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xùn)啦 美文學(xué)習(xí)

瓜田李下什么意思(瓜田李下故事簡短)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聽到各種各樣的俗語。他們都是來源于生活,是老祖宗在平時的日常勞動中,總結(jié)出來的一些經(jīng)驗之談。往往短小精悍、通俗易懂。

但別看它短小,里面蘊含的道理卻十分深刻,且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大有裨益。

在中國,有一句俗話叫“瓜田李下”。每次聽人說起,雖然明白是一句勸人向善的話,卻不甚了解其中的含義。

那么,這句話是怎么來的,“瓜田”和“李下”分別代表什么,究竟要告訴世人怎樣的道理呢?

這句話出自曹植的一首詩《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是說一位行端坐正的君子,做事應(yīng)該懂得避嫌。

經(jīng)過別人瓜田的時候,就算鞋子掉了,也不要彎腰去提,不然容易讓人懷疑你偷瓜。

走到別人李子樹下的時候,也不要用手去扶正帽子,否則很像是動手去摘李子。

這兩種行為,都容易引起誤會,越是正人君子,越應(yīng)該盡力避免。

這就是“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p>

在北齊時期,有一個叫袁聿修的的博陵太守。他學(xué)識淵博,為官清廉,從不收取別人財物。深受百姓愛戴,當(dāng)?shù)匚娜寺?lián)名為他立碑表彰,并送他一個雅號:“清郎”。

有一次,袁聿修到外地考查地主官吏途經(jīng)兗州。兗州刺史正是他的老朋友邢邵。

二人敘述別情以后,邢邵拿出一匹白綢想送袁聿修作為紀念。

這就叫袁聿修為難了。不收,怕得罪老朋友;收,又怕留下什么不必要的嫌疑。

但反復(fù)思索之后,袁聿修還是謝絕了,并留書曰:“我這次路過這里,與往常不同呀!

瓜田李下,古人是很謹慎的。我們不能忘記古人說過的走在瓜地里不要彎腰提鞋子,走在李樹下不要伸手整帽子的話。

只有這樣,才能躲避嫌疑。你的心意我領(lǐng)了,白綢不能收,不能留下不好的話柄?!?/p>

邢邵一想,確實也是這樣,就沒有再勉強他。

在日常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事情在所難免。但是做人做事還是要懂得主動避嫌,尤其在一些有理難辨的場合。

《舊唐書·柳公權(quán)傳》:“瓜李之嫌,何以戶曉?”

唐文宗時期,皇帝派郭旼到邠寧地方做官,引起了朝野議論,人們認為是郭氏送了兩個女兒入宮才換來這個職位的。

文宗向柳公權(quán)訴苦,說郭家的兩個女兒入宮其實是為了拜見太后。

柳公權(quán)告訴皇帝,事情的真相不是每個人都了解,重要的是您本身處在嫌疑的地位,就難怪別人不非議。

“瓜李之嫌”說的就是事件本身容易引起誤會,當(dāng)事人有口難辯,不能擺脫嫌疑。

常言道:“誰人背后無人說,哪個背后不說人?“

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誤入“瓜田李下”,也都有面臨“瓜李之嫌”的時候。坦蕩如君子,不該懼怕遭人誤解。

只要自己做事合乎道德禮法,沒有邪念,無論別人說什么,都不必太在意。

但是,畢竟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世俗的框架下,活在別人的聲音里,所以適當(dāng)?shù)臅r候,還是要避一下嫌。

公生明,偏生暗?!肮咸锢钕隆辈豢蓱n,君子避嫌是防微杜漸,只要行得端、做得正,流言遲早不攻自破。

正如晚唐詩人韓偓的詩中所言:“提防瓜李能終始,免愧于心負此身”。

人生在世,其實沒有那么復(fù)雜,就算無法被所有人理解,但只求無愧本心就好。

溫馨提示:
本文【瓜田李下什么意思(瓜田李下故事簡短)】由作者教培參考提供。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培訓(xùn)啦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若存在侵權(quán)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管理員或作者進行刪除。
我們采用的作品包括內(nèi)容和圖片部分來源于網(wǎng)絡(luò)用戶投稿,我們不確定投稿用戶享有完全著作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聯(lián)系我站將及時刪除。
內(nèi)容侵權(quán)、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Copyright @ 2025 培訓(xùn)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