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 2025年04月20日 01:55
我們的鄰國日本,大學生有許多方面和中國大陸的大學生不同。
首先是他們大多是自己在外面租房子,因為日本的大學很少有學生宿舍,即使有的話,也大多提供給留學生住。
其二,幾乎90%的大學生都在勤工儉學。有的在當家教,有的在餐館里端盤子,也有在麥當勞和肯德基打工。在日本,不管你多有錢,父母是大款大官,如果自己的人生中沒有這么一種勤工儉學的經(jīng)歷,會被人看不起,是“紈绔子弟”、“公子哥兒”。
其三,日本的大學生很喜歡組織學生社團,在校園里,到處可見學生社團活動廣告和募集成員廣告。
其四,日本的大學生獨立性很強,許多人即使是在家鄉(xiāng)上學,也想要搬出去一個人住,因為“大學時代”是一個人“獨立”的開始。這種獨立還體現(xiàn)在經(jīng)濟上。
東京學生協(xié)會的一項統(tǒng)計說,在東京讀書的大學生中,拿父母親的錢做學費的只有54%,剩下的人全是自己打工掙錢支付學費和生活費。而學費由父母支付的人中,80%的人的生活費,是靠自己打零工掙得。也就是說,讀書全靠父母的人,不到總數(shù)的20%。
但中國的大學生過于“被保護”。好多人覺得拿父母親的錢上學,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更有人覺得,結婚時由父母親買房子,也是父母的應盡義務。但日本的大學生會認為,花父母親的血汗錢是最大的不孝。因此,東京地區(qū)年輕人結婚時,85%都是租房子結婚,一般工作10年后,才會有能力支付頭金買下自己的房子。
一位日本跨國公司的副社長(副經(jīng)理),年薪是3000萬日元(約240萬元人民幣)。他的獨生女結婚,一分錢都沒有給了女兒。而女兒說:“我和我愛人是積蓄夠了辦婚禮的錢,才辦婚事”。這位副社長說:“孩子的生活應該由他們自己去籌劃,他們都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收入,沒有理由要父母親掏錢給他們辦婚事,除非他們實在揭不開鍋”。結果,她的寶貝女兒租了一間2室一廳的舊房子做了新房。
日本社會有這么一種良好的風氣。
眼下的社會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則是意志和毅力的較量。沒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的。各國家長普遍重視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在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學生在課余時間外出勞動掙錢,在養(yǎng)老院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來掙取自己的學費。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比彝獬雎眯?,不論多么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上一個小背包?!白约旱臇|西應該自己來背?!?br />不僅是日本,其他西方國家也是這樣。比如美國也是這樣。
美國南部一些州立學校為培養(yǎng)學生獨立生存和社會適應能力,特別規(guī)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方能予以畢業(yè)?!睏l件似乎苛刻,但卻使學生們獲益匪淺。家長對這項活動全力支持,沒有一個“拖后腿”、“走后門”、“搞小動作”的。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美國孩子不管家里多么富有,12歲以后都會幫著鄰居或父母剪草、送報,賺取零用錢。4歲的詹妮每周六要去餐館打工,母親告訴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幫媽媽干活,照樣可領取工資。但詹妮覺得在家賺自己母親的錢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賺錢來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美國人是這樣教育下一代的:
一、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平等意識。走進美國家庭,你會看到各式各樣的玩具和兒童讀物放在令孩子能拿到的地方,墻上門上貼滿孩子們的“美術作品”,父母親很少強求孩子的言行,甚至不強求孩子稱呼他們爸媽,孩子們像伙伴似的直呼長輩的名字是很自然的事。父母與孩子說話永遠是蹲下來,他們認為,孩子雖小,但也是獨立的人,所以應蹲下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充分提供參與和表現(xiàn)的機會,無論結果怎樣總是給予認可和贊許。
二、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美國父母看見孩子在墻上亂畫,用嘴咬玩具,拿剪刀在書本衣服等物品上亂剪亂畫,他們會笑嘻嘻的,很高興孩子學會了某種技能,而不是痛惜某件東西被孩子損壞了,然后耐心地告訴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識。在美國,孩子7-8個月就可坐著特制的桌子自己抓飯吃。他們不擔心孩子弄臟了衣服。
三、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在美國,父母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意識,孩子從小睡小床,稍大后單獨有一間房子。在孩子處理日常事務上,父母只幫孩子做一些當時年齡還無法做到的事,凡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盡量由孩子自己去完成,比如兩歲孩子洗澡時,媽媽只幫孩子放好水,脫下衣服,然后孩子自己爬進澡盆,在水里玩一會就自己抹香皂,洗干凈后再自己爬出澡盆。絕大多數(shù)18歲以上的青少年,都自己掙錢讀書。因此,美國社會上的一個清潔工人、一個跑堂的,也可能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分子。
四、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能力。美國小學在課堂上對孩子從不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而是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園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他們沒有讓孩子們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們怎樣去思考問題,他們從不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肯定孩子的一切努力,去贊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
而在德國,家長也從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還規(guī)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里承擔一些義務,如給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在加拿大,為了培養(yǎng)孩子在未來社會中的生存能力,家長會有意識地訓練孩子學會獨立生活。在加拿大一個記者家中,兩個上小學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給各家各戶送報紙??粗⒆优d致勃勃地分發(fā)報紙,那位當記者的父親感到很自豪∶“分這么多報紙不容易,很早就得起床,無論刮風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們從來都沒有耽誤過?!?br />在瑞士,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著力培養(yǎng)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歲的姑娘,從初中一畢業(yè)就去一家有教養(yǎng)的人家當一年左右的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鍛煉勞動能力,尋求獨立謀生之道;另一方面還有利于學習語言。因為瑞士有講德語的地區(qū),也有講法語的地區(qū),所以一個語言地區(qū)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個語言地區(qū)的人家當傭人。其中也有相當多的人還要到英國學習英語,辦法同樣是邊當傭人邊學習語言。掌握了三門語言后,就去辦事處、銀行或商店就職。長期依靠父母過寄生生活的人,被認為是沒有出息或可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