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啦 學習經驗

政治經濟學第三章貨幣與信用

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2-11-14 10:45:01

第一篇 商品經濟的基本原理——第三章 貨幣與信用

3.1 貨幣的形成和本質

3.1.1 貨幣的產生

貨幣的產生過程就是價值形式的發(fā)展過程。價值形式是指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即交換價值。商品使用價值的表現形式可以被直觀地感覺到,價值作為抽象勞動的凝結,看不見摸不到。孤立的一個商品不可能表現自己的價值,只有通過商品與商品的交換才能相對地表現出來。

價值形式的發(fā)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簡單(偶然)的價值形式:即一種商品的價值偶然地、簡單地表現在與它交換的另一種商品上。

公式表示為:1只綿羊=2把石斧

在這一價值形式中,等式兩端的商品處于不同地位,起著不同作用。綿羊處于主動地位,通過交換,它的價值在石斧上相對表現出來,是價值被表現的商品,處在相對價值形式。

等式右端的商品“石斧”處于被動地位,被用來充當表現綿羊價值的材料,用它自身的使用價值去表現“綿羊”的價值。石斧稱做個別等價物,處于等價形式上。

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是價值形式的兩極,二者之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

等價形式是指一種商品與另一種商品直接交換的形式。等價形式有三個特點:

①使用價值成為價值的表現形式,石斧的使用價值成為綿羊價值的表現形式;②具體勞動成為抽象勞動的表現形式;③私人勞動成為社會勞動的表現形式。

由此可見,處在相對價值形式上的商品,只代表使用價值,它(綿羊)的價值是通過另外一個商品表現的。處在等價形式上的商品,只當作價值,它的使用價值成了表現另外一個商品價值的材料。商品內在二因素的矛盾就表現為兩個商品之間的外部對立。

第二,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即一種商品的價值經常地表現在與它相交換的一系列商品上。實際上是許多個簡單價值表現的總和。公式表示為:

這一價值形式與簡單的價值形式相比,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從質上看,由于等價物不再是一種商品,而是多種商品,使價值第一次真正表現為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從量上看,價值量真正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決定,消除了價值量決定的偶然性。但是,總和的價值形式仍然沒有擺脫物與物直接交換的局限性。隨著生產的發(fā)展,沒有一個公認的等價物不行了。

第三,一般價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價值,都表現在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來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某一種商品上。公式表示為:

所有商品的價值都通過一種商品表現出來,物與物的直接交換發(fā)展為以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間接交換,這是價值形式發(fā)展的質變。其特征表現為:(1)商品價值的表現是單一的,即一種商品的價值只表現在一種商品上;(2)商品價值的表現是統(tǒng)一的,即一切商品的價值都統(tǒng)一表現在一種商品上。一切商品的價值都是同質的,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較。

但等價物還因時因地而變,沒有固定在一種商品。

第四,貨幣形式:當某種商品(主要是金和銀)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時,這種商品就成為貨幣,這種形式就是貨幣形式。公式表示為: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p>

3.1.2 貨幣的本質

價值形式的發(fā)展過程,不僅揭示了貨幣的起源,而且也揭示了貨幣的本質。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體現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這一本質說明,貨幣也是一種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但貨幣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固定地起一般等價物作用的商品。普通商品只具有自然屬性所決定的使用價值,而貨幣除此還有一般等價物的特殊使用價值。

3.2 貨幣的職能和貨幣流通規(guī)律

3.2.1 貨幣的職能

貨幣的本質是通過貨幣職能表現出來的。貨幣的職能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貨幣具有五種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是基本職能。

價值尺度。就是以一定量的貨幣來衡量和表現商品的價值。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就是商品價格。貨幣之所以能充當價值尺度,是因為貨幣本身也是商品,具有價值。

為了衡量和表現各種不同商品的價值量,貨幣本身必須確定一個計量單位。

這個貨幣單位可以分為若干等份。這種包含一定貴金屬重量的貨幣單位及其等分叫做價格標準。如:我國的元、角、分;英國的英鎊、先令、便士。

價值尺度與價格標準的聯系:貨幣執(zhí)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是通過價格標準實現的;價格標準是為了貨幣執(zhí)行價值尺度而作出的技術規(guī)定。但它們的作用不同:①價值尺度表現商品的價值(價格),而價格標準的作用是衡量貨幣本身的數量。②作為價值尺度,貨幣金屬本身的價值會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動而變動,而作為價格標準,它是貨幣單位所包含的金屬重量,與勞動生產率的變動無關。③價值尺度是在商品經濟中自發(fā)產生的,價格標準通常是由國家法律規(guī)定的。

流通手段。本職能是指貨幣充當著商品交換的媒介。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稱作商品流通。貨幣執(zhí)行流通手段職能必須是現實的貨幣,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貨幣出現以前,物物交換時,賣和買在時空上是統(tǒng)一的。在商品流通中,賣和買在時空上是分開的,成為兩個獨立的過程。商品流通打破了物物交換的限制,促進了商品生產與流通的發(fā)展。同時也使商品內在矛盾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潛伏著發(fā)生危機的可能性。

貯藏手段。是指商品所有者賣出商品,不再購買,而把貨幣作為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貯藏起來。貨幣隨時可以換成任何商品。執(zhí)行貯藏手段職能的貨幣,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也不能是價值符號,必須是足值的金屬貨幣,或是金銀制品。

作為貯藏手段,自發(fā)地調節(jié)貨幣的流通量。流通中的貨幣量過多時,多余的金屬貨幣就被貯藏起來。貨幣量不足時,重新進入流通,使貨幣保持適當數量。

支付手段。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商品的讓渡和價值的實現在時間上有時會分離,出現賒購、賒銷現象。到期以貨幣償還債款,貨幣就執(zhí)行了支付手段的職能。后來發(fā)展為支付地租、賦稅、利息、工資。貨幣執(zhí)行支付手段的職能,節(jié)約了流通中的貨幣量,促進商品經濟發(fā)展,同時擴大了商品經濟的矛盾,有些商品生產者可能無法按期支付債務,容易引起連鎖反應,造成經營困難,貨幣的支付手段使危機的可能性進一步增大。

世界貨幣。是指貨幣越出國界,在世界市場上發(fā)生作用,貨幣便有了世界貨幣的職能。作為世界貨幣必須是黃金或白銀等貴金屬,而不能是紙幣。世界貨幣的主要作用:(1)作為購買手段,購買外國商品。(2)作為支付手段,用來支付國際收支的差額。(3)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由一國轉移到另一國。

貨幣的五種職能存在著有機聯系,共同體現了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本質。

3.2.2 貨幣形式的發(fā)展

自貨幣產生以后,貨幣的具體形式就隨著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不斷變化。最初是以貴金屬的條塊形式出現。其后出現金屬鑄幣、紙幣。紙幣是國家發(fā)行并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電子貨幣。

3.2.3 貨幣流通規(guī)律

在商品流通中,貨幣不斷地由買者手里轉移到賣者手里,貨幣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斷運動,就是貨幣流通。貨幣流通規(guī)律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貨幣量的規(guī)律。

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取決于三個因素,即流通中待售的商品數量、商品價格水平、貨幣流通速度。

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數量,與商品價格總額(待售商品數量×商品價格水平)成正比,與同一單位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這就是貨幣流通規(guī)律。公式表示:

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產生后,流通中所需貨幣量發(fā)生變化。

紙幣作為金屬貨幣代表,執(zhí)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職能,產生了紙幣流通規(guī)律:紙幣發(fā)行以金屬貨幣量為限。超出了,就會出現紙幣貶值,物價上漲,即通貨膨脹。

3.3 信用

3.3.1 信用的產生及形式

經濟學中的信用又稱信貸,指的是借貸行為,是以還本付息為條件的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fā)展是信用產生的基礎。由于生產的季節(jié)性、生產周期不同及購銷距離等原因,造成商品買賣與貨幣支付在時間上的不一致,要求延期支付,即信用貿易。形成債權人債務人關系,信用活動表現為貨幣借貸。

隨著商品經濟的高度發(fā)展,信用活動日益頻繁和深化,信用形式日趨多樣化。按主體的不同分為:商業(yè)信用、銀行信用、國家信用、企業(yè)信用、消費信用。

商業(yè)信用是指商品生產者之間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方式互相賒購賒銷商品而形成的借貸關系。商業(yè)信用的工具是商業(yè)票據,它是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債務憑證。期票是債務人向債權人開出的定期付款保證書。匯票是債權人向債務人發(fā)出支付款項命令書。

商業(yè)信用只是職能資本家之間的信用關系,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現:

①商業(yè)信用規(guī)模受到單個資本家擁有資本量的限制,數量小,時間短。

②信用規(guī)模受到資本周轉快慢的限制。

③商業(yè)信用范圍受到商品流轉方向的限制,信用渠道較窄。如服裝廠向機械廠賒購機械取得信用,反過來不能機械廠向服裝廠賒購服裝取得信用。這些局限性阻礙了經濟發(fā)展,銀行信用便發(fā)展起來。

銀行信用是指銀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貨幣形式為主的信用。它適應了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周轉和再生產的需要。

銀行信用特點:

①銀行信用的債權人是貨幣資本所有者,債務人是職能資本,銀行信用的實質是銀行作為中介使貨幣資本所有者通過銀行和職能資本家之間發(fā)生信用關系。銀行信用不受個別資本的數量和周轉的限制。

②銀行信用的對象是貨幣資本,對企業(yè)來說屬于間接融資。

③銀行信用可以突破商業(yè)信用的局限,擴大了信用規(guī)模和范圍。銀行不受個別資本數量和周轉的限制,也不受商品流轉方向的限制。

國家信用在國內的基本形式是國債,通常以發(fā)行公債和國庫券的形式來實現。

企業(yè)信用是企業(yè)發(fā)行債券籌集資金形成的。

消費信用是指工商企業(yè)、銀行或其他信用機構向消費者提供的信用,其形式主要有:賒賬、分期付款、消費信貸。

上述信用體系中商業(yè)信用和銀行信用是基本的信用形式。銀行信用在信用體系中居于主導地位,商業(yè)信用是銀行信用乃至整個信用體系的基礎。從歷史看,商業(yè)信用先于銀行信用。

3.3.2 信用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的作用

信用的積極作用:

①可以增加投資機會、促進資本自由轉移,推動社會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

②可以加速資本的積聚和集中。信用既把社會上暫時閑置的貨幣資本集中起來,匯成巨額資本;同時,信用還加速了股份公司的發(fā)展。

③可以加快商品流轉的速度,節(jié)省流通費用。

④給居民提供新的投資渠道,形成合理消費結構。

⑤有效調節(jié)國民經濟運行。

信用加深了市場經濟矛盾,消極作用表現:

①加深了生產與消費的矛盾,觸發(fā)生產過剩危機。虛假繁榮,引發(fā)盲目擴大生產。

②信用會引發(fā)貨幣信用危機,債務得不到償還,商業(yè)信用急劇縮減,銀行貸款難以收回,造成貨幣流通和信用的嚴重混亂。

③信用刺激投機,投機者利用信用融通資本的機會牟取投機利潤,引起經濟秩序混亂。

溫馨提示:
本文【政治經濟學第三章貨幣與信用】由作者教培參考提供。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培訓啦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若存在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管理員或作者進行刪除。
我們采用的作品包括內容和圖片部分來源于網絡用戶投稿,我們不確定投稿用戶享有完全著作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權利,請聯系我站將及時刪除。
內容侵權、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Copyright @ 2025 培訓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湘ICP備2022011548號 美國留學 留求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