜的所謂“圣人”之一。

【譯文】

孔子說:“我衰老得很厲害了,我好久沒有夢見周公了。”

【評析】

周公是中國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稱他繼承了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來的道統(tǒng),肩負著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這句話,表明了孔子對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對周禮的崇拜和擁護。

【原文】

7·6 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①,依于仁,游于藝②。”

【注釋】

①德:舊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貫徹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②藝:藝指孔子教授學生的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六藝,都是日常所用。

【譯文】

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jù),以仁為憑藉,活動于(禮、樂等)六藝的范圍之中?!?/p>

【評析】

《禮記·學記》曾說:“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及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边@個解釋闡明了這里所謂的“游于藝”的意思??鬃优囵B(yǎng)學生,就是以仁、德為綱領(lǐng),以六藝為基本,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均衡的發(fā)展。

【原文】

7·7 子曰:“自行束脩①以上,吾未嘗無誨焉?!?/p>

【注釋】

①束脩:脩,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條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學生,初次見面時要拿十余干肉作為學費。后來,就把學生送給老師的學費叫做“束脩”。

【譯文】

孔子說:“只要自愿拿著十余干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p>

【評析】

這一章中孔子所說的這段話,表明了他誨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過去有人說,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學費,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學的可能,貧窮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來的,所以孔子的“有教無類”只停留在口頭上,在社會實踐中根本不可能推行。用這種推論否定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過于理想化和幼稚。在任何社會里,要做到完全徹底的有教無類,恐怕都有相當難度,這要歸之于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程度。

【原文】

7·8 子曰:“不憤①不啟,不悱②不發(fā)。舉一隅③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p>

【注釋】

①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lǐng)會不了的樣子。

②悱:音fěi,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

③隅:音yǔ,角落。

【譯文】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評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边@一章繼續(xù)談他的教育方法問題。在這里,他提出了“啟發(fā)式”教學的思想。從教學方面而言,他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作法。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chǔ)上,再對他們進行啟發(fā)、開導,這是符合教學基本規(guī)律的,而且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教學過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鑒。

【原文】

7·9 子食于有喪者之側(cè),未嘗飽也。

【譯文】

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不曾吃飽過。

【原文】

7·10 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譯文】

孔子在這一天為吊喪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原文】

7·11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①,惟我與爾有是夫②!”子路曰:“子行三軍③,則誰與④?”子曰:“暴虎⑤馮河⑥,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⑦。好謀而成者也。”

【注釋】

①舍之則藏:舍,舍棄,不用。藏,隱藏。

②夫:語氣詞,相當于“吧”。

③三軍:是當時大國所有的軍隊,每軍約一萬二千五百人。

④與:在一起的意思。

⑤暴虎:空拳赤手與老虎進行搏斗。

⑥馮河:無船而徒步過河。

⑦臨事不懼:懼是謹慎、警惕的意思。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謹慎。

【譯文】

孔子對顏淵說:“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隱藏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子路問孔子說:“老師您如果統(tǒng)帥三軍,那么您和誰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后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慎,善于謀劃而能完成任務(wù)的人?!?/p>

【評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與“暴虎馮河,死而無悔”的人在一起去統(tǒng)帥軍隊。因為在他看來,這種人雖然視死如歸,但有勇無謀,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坝隆笔强鬃拥赖路懂犞械囊粋€德目,但勇不是蠻干,而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人,這種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規(guī)定。

【原文】

7·12 子曰:“富①而可求②也;雖執(zhí)鞭之士③,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p>

【注釋】

①富:指升官發(fā)財。

②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③執(zhí)鞭之士:古代為天子、諸侯和官員出入時手執(zhí)皮鞭開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職事。

【譯文】

孔子說:“如果富貴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zhí)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干事?!?/p>

【評析】

孔子在這里又提到富貴與道的關(guān)系問題。只要合乎于道,富貴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貴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從此處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對做官,不反對發(fā)財,但必須符合于道,這是原則問題,孔子表明自己不會違背原則去追求富貴榮華。

【原文】

7·13 子之所慎:齊①、戰(zhàn)、疾。

【注釋】

①齊:同齋,齋戒。古人在祭祀前要沐浴更衣,不吃葷,不飲酒,不與妻妾同寢,整潔身心,表示虔誠之心,這叫做齋戒。

【譯文】

孔子所謹慎小心對待的是齋戒、戰(zhàn)爭和疾病這三件事。

【原文】

7·14 子在齊聞《韶》①,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p>

【注釋】

①《韶》:舜時古樂曲名。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有很長時間嘗不出肉的滋味,他說,“想不到《韶》樂的美達到了這樣迷人的地步。”

【評析】

《韶》樂是當時流行于貴族當中的古樂??鬃訉σ魳泛苡醒芯?,音樂鑒賞能力也很強,他聽了《韶》樂以后,在很長時間內(nèi)品嘗不出肉的滋味,這當然是一種形容的說法,但他欣賞古樂已經(jīng)到了癡迷的程度,也說明了他在音樂方面的高深造詣。

【原文】

7·15 冉有曰:“夫子為①衛(wèi)君②乎?”子貢曰:“諾③,吾將問之?!比?,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痹唬骸霸购??”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注釋】

①為:這里是幫助的意思。

②衛(wèi)君:衛(wèi)出公輒,是衛(wèi)靈公的孫子。公元前492年 ̄前481年在位。他的父親因謀殺南子而被衛(wèi)靈公驅(qū)逐出國。靈公死后,輒被立為國君,其父回國與他爭位。

③諾:答應(yīng)的說法。

【譯文】

冉有(問子貢)說:“老師會幫助衛(wèi)國的國君嗎?”子貢說:“嗯,我去問他?!庇谑蔷瓦M去問孔子:“伯夷、叔齊是什么樣的人呢?”(孔子)說:“古代的賢人?!保ㄗ迂曈郑﹩枺骸八麄冇性购迒幔俊保鬃樱┱f:“他們求仁而得到了仁,為什么又怨恨呢?”(子貢)出來(對冉有)說:“老師不會幫助衛(wèi)君?!?/p>

【評析】

衛(wèi)國國君輒即位后,其父與其爭奪王位,這件事恰好與伯夷、叔齊兩兄弟互相讓位形成鮮明對照。這里,孔子贊揚伯夷、叔齊,而對衛(wèi)出公父子違反等級名分極為不滿??鬃訉@兩件事給予評價的標準就是符不符合禮。

【原文】

7·16 子曰:“飯疏食①飲水,曲肱②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注釋】

①飯疏食,飯,這里是“吃”的意思,作動詞。疏食即粗糧。

②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彎著胳膊。

【譯文】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評析】

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于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原文】

7·17 子曰:“加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②,可以無大過矣?!?/p>

【注釋】

①加:這里通“假”字,給予的意思。

②易:指《周易》,古代占卜用的一部書。

【譯文】

孔子說:“再給我?guī)啄陼r間,到五十歲學習《易》,我便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p>

【評析】

孔子自己說,“五十而知天命”,可見他把學《易》和“知天命”聯(lián)系在一起。他主張認真研究《易》,是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妒酚洝た鬃邮兰摇分姓f,孔子“讀《易》,韋編三絕”。他非常喜歡讀《周易》,曾把穿竹簡的皮條翻斷了很多次。這表明孔子活到老、學到老的刻苦鉆研精神,值得后人學習。

【原文】

7·18 子所雅言①,《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

【注釋】

①雅言: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在今陜西地區(qū),以陜西語音為標準音的周王朝的官話,在當時被稱作“雅言”??鬃悠綍r談話時用魯國的方言,但在誦讀《詩》、《書》和贊禮時,則以當時陜西語音為準。

【譯文】

孔子有時講雅言,讀《詩》、念《書》、贊禮時,用的都是雅言。

【原文】

7·19 葉公①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②?!?/p>

【注釋】

①葉公:葉,音shè。葉公姓沈名諸梁,楚國的大夫,封地在葉城(今河南葉縣南),所以叫葉公。

②云爾:云,代詞,如此的意思。爾同耳,而已,罷了。

【譯文】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子路不答??鬃樱▽ψ勇罚┱f:“你為什么不樣說,他這個人,發(fā)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評析】

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態(tài),“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連自己老了都覺察不出來??鬃訌淖x書學習和各種活動中體味到無窮樂趣,是典型的現(xiàn)實主義和樂觀主義者,他不為身旁的小事而煩惱,表現(xiàn)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原文】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譯文】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東西,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p>

【評析】

在孔子的觀念當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卻否認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為學識淵博的人,在于他愛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獻圖書,而且勤奮刻苦,思維敏捷。這是他總結(jié)自己學習與修養(yǎng)的主要特點。他這么說,是為了鼓勵他的學生發(fā)憤努力,成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原文】

7·21 子不語怪、力、亂、神。

【譯文】

孔子不談?wù)摴之?、暴力、變亂、鬼神。

【評析】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禮治”等道德觀念,從《論語》書中,很少見到孔子談?wù)摴之?、暴力、變亂、鬼神,如他“敬鬼神而遠之”等。但也不是絕對的。他偶爾談及這些問題時,都是有條件的,有特定環(huán)境的。

【原文】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譯文】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p>

【評析】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边@句話,受到后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贊賞。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于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yǎng)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原文】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①其如予何?”

【注釋】

①桓魋:魋,音tuí,任宋國主管軍事行政的官——司馬,是宋桓公的后代。

【譯文】

孔子說:“上天把德賦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樣?”

【評析】

公元前492年,孔子從衛(wèi)國去陳國時經(jīng)過宋國。桓魋聽說以后,帶兵要去害孔子。當時孔子正與弟子們在大樹下演習周禮的儀式,桓魋砍倒大樹,而且要殺孔子,孔子連忙在學生保護下,離開了宋國,在逃跑途中,他說了這句話。他認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賦予了他,所以桓魋對他是無可奈何的。

【原文】

7·24 子曰:“二三子①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p>

【注釋】

①二三子:這里指孔子的學生們。

【譯文】

孔子說:“學生們,你們以為我對你們有什么隱瞞的嗎?我是絲毫沒有隱瞞的。我沒有什么事不是和你們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這樣的人?!?/p>

【原文】

7·25 子以四教:文①、行②、忠③、信④。

【注釋】

①文:文獻、古籍等。

②行:指德行,也指社會實踐方面的內(nèi)容。

③忠:盡己之謂忠,對人盡心竭力的意思。

④信:以實之謂信。誠實的意思。

【譯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內(nèi)容教授學生。

【評析】

本章主要講孔子教學的內(nèi)容。當然,這僅是他教學內(nèi)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內(nèi)容??鬃幼⒅貧v代古籍、文獻資料的學習,但僅有書本知識還不夠,還要重視社會實踐活動,所以,從《論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經(jīng)常帶領(lǐng)他的學生周游列國,一方面向各國統(tǒng)治者進行游說,一方面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和才干。但書本知識和實踐活動仍不夠,還要養(yǎng)成忠、信的德行,即對待別人的忠心和與人交際的信實。概括起來講,就是書本知識,社會實踐和道德修養(yǎng)三個方面。

【原文】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①可矣?!弊釉唬骸吧迫宋岵坏枚娭?!得見有恒②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③而為泰④,難乎有恒矣?!?/p>

【注釋】

①斯:就。

②恒:指恒心。

③約:窮困。

④泰:這里是奢侈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這就可以了?!笨鬃佑终f:“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見到始終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這也就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窮困卻裝作富足,這樣的人是難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評析】

對于春秋末期社會“禮崩樂壞”的狀況,孔子似乎感到一種絕望,因為他認為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難以找到他觀念中的“圣人”、“善人”,而那些“虛而為盈,約而為泰”的人卻比比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心滿意足了。

【原文】

7·27 子釣而不綱①,弋②不射宿③。

【注釋】

①綱:大繩。這里作動詞用。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繩,在大繩上系許多魚鉤來釣魚,叫綱。

②弋:音yì,用帶繩子的箭來射鳥。

③宿:指歸巢歇宿的鳥兒。

【譯文】

孔子只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而不用(有許多魚鉤的)大繩釣魚。只射飛鳥,不射巢中歇宿的鳥。

【評析】

其實,只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和用網(wǎng)捕魚,和只用箭射飛行中的鳥與射巢中之鳥從實質(zhì)上并無區(qū)別??鬃拥倪@種做法,只不過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罷了。

【原文】

7·28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譯文】

孔子說:“有這樣一種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卻在那里憑空創(chuàng)造,我卻沒有這樣做過。多聽,選擇其中好的來學習;多看,然后記在心里,這是次一等的智慧?!?/p>

【評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對自己所不知的東西,應(yīng)該多聞、多見,努力學習,反對那種本來什么都不懂,卻在那里憑空創(chuàng)造的做法。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同時也要求他的學生這樣去做。

【原文】

7·29 互鄉(xiāng)①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②其進③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④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⑤也?!?/p>

【注釋】

①互鄉(xiāng):地名,具體所在已無可考。

②與:贊許。

③進、退:一說進步、退步;一說進見請教,退出以后的作為。

④潔己:潔身自好,努力修養(yǎng),成為有德之人。

⑤不保其往:保,一說擔保,一說保守。往,一說過去,一說將來。

【譯文】

(孔子認為)很難與互鄉(xiāng)那個地方的人談話,但互鄉(xiāng)的一個童子卻受到了孔子的接見,學生們都感到迷惑不解??鬃诱f:“我是肯定他的進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過分呢?人家改正了錯誤以求進步,我們肯定他改正錯誤,不要死抓住他的過去不放。”

【評析】

孔子時常向各地的人們宣傳他的思想主張。但在互鄉(xiāng)這個地方,就有些行不通了。所以他說:“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這從一個側(cè)面體現(xiàn)出孔子“誨人不倦”的態(tài)度,而且他認為不應(yīng)死抓著過去的錯誤不放。

【原文】

7·30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p>

【譯文】

孔子說:“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只要我想達到仁,仁就來了?!?/p>

【評析】

從本章孔子的言論來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边@種認識的基礎(chǔ),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覺,要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達到仁。這里,孔子強調(diào)了人進行道德修養(yǎng)的主觀能動性,有其重要意義。

【原文】

7·31 陳司敗①問:“昭公②知禮乎?“孔子曰:“知禮?!笨鬃油?,揖③巫馬期④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⑤,君子亦黨乎?君取⑥于吳,為同姓⑦,謂之吳孟子⑧。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p>

【注釋】

①陳司?。宏悋鞴芩痉ǖ墓?,姓名不詳,也有人說是齊國大夫,姓陳名司敗。

②昭公:魯國的君主,名惆,音chóu,公元前541 ̄前510年在位?!罢选笔侵u號。

③揖:做揖,行拱手禮。

④巫馬期:姓巫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30歲。

⑤黨:偏袒、包庇的意思。

⑥?。和?。

⑦為同姓:魯國和吳國的國君同姓姬。周禮規(guī)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違禮的行為。

⑧吳孟子:魯昭公夫人。春秋時代,國君夫人的稱號,一般是她出生的國名加上她的姓,但因她姓姬,故稱為吳孟子,而不稱吳姬。

【譯文】

陳司敗問:“魯昭公懂得禮嗎?”孔子說:“懂得禮?!笨鬃映鰜砗螅愃緮∠蛭遵R其作了個揖,請他走近自己,對他說:“我聽說,君子是沒有偏私的,難道君子還包庇別人嗎?魯君在吳國娶了一個同姓的女子為做夫人,是國君的同姓,稱她為吳孟子。如果魯君算是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巫馬期把這句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真是幸運。如果有錯,人家一定會知道?!?/p>

【評析】

魯昭公娶同姓女為夫人,違反了禮的規(guī)定,而孔子卻說他懂禮。這表明孔子的確在為魯昭公袒護,即“為尊者諱”??鬃右跃S護當時的宗法等級制度為最高原則,所以他自身出現(xiàn)了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說,“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事實上,他已經(jīng)承認偏袒魯昭公是自己的過錯,只是無法解決這個矛盾而已。

【原文】

7·32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譯文】

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原文】

7·33 子曰:“文,莫①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p>

【注釋】

莫:約摸、大概、差不多。

【譯文】

孔子說:“就書本知識來說,大約我和別人差不多,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那我還沒有做到?!?/p>

【評析】

對于“文,莫吾猶人也”一句,在學術(shù)界還有不同解釋。有的說此句意為:“講到書本知識我不如別人”;有的說此句應(yīng)為:“勤勉我是能和別人相比的?!蔽覀冞@里采用了“大約我和別人差不多”這樣的解釋。他從事教育,既要給學生傳授書本知識,也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能力。他說自己在身體力行方面,還沒有取得君子的成就,希望自己和學生們盡可能地從這個方面再作努力。

【原文】

7·34 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①為之②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③已矣?!惫魅A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p>

【注釋】

①抑:折的語氣詞,“只不過是”的意思。

②為之:指圣與仁。

③云爾:這樣說。

【譯文】

孔子說:“如果說到圣與仁,那我怎么敢當!不過(向圣與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厭煩地做,教誨別人也從不感覺疲倦,則可以這樣說的。”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學不到的?!?/p>

【評析】

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經(jīng)談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本章又說到“為之不厭,誨人不倦”的問題,其實是一致。他感到,說起圣與仁,他自己還不敢當,但朝這個方向努力,他會不厭其煩地去做,而同時,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誨別人。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與不仁,其基礎(chǔ)在于好學不好學,而學又不能停留在口頭上,重在能行。所以學而不厭,為之不厭,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基本一致的。

【原文】

7·35 子疾病①,子路請禱②。子曰:“有諸③?”子路對曰:“有之?!墩C》④曰:''禱爾于上下神祗⑤。''”子曰:“丘之禱久矣?!?/p>

【注釋】

①疾?。杭仓赣胁。≈覆∏閲乐?。

②請禱:向鬼神請求和禱告,即祈禱。

③有諸:諸,“之于”的合音。意為:有這樣的事嗎。

④《誄》:音lěi,祈禱文。

⑤神祗:祗:音qí,古代稱天神為神,地神為祗。

【譯文】

孔子病情嚴重,子路向鬼神祈禱??鬃诱f:“有這回事嗎?”子路說:“有的?!墩C》文上說:''為你向天地神靈祈禱。''”孔子說:“我很久以來就在祈禱了?!?/p>

【評析】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為他祈禱,孔子對此舉并不加以反對,而且說自己已經(jīng)祈禱很久了。對于這段文字怎么理解?有人認為,孔子本人也向鬼神祈禱,說明他是一個非常迷信天地神靈的人;也有人說,他已經(jīng)向鬼神祈禱很久了,但病情卻未見好轉(zhuǎn),表明他對鬼神抱有懷疑態(tài)度,說孔子認為自己平素言行并無過錯,所以祈禱對他無所謂。這兩種觀點,請讀者自己去仔細品評。

【原文】

7·36 子曰:“奢則不孫①,儉則固②。與其不孫也,寧固?!?/p>

【注釋】

①孫:同遜,恭順。不孫,即為不順,這里的意思是“越禮”。

②固:簡陋、鄙陋。這里是寒酸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奢侈了就會越禮,節(jié)儉了就會寒酸。與其越禮,寧可寒酸。

【評析】

春秋時代各諸侯、大夫等都極為奢侈豪華,他們的生活享樂標準和禮儀規(guī)模都與周天子沒有區(qū)別,這在孔子看來,都是越禮、違禮的行為。盡管節(jié)儉就會讓人感到寒酸,但與其越禮,則寧可寒酸,以維護禮的尊嚴。

【原文】

7·37 子曰:“君子坦蕩蕩①,小人長戚戚②?!?/p>

【注釋】

①坦蕩蕩:心胸寬廣、開闊、容忍。

②長戚戚:經(jīng)常憂愁、煩惱的樣子。

【譯文】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jīng)常憂愁。”

【評析】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于室中,以激勵自己??鬃诱J為,作為君子,應(yīng)當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忍別人,容納各種事件,不計個人利害得失。心胸狹窄,與人為難、與己為難,時常憂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為君子。

【原文】

7·38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譯文】

孔子溫和而又嚴厲,威嚴而不兇猛,莊重而又安祥。

【評析】

這是孔子的學生對孔子的贊揚??鬃诱J為人有各種欲與情,這是順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與欲求,都必須合乎“中和”的原則?!皡枴?、“猛”等都有些“過”,而“不及”同樣是不可取的。孔子的這些情感與實際表現(xiàn),可以說正是符合中庸原則的。

溫馨提示:
本文【論語全文解釋及拼音(論語原文賞析及翻譯注音)】由作者教培參考提供。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培訓啦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若存在侵權(quán)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管理員或作者進行刪除。
我們采用的作品包括內(nèi)容和圖片部分來源于網(wǎng)絡(luò)用戶投稿,我們不確定投稿用戶享有完全著作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聯(lián)系我站將及時刪除。
內(nèi)容侵權(quán)、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Copyright @ 2025 培訓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