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xùn)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5年05月19日 04:10
在俄語中,“中國”的稱呼為:“Китай”,其發(fā)音很像“契丹”,“Китай”是俄羅斯人根據(jù)“契丹”這個詞直譯過來的。在中世紀從中亞到東歐,“契丹”一直是對古代中國的一個通稱。俄語的詞通常是由一個或幾個詞素組成,每一個組成部分都有一定的意義。
詞根:即詞的核心部分,表示此的最基本內(nèi)容。例如,在вод-а(水)、вод-ный(水的)、на-вод-ение(水災(zāi))、вод-янистый(含水過多的)、вод-ность(水量)中,вод便是詞根。
前綴:位于詞的前面。例如,在при-тянуть(移來)、?при-ходить(走來)、?при-тихнуть(靜下來)中,при就是前綴。
俄語日常用語
1、Здравствуй(те)!
您好?。銈兒茫。?/p>
2、Доброеутро!
早安?。ㄔ绯亢茫。?/p>
3、Добрыйдень!
日安?。ㄖ形绾茫。?/p>
4、Добрыйвечер!
晚上好!
5、Спасибо!
謝謝!
6、Незачто!
不客氣!
7、Пожалуйста!
請?。ú豢蜌猓。?/p>
8、Спраздником!
節(jié)日好!
9、СНовымгодом!
新年好!
10、Радвасприветствовать.
向您表示問候。
俄語中的中國:Китай。
俄語(俄文:Русский язык;英文:Russian)是六種聯(lián)合國工作語言之一,俄羅斯聯(lián)邦的官方語言,母語使用人數(shù)1億5千萬,第二語言使用人數(shù)約1億1千萬。俄語屬于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東斯拉夫語支,是斯拉夫語族中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語言。
俄語主要在俄羅斯和前蘇聯(lián)的其它成員國中使用,在華沙條約的成員國里曾被學(xué)校廣泛作為第一外語教學(xué)。在蘇聯(lián)時期,俄語在其加盟共和國中被大大地強調(diào)。雖然很多前蘇聯(lián)的國家當代開始強調(diào)當?shù)卣Z言的重要性,但是俄語仍然是這些地區(qū)最廣泛使用的語言,并且也是這些國家進行交流時使用的語言。
當前,俄語是俄羅斯唯一官方語言,以及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官方語言之一。
語法:
俄語語法結(jié)構(gòu)的特點是:詞與詞的語法關(guān)系和詞在句中的語法功能主要通過詞形變化來表示。俄語是印歐語系中保留古代詞形變化較多的語言之一。
名詞大都有12個形式,單、復(fù)數(shù)各有6個格;形容詞有20多個甚至30多個形式,單數(shù)陽性、中性、陰性和復(fù)數(shù)各有6個格,另有短尾、比較級。
動詞形式可有一、二百個,包括體、時、態(tài)、式、形動詞、副動詞等。實詞一般都可以分解為詞干與詞尾兩部分。詞干表示詞的詞匯意義;詞尾表示語法意義,通常一個詞尾包含幾個語法意義。
俄語稱中國為Китай,直譯就是“契丹”。
在中世紀從中亞直到西歐,“契丹”一直是對中國的一個通稱,認為契丹是古代中國的代名詞,可見契丹民族對世界的影響。
契丹族現(xiàn)在早已從地球消失,契丹人大多融入漢族。但直至今日契丹的影響仍然橫跨歐亞。“契丹”作為中國通名的主要原因,是經(jīng)過遼金兩代的民族融合,“契丹”已經(jīng)成為華北主要各族(契丹、漢人、女真、渤海等)的通稱。
擴展資料:
契丹來源于鮮卑或鮮卑宇文部,出自當時人和稍后唐人之筆;契丹為“匈奴之種”,則是數(shù)百年后宋人的說法。當然,鮮卑族的成分很龐雜,其中確實有人認為契丹為東胡系統(tǒng)東部鮮卑宇文部之裔,來自匈奴的“余種”,宇文部更是如此。
東漢永元元年(89年)至永元十七年(105年),匈奴被漢將耿夔擊破,北單于逃走后,鮮卑進據(jù)匈奴故地,“有十余萬落”未逃走的匈奴人加入了鮮卑。然10余萬落匈奴人并未繼續(xù)以匈奴為號,而“皆自號鮮卑”了。
此后,在與原東胡種的鮮卑人長期錯居雜處中,由于相互通婚等影響,差別越來越不明顯,它在形成過程中雖有一個主源,但仍是多源多流的。
契丹族日益興盛,并向南發(fā)展。北齊文宣帝高洋于天保四年(553年)親率大軍攻擊南下的契丹部落,俘獲10余萬人、數(shù)十萬頭牲畜。契丹部族損失慘重,后又受到突厥的侵擾,因而“部落離散,非復(fù)古八部矣”。
隋初又分別臣附于隋朝與突厥,逐漸得到恢復(fù),游牧于遼西地區(qū),諸部落平時各自“逐寒暑,隨水草畜牧。隋大業(yè)元年(605年),契丹族南下營州(今遼寧朝陽)地區(qū)時,又遭到在隋將主使下突厥的襲擊,4萬人被俘,再次受到重創(chuàng)。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俄語
微信掃碼關(guān)注公眾號
獲取更多考試熱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