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2-08-03 19:38:20
蘇聯(lián)二戰(zhàn)詩歌《等著我吧》
前蘇聯(lián)二戰(zhàn)詩歌 《等待》
西蒙諾夫(1915—1979)的《等著我吧》,安托科利斯基(1896—1978)的《兒子》,阿利格爾的《卓婭》(1942)、甚至還有中國人非常熟悉的阿赫瑪托娃的詩歌。他特別強調,這一系列創(chuàng)作的共同點是,作者都親身經(jīng)歷了這場戰(zhàn)爭的殘酷。比如《兒子》的作者安托科利斯基(1896—1978)在戰(zhàn)爭中失去了兒子,這部長詩與其說是創(chuàng)作,更確切的說是一個父親對戰(zhàn)爭的仇恨與哀歌。在《兒子》這首詩中,有兩個孩子的形象,一個是出生于蘇聯(lián)的少年,一個是德國少年,他們在一起決斗,都具有世界性的形象,悲劇中寄托著作者的仇恨。
其一:
詩抄連日展晴窗,
讀罷頻添淚萬行。
粉骨碎身心似鐵,
吊民伐罪筆如槍。
憂時字字皆悲憤,
喚眾篇篇最激昂。
軀殼縱填溝壑去,
精神猶在海天張!
其二:
河山節(jié)次換新裝,
飲水思源豈可忘?!
領導必須由我黨,
斗爭方得挫強梁。
人民躍進心無二,
先烈犧牲志已償。
珍重一聲安息吧,
遺篇不斷放奇光
生逢亂世歷風霜,鐵馬冰河為救亡。
玉手纖纖槍桿握,丹心爍爍我旗揚。
豪情萬里驅倭寇,功德千秋憶羽裳。
璧碎山河銘國恥,汗青巾幗字生香。
一部兩萬五千里的浩瀚史詩
獨版在二十世紀的中華大地
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千古絕唱
抄在了斯諾的美式筆記里
讓全人類的讀者
為之顫栗
史詩因圍剿的抑窒奮然起筆
幾萬雙草鞋的靈感奔涌如鐵流決堤
七百二十個日日夜夜
展開了萬水千山立體交叉的磅礴運思
艱難險阻多項輻合驚心動魄
力挽狂瀾伏筆照應百感交集
聲東擊西運籌帷幄回腸蕩氣
霞光曙色彩線穿珠升華妙筆
風瀟瀟馬嘶嘶穿越雪山
天蒼蒼地茫茫爬過草地
路迢迢人意志如鋼
詩浩浩歌漫漫創(chuàng)造壯舉
造就了一種精神
震驚了兩個世紀
把瀕臨絕境的舊中國
走出了柳暗花明翻天覆地
這條英雄的路啊
還要我們繼續(xù)
堅定不移勇往直前
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