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xùn)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2-11-26 12:24:01
李紳《憫農(nóng)》一鋤 禾 日 當(dāng)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誰 知 盤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注釋】 1.憫:憐憫.2.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土.3.誰知盤中餐,在臺灣,香港等地寫為誰知盤中飧(sun),國內(nèi)由于飧字用的很少,是個冷僻字,當(dāng)初為了讓詩歌更通俗易懂,改為餐了.【譯文】 農(nóng)民在中午的時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誰能知道這飯菜的來歷,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李紳《憫農(nóng)》二春 種 一 粒 粟 ,秋 收 萬 顆 子 .四 海 無 閑 田 ,農(nóng) 夫 猶 餓 死 .【注釋】 1.憫:憐憫.2.粟:(sù)谷子;栗粟.3.猶:還.4:四海:泛指全國各地.【譯文】 春天,農(nóng)民把一粒粒谷子種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糧食.雖然全國各地的土地都被農(nóng)民耕種,但農(nóng)民還是因為沒有飯吃而餓死.。
這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nóng)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nóng)民所受的殘酷剝削。
第一、二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nóng)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形象地寫出豐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無閑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閑置著。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而展現(xiàn)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chuàng)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誰知結(jié)句卻是“農(nóng)夫猶餓死”。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fā)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nóng)民于死地呢?“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字公垂,泣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唐代詩人。
憫農(nóng)(唐)李紳鋤 禾 日 當(dāng) 午,汗 滴 禾 下 土.誰 知 盤 中 餐,粒 粒 皆 辛 苦.[注釋]1.憫:憐憫.2.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的土.[簡析]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一、二句“鋤禾日當(dāng)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dāng)空的正午,農(nóng)民仍然在田里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使得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于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nóng)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jié)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在表現(xiàn)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對比,前后映襯的方法,不僅給人以鮮明強烈的印象,而且發(fā)人深省,將問題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字公垂,泣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唐代詩人.憫 農(nóng)2唐 李 紳春 種 一 粒 粟,秋 收 萬 顆 子.四 海 無 閑 田,農(nóng) 夫 猶 餓 死.[注釋]1.憫:憐憫.2.粟:(sù)[簡析]這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nóng)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nóng)民所受的殘酷剝削.第一、二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nóng)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形象地寫出豐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無閑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閑置著.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而展現(xiàn)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chuàng)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誰知結(jié)句卻是“農(nóng)夫猶餓死”.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fā)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nóng)民于死地呢?“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字公垂,泣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唐代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