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 2025年04月15日 19:13
時間:2021年11月;
發(fā)生地:中國,深圳;
對象:兩個高級知識家庭;
爭論:學習與雙減;
人物:3個未成年孩子,2個女孩(一個高中,一個初中),1個男孩(初中);
內(nèi)容:宋清輝孩子自殺事件和姜二嫚的詩
2021年11月30日,
在頭條新聞上讀到,經(jīng)濟學家宋清輝發(fā)出的一則消息,
12歲的孩子因?qū)W習考試排名落后,在深圳龍崗家中跳樓自殺。
這邊,一個男孩,12歲(初中),跳樓自殺讓全世界感到痛苦,讓父母感到悲傷欲絕。
2021年11月28日,
在深圳鄰家文學頒獎會場上,姜二嫚爸爸送給我的一本書,
姜家兩姐妹,姜馨賀和姜二嫚寫的書,《雪地上的羊》。
這邊,兩個女孩,一個18歲(高中),一個13歲(初中),寫詩出書讓外人看來獲得成功。
兩個家庭看似有相同背景——高知家庭,
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是壓力如山的學習嗎?兩個寫詩的孩子也在學習。
是父母之愛嗎?宋清輝每日一文訴說為人父母的傷心欲絕說明家中有愛。
那,到底是什么?發(fā)生了什么?經(jīng)歷了什么?
第一篇:原創(chuàng)(關(guān)于媽媽的愛)
第三篇:我基本上(關(guān)于孩子和父母的連接)
第五篇:一望無際(關(guān)于對父母的感動)
上面3首詩,是姜二嫚在5-7歲間寫的。
文字只是一種表達方式,而內(nèi)容則說明了她所經(jīng)歷、所看到、所感受的生活內(nèi)容。
讓我感動的不是文字,而是姜二嫚在童年,在最弱小,最需要保護和滋養(yǎng)的時間里,媽媽和爸爸讓她經(jīng)歷的,看到的,感受到的生活細節(jié)。
——媽媽就是我,我就是媽媽;
——爸爸像個一望無際的巨人。
對孩子來說,這是一種完完全全、滿滿當當?shù)陌踩小?/p>
對13歲的二嫚和18歲的馨賀來說,用文字探索世界成為了一種必然,熱愛思考,熱愛學習也就成為了一種必然。
第一天:突然(哎,世上哪有一件事是突然而來的,突然之前有太多被忽視的信息)
第二天:打卡,雙減(看到這里,我產(chǎn)生了寫此文的沖動,要讓小宋的離去更有意義)
第四天:畫畫,無憂無慮(這些色調(diào)陰暗的畫和表情冷峻的人,看得讓我心碎)
第六天:書包,勒痕(電線桿越多的地方,交通事故發(fā)生機率越高。可交通事故跟電線桿有關(guān)系嗎?)
第七天:痛苦,遺憾(《PET父母效能訓練》——世上所有職業(yè)都需學習、考試、持證上崗,唯獨最重要的一件不需要,即:為人父母)
看到這些,我流淚不止,難以自持。
我能感受宋清輝和妻子的痛苦。我不能傷口灑鹽。我不能因為文章引發(fā)更大的悲劇。
我不敢寫。
但我是這樣理解,宋清輝在頭條每日一更新地把孩子自殺事件展現(xiàn)出來,就是想讓兒子宋昊然的自殺死亡有意義——讓更多家庭從中吸取教訓,讓更多的孩子幸??鞓返厣?/strong>。
宋清輝把兒子、自己和家庭的痛苦,鮮血展現(xiàn)在公眾之下,想讓全社會吸取兒子宋昊然之死的教訓!
想讓更多在危險邊緣徘徊的家庭遠離危險!
這是一種偉大的父愛,一種從痛苦欲絕中看到死亡也有偉大意義的人間大愛。
我應(yīng)當寫,也必須寫。
宋昊然的畫
1、不是學習促使了宋昊然之死。
如果萬千家庭看了經(jīng)濟學家,父親宋清輝的七日筆記,
將兒子之死歸因于學習,打卡,書包和勒痕,
因此讓處于學習階段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
那么,宋昊然之死給社會帶來的除了痛苦,還將附帶產(chǎn)生更大的悲劇——
放縱孩子的行為,讓孩子遠離壓力,學習,約束,教育,回歸野性、不愛學習、不知取進的悲劇。
如果讓孩子回歸野性,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一只快快樂樂的動物,成為哲學家蒙田所說的“像動物一般生活,強似擁有巨大書齋的理性的人的生活”。
那么,這不是社會的進步,而是一種遇到死亡和災(zāi)難事件的心理倒退:
退回到嬰兒狀態(tài),退回了無知無欲無痛苦的嬰兒狀態(tài)。
我不認同。所以,我直白地寫了出來。因為,生死問題,關(guān)乎萬千家庭。
2、是愛讓二嫚兩姐妹愛上了學習
寫什么?寫在《雪地上的羊》、《姜二嫚的詩》和《燈把黑夜燙了一個洞》等作品中,我看到的:
姜二嫚和姜馨賀兩姐妹從2歲開始就能寫詩;
2個孩子自小在深圳書城呆到關(guān)門才離開;
2個孩子幼兒園階段就閱讀書籍1000多本,寫作背后潛伏著一座巨大閱讀后積累的冰山;
2個孩子能寫詩連續(xù)寫上10多年,在初中和高中階段就能出版書,還不耽誤學習;
這是一種渴望——愛學習,熱愛閱讀,熱愛知識,熱愛一切不知道事物的渴望,
渴望到泡在圖書館,泡在成千上萬堆積而成的書山之中的渴望。
學習,從來不是壓力,不是任務(wù),不是傷害,不是痛苦,不是造成死亡和自殺原因。
學習,它是人類的一種本能,一種原始的欲望和渴求。
幸運的是,二嫚兩姐妹,自小出生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
正是愛,讓小小的她們充滿了滿滿當當?shù)陌踩校?/p>
在未知的世界里,在成千上萬堆積而成的書山之中,
自由自在地,饑渴般地,閱讀,學習,吸收,記錄,寫作和成長。
“沒有焦慮、挫折、競爭和挑戰(zhàn)的生活,不是美好生活,是沒有心流的生活?!薄睦韺W家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如此說。
如果熱愛學習,全身心地投入,就會帶來心流的感受——這是一種沉浸其中的熱愛。這就是姜二嫚、姜馨賀成功的原因。而其背后,正如她倆的父親在《燈把黑夜燙了一個洞》一書之“家長手記”中寫到的:
——“小孩總是沿著被鼓勵的方向前進。當她一旦知道了這就是靈感,這就是詩,她的進步超出你的想象。”
——“晚上書城打烊了,作為最后的一批讀者,我們從指定的大門出來(別的門都已上鎖)。然后步行,夜色茫茫,我們翻過蓮花山,回家。所以,我跟孩子們說:你們都是在書城里長大的!”
——“我為她們讀了多少本書?不知道。但清楚地記得這個過程的美好和享受!”
——“我喜歡閱讀。更喜歡與她們一起閱讀,一起感受和思考。我高興地看到,她們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強烈的閱讀習慣。閱讀真正成了她們生活的一部分。”
——“一個寫詩的孩子,他的詩,只應(yīng)是冰山小小的一角。閱讀和生活,便是那底下巨大的山體。”
這是全社會應(yīng)當看到的——關(guān)于學習的真相:
這一邊,因為有愛,所以熱愛學習。這是13歲的姜二嫚、18歲的姜馨賀兩姐妹寫詩取得成功的原因;
另一邊,因為未知的原因,認為沉重的學習和書包,壓死了一個12歲的孩子。
這是2021年11月,在南方仍然溫暖的冬天,同時發(fā)生的兩件事。
它們,仍在萬千家庭中發(fā)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