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xùn)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4年12月26日 14:25
崧高·詩經(jīng)|注釋|講解|白話翻譯 【作品介紹】 《崧高》是《詩經(jīng)》里面《大雅》中的一首古詩。
這首詩《毛詩序》以為是尹吉甫美宣王,但吳闿生卻認為是譏刺。他在《詩義會通》中說:“案《崧高》、《烝民》二詩,微指略同。
皆譏宣王疏遠賢臣,不能引以自輔,語雖褒美,而意指具在言外,所以為微文深意。《序》皆未能發(fā)其義。
《烝民》語意較顯,漢儒猶有知之者,此篇則喻者益少。然二篇筆意相似,惟此為彌隱耳。
先大夫曰:迭稱王命,所以深著王之遠賢。鄭箋云:‘申伯忠臣,不欲離王室。
’最得其旨。殆三家遺說,鄭偶采及之,非毛義也。
‘不顯申伯’三句,先大夫曰:‘深惜其遠去也。崧高 【題解及原文】申伯封于謝,周宣王大加賞賜。
尹吉甫寫詩表示贊美,并為申伯送行。崧高維岳,駿極于天。
維岳降神,生甫及申。維申及甫,維周之翰。
四國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南國是式。
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執(zhí)其功?!?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謝人,以作爾庸?!?/p>
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田?!蓖趺涤骸斑w其私人?!?/p>
申伯之功,召伯是營。有俶其城,寢廟既成。
既成藐藐,王錫申伯:四牡蹻蹻,鉤膺濯濯。王遣申伯:路車乘馬。
“我圖爾居,莫如南土。錫爾介圭,以作爾寶。
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邁,王餞于郿。申伯還南,謝于誠歸。
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p>
申伯番番,既入于謝。徒御啴啴。
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顯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憲。申伯之德,柔惠且直。
揉此萬邦,聞于四國。吉甫作誦,其詩孔碩,其風肆好,以贈申伯。
【注釋】1、崧(松sōng):山高大貌。嵩山,五岳之一。
《爾雅?釋山》:“泰山為東岳,華山為西岳,霍山(衡山)為南岳,恒山為北岳,嵩山為中岳?!?、申:《鄭箋》:“申,申侯也。
甫,甫侯也。皆以賢知入為周之楨干之臣?!?/p>
3、宣:垣(原yuán)。《鄭箋》:“四國有難,則往捍(捍hàn)御之,為之蕃屏;四方恩澤不至,則往宣暢之?!?/p>
4、纘(纂zuǎn):繼承?!多嵐{》:“亹亹(偉wěi),勉也。
纘,繼也。”《集傳》:“使之繼其先世之事也?!?/p>
5、謝:今河南唐河縣南?!墩x》:“申伯先封于申,本國近謝;今命為州牧,故改邑于謝?!?/p>
6、式:《集傳》:“式,使諸侯以為法也?!?、登:《毛傳》:“登,成也?!?/p>
《鄭箋》:“世世執(zhí)其政事傳子孫也?!?、庸:《毛傳》:“庸,城也?!?/p>
9、徹:治,測定。《集傳》:“徹,定其經(jīng)界,正其賦稅也?!?/p>
10、私人:《集傳》:“私人,家人也?!?1、有俶:俞樾《群經(jīng)平議》:“有俶,形容其厚也。”
12、藐藐:《毛傳》:“藐藐,美貌。”13、蹻蹻(絕jué):《毛傳》:“蹻蹻,壯貌?!?/p>
14、鉤膺:套在馬胸前和頸上的帶飾。《毛傳》:“濯濯(拙zhuó),光明也?!?/p>
15、莫如南土:《正義》:“因告之曰:我謀度汝之所居,無如謝邑之最善?!?6、近(記jì):表語氣,猶“矣”。
《鄭箋》:“近,辭也。聲如彼記之子之記?!?/p>
17、邁:《鄭箋》:“邁,往也?!?8、謝于誠歸:《鄭箋》:“謝于誠歸,誠歸于謝。”
19、峙(制zhì):貯備?;牐◤坺hāng)、遄(穿chuān):糧食。
《集傳》:“峙,積。粻,糧。
遄,速也?!?0、番番(播bō):《毛傳》:“番番,勇武貌。”
21、啴啴(灘tān):《毛傳》:“啴啴,喜樂也?!?2、周:《鄭箋》:“周,遍也?!?/p>
23、元舅:《傳疏》:“元舅,大舅也。憲,法也。
文武是憲,言申伯既有文德,又有武功,足為法于天下也。”24、揉:順,使順服。
《鄭箋》:“揉,順也?!?5、誦:胡承珙(鞏gǒng)《后箋》:“此章言誦,又言詩,又言風,三者有別,誦者可歌之名。
……詩則其本篇之詞,風則其詞中之意?!?【白話翻譯】 嵩山高大是中岳,巍峨聳立入云層。
中岳嵩山降神靈,申伯甫侯二人生。是那申伯和甫侯,周家棟梁最有名,保衛(wèi)四方諸侯國,宣揚教化天下寧。
申伯做事最勤敏,周王委他繼重任。建設(shè)城邑在謝地,南國奉他作準繩。
周王命令召伯虎,去為申伯建新城。建成國家在南方,世世代代掌國政。
周王下令給申伯,要為南國做楷模。依靠謝地老百姓,新的城墻快建筑。
周王又命召伯虎,去為申伯治田土。王命太傅和侍御,家臣遷去一起住。
申伯遷謝大工程,召伯奉命來經(jīng)營。城墻高大又厚實,宗廟寢殿都建成。
寢廟已成多漂亮,王對申伯行賜賞。四匹馬兒多雄壯,胸前帶飾閃金光。
王送申伯去謝城,路車四馬真漂亮。仔細考慮你住處,天下莫比南土墻。
賜你大圭尺二長,作為國寶永收藏。我的娘舅放心去,確保南方萬里疆。
申伯決定要起程,王在郿地來餞行。申伯要回南方去,決心回去住謝城。
天子命令召伯虎,申伯疆土要劃清。路上干糧準備好,日夜兼程馬不停。
申伯勇武貌堂堂,已進謝邑這地方。隨從士卒喜洋洋。
全國人民都歡喜,你是國家好棟梁。申伯高貴顯榮光,周王舅父不平常,文德武功作榜樣。
申伯具有好德行,溫和仁愛又端正。安撫諸侯服萬國,天下四方傳美名。
吉甫作了這首詩,篇幅宏大語言精。它的含義非常好,贈給申伯表歡慶。
更多《詩經(jīng)》。
崧高·詩經(jīng)|注釋|講解|白話翻譯【作品介紹】 《崧高》是《詩經(jīng)》里面《大雅》中的一首古詩。
這首詩《毛詩序》以為是尹吉甫美宣王,但吳闿生卻認為是譏刺。他在《詩義會通》中說:“案《崧高》、《烝民》二詩,微指略同。
皆譏宣王疏遠賢臣,不能引以自輔,語雖褒美,而意指具在言外,所以為微文深意?!缎颉方晕茨馨l(fā)其義。
《烝民》語意較顯,漢儒猶有知之者,此篇則喻者益少。然二篇筆意相似,惟此為彌隱耳。
先大夫曰:迭稱王命,所以深著王之遠賢。鄭箋云:‘申伯忠臣,不欲離王室。
’最得其旨。殆三家遺說,鄭偶采及之,非毛義也。
‘不顯申伯’三句,先大夫曰:‘深惜其遠去也。崧高【題解及原文】申伯封于謝,周宣王大加賞賜。
尹吉甫寫詩表示贊美,并為申伯送行。崧高維岳,駿極于天。
維岳降神,生甫及申。維申及甫,維周之翰。
四國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南國是式。
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執(zhí)其功。”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謝人,以作爾庸?!?/p>
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田?!蓖趺涤骸斑w其私人?!?/p>
申伯之功,召伯是營。有俶其城,寢廟既成。
既成藐藐,王錫申伯:四牡蹻蹻,鉤膺濯濯。王遣申伯:路車乘馬。
“我圖爾居,莫如南土。錫爾介圭,以作爾寶。
往近王舅,南土是保!”申伯信邁,王餞于郿。申伯還南,謝于誠歸。
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p>
申伯番番,既入于謝。徒御啴啴。
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顯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憲。申伯之德,柔惠且直。
揉此萬邦,聞于四國。吉甫作誦,其詩孔碩,其風肆好,以贈申伯。
【注釋】1、崧(松sōng):山高大貌。嵩山,五岳之一。
《爾雅?釋山》:“泰山為東岳,華山為西岳,霍山(衡山)為南岳,恒山為北岳,嵩山為中岳?!?、申:《鄭箋》:“申,申侯也。
甫,甫侯也。皆以賢知入為周之楨干之臣?!?/p>
3、宣:垣(原yuán)?!多嵐{》:“四國有難,則往捍(捍hàn)御之,為之蕃屏;四方恩澤不至,則往宣暢之?!?/p>
4、纘(纂zuǎn):繼承?!多嵐{》:“亹亹(偉wěi),勉也。
纘,繼也?!薄都瘋鳌罚骸笆怪^其先世之事也?!?/p>
5、謝:今河南唐河縣南?!墩x》:“申伯先封于申,本國近謝;今命為州牧,故改邑于謝。”
6、式:《集傳》:“式,使諸侯以為法也?!?、登:《毛傳》:“登,成也?!?/p>
《鄭箋》:“世世執(zhí)其政事傳子孫也。”8、庸:《毛傳》:“庸,城也。”
9、徹:治,測定?!都瘋鳌罚骸皬?,定其經(jīng)界,正其賦稅也?!?/p>
10、私人:《集傳》:“私人,家人也?!?1、有俶:俞樾《群經(jīng)平議》:“有俶,形容其厚也?!?/p>
12、藐藐:《毛傳》:“藐藐,美貌?!?3、蹻蹻(絕jué):《毛傳》:“蹻蹻,壯貌?!?/p>
14、鉤膺:套在馬胸前和頸上的帶飾。《毛傳》:“濯濯(拙zhuó),光明也。”
15、莫如南土:《正義》:“因告之曰:我謀度汝之所居,無如謝邑之最善?!?6、近(記jì):表語氣,猶“矣”。
《鄭箋》:“近,辭也。聲如彼記之子之記?!?/p>
17、邁:《鄭箋》:“邁,往也?!?8、謝于誠歸:《鄭箋》:“謝于誠歸,誠歸于謝。”
19、峙(制zhì):貯備?;牐◤坺hāng)、遄(穿chuān):糧食。
《集傳》:“峙,積?;?,糧。
遄,速也。”20、番番(播bō):《毛傳》:“番番,勇武貌。”
21、啴啴(灘tān):《毛傳》:“啴啴,喜樂也?!?2、周:《鄭箋》:“周,遍也?!?/p>
23、元舅:《傳疏》:“元舅,大舅也。憲,法也。
文武是憲,言申伯既有文德,又有武功,足為法于天下也。”24、揉:順,使順服。
《鄭箋》:“揉,順也?!?5、誦:胡承珙(鞏gǒng)《后箋》:“此章言誦,又言詩,又言風,三者有別,誦者可歌之名。
……詩則其本篇之詞,風則其詞中之意?!薄景自挿g】嵩山高大是中岳,巍峨聳立入云層。
中岳嵩山降神靈,申伯甫侯二人生。是那申伯和甫侯,周家棟梁最有名,保衛(wèi)四方諸侯國,宣揚教化天下寧。
申伯做事最勤敏,周王委他繼重任。建設(shè)城邑在謝地,南國奉他作準繩。
周王命令召伯虎,去為申伯建新城。建成國家在南方,世世代代掌國政。
周王下令給申伯,要為南國做楷模。依靠謝地老百姓,新的城墻快建筑。
周王又命召伯虎,去為申伯治田土。王命太傅和侍御,家臣遷去一起住。
申伯遷謝大工程,召伯奉命來經(jīng)營。城墻高大又厚實,宗廟寢殿都建成。
寢廟已成多漂亮,王對申伯行賜賞。四匹馬兒多雄壯,胸前帶飾閃金光。
王送申伯去謝城,路車四馬真漂亮。仔細考慮你住處,天下莫比南土墻。
賜你大圭尺二長,作為國寶永收藏。我的娘舅放心去,確保南方萬里疆。
申伯決定要起程,王在郿地來餞行。申伯要回南方去,決心回去住謝城。
天子命令召伯虎,申伯疆土要劃清。路上干糧準備好,日夜兼程馬不停。
申伯勇武貌堂堂,已進謝邑這地方。隨從士卒喜洋洋。
全國人民都歡喜,你是國家好棟梁。申伯高貴顯榮光,周王舅父不平常,文德武功作榜樣。
申伯具有好德行,溫和仁愛又端正。安撫諸侯服萬國,天下四方傳美名。
吉甫作了這首詩,篇幅宏大語言精。它的含義非常好,贈給申伯表歡慶。
更多《詩經(jīng)》欣賞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巍峨的山峰以四岳為尊長,四岳之高峻可達九天之上!
出處:《詩經(jīng)·大雅·崧高》
選段:
崧高維岳,駿極于天。維岳降神,生百甫及申。維申及甫,維周之翰。四國于蕃。四方于宣。
譯文:
巍峨的山峰以四岳為尊度長,四岳之高峻可達九天之上!高峻的四岳之上降下神靈,由此誕生甫侯申伯二賢良。甫侯和申伯這兩位賢問良臣,不愧為我大周王朝之棟梁,他們領(lǐng)封地做諸國的屏障,不辭辛苦布王恩澤于四方。
擴展資料:
作者是以王命為線索,以申伯受封之事為中心,基本按照事件發(fā)展的經(jīng)過來進行敘寫的。但由于要表示宣王對申伯的寵眷倚重,故詩中又每事答申言,不厭句義重復(fù),可以說這是《大雅·崧高》一詩的顯著特征。
《大雅·崧高》表面上反映的專是如何鎮(zhèn)守穩(wěn)定南方的戰(zhàn)略,深層次來說也反映了一個國家的人才戰(zhàn)略逐步趨向成熟,君臣能各司其位,各安其所,各盡其才,這是宣王時期的特征,也是每一個強盛屬王朝的相似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大雅·崧高
“于”與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結(jié)合起來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在句中充當狀語或補語. 1.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guān)的處所. ⑴表示動作行為在何處發(fā)生、出現(xiàn)或進行. A.“于”所在的介賓結(jié)構(gòu)用于動詞或謂語之后,作補語.可譯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為閨合之臣,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報任安書》) B.“于”所在的介賓結(jié)構(gòu)用于動詞或謂語之前,作狀語.可譯為“在”. 例:韓遂等起涼州,復(fù)為中郎將,西拒遂.于望垣硤北,為羌、胡數(shù)萬人所圍,糧食乏絕(《三國志·魏書·呂布傳》) ⑵引進行為動作的起始處所或來源.“于”所在的介賓結(jié)構(gòu)用于動詞或謂語之后,作補語.可譯為“從”“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于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信陵君竊符救趙》) ⑶引進動作行為到達的處所.“于”所在的介賓結(jié)構(gòu)用于動詞或謂語之后,作補語.可譯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于魏,讓魏公子曰(《信陵君竊符救趙》) 2.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guān)的時間. ⑴表示動作行為在何時發(fā)生或出現(xiàn).“于”所在的介賓結(jié)構(gòu)既可出現(xiàn)在動詞謂語前作狀語,也可出現(xiàn)在動詞謂語后作補語.可譯為“在”. 例: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于鮮也(《報任安書》) ⑵表示動作行為延續(xù)或終止的時間.“于”所在的介賓結(jié)構(gòu)常用在動詞謂語之后,作補語.可譯為“到……時”“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繩墨之外,以稍陵遲,至于鞭棰之間,乃欲引節(jié),斯不亦遠乎(《報任安書》) 3.引進動作行為的內(nèi)容.“于”所在的介賓結(jié)構(gòu)位于動詞謂語之后,作補語.可譯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賢腸,歷告爾百姓于朕志(《尚書·盤庚下》) 4.引進動作行為直接涉及的對象.“于”所在的介賓結(jié)構(gòu)常用在動詞之后,作補語.不必譯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wù)(《報任安書》) 5.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guān)的對象,表示動作行為向誰而發(fā).“于”所在的介賓結(jié)構(gòu)位于動詞或謂語之后,作補語.可譯為“向”. 例: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數(shù)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于魏(《信陵君竊符救趙》) 6.引進交付、傳遞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賓結(jié)構(gòu)位于動詞謂語之后,作補語.可譯為“給”,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愛女,請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下》) 7.引進與動作行為有關(guān)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與行為動作之間的對待關(guān)系. ⑴“于”所在的介賓結(jié)構(gòu)位于動詞謂語之后,作補語.可譯為“對”“對于”. 例: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無益于俗,不信,適足取辱耳(《報任安書》) ⑵“于”所在的介賓結(jié)構(gòu)位于動詞謂語之前,作狀語.可譯為“對”“對于”. 例:灃州人張居士,于禪學(xué)有所得,臨終之歲,禪坐靜室,約其徒滿百日乃開(《續(xù)夷堅志·張居士》) 8.引進與甲方動作行為有關(guān)的乙方,表示動作行為是甲、乙雙方共同完成或進行的,并表示在動作行為過程中甲方起主導(dǎo)作用,是主動者.“于”所在的介賓結(jié)構(gòu)位于動詞之后,作補語.可譯為“跟”“同”“與”等. 例:六年春,齊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齊(《史記·齊太公世家》) 9.引進用來比較或比擬的對象.一般用以說明異同.“于”所在的介賓結(jié)構(gòu)位于謂語之后,作補語.可譯為“跟”“與”等. 例: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竊符救趙》) 10.引進比較的對象,表示程度的比較.“于”所在的介賓結(jié)構(gòu)位于形容詞謂語之后,作補語.可譯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報任安書》) 11.在被動句中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表示被動.“于”所在的介賓結(jié)構(gòu)位于動詞之后,作補語.可譯為“被”. 例: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12.引進動作行為受益的對象,表示動作行為為誰而發(fā).“于”所在的介賓結(jié)構(gòu)位于動詞之前或之后,作狀語或補語.可譯為“為”. 例:群臣不盡力于魯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為魯君盡力. 編輯本段二、連詞 連接詞或詞組,表示并列關(guān)系.《尚書》中用得較多.可譯為“和”“與”等. 例: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尚書·康誥》) 按:告訴你施與恩德的說法和施行懲罰的道理. 編輯本段三、助詞 1.用于句中,標志賓語前置. 例:四國于蕃,四方于宣(《詩經(jīng)·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國,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動詞之前,主語之后,有時在表時間的詞語或狀語之后.使語句和諧,并有加強詠嘆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詩經(jīng)·秦風·無衣》) 3.用于句首,有時并列用于動詞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詩經(jīng)·大雅·崧高》) 編輯本段四、語氣詞 用于句末,表示疑問語氣.可譯為“嗎”等. 例:昭王曰:然則先生圣于?(《呂氏春秋·審應(yīng)》) 編輯本段五、動詞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氣出受阻而仍越過.本義:超過) (2) 往;去 [go]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周南·桃夭》.毛傳:“于,往也.” 予惟以爾庶邦于伐殷,逋播臣.——《書·大誥》 (3) 取 [take] 晝爾于茅,宵爾索陶.——《詩·豳風·七月》 (4) 如;好。
訴之于 是什么意思?
先來解釋訴的意思。
訴sù 【動】(形聲。本義:告狀;控告)
有告訴,說給人聽的意思
還要訴告(上訴;告狀)的意思
在這里應(yīng)該告訴的意思
再來說之于的意思,比如,付之于行動
古漢語語法學(xué)界歷來多有關(guān)注,但卻缺乏準確的認識。究其原因,主要是前此的研究一般只著眼于句法形式上的分析
那我們分開來解釋,
之,用作書面語,代詞。
于,用于句中,標志賓語前置。助詞
例:四國于蕃,四方于宣(《詩經(jīng)·大雅·崧高》)
那訴之于眼力的意思就是眼力告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