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4年12月26日 04:07
梁衡的壺口瀑布寫的很美。梁衡用生動的文字把壺口瀑布磅礴的氣勢,壯美的畫面呈現(xiàn)了出來。而這篇課文并不僅僅是一篇寫景散文,更是抒情,梁衡由寫壺口瀑布上升到對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的歌頌。讀來令人振奮。這么有意義的一篇文章卻上的死氣沉沉,這是我沒有預想到的。為什么?問題肯定出在了我的教學設計上。
本節(jié)課,我的設計思路是:
一、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對壺口瀑布的壯美由直觀感受。
我引用了評價壺口的詩句、播放了壺口瀑布景觀的視頻。通過這些呈現(xiàn),學生在腦海中應該有壺口瀑布的畫面。
二、賞析文本,品味語言美。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教學環(huán)節(jié)。
通過對文本中關鍵語句的品析,感受壺口瀑布在聲音、氣勢上的特點。并學習作者的這種寫景手法。
可是,本節(jié)課就偏偏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上的最沉悶。一方面,學生可能沒有領會我的問題指向。這是我在搭建平臺的失敗,是我不了解學情。
改進:通過對第一次的詳細品析,為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第二次做鋪墊。品析第一次的關鍵問題:作者第一次在參觀壺口瀑布是雨季,雨季的壺口瀑布給作者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作者寫了壺口瀑布的哪些方面?作者是如何寫的?
(生預設:“什么也看不見,什么也聽不見”師追問“真的是什么也沒看不見,什么也聽不見嗎”生:“不是,作者看見了河水像一鍋沸水。浪沫橫溢”聽見了濤聲如雷、震耳欲聾師追問“看見了聽見了說明作者從聽覺、視覺角度給我們呈現(xiàn)了壺口瀑布的“氣勢磅礴、聲震如雷的特點。那么在我們剛才的討論當中,我們分析出了作者是從多感官角度寫壺口瀑布,那么,除了這多感官的寫法,本段還能不能發(fā)現(xiàn)其他的寫景手法?生:“修辭、側面描寫”)如果這些預設達成,那么我們繼續(xù)學習作者的對壺口瀑布的第二次描寫。通過小組合作完成第二次寫景的品析。
如果這樣設計,可能課堂就活躍了起來,學生的思維就打開了,懂得找關鍵語句來品析,分析語句寫了壺口瀑布的哪些特點。唉遺憾留在下次彌補吧。
三、感悟主旨。
這個問題的突破口在課文的第五節(jié),作者由水寫到腳下的石頭,其實,作者通過寫石來寫水,側面表現(xiàn)水的頑強、堅韌的`意志。這里可以呈現(xiàn)被水侵蝕的石的圖片,給學生帶來一種視覺上的沖擊,更能深刻感受水的力量。從而理解以水喻人,贊美人如水般的品格。
最后一小節(jié)做總結主旨。
一堂課的好壞關鍵在合理的教學設計。備課時,既要吃透文本,更要關注學生,想方設法調動學生思維,否則,一堂課只能是教師一人的獨角戲,學生是看客,就談不上教學目標達成度。
在結束《壺口瀑布》的公開教學后,我的內心是很復雜的。一方面,我告訴自己“公開教學已經(jīng)結束,該放松了”;另一方面,我卻覺得有一塊更大的石頭壓在自己心上。《壺口瀑布》是上海市新教材初中語文八年級下的一篇散文,作者是梁衡。全文描寫了作者兩次在壺口瀑布看到的景象,描繪了一個剛柔并濟、多姿多彩的壺口瀑布,抒發(fā)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于是,我在設計教學時,將教學目標設定為:
1、抓住關鍵句,品味文章優(yōu)美的語言,并讀出自己的感受。
2、理解作者借自然奇觀,所表達的對于人生的思考和對于民族精神的歌頌。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計劃以朗讀為手段,以學生的感受為主線,從文中的關鍵語句著手,來解析文章。在教學設計中,我準備從四個層次上引導學生談感受:
(1)聽介紹,看“壺口瀑布”圖片,用一個詞談感受;
(2)讀“第一次看瀑布”,體會瀑布的雄偉磅礴;
(3)重點讀“第二次看瀑布”,理解多姿多彩的壺口瀑布,實際上還象征了種種的人生的態(tài)度。
(4)升華感受:壺口瀑布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是中華民族“壓而不服”的體現(xiàn)。但在實際教學后,我卻發(fā)現(xiàn)我想引導學生解析文章的目標并未能如愿實現(xiàn)。仔細想來,我覺得在第三個層次的談感受中,完成上出現(xiàn)了問題。學生在讀了“第二次看瀑布”后,未能如我所愿地體會到“壺口”中那千姿百態(tài)的水象人。
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條:
1、朗讀開展不深入?!白x”是學生領會文章的主要手段之一,要讓學生較好地領悟這篇文章,應當讓學生多讀。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范讀過多。課堂應該是學生學習、實踐的`場所,講臺不應是教師的舞臺。但在教學中,我卻常常忽略這一點。我總是以為教師的有感情的朗讀,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但我沒有注意“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的目的還是讓學生能更好地去學習文本。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過多地范讀,不僅耗費了時間,還剝奪了學生朗讀的權利。雖然,在教學中,我也試圖讓學生讀,但由于缺乏指導,特別是缺乏對關鍵詞句的重點朗讀,學生的朗讀(無論是齊讀還是個別讀)還是沒有明顯的突破,只是在低層次上的重復,對于文章的把握沒有明顯幫助。
2、關鍵語句把握不準確,導致學生的感受徘徊于低層次。一些語句是解讀文章的關鍵,只有抓住這些語句,文章才能迎刃而解。在《壺口瀑布》中,“第二次看瀑布”是文章的重點?!暗诙慰雌俨肌敝械牟糠终Z句,如:“……先跌在石上,翻個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這樣被跌得粉碎,……”,“……又有一些各自奪路而走的,乘隙而進的,折返迂回的,……”,“……或鉆石覓縫,汩汩如泉;或淌過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夾在石間,哀哀打漩;還有那順壁掛下的,亮晶晶的如絲如縷……”都是關鍵的語句,只有抓住這些語句,“壺口瀑布”的種種形態(tài)才會更形象具體,才會引發(fā)學生的由水到人的聯(lián)想。所以,這些語句是值得好好玩味體會。但在教學中,我對于這些語句的關注程度無疑是不夠的。我在沒有充分分析體會這些語句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去談體會;在發(fā)現(xiàn)學生理解存在問題后,又沒有扎扎實實地回到關鍵語句,仔仔細細的進行分析;卻為了保證下一環(huán)節(jié)能順利實施,讓學生在草草談了幾句后,匆匆點破。該抓的不抓,該分析的沒分析,所以,課堂教學給人一種空發(fā)議論的感覺。這一點從許多學生的課堂發(fā)言上可以明顯感覺到。
3、文章處理存在缺陷。在文章教學中,我將課文的最后一段在給學生的材料上刪除了。我之所以如此安排,我覺得最后一段寫得相當精彩,是作者感想的集中體現(xiàn)。學生在讀到最后一段時,會深深為文字所吸引,會被作者的思想所打動。但這樣一來,學生的視線將集中于最后一段,前面的文章分析將索然無味。同時,我在設計時想借最后一段把課堂教學的境界拔高到民族精神教育的高度。但現(xiàn)在反觀這一設計,確實存在問題。如步老師所說:這一設計破壞了文章的整體結構,反而給學生的理解設置了障礙。
從以上三點來看,我覺得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注意:
1、教師的讀是為學生服務的,不應該喧賓奪主。
2、文章的解析應著重于關鍵語句的理解玩味,在讀懂關鍵語句,把握文章主旨的前提下,再激發(fā)學生的感受,不應該要求學生空發(fā)議論。
3、對于文本的處理要站在學生立場上,大膽設計,反復思考,防止不恰當?shù)脑O計增加學生的理解難度。
總之,本次課堂教學存在許多缺陷,這篇反思可能是掛一漏萬的。但發(fā)現(xiàn)缺陷就意味著自己的成長。謝謝于老師,謝謝各位學友,希望能聽到大家的意見。
在結束《壺口瀑布》的公開教學后,我的內心是很復雜的。一方面,我告訴自己“公開教學已經(jīng)結束,該放松了”;另一方面,我卻覺得有一塊更大的石頭壓在自己心上?!秹乜谄俨肌肥巧虾J行陆滩某踔姓Z文八年級下的一篇散文,作者是梁衡。全文描寫了作者兩次在壺口瀑布看到的景象,描繪了一個剛柔并濟、多姿多彩的壺口瀑布,抒發(fā)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于是,我在設計教學時,將教學目標設定為:
1、抓住關鍵句,品味文章優(yōu)美的語言,并讀出自己的感受。
2、理解作者借自然奇觀,所表達的對于人生的思考和對于民族精神的歌頌。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計劃以朗讀為手段,以學生的感受為主線,從文中的關鍵語句著手,來解析文章。在教學設計中,我準備從四個層次上引導學生談感受:
(1) 聽介紹,看“壺口瀑布”圖片,用一個詞談感受;
(2) 讀“第一次看瀑布”,體會瀑布的雄偉磅礴;
(3) 重點讀“第二次看瀑布”,理解多姿多彩的壺口瀑布,實際上還象征了種種的人生的態(tài)度。
(4) 升華感受:壺口瀑布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是中華民族“壓而不服”的體現(xiàn)。但在實際教學后,我卻發(fā)現(xiàn)我想引導學生解析文章的目標并未能如愿實現(xiàn)。仔細想來,我覺得在第三個層次的談感受中,完成上出現(xiàn)了問題。學生在讀了“第二次看瀑布”后,未能如我所愿地體會到“壺口”中那千姿百態(tài)的水象人。
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條:
1、朗讀開展不深入?!白x”是學生領會文章的主要手段之一,要讓學生較好地領悟這篇文章,應當讓學生多讀。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范讀過多。課堂應該是學生學習、實踐的場所,講臺不應是教師的舞臺。但在教學中,我卻常常忽略這一點。我總是以為教師的有感情的朗讀,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但我沒有注意“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的目的還是讓學生能更好地去學習文本。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過多地范讀,不僅耗費了時間,還剝奪了學生朗讀的權利。雖然,在教學中,我也試圖讓學生讀,但由于缺乏指導,特別是缺乏對關鍵詞句的重點朗讀,學生的朗讀(無論是齊讀還是個別讀)還是沒有明顯的突破,只是在低層次上的重復,對于文章的把握沒有明顯幫助。
2、關鍵語句把握不準確,導致學生的感受徘徊于低層次。一些語句是解讀文章的關鍵,只有抓住這些語句,文章才能迎刃而解。在《壺口瀑布》中, “第二次看瀑布”是文章的重點。“第二次看瀑布”中的部分語句,如:“……先跌在石上,翻個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這樣被跌得粉碎,……”,“……又有一些各自奪路而走的,乘隙而進的,折返迂回的,……”,“……或鉆石覓縫,汩汩如泉;或淌過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夾在石間,哀哀打漩;還有那順壁掛下的,亮晶晶的如絲如縷……”都是關鍵的語句,只有抓住這些語句,“壺口瀑布”的種種形態(tài)才會更形象具體,才會引發(fā)學生的由水到人的聯(lián)想。所以,這些語句是值得好好玩味體會。但在教學中,我對于這些語句的關注程度無疑是不夠的。我在沒有充分分析體會這些語句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去談體會;在發(fā)現(xiàn)學生理解存在問題后,又沒有扎扎實實地回到關鍵語句,仔仔細細的進行分析;卻為了保證下一環(huán)節(jié)能順利實施,讓學生在草草談了幾句后,匆匆點破。該抓的`不抓,該分析的沒分析,所以,課堂教學給人一種空發(fā)議論的感覺。這一點從許多學生的課堂發(fā)言上可以明顯感覺到。
3、文章處理存在缺陷。在文章教學中,我將課文的最后一段在給學生的材料上刪除了。我之所以如此安排,我覺得最后一段寫得相當精彩,是作者感想的集中體現(xiàn)。學生在讀到最后一段時,會深深為文字所吸引,會被作者的思想所打動。但這樣一來,學生的視線將集中于最后一段,前面的文章分析將索然無味。同時,我在設計時想借最后一段把課堂教學的境界拔高到民族精神教育的高度。但現(xiàn)在反觀這一設計,確實存在問題。如步老師所說:這一設計破壞了文章的整體結構,反而給學生的理解設置了障礙。
從以上三點來看,我覺得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注意:
1、教師的讀是為學生服務的,不應該喧賓奪主。
2、文章的解析應著重于關鍵語句的理解玩味,在讀懂關鍵語句,把握文章主旨的前提下,再激發(fā)學生的感受,不應該要求學生空發(fā)議論。
3、對于文本的處理要站在學生立場上,大膽設計,反復思考,防止不恰當?shù)脑O計增加學生的理解難度。
總之,本次課堂教學存在許多缺陷,這篇反思可能是掛一漏萬的。但發(fā)現(xiàn)缺陷就意味著自己的成長。謝謝于老師,謝謝各位學友,希望能聽到大家的意見。
梁衡的壺口瀑布寫的很美。梁衡用生動的文字把壺口瀑布磅礴的氣勢,壯美的畫面呈現(xiàn)了出來。而這篇課文并不僅僅是一篇寫景散文,更是抒情,梁衡由寫壺口瀑布上升到對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的歌頌。讀來令人振奮。這么有意義的一篇文章卻上的死氣沉沉,這是我沒有預想到的。為什么?問題肯定出在了我的教學設計上。
本節(jié)課,我的設計思路是:
一、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對壺口瀑布的壯美由直觀感受。
我引用了評價壺口的詩句、播放了壺口瀑布景觀的視頻。通過這些呈現(xiàn),學生在腦海中應該有壺口瀑布的畫面。
二、賞析文本,品味語言美。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教學環(huán)節(jié)。
通過對文本中關鍵語句的品析,感受壺口瀑布在聲音、氣勢上的特點。并學習作者的這種寫景手法。
可是,本節(jié)課就偏偏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上的最沉悶。一方面,學生可能沒有領會我的問題指向。這是我在搭建平臺的失敗,是我不了解學情。
改進:通過對第一次的詳細品析,為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第二次做鋪墊。品析第一次的關鍵問題:作者第一次在參觀壺口瀑布是雨季,雨季的壺口瀑布給作者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作者寫了壺口瀑布的哪些方面?作者是如何寫的?
(生預設:“什么也看不見,什么也聽不見”師追問“真的是什么也沒看不見,什么也聽不見嗎”生:“不是,作者看見了河水像一鍋沸水。浪沫橫溢”聽見了濤聲如雷、震耳欲聾師追問“看見了聽見了說明作者從聽覺、視覺角度給我們呈現(xiàn)了壺口瀑布的“氣勢磅礴、聲震如雷的特點。那么在我們剛才的討論當中,我們分析出了作者是從多感官角度寫壺口瀑布,那么,除了這多感官的寫法,本段還能不能發(fā)現(xiàn)其他的寫景手法?生:“修辭、側面描寫”)如果這些預設達成,那么我們繼續(xù)學習作者的對壺口瀑布的第二次描寫。通過小組合作完成第二次寫景的品析。
如果這樣設計,可能課堂就活躍了起來,學生的思維就打開了,懂得找關鍵語句來品析,分析語句寫了壺口瀑布的哪些特點。唉遺憾留在下次彌補吧。
三、感悟主旨。
這個問題的突破口在課文的第五節(jié),作者由水寫到腳下的石頭,其實,作者通過寫石來寫水,側面表現(xiàn)水的頑強、堅韌的意志。這里可以呈現(xiàn)被水侵蝕的石的圖片,給學生帶來一種視覺上的沖擊,更能深刻感受水的力量。從而理解以水喻人,贊美人如水般的品格。
最后一小節(jié)做總結主旨。
一堂課的好壞關鍵在合理的教學設計。備課時,既要吃透文本,更要關注學生,想方設法調動學生思維,否則,一堂課只能是教師一人的獨角戲,學生是看客,就談不上教學目標達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