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2-09-06 09:36:02
杜甫的《春望》,是唐人五律中的典范之作。這一首詩通過一個“望”字,展現(xiàn)出了作者憂國憂民,濃重的家國情懷。
孟浩然也有一首五律,和杜甫一樣以“望”為詩眼,借景抒情,不過表達的卻是個人的“干謁”之志,這首詩就是《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杜甫的《春望》沉郁頓挫,詩風雅正。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他本人的“壓卷之作”,這首詩雖然只是借寫風景表達個人訴求,卻也寫得自然雄渾,撼人心魄。
清代《西清詩話》的作者認為:縱觀古代寫洞庭湖景色,沒人能超過這首詩頷聯(lián)的水平。清代學者邢昉評價:“孟詩本自清澹,獨此聯(lián)氣勝,與少陵敵。”
清初學者毛先舒則認為它“皆稱絕唱,至欲取壓唐律卷”,意思就是說,它不只是孟詩的“壓卷之作”,差不多也可以算是唐代五律的壓卷之作。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詩歌意譯:
秋八月,洞庭湖水上漲,湖面平闊。清澈的湖水倒映著天空,水天混成了一色。湖上霧氣蒸騰,波濤翻滾,水勢之盛大,足以撼動岳陽城。
想穿過湖面,只欠一艘過河船。假如端坐在家中,又覺得辜負了這個圣明的時代。坐在湖邊垂釣的人,只能羨慕湖水中的魚兒,自己卻一無所獲。
孟浩然的這一首詩是表面是寫景,實則是“干謁”,這一點基本上已經(jīng)是定論。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孟浩然已經(jīng)44歲了,他還是沒有放棄出仕的理想。
于是他在西游長安的時候,寫下了這一首詩,把它送給丞相張九齡,希望能夠得到后者的賞識。但是不知道為什么,沒有下文。
這一首五律其實并不十分工整。比如,律詩嚴格要求,在詩的頸聯(lián)里要做到“對仗”,但是孟浩然在頸聯(lián)中以“舟楫”對“圣明”,顯然不通。
而且孟浩然這首詩的立意偏弱,清代的王夫之就評價它,貌似高明,格調(diào)卻卑下。不過盡管如此,此詩的頭兩聯(lián)的確寫得十分有氣勢。
首聯(lián)寫八月洞庭湖的湖面,因為湖水上漲,變得異常寬廣。這時候水勢很大,但并不是遠道而來的洪水,所以水是清澈的。因為水清才能倒映出天,又因為水面平,才能顯出水面的寬闊。
湖面清澈又寬廣,就像一面巨大的鏡子,不但映出了天空,還把天空中的顏色和江水都混成了一片。站在洞庭湖岸邊,向湖上“望”過去,就有一種不知在天上還是湖上的感覺。
頷聯(lián)寫湖水的“險”。湖面寬、平,只能顯示出水量的多,不能表現(xiàn)出水勢的大。于是孟浩然開始描寫洞庭湖的波滔,這個波滔也不是洪滔,它是在因暑氣而蒸騰起來的霧氣之下。
它的翻滾,表面上看起來并不是十分洶涌,可是卻給人一種隨時要涌入,并淹沒岳陽城的感覺。這是因為湖水的蓄水量太大,湖堤隨時可能因為承受不住壓力而潰堤。
前面都寫得非常好,不過在頸聯(lián)的后半句里,突然就從寫景轉(zhuǎn)到了個人價值的取向上面,轉(zhuǎn)得有一點突兀。
盡管有人認為孟詩后面的“垂釣者”意象,用到了姜太公釣周文王的典故,算是“含而不露”。但是這樣精心打造出來的“含而不露”,早就被上一句中的“端居恥圣明”給毀了。
《春望》——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的這首五律是語文教學的重點篇目,我就不畫蛇添足做意譯了。這一首詩除了體現(xiàn)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之外,一般認為它在聲韻合律上做得也非常好,對仗也比較工整。
關(guān)鍵是杜甫這首詩整首詩要表達的主題是統(tǒng)一的,不會像孟浩然的那一首那般,有轉(zhuǎn)折生硬的感覺。
同樣都是寫“望”,杜甫的詩并不只是替自己個人而“望”。他望國破家亡,望花、鳥的物象,以及這些東西里透露出來的悲傷,同時他也望烽火之下,大唐百姓的生計。
從這里也可以看得出來,杜甫的“望”分為了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遠望,遠望山河破碎?!洱R國策》中說:“國既破亡,吾不能存”。然而最慘的就是國已亡,吾一息尚存。懷想過去的長安,如今已變得草木森森,人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第二層是“近望”,往近處他望到了從前文人雅士最愛的花鳥。此時此刻見到它們,他也沒辦法高興起來。而花與鳥,本身仿佛也在為國破家亡而傷悲。
第三層是“心望”,在這里,杜甫由眼前的景色,展開了聯(lián)想。他想到的遍地烽火之下,那些思念親人的人們,也和他一樣,想要得到一封家書是多么的困難。
最后,他才回到了自身,哀嘆自己為此事愁白了頭,頭發(fā)稀疏得插不上發(fā)簪。
再來看看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他的“望”,其實就是隔著洞庭湖的湖水,望“張丞相”而已。在他的詩中,表面上看,頭兩聯(lián)是在“望”洞庭,但是望洞庭顯然不是他的目的。
這一點在詩的標題里就已經(jīng)透露出來了,所以不管他將洞庭湖秋天的景象寫得多么壯觀,他的“望”其實都只望到了一個層面上而已。
也就是說,從主題之“望”上來看,孟浩然的詩明顯還是欠了一點層次感。而且,他最大的敗筆是在頸聯(lián)后半句的轉(zhuǎn)折上。
不過從寫景的角度上來說,孟浩然這首詩的頭兩聯(lián)還是寫得非常美的,所以他的這一首詩只能算是“半首”好詩。
小的時候,家里有一本《新編唐詩三百首》,里面介紹到的孟浩然的詩歌,最喜歡的就是這一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因為頷聯(lián)中的“氣蒸云夢澤”寫得實在是太美了,那時候感覺“云夢澤”有一種神奇的美感。不過很可惜的是,這一片大澤后來徹底消失了。
還有后面的波瀾壯闊的“波撼岳陽城”,立馬讓人產(chǎn)生了一種聯(lián)想,仿佛岳陽城馬上要被洞庭湖浩蕩的波滔沖垮了。
只不過就整體詩而言,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雖然氣勢雄渾,但論五律的優(yōu)劣,顯然和杜甫的《春望》還有相當大的一段距離。
不過呢,孟浩然的詩,從來都不是靠立意美好而出彩。他的風景詩寫得好,想象力豐富,語言也很優(yōu)美。至少在描寫秋天洞庭湖水勢盛大的詩句中,的確沒見到過超越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