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2-10-24 00:24:01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首先,我們來了解作者與董大的一些情況。高適(700~765)是唐代著名詩人,字達夫,渤海藍(今河北滄縣)人。他雖然也做過幾次官,甚至安史之亂后當過刑部侍郎(有人說相當于現(xiàn)在的副部級官員)等大官。但好像在當官方面沒有什么建樹。他的“著名”主要體現(xiàn)在下列4個方面:一是他與唐代另一名詩人岑參齊名,并稱“高岑”;二是他與王昌齡、岑參、王之渙三人合稱唐朝“四大邊塞詩人”;三是他曾與李白、杜甫這兩位詩壇巨星在洛陽相識,并一同游歷過不少地方,后來有人稱他們?yōu)椤叭t”;河南省開封市禹王臺有個“三賢祠”,就是紀念他們3個人的。四是《舊唐書》上有句話:“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你看,高適不簡單吧?
現(xiàn)在,說說董大的情況。董大指的是當時著名的琴師董庭蘭。董庭蘭幼年貧困,曾經(jīng)以乞討為生;后來刻苦學習音樂,他不僅會彈琴,而且善于作曲,還會寫詩。當時的宰相房琯(河南人,字次律)非常欣賞他。唐代詩人崔玨寫過一首題為《席間詠琴客》的詩:“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痹娭械摹捌邨l弦”指的是七弦琴,“此藝”就是指彈奏七弦琴的藝術。盛唐時盛行胡樂,能彈奏或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詩中的“房次律”就是指宰相房琯,“憐”就是愛或喜歡之意。你想能得到宰相欣賞的音樂家,其交往之廣,名聲之大,自不必說。據(jù)說,由于高適也通音律,常與董大切磋,所以成了好朋友。這首《別董大》寫于宰相房琯被罷之后,董大也就離開了長安,境況很不好。而當時的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游。當時,高適與董大于睢陽(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見了一面。這就是《別董大》的寫作背景。
其次,解釋幾個詞語:1.別董大,原詩共二首,這是第一首。董大,即董庭蘭,因為排行是老大,所以稱董大。2.“千里黃云白日曛”,意思是大片的黃云把太陽遮得昏昏暗暗的;曛(xūn),形容天色昏黃的樣子。
最后,賞析這首詩。
1.“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睆谋砻嫖淖稚峡?,這兩句是純粹的景物描寫。短短兩句,不僅寫出了送別的季節(jié)與當天的具體時辰,而且寫出了傍晚時風雪交加的寒冷凄涼的情景。我們看到的送別詩中,前兩句大多也是寫景。比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但,他們所寫的景物,并不讓人感到凄涼,而這首詩卻與之相反。這是為什么呢?我覺得至少有兩個原因。一是所寫是送別時的真實情景;二是高適與董大當時的遭遇與心情極其相似,而又恰逢風雪交加的黃昏,所以,詩人就用渲染環(huán)境的手法來傾瀉心中霧霾。這是典型的借景抒情。如果我們聯(lián)系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就會更加理解高適的寫作匠心了。想想董大以前的風光,再看看現(xiàn)在的凄涼,一代音樂才人淪落到如此地步,怎不催人淚下!
2.“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是詩人直接面對董大說的話,這種修辭手法叫做“呼告”。讀者看到這里,會不會有突然之感:剛才還是很悲傷的樣子,怎么一下子似乎又高興起來了?此刻,我想到了《舊唐書》寫的那句贊揚高適的話:“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有人評論后兩句詩寫道:“詩人在即將分手之際,全然不寫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而是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來?!庇械倪€說:“踏上征途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么響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斗、去拼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樸質(zhì)而豪爽。”對此,我想談談自己的體會。
說后兩句詩是對朋友的勸慰或慰藉,這是對的。但,對“全然不寫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話說得多么響亮,多么有力”“說話才樸質(zhì)而豪爽”這樣的分析,筆者實在不敢茍同。
筆者認為后兩句詩至少有下面幾個含義:
一是前兩句所描寫的景物,董大看到眼中,必然如同高適一樣,會產(chǎn)生凄涼而悲傷的情感;高適知道這一點,為了使董大從消極的情緒中解放出來,于是他言不由衷地說出后兩句詩來。當時高適說那句話時的聲調(diào)與面部表情,恐怕不會有“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話說得多么響亮,多么有力”的樣子吧?大概僅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安慰而已。我相信董大聽了,決不會一掃離愁別緒,恰恰相反,他也許聽了會大哭起來呢!
二是詩中的幾個詞語透露出高適與董大的離別時的情景。一個詞是“愁”,另一個詞是“莫”,“愁”這個詞,寫出了董大當時失意與憂傷的樣子;“莫”,這里當“不要”講,這個詞透露出的意思是,高適看到董大愁苦的表現(xiàn),可能就強作笑顏地說道:“你可不要這樣呀!”所以,不管是高適還是董大,在這種情景下,決不會有什么高昂的情緒與豪爽的語言,更不會對未來充滿信心!
三是詩人委婉地鼓勵董大不要過分悲傷,不要因失去了“宰相房琯”這樣的“知音”就心灰意冷,應該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會有人欣賞你的。請注意后一句的“前路”,那是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的:明里是指董大此去所到之處,暗里是指董大此后的前程,即未來的希望。至于“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句詩,完全是夸張。但這種夸張又不是毫無根據(jù)的吹捧,而是出自內(nèi)心的贊嘆。因為在京城長安就有那么多人賞識的董大,早已是遐邇聞名的大音樂家了,所以,不管走到哪里,也會有“知音”的。其實,董大此后究竟前途如何,不僅董大不知道,就是寫這句詩的高適恐怕也只是寫詩而已。
所以,一句話:筆者看了古今某些專家對這首詩的某些評論,是有所質(zhì)疑的。理由如上。這里,也請讀者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