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啦 初中學習 > 初中語文學習方法

《風箏》這是賈平凹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寫了“我”童年時候和伙伴們做風箏、放風箏的情景。下面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供大家參考。

風箏課文原文

童年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

在蘆塘里拔幾根細葦,再找來幾張紙,我們便做起風箏來。做一個蝴蝶樣的吧。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風箏做好了,卻什么也不像了。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我們去放風箏。一個人用手托著,另一個人牽著線,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那線一緊一松,風箏就凌空飛起,漸漸高過樹梢了。牽線人飛快地跑起來。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著,我們快活地喊叫著,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見了,說:“放得這么高!”

從早晨玩到下午,我們還是歇不下來,牽著風箏在田野里奔跑。風箏越飛越高,似乎飛到了云彩上。忽然吹來一陣風,線嘣地斷了。風箏在空中抖動了一下,便極快地飛走了。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

我們都哭了,在田野里四處尋找,找了半個下午,還是沒有蹤影。我們垂頭喪氣地坐在田埂上,一抬頭,看見遠遠的水面上半沉半浮著一個巨大的木輪,不停地轉著,將水揚起來,半圈兒水在閃著白光。那是我們村的水磨坊。

“那兒找過了嗎?”

“沒找過,說不定‘幸福鳥’就落在那兒呢?!贝蠹艺f。

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xù)尋找我們的“幸福鳥”……

風箏課文賞析

《風箏》這是賈平凹所作的一篇散文,原題為《風箏——孩提記事》。文章寫了“我”童年時候和伙伴們做風箏、放風箏的情景。文章語言樸實,多于白描而極少雕飾,筆調親切、溫馨、自然。

文章既寫了“我們”放風箏時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快樂,也寫了放風箏時的傷心;同時還體現(xiàn)了孩子們對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終,都是充滿了童真童趣,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如可觸摸。

作者介紹

賈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zhèn),當代作家。

1974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75年畢業(yè)于西北大學中文系。1978年憑借《滿月兒》,獲得首屆全國短篇小說獎。1982年發(fā)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創(chuàng)刊《美文》。1993年創(chuàng)作《廢都》。2003年,先后擔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文學院院長。2008年憑借《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2011年憑借《古爐》,獲得施耐庵文學獎。

溫馨提示:
本文【風箏課文原文及賞析】由作者職業(yè)教育指南提供。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培訓啦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若存在侵權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管理員或作者進行刪除。
我們采用的作品包括內容和圖片部分來源于網絡用戶投稿,我們不確定投稿用戶享有完全著作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權利,請聯(lián)系我站將及時刪除。
內容侵權、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Copyright @ 2025 培訓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