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xùn)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2-10-10 09:00:01
在大自然中,有一種花,它從不與群芳爭艷,在寂寞幽深的山谷里,在明媚和煦的春天里,它總是靜靜地開放,默默的芬芳。
它的姿態(tài)是那樣高雅,它的氣質(zhì)是那樣端莊,它的香味是那樣淡遠(yuǎn)。它是花中的美人,更是謙謙的君子,它就是蘭花。
自古以來,蘭花就深受人們的青睞,不僅因為它美麗,還因為它象征著高潔、磊落、忠貞的人格,所以無數(shù)的人歌詠它,贊美它。
孔子一度游說各國,向各個君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但是卻得不到他們的重用。
孔子就借山中的蘭花比喻自己的節(jié)操和命運:“蘭當(dāng)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譬猶賢者不逢時,與鄙夫為倫。”
孔子到處奔波,卻一生窮困不得志,孔子的學(xué)生問老師這是什么原因,孔子又說:“芝蘭生于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jié)。”
戰(zhàn)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一生更是酷愛蘭花。在他的傳世名篇《離騷》和《九歌》中,屈原曾多次盛贊蘭花。比如“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等等。
而陶淵明的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讓我們誤以為他是最愛菊花也只愛菊花的,沒想到,原來蘭花也是他的鐘愛。
幽蘭生前庭,含熏待清風(fēng)。
清風(fēng)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dāng)念還,鳥盡廢良弓。
——陶淵明《飲酒·幽蘭生前庭》
陶淵明辭官以后,在他的庭院里不僅栽植了菊花,還有蘭花。春天到來,蘭花含著淡淡的香氣等待清風(fēng)的吹拂。清風(fēng)習(xí)習(xí)而至,雜草和香蘭便格外分明。
陶淵明感嘆自己多年來在宦途中迷失了方向,最終他覺悟了,他決定遵從自己的初心,所以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歸去。因為他知道當(dāng)朝的那些統(tǒng)治者,都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離開官場,陶淵明失去的是表面的榮耀,但是得到的卻是內(nèi)心長久的富足和坦然。這種勇氣,并非人人都有,所以,陶淵明的辭官歸隱才顯得那樣可貴。
春蘭如美人,不采羞自獻(xiàn)。
時聞風(fēng)露香,蓬艾深不見。
丹青寫真色,欲補離騷傳。
對之如靈均,冠佩不敢燕。
——蘇軾《題楊次公春蘭》
這首詩是蘇東坡在杭州為官期間,為好朋友楊次公的蘭花畫作題的。蘇東坡說,蘭花就像美人,不需要采摘,它嬌羞的容顏就主動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哪怕蓬草和艾草遮住了春蘭,陣陣清風(fēng)也會送來它們沁人的馨香。
蘇東坡還稱贊楊次公是丹青妙手,將蘭花畫得與《離騷》相得益彰。面對著楊公的畫作,蘇東坡覺得就像面對著屈原,他不敢把蘭花佩戴在頭上來褻瀆。
在這首詩中,蘇東坡不僅表達(dá)了對蘭花非凡風(fēng)姿的傾心愛慕,還表達(dá)了對屈原無比的敬重。蘇東坡希望不論在何時,自己都能像蘭花和屈原一樣遺世獨立,淤泥不染。
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
豈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
——王勃《春莊》
王勃雖極富才華,早有詩名,但他的一生既悲哀又短暫。因為寫了一篇《斗雞賦》,年紀(jì)輕輕的王勃被逐出了沛王府,《春莊》這首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的。
在《春莊》》這首詩中,王勃只是單純地描寫自然景物,山中的蘭草,城外的桃李,一切都靜默地出奇。雖然作者似乎沒有流露出任何主觀的感情,但是詩歌中那種出奇的靜默氣氛,本身就是一種暗示,一種感情。
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第一次遭到政治打擊的王勃,他的內(nèi)心是多么地茫然,多么地落寞。
漫種秋蘭四五莖,疏簾底事太關(guān)情。
可能不作涼風(fēng)計,護得幽香到晚清。
——朱熹《蘭》
或許在詩人當(dāng)中,朱熹是頗懂得“憐香惜玉”的,因為他栽種了一些蘭花,為了讓它們更好地生長,朱熹還特意設(shè)計了一個簾子,來擋住日光,這樣,它的幽香也會更加久長。
那亭亭玉立、高貴典雅的蘭花,是花中的王者,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也是大地給人間的饋贈,是陽光雨露孕育的宇宙精魂。
愿我們每一個人的品德,像蘭草那樣芳香,也像川流不息的河水那樣澤被后世,源遠(yuǎn)流長。
作者:張風(fēng)莉,筆名雨楓,甘肅省白銀市作協(xié)會員,《唐詩宋詞古詩詞》專欄作家。已出新書《生命的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