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2-11-04 13:24:01
臣聞:求木之長(zhǎng)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jùn)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望國之治,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長也。
1、長 :生長; 2、浚:疏通; 3、下愚:最愚笨的人,為魏征的自謙之詞; 4、明哲:圣明聰智的人; 5、神器:帝位; 6、域中:天地間。此處指國家。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1、元首:指帝王; 2、承天景命:受上天授予王位之命;景命:大命; 3、克終者蓋寡: 能夠堅持到底的少有; 4、守之難:意謂守業(yè)難; 5、殷憂:深憂;傲物:輕視別人;物:人物;6、吳越為一體:吳國和越國能親如一家。吳、越是春秋時有世仇的兩個國家;骨肉為行路:骨肉之親也會如同路人,各不相關;行路:路人,指與自己無關的人; 7、董:監(jiān)督、督責;振:震懾、鎮(zhèn)壓; 8、茍免:茍且免于刑罰;懷仁:歸服于仁德; 9、人:民,避太宗李世民名諱,改“民”為“人”; 10、載舟覆舟:《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卑丫耜P系比作船與水的關系,意為人民既能擁護好皇帝,也能推翻壞皇帝。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xiè)怠(dài),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yōng)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chù)惡;
1、誠能:假若能夠,這二字領貫以下十思; 2、可欲:自己喜歡的東西; 3、有作:指興建宮室之類;作:興建、造作;知止:謂克制自己; 4、高危:指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的危險;謙沖:謙和;自牧:自我修養(yǎng); 5、滿盈:驕傲自滿;下:容納; 6、盤游:盤樂游逸無法度;三驅(qū)以為度:一年田獵三次為限度;《禮記?王制》載天子無征戰(zhàn)兇喪之事,“則歲三田”,打獵三次; 7、慎始而敬終:猶慎始慎終,始終如一; 8、壅蔽:堵塞蒙蔽,指上下隔閡;納下:接受下面的意見; 9、讒邪:讒佞奸邪的人;黜惡:貶斥邪惡的人。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miù)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偞耸?,宏茲九得。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1、恩所加:對臣下施以恩惠;謬賞:亂加賞賜; 2、宏茲九得:發(fā)揚光大所陳述的十思,必可得到很多的補益?;蚪鉃椤八紕t十有九得”;《貞觀政要》“得”作“德”,九種品德,即所傳的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昂昶澗诺隆?,謂擴大九德的修養(yǎng); 3、簡能:選擇有才能的人; 4、惠:仁愛; 5、信者:忠信的人; 6、垂拱而治:垂衣拱手,無為而治; 7、百司:百官。
唐太宗君臣銅像
《諫太宗十思疏》全文:
臣聞:求木之長(zhǎng)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jùn)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望國之治,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長也。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xiè)怠(dài),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yōng)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chù)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miù)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偞耸?,宏茲九得。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清 吳楚材 吳調(diào)侯《古文觀止》評:
通篇只重一“思”字,卻要從德義上看出。世主何嘗不勞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義,則反不如不用思者之為得也。魏公十思之論,剴切深厚,可與三代謨、誥并傳。
魏征(公元580~643年):字玄成,巨鹿(今河北省)曲城人。生于隋末社會動亂的時代,曾投奔瓦崗起義軍,后隨唐太宗,拜諫議大夫。魏征是歷史上敢于犯顏直諫的賢臣,先后陳事二百余次,多被太宗所采納,太宗也成為歷史納諫如流的皇帝。魏征死于貞觀十七年。唐太宗親制碑文,并對侍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貞觀政要?任賢》)魏征又是史學家,曾領導齊、梁、陳、周、隋諸史的撰修工作。著有《隋書序論》、《齊書》、《梁書》、《陳書》的總論,主編有《群書治要》,其言論多見于《貞觀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