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2-10-29 03:24:02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百余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漢代儒者奉為經(jīng)典,乃稱《詩經(jīng)》. 詩經(jīng)的作者成分很復雜,產(chǎn)生的地域也很廣.但這些詩篇,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從先秦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詩最初的作用是用來歌唱的,它是貴族祭祀宴樂的產(chǎn)物.就其普遍的四言詩格式來看,它明顯是為了適應編鐘之類的打擊樂器而編纂的. 然而如果單純從內容上看,詩又顯然是為了一個特定目的而作,國風是小雅中的一部分,是某種意義上的民歌,在它描繪的場景中我們可以看到它所處的環(huán)境的復雜.但是這里所謂的民歌是流傳于民間的歌曲,并非是普遍意義上的民間歌謠,它的創(chuàng)作群體是當時的文人雅士以及貴族知識分子,在描述的內容上除七月以外又很難看到反映民間疾苦的文字.因此從廣義上說,這類作品可以歸結到社會性的群眾性的創(chuàng)作;頌詩主要是周頌,這是周王室的宗廟祭祀詩,產(chǎn)生于西周初期.除了單純歌頌祖先功德而外,還有一部分于春夏之際向神祈求豐年或秋冬之際酬謝神的樂歌,反映了周民族以農(nóng)業(yè)立國的社會特征和西周初期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情況.頌詩對于研究西周乃至商代歷史有很大的借鑒作用,但在文學成就上它就遠遠不能與國風小雅媲美. 詩經(jīng)中的作品大多是抒情詩,它不重視人物的塑造甚至忽視事件本身,它傳達出來的是作者對于社會、感情的認識,或者只是一種文學性質的悲天憫人.在居于其中大部分的愛情詩里,我們看不到像同時期西方和印度詩歌中的長篇敘事,它只是為了歌頌愛情而歌頌,這是一種廣義上的情感表達.這對我們后世文學的影響是巨大的,在之后幾千年的文學發(fā)展歷程中,抒情詩一直是文學發(fā)展的主線. 從詩經(jīng)的取材來看,它又具有顯著的現(xiàn)實主義色彩.詩經(jīng)幾乎包含了當時所能囊括的社會生活中的任何一個方面,它對政治、社會的關注使其脫去神話傳說的外衣,這在當時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它只是一小部分人群對下層人民的文學性的關懷,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已經(jīng)使人們的視線從權利和斗爭中稍微分散了一些.我們不能說詩經(jīng)的主題內容是為了反對統(tǒng)治階級的暴政,但它卻給了后代文人一個這樣的傳統(tǒng),使我們的后世文學不至于過多的沉淪到美學的狹小范圍內,從而對詩歌的發(fā)展方向做了一個界定.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對于社會責任的多分強調,也阻礙了文學關于情感的自由表達,抑制了文學多樣性的發(fā)展. 但是詩經(jīng)的抒情又不像現(xiàn)代西方歌劇那樣熱情奔放,它在總體上還是比較克制的.詩經(jīng)的抒情較常見的是憂傷的感情,它不是強烈的悲憤和強烈的歡樂噴涌而出一泄無余,而是委婉曲折波瀾起伏.由此也使詩經(jīng)在抒情表現(xiàn)方面顯得細致、雋永.當我們現(xiàn)在讀詩經(jīng),甚至已經(jīng)想像不到它當初作為世俗歌曲的載體,而是一種單純的文學形式.另外,盡管詩經(jīng)的抒情一般比較平和,卻依然是真摯而動人的,而且也并非沒有明朗歡快、天趣盎然之作.后代儒家把詩經(jīng)中的所有作品都說成是因政治和道德目的而作的,并不能抹殺那些抒情之作——尤其是愛情詩對人們的感染力.因此,在封建專制時代,當文學道德化傾向、說教傾向變得過度嚴重時,詩人們也會打出詩經(jīng)的權威旗號,要求給感情以應有的、至少是適度的承認. 總而言之,詩經(jīng)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它從多方面表現(xiàn)了那個時代豐富多采的現(xiàn)實生活,反映了各個階層人們的喜怒哀樂,以其清醒的現(xiàn)實性,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詩歌,開辟了中國詩歌的獨特道路. 而作為詩經(jīng)的傳承,漢樂府在繼承它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同時,又在多個方面對它進行改進發(fā)展. 漢代的主流文學是文人創(chuàng)作,文人創(chuàng)作的主流是辭賦.樂府民歌與詩經(jīng)的相似之處都是作為民間的創(chuàng)作而存在,是非主流的文化.它與文人文學雖有一致的地方,但有著更多的不一致之處.這種非主流的民間創(chuàng)作,以其強大的生命力逐漸影響了文人的創(chuàng)作,最終促使詩歌蓬勃興起,取代了辭賦對文壇的統(tǒng)治. 漢樂府民歌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尤其是第一次具體而深入地反映了社會下層民眾日常生活的艱難與痛苦.在漢代文人文學中,政論散文、辭賦,都不涉及社會下層的生活,樂府詩恰好彌補了這一空缺.它對社會現(xiàn)實的揭露是非常直接甚至是赤裸裸的,《十五從軍征》、《戰(zhàn)城南》等篇目中描述的景象已經(jīng)不能僅僅從抱怨上做出解釋,它是對黑暗社會現(xiàn)實的控訴,更在《東門行》一詩中把這種控訴直接轉化為反抗,這是在詩經(jīng)中所看不到的.漢樂府民歌第一次把它具體而深入地反映出來,顯示了中國文學一個極大的進步,同時也為后代詩歌提供了一種重要的、內容極其廣泛的題材.由于很多詩人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傳統(tǒng),反映民生疾苦漸漸成為中國詩歌的一種顯著特色. 其次漢樂府民歌奠定了中國古代敘事詩的基礎.中國詩歌一開始,抒情詩就占有壓倒性的優(yōu)勢,《詩經(jīng)》中僅有少數(shù)幾篇不成熟的敘事作品,楚辭也以抒情為主,到了漢樂府民歌出現(xiàn),雖不足以改變抒情詩占主流的局面,卻也使敘事詩在文學題材發(fā)面占據(jù)了一個位置.而且漢樂府民歌中的敘事詩大都是短篇,這一類作品,常常是選取生活中一個典型的片斷來表現(xiàn),使矛盾集中在一個焦點上,既避免。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西周、春秋時的詩歌305首?!对娊?jīng)》有六藝,即“風雅頌賦比興”?!帮L雅頌”是內容分類,“風”指國風,即各國民歌,是全書精華;“雅”是貴族文人的歷史詩和諷喻詩;“頌”是祭祀歌曲。“賦比興”是藝術手法,“賦”指鋪陳、敘事;“比”指比喻;“興”指起興,即借事發(fā)端,引出正題?!对娊?jīng)》創(chuàng)作方法為現(xiàn)實主義。名篇有《關雎》、《氓》。
《樂府》分為漢樂府、南朝樂府、北朝樂府。
漢樂府:西漢武帝設立的音樂機關,負責采集、制作、整理樂曲和歌詞,供宮廷演唱。他們大多反映民間疾苦,塑造了人物形象,有較完整的情節(jié),標志著我國敘事詩的成熟。名篇有《十五從軍征》、《長歌行》、《東門行》。
南朝樂府:多為情歌,含蓄委婉,纏綿細膩,如《西洲曲》。
北朝樂府:質樸剛健,爽直坦率,內容廣泛,有戰(zhàn)歌、情歌、牧歌,如《敕勒歌》、《木蘭辭》等。
漢樂府民歌在很大程度上是對詩經(jīng)的繼承和發(fā)揚。
從思想內容上看,都反映了現(xiàn)實生活——勞動人民受壓迫和剝削的悲慘遭遇,男女之間的愛情與婚姻,對上層統(tǒng)治者荒淫無恥的諷刺、揭露和批判,勞動人民對戰(zhàn)爭和徭役的不滿。從藝術特色上看,都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性和獨特的敘事性。漢樂府繼承了詩經(jīng)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在藝術上都使用賦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在特質上,詩經(jīng)的音樂性、散文性、韻律的自然性以及藝術手法的原始性在漢樂府中都得到了再現(xiàn),
從表達形式上看,都具有靈活多變的特色。詩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37626236經(jīng)雖以四言為主,仍然根據(jù)需要穿插二言、三言、五言等;而漢樂府更是突破了四言格式,長短不拘,以雜言為主,并逐步發(fā)展為五言,比四言更具有美感、內容更豐富。
詩經(jīng)中的愛情詩表現(xiàn)的是男女主人公大膽而自然的愛慕之情,沒有什么禮教的約束,而漢樂府則因為漢代男尊女卑觀念的確立表現(xiàn)出對女性的道德束縛;詩經(jīng)中的愛情更浪漫美好,而漢樂府的愛情則是不如人意的現(xiàn)實。
總之,漢樂府繼承和發(fā)揚了詩經(jīng)反映社會生活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精神、抒發(fā)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倫理情感等內容,同時也突破了詩經(jīng)民歌言志抒情的傳統(tǒng)而走向社會批判的道路,人本思想尤其是家庭關系內容顯著增強,而且具有自己獨特的審美特征。
漢樂府 原是漢初采詩制樂的官署,后來又專指漢代的樂府詩。
漢惠帝時,有樂府令一官,可能當時已設有樂府。武帝時樂府規(guī)模擴大,成為一個專設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會、宴饗時的音樂,兼管采集民間歌謠,以供統(tǒng)治者觀風察俗,了解民情厚薄。
這些采集來的歌謠和其他經(jīng)樂府配曲入樂的詩歌即被后人稱為樂府詩。東漢仍設有樂府。
據(jù)《漢書·藝文志》記載,西漢時樂府采集的各地民歌共有一百三十八篇,但流傳至今的只有三四十篇,加上東漢民歌和文人的作品,現(xiàn)存漢樂府有一百多篇,散見于《漢書》、《后漢書》、《文選》和南朝時徐陵編的《玉臺新詠》等書,而以宋人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所收最為完備?!稑犯娂肥歉鶕?jù)音樂類別分別排列作品,與漢樂府有關的凡四類,其中《郊廟歌辭》中首列的《漢郊祀歌》是西漢文人為宗廟祭祀作的樂歌;《鼓吹曲辭》、《相和歌辭》和《雜曲歌辭》中題下標明“古辭”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西漢民歌。
《雜曲歌辭》收錄的文人作品中有一些出自東漢。漢樂府以民歌居多,民歌也正是其中精華。
人們提到漢樂府,就一般意義而言,往往是指漢樂府中的民歌。這些民歌都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如《東門行》、《孤兒行》、《婦病行》、《戰(zhàn)城南》、《十五從軍征》、《飲馬長城窟行》、《上山采蘼蕪》等篇,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難;《有所思》、《上邪》等篇,則是感情真摯的情歌;《陌上?!焚澝懒艘幻麆趧計D女對權貴人物的蔑視和反抗,體現(xiàn)了人民的愿望;以批判封建禮教、歌頌高尚情操為主題的《孔雀東南飛》,又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是前所未有的長篇敘事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居有較高的地位。
漢代文人所寫的樂府詩也有佳作,如辛延年的《羽林郎》、宋子侯的《董嬌饒》等,但這些詩歌也是在民歌的影響下創(chuàng)作的。漢樂府的現(xiàn)實主義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對后世的許多詩人起過示范性的作用,它的以五言和雜言為主的形式,也推動了詩體的發(fā)展。
漢樂府 漢樂府民歌,在我國詩歌史上,是繼《詩經(jīng)》、《楚辭》之后出現(xiàn)的第三個重要發(fā)展階段。它以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真實地反映了漢代廣闊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漢人稱樂府機關所演奏的詩為歌詩,魏晉六朝時開始稱詩歌為樂府或樂府詩,于是樂府便由機關的名稱變?yōu)樵婓w的名稱。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將自漢至唐的樂府詩分為12類:一、郊廟歌詞,二、燕射歌詞,三、鼓吹曲詞,四、橫吹曲詞,五、相和歌詞,六、清商曲詞,七、舞曲歌詞,八、琴曲歌詞,九、九曲歌詞,十、近代曲詞,十一、雜歌謠詞,十二、新樂府詞。
漢貴族樂章載在郊廟歌詞一類,全部是文人所作;漢樂府民歌主要保存在相和歌詞、鼓吹曲詞和雜曲歌詞3類中,相和歌中尤多。相和歌是南方的民間俗樂,鼓吹曲是北方民族的樂曲,多用于軍樂。
雜曲歌詞是一種聲調已經(jīng)失傳無所歸屬的樂曲歌詞。漢樂府民歌不僅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
所為“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就是說,樂府民歌的作者面向現(xiàn)實生活,根據(jù)人們在各種各樣的遭遇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喜怒哀樂而進行創(chuàng)作的。它真實而具體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是《詩經(jīng)》現(xiàn)實主義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
現(xiàn)存下來的漢樂府民歌,不過40余首,但它所反映的社會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有的反映勞動人民的苦難和他們的反抗斗爭,如《婦病行》描寫一個貧苦家庭的婦女,貧病交加終于死去,臨終時叮囑丈夫照看孩子,但在殘酷的剝削壓榨下,勞苫人民無以為生,父子不能相保,最后不得不違背妻子的遺言,忍心拋棄了自已的孩子。
《東門行》則寫出了貧苦善良的人民在無衣無食、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官逼民反鋌而走險的過程。有的揭露戰(zhàn)爭和徭役給人民造成的災難與痛苦,如《十五從軍征》寫詩中主人公15歲從軍,80歲才返回家鄉(xiāng),遙望故家,只見墳冢累累,回到家里,滿目荒涼,空無一人,這時,老人萬念俱灰,倚著門呆呆地遠望,不知如何度過這孤苦的殘年。
短短的十幾句詩,寫得凄楚感人。有的寫出了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和被壓迫婦女的命運,《有所思》和《上邪》寫的是熱戀中的女子為愛情所折磨的痛苦復雜心情和專一執(zhí)著的深情。
《上山采蘼蕪》寫的則是婦女無辜被棄的不幸。此外還有寫官家豪富對人民的欺凌和上層社會的腐朽與無恥等等。
胡應麟《詩藪》卷一說:“漢樂府采摭閭閻,非由潤色,然質而不俚,淺而能深,近而能遠,天下至文,靡以過之。后世言詩,繼自兩漢,宜也?!?/p>
這幾句話意思是說,兩漢樂府來自民間,它運用通俗自然的語言真實而生動地反映出廣闊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的愛憎,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與藝術性。這個評價是非常中肯的。
《陌上?!肥菨h樂府膾炙人口的名篇,歷來為人們所喜愛和稱頌。這首詩最早錄于《宋書·樂志》,題為《艷歌羅敷行》,《玉臺新詠》也收有此詩,題為《日出東南隅行》。
漢樂府 中國詩歌史上楚辭(詩)向漢賦(非詩)演變發(fā)展過程中,漢樂府填補了這一時期詩壇的一段空白?!皹犯北臼枪糯魳窓C構的名稱。
據(jù)考,最早在秦代就已有樂府的設置。
漢樂府民歌和《古詩十九首》的藝術 一、漢代樂府民歌的藝術成就 二、漢代文人詩的代表作《古詩十九首》的藝術成就 三、《古詩十九首》選析 一、漢代樂府民歌的藝術成就 1、漢樂府民歌繼承和發(fā)揚了《詩經(jīng)》民歌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把現(xiàn)實主義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像《詩經(jīng)》民歌一樣,漢樂府民歌也忠實地記錄了漢代社會的現(xiàn)實??梢哉f,《詩經(jīng)》民歌中反映到的,樂府民歌都有所表現(xiàn),而《詩經(jīng)》中沒有或較少接觸的主題,漢樂府卻又有了新的開拓。
例如,對于剝削階級家庭內部生活的揭露?!断喾晷小?、《雞鳴》、《長安有狹斜行》等揭露了他們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兒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殘,這都是在《詩經(jīng)》民歌中少見的主題。
就是相同主題的作品,漢樂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開掘,棄婦詩在《詩經(jīng)》民歌中往往就事論事,譴責的常只是男子的無情和變化,很少接觸剝削階級的倫理道德等社會原因。漢樂府的民歌中的棄婦詩就不僅把矛頭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見異思遷,而更把矛頭指向造成這種悲劇的社會倫理和封建綱常的社會因素,因而加強了作品的思想意義和社會意義。
像《孔雀東南飛》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長制和門第觀念,體現(xiàn)了更強烈的現(xiàn)實精神。漢樂府民歌的一些題目和題材被后世文人反復摹擬過,建安時代直到六朝,出現(xiàn)了大量的擬樂府,唐代大詩人李白幾乎寫盡了樂府古題,杜甫推陳出新,即事名篇,寫出了《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等詩篇,白居易等人發(fā)起“新樂府”運動,寫作大量揭露社會、反映現(xiàn)實的作品,其精神雖上紹《風》、《雅》,但更近承漢樂府。
這就使現(xiàn)實主義成為一個綿綿不絕的傳統(tǒng)。2、漢樂府的第二個成就是標志著我國古典詩歌中敘事詩的成熟。
我國的敘事詩萌芽于《詩經(jīng)》,但其成熟是漢樂府民歌的敘事詩,《詩經(jīng)》中稱得上敘事詩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劉》等被稱為周族史詩的作品。其中雖有不少生動的描寫,但總的來說還缺少完整的情節(jié)和細致的敘述。
至于《詩經(jīng)》民歌中的作品,則很少有可以被正經(jīng)地稱為敘事詩的。一些有一定敘事內容的作品,一般缺少有頭有尾的故事情節(jié),只有《氓》是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的,可以說是初具規(guī)模的敘事詩。
但敘事中,主觀感情的直接抒發(fā)還占相當大的比重,而不是主要由客觀的敘述來表達主觀的感情。所以我們說敘事詩在《詩經(jīng)》民歌中還處在萌芽狀態(tài)。
如果說《詩經(jīng)》民歌標志著我國抒情詩的成熟,那么,敘事詩成熟的標志就是漢樂府民歌。漢樂府民歌中雖也有抒情詩,像《悲歌》、《古歌》、《白頭吟》等,但占突出地位的還是敘事詩。
漢樂府本是“緣事而發(fā)”,因此,作品中多敘事。一般來說,敘事的情況可分兩類,一是截取生活中的一個片斷場面敘事,另一個是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
前者可以《上山采蘼蕪》為代表,后者則可以《孔雀東南飛》為代表。但不管是哪種情況,共同的特點是敘述得比較詳細,情節(jié)比較完整。
《上山采蘼蕪》寫的是“故人”在上山采蘼蕪歸來時與“故夫”相遇時一番問答。但卻點明了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動、言語。
情節(jié)是完整的,人物的形象是鮮明的,表現(xiàn)了敘事的高度技巧。至于《孔雀東南飛》,篇幅之長,敘事之紛繁,人物之眾多都是古代敘事詩中無可比擬的。
王世貞《藝苑卮言》說:“《孔雀東南飛》質而不俚,亂而能整,敘事如畫,敘情若訴,長篇之圣?!闭强隙怂鳛閿⑹略姷某删汀?/p>
作為敘事的基本方式,漢樂府民歌的特點是不用或少用作者敘述性的語言,而是多用故事中的人物的說話、對話來開展故事情節(jié)?!稏|門行》、《婦病行》、《陌上?!?、《孔雀東南飛》、《上山采蘼蕪》、《董嬌嬈》等都主要是依靠對話來開展故事、發(fā)展情節(jié)的。
《十五從軍征》雖基本是作者的敘述語言,但其中安排有老兵和相逢的路人的對話?!豆聝盒小芬黄耆梢钥醋魇枪聝嚎卦V的話語。
這樣的好處是可以使語言生動而富于變化,避免了完全由第三者敘述可能產(chǎn)生的板滯的毛病??偟膩碚f,作為敘事詩的漢樂府民歌,故事情節(jié)完整,人物形象鮮明,敘述條理清楚,次序井然,是屬于成熟時期的敘事詩。
3、漢樂府民歌的語言特點。漢樂府民歌在語言句式上也有自己的特點。
漢樂府的語言完全突破《詩經(jīng)》的四言句式,更呈現(xiàn)出雜言的形式,《東門行》、《孤兒行》、《婦病行》各種句式錯雜紛呈于一詩之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等句式都有。這主要是由于樂府民歌來于民間,保留著很多的民間口語。
例如《東門行》中有“咄!行!吾去為遲!白發(fā)時下難久居”的句子,連續(xù)四句中,句式起伏變化很大,當是人民口語的直錄。值得注意的是漢樂府雖然有長短不齊的句式,但也有整齊的句式,《陌上?!?、《十五從軍征》、《孔雀東南飛》等就是整齊的五言句。
還有一首《江南》,全首五言八句: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首詩全用口語寫出,描寫生動,充滿輕快活潑的情調。
“魚戲蓮葉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