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xùn)啦 詩詞學(xué)習(xí) > 詩詞大全

柏木之舟詩經(jīng)

1. 泊舟詩經(jīng)是怎樣起興的

興”又叫做“起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詠之詞也”.就是說,先說其他事物,再說要說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詩章或各節(jié)的開頭,是一種利用語言因素建立在語句基礎(chǔ)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它有起情,創(chuàng)造作品氣氛,協(xié)調(diào)韻律,確定韻腳和音步,拈連上下文關(guān)系等的作用.運(yùn)用起興手法還可使語言詠唱自由,行文顯得輕快、活潑.

蒹葭首二句以蒹葭起興,展現(xiàn)一幅河上秋色圖: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蘆葦蒼蒼,露水盈盈,晶瑩似霜.這境界,是在清虛寂寥之中略帶凄涼哀婉色彩,因而對詩中所抒寫的執(zhí)著追求、可望難即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桃夭》,《詩經(jīng)·周南》第六篇。為先秦時代華夏族民歌。全詩三章,每章四句。是一首祝賀年輕姑娘出嫁的詩。此詩以桃花起興,為新娘唱了一首贊歌。全詩語言優(yōu)美精煉。不僅巧妙地將“室家”變化為各種倒文和同義詞,而且反覆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嫁娘與家人和睦相處的美好品德,也寫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給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鮮的血液,帶來和諧歡樂的氣氛。《詩經(jīng)》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后代詩歌發(fā)展有深遠(yuǎn)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xué)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的源頭。

這是一首祝賀年青姑娘出嫁的詩。據(jù)《周禮》云:“仲春,令會男女?!敝艽话阍诖汗饷髅奶一ㄊ㈤_的時候姑娘出嫁,故詩人以桃花起興,為新娘唱了一首贊歌。舊說如《毛序》等以為與后妃君王有關(guān),為今人所不取。

全詩分為三章。第一章以鮮艷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嬌媚。人們常說:第一個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個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個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对娊?jīng)》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所以說這里是第一個用花來比美人,并不為過。自此以后用花、特別是用桃花來比美人的層出不窮,如魏·阮籍《詠懷·昔日繁華子》:“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輝光?!碧啤ご拮o(hù)《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彼巍り悗煹馈镀兴_蠻》詞:“玉腕枕香腮,桃花臉上開。”他們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貶之為庸才、蠢才,但他們無不受到《詩經(jīng)》這首詩的影響,只不過影響有大小,運(yùn)用有巧妙而已。這里所寫的是鮮嫩的桃花,紛紛綻蕊,而經(jīng)過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興奮又羞澀,兩頰飛紅,真有人面桃花,兩相輝映的韻味。詩中既寫景又寫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歡樂熱烈的氣氛。這種場面,即使在今天還能在農(nóng)村的婚禮上看到。第二章則是表示對婚后的祝愿。桃花開后,自然結(jié)果。詩人說它的果子結(jié)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著新娘早生貴子,養(yǎng)個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葉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興旺發(fā)達(dá)。以桃樹枝頭的累累碩果和桃樹枝葉的茂密成蔭,來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滿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頌辭。朱熹《詩集傳》認(rèn)為每一章都是用的“興”,固然有理,然細(xì)玩詩意,確是興中有比,比興兼用。全詩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興,繼以花、果、葉兼作比喻,極有層次:由花開到結(jié)果,再由果落到葉盛;所喻詩意也漸次變化,與桃花的生長相適應(yīng),自然渾成,融為一體。

詩人在歌詠桃花之后,更以當(dāng)時的口語,道出賀辭。第一章云:“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也就是說這位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成個家。第二、三章因為押韻關(guān)系,改為“家室”和“家人”,其實含義很少區(qū)別。古禮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男女結(jié)合才組成家庭。女子出嫁,是組成家庭的開始。朱熹《詩集傳》釋云:“宜者,和順之意。室謂夫婦所居,家謂一門之內(nèi)?!睂嶋H上是說新婚夫婦的小家為室,而與父母等共處為家。今以現(xiàn)代語釋為家庭,更易為一般讀者所了解。

此篇語言極為優(yōu)美,又極為精煉。不僅巧妙地將“室家”變化為各種倒文和同義詞,而且反覆用一“宜”字。一個“宜”字,揭示了新嫁娘與家人和睦相處的美好品德,也寫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給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鮮的血液,帶來和諧歡樂的氣氛。這個“宜”字,擲地有聲,簡直沒有一個字可以代替。

對《國風(fēng)·周南·桃夭》一詩的主旨,也有人提出了新的說法,認(rèn)為這首詩是先民進(jìn)行驅(qū)鬼祭祀時的唱詞,其內(nèi)容是驅(qū)趕鬼神,使之回到歸處,并祈求它賜福人間親人

2. 《詩經(jīng)》中《柏舟》的相關(guān)介紹有哪些啊

字詞:

耿耿:形容心中不安。如:猶“而”。隱:幽深,盛大。隱憂:深憂。微:非,不是。敖:通“遨”。

匪:非鑒:銅鏡。茹:容納。據(jù):依靠。薄言:語助詞。愬(sù訴):同"訴",告訴。選:同"巽",屈撓退讓貌。

悄悄:憂貌。慍:惱怒,怨恨。群?。罕娦∪恕SM(ɡòu夠):同"遘",遭逢。閔:痛,指患難。靜言:“靜然”,就是仔細(xì)地。寤:交互。辟:通"擗",捶胸。摽(biào鰾):捶,打。

居、諸:語助詞。迭:更動。微:指隱微無光。浣:洗。

釋意: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是說柏舟泛泛而流,不知所止。作者用來比喻自己的身世。

“微我無酒,以敖以游?!眱删涫钦f并非我無酒消憂,也不是不得遨游,而是飲酒和遨游都解不了這憂愁。

“我心匪鑒,不可以茹?!眱删涫钦f我心不能像鏡子對于人影似的,不分好歹,一概容納。

“亦有兄弟,不可以據(jù)。薄言往愬,逢彼之怒?!笔钦f石頭是任人轉(zhuǎn)動的,席子是任人卷曲的,我的心卻不是這樣。也就是說不能隨俗,不能屈志。選:同"巽",屈撓退讓貌。

“寤辟有摽”是說醒寤的時候越想越痛,初則拊(撫摩)胸,繼則捶胸。

“日居月諸,胡迭而微?”二句問日月為何更迭晦蝕,而不能常常以光明照臨世界。言正理常常不能表白。

“心之憂矣,如匪浣衣。”二句言心上的煩惱不能清除,正如不洗之衣污垢常在。

譯文:

我乘坐那一片白木小舟,也任其輕飄水面隨水流。夜深深我兩眼睜睜難以入眠,是在是心中有無限憂傷;并非我無解愁酒,我只想放舟散心游。

我心并非青銅鏡,天下事事可照清。也有同胞兄弟,難以依憑述真情。本是我去訴說憂傷獲得安慰,往往橫遭欺落與指責(zé)。

我的心不是那路邊的石頭,可以由人隨意搬轉(zhuǎn)。我的心也并非身下席,任誰都可以亂卷翻。雖受磨難儀容端,絕非落魄任你揀選。

心里憂傷隱隱疼,只恨小人無品行。我生坎坷多磨難,嘗盡人間屈辱;無言心中萬千苦,靜言捶胸心更痛。

我問日升月落,為何交迭而我沒有感覺到燦爛光輝?悲苦憂傷愁心洗不盡,好像一堆臟衣,不言靜心再細(xì)思,再無奮發(fā)高飛心。

賞析:

這詩的作者被“群小”所制,不能奮飛,又不甘退讓,懷著滿腔幽憤,無可告語,因而用這委婉的歌辭來申訴。

關(guān)于作者的身份和性別,舊說頗為紛歧,大致有君子在朝失意,寡婦守志不嫁和婦人不得志于夫等說。

3. 鑒賞《詩經(jīng)·邶風(fēng)·柏舟》

賞析《詩經(jīng)·國風(fēng)·邶風(fēng)·柏舟》有關(guān)詩經(jīng)的評論文章和專著,不消說,肯定早已是汗牛充棟了。

但周汝昌說:“不要怕別人做過了,我們就沒有事情做?!备螞r,詩經(jīng)還有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值得我們進(jìn)一步探討。

有道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人不輕狂枉少年,正因為如此,我才有膽量來談?wù)劇对娊?jīng)·國風(fēng)·邶風(fēng)·柏舟》。研究詩經(jīng),離不開煩瑣的訓(xùn)詁考證,但我不具備這樣的水平和能力。

我僅僅是以一個現(xiàn)代人的身份,從已有的文本出發(fā),不拘泥于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和歷史背景,對《柏舟》作出自己的理解。我認(rèn)為,只有這樣,詩經(jīng)才能突破訓(xùn)詁索隱帶來的條條框框,外延它的表達(dá)范圍,從而在新時代獲得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新生命。

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

微我無酒,以敖以游。我心匪鑒,不可以茹。

亦有兄弟,不可以據(jù)。薄言往訴,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轉(zhuǎn)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儀棣棣,不可選也。憂心悄悄,慍于群小。

覯閔既多,受侮不少。靜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諸,胡迭而微?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詩經(jīng)·國風(fēng)·邶風(fēng)·二子乘舟》有“二子乘舟,泛泛其景?!?/p>

古人乘船用“泛”字,給人一種舒緩貌,很能引起不盡的遐思。我讀到此句的時候,眼前不由自主地浮現(xiàn)出這樣的畫面:一對情竇初開的青年男女,泛著小舟,在夕陽下,于荷花深處,談情說愛,海誓山盟。

但如果結(jié)合全詩,我們發(fā)現(xiàn),此處只是一個人在“泛”舟。此時,“泛”字的舒緩貌所流露出的不再是情意綿綿,而變成了精神恍惚。

我仿佛看到,徐徐前行著的小舟上正坐著一位心不在焉的詩人。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p>

詩人是在發(fā)愁嗎?如果是的,詩人又為何發(fā)愁呢?我又想到了《越女歌》:“今夕何夕兮,藆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誓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蓖瑯邮浅酥?,《柏舟》表達(dá)的是不是同樣的情思主題呢?我借助于其他作品來揣摩這兩句的含義,其實主要是受了中國傳統(tǒng)的象征體系的影響。

這種象征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從詩經(jīng)開始建立起來的,今天我們重讀詩經(jīng),正可以把這種象征體系反過來運(yùn)用,由后人的作品來體味最原始的詩經(jīng)的象征系統(tǒng)。以上對詩人形象的種種猜測,僅僅是由“泛彼柏舟,亦泛其流”一句發(fā)散開去,我正是帶著這些疑問迫不及待地讀下去的。

“耿耿不寐,如有隱憂?!贝司浣淮嗽娙舜_有“隱憂”,證實了我剛才的猜測。

“耿耿”二字的含義正可以由“耿耿于懷”來類推,“耿耿于懷”這個成語是不是由此而來呢?這個我們不妨存疑,也并不影響我們的閱讀和理解?!拔⑽覠o酒,以敖以游。”

詩人說他(她)不是不能攜酒以游。先秦時代,生產(chǎn)力低下,只有貴族才有可能喝酒,此句暗中交代了詩人的身份。

攜酒以游,這似乎是男人的事,但我們并不能由此就認(rèn)定詩人是男子。這是因為貴族女子未必不會飲酒,后世女詞人李清照不就是貴族女性飲酒的代表嗎?所以詩人的性別問題還要存疑,還需要繼續(xù)讀下去。

“我心匪鑒,不可以茹?!边@句話是說:鏡子可以不分美丑善惡將一切東西的影象都照進(jìn)去,我的心則不能像鏡子那樣不分美丑善惡都加以容納。

這樣的比喻令人耳目一新。我們一般地將鏡子比喻成美好的事物,比如說“心如明鏡”“以銅為鑒”等等。

我們正可以從這樣的比喻中受到啟發(fā),有意識地運(yùn)用這樣的比喻,進(jìn)一步擴(kuò)大鏡子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象征意向。在內(nèi)容上,此句表達(dá)了作者明辨是非的性格特點(diǎn)。

“亦有兄弟,不可以據(jù)。薄言往訴,逢彼之怒?!?/p>

這兩句話讓我想到了《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劉蘭芝“逼迫兼兄弟”,詩人的形象是不是和劉蘭芝類似呢?通觀《柏舟》的前兩節(jié),似乎說得通,詩人由此也很可能是一位女性。

但我們不能由此就敲定詩人和劉蘭芝是同樣的遭遇。凡此種種猜測,我們只有繼續(xù)往下讀,以求答案。

“我心匪石,不可轉(zhuǎn)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p>

這兩句比喻確實精彩,但不能給我以新鮮感,原因是《孔雀東南飛》中有如出一轍的句子:“盤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韌,便作旦夕間。”

但毫無疑問,《孔雀東南飛》明顯化用了《柏舟》中的這兩句。讀古文的時候,我們總有類似的發(fā)現(xiàn),就是一個詩人的詩句其實是化用了前人的詩句,有時候這個前人還是化用了比他更早的人的詩句。

這也是學(xué)習(xí)古代文學(xué),對作品追根溯源的樂趣之一,特別是讀詩經(jīng),這樣的發(fā)現(xiàn)并不新鮮。這兩句話用比喻的形式,進(jìn)一步申明了詩人的抗?fàn)帯?/p>

“威儀棣棣,不可選也?!贝司涿鞔_表示了詩人的威武不能屈。

“威儀棣棣”這樣的形容似乎只適合男性,這讓我對之前的認(rèn)為詩人是女子的猜測產(chǎn)生了懷疑。但我也不能肯定“威儀棣棣”就不能形容女子,也許古代描述男女的詞語與現(xiàn)代的詞語不盡相同。

這其中就存在一些訓(xùn)詁的學(xué)問了?!皯n心悄悄,慍于群小”這里的“群小”是誰呢?是“兄弟”?我們不得而知。

“覯閔既多,受侮不少?!痹娙说拿\(yùn)似乎和劉蘭芝差不多。

“靜言思之,寤辟有摽?!薄对娊?jīng)·國風(fēng)·。

4. 詩經(jīng)《柏舟》“泛彼柏舟 亦泛其流”什么意思 有什么深意 該如何理解

意思是柏木小船在漂蕩,漂泊蕩漾在水中。深意是以柏舟泛流起興,首章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起興,以柏舟作比。這兩句是虛寫,為設(shè)想之語。

用柏木做的舟堅牢結(jié)實,但卻漂蕩于水中,無所依傍。這里用以比喻女子飄搖不定的心境。因此,才會“耿耿不寐,如有隱憂”了,筆鋒落實,一個暗夜輾轉(zhuǎn)難眠的女子的身影便顯現(xiàn)出來。

《柏舟》原文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微我無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鑒,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據(jù)。薄言往訴,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轉(zhuǎn)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儀棣棣,不可選也。

憂心悄悄,慍于群小。覯閔既多,受侮不少。靜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諸,胡迭而微?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譯文

柏木船兒蕩悠悠,河中水波漫漫流。圓睜雙眼難入睡,深深憂愁在心頭。不是想喝沒好酒,姑且散心去邀游。

我心并非青銅鏡,不能一照都留影。也有長兄與小弟,不料兄弟難依憑。前去訴苦求安慰,竟遇發(fā)怒壞性情。

我心并非卵石圓,不能隨便來滾轉(zhuǎn);我心并非草席軟,不能任意來翻卷。雍容嫻雅有威儀,不能荏弱被欺瞞。

憂愁重重難排除,小人恨我真可惡。碰到患難已很多,遭受凌辱更無數(shù)。靜下心來仔細(xì)想,撫心拍胸猛醒悟。

白晝有日夜有月,為何明暗相交迭?不盡憂愁在心中,好似臟衣未洗潔。靜下心來仔細(xì)想,不能奮起高飛越。

擴(kuò)展資料:

《國風(fēng)·邶風(fēng)·柏舟》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的作者和背景,歷來爭論頗多,迄今尚無定論。簡略言之,漢代時不僅今古文有爭議,而且今文三家也有不同意見。

《魯詩》主張此詩為“衛(wèi)宣夫人”之作,說:“貞女不二心以數(shù)變,故有匪石之詩?!保▌⑾颉读信畟鳌へ戫槨罚?,《韓詩》亦同《魯詩》說(見宋王應(yīng)麟《詩考》)?!睹娦颉氛f:“《柏舟》,言仁而不遇也,衛(wèi)頃公之時,仁人不遇,小人在側(cè)?!?/p>

這是以此詩為男子不遇于君而作,為古今文家言。今文三家,《齊詩》之說,與《詩序》同。

自東漢鄭玄箋《毛詩》以后,學(xué)者多信從《毛詩》說,及至南宋,朱熹大反《詩序》,作《詩序辯說》,又作《詩集傳》,力主《柏舟》為婦人之詩,形成漢、宋學(xué)之爭論。元、明以降,朱熹《詩集傳》列為科舉功名,影響頗大,學(xué)者又多信朱說,但持懷疑態(tài)度的亦復(fù)不少。

明何楷、清陳啟源、姚際恒、方玉潤等皆有駁議,爭論不休,至今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見。今人之《詩經(jīng)》選注本、譯注本各有所本,或主男著,或主女作。高亨《詩經(jīng)今注》、陳子展《詩經(jīng)直解》均以為男子作,而袁梅《詩經(jīng)譯注》、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又皆以為女子作。

這些爭議概括起來主要是兩派:一派認(rèn)為作者是男性仁臣,另一派認(rèn)為作者是女子?,F(xiàn)代學(xué)者多認(rèn)為是女子所作。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國風(fēng)·邶風(fēng)·柏舟

5. 詩經(jīng)的詩文節(jié)選

1、《竹竿》先秦:佚名

籊籊竹竿,以釣于淇。豈不爾思?遠(yuǎn)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yuǎn)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淇水滺滺,檜楫松舟。駕言出游,以寫我憂。

釋義:

釣魚竹竿細(xì)又長,曾經(jīng)垂釣淇水上。難道不把舊地想,路遠(yuǎn)無法歸故鄉(xiāng)。

泉源汩汩流左邊,淇水蕩蕩流右邊。姑娘長大要出嫁,父母兄弟離得遠(yuǎn)。

淇水蕩蕩流右邊,泉源汩汩流左邊。嫣然一笑皓齒露,身佩美玉賽天仙。

淇水悠悠日夜流,檜木槳兒柏木舟。駕車出游四處逛,以解心里思鄉(xiāng)愁。

2、《漢廣》先秦:佚名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

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

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釋義:

南山喬木大又高,樹下不可歇陰涼。

漢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

漢江滔滔寬又廣,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乘筏渡過不可能。

柴草叢叢錯雜生,用刀割取那荊條。

姑娘就要出嫁了,趕快喂飽她的馬。

漢江滔滔寬又廣,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乘筏渡過不可能。

柴草叢叢錯雜生,用刀割取那蔞蒿。

姑娘就要出嫁了,趕快喂飽小馬駒。

漢江滔滔寬又廣,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乘筏渡過不可能。

3、《行露》先秦:佚名

厭浥行露,豈不夙夜,謂行多露。

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雖速我獄,室家不足!

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

釋義:

道上露水濕漉漉,難道不想早逃去?只怕露濃難行路。

誰說麻雀沒有嘴?怎么啄穿我房屋?誰說你尚未娶妻?為何害我蹲監(jiān)獄?即使讓我蹲監(jiān)獄,你也休想把我娶!

誰說老鼠沒牙齒?怎么打通我墻壁?誰說你尚未娶妻?為何害我吃官司?即使讓我吃官司,我也堅決不嫁你!

4、《國風(fēng)·邶風(fēng)·旄丘》先秦:佚名

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jié)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車不東。叔兮伯兮,靡所與同。

瑣兮尾兮,流離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釋義:

旄丘上的葛藤啊,為何蔓延那么長!衛(wèi)國諸臣叔伯啊,為何許久不相幫?

為何安處在家中?必定等人一起行。為何等待這么久?其中必定又原因。

身穿狐裘毛茸茸,乘車出行不向東。衛(wèi)國諸臣叔伯啊,你們不與我心同。

我們卑微又渺小,流離失所無依靠。衛(wèi)國諸臣叔伯啊,充耳裝作不知道。

5、

《國風(fēng)·周南·桃夭》先秦:佚名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釋義:

桃花怒放千萬朵,色彩鮮艷紅似火。這位姑娘要出嫁,喜氣洋洋歸夫家。

桃花怒放千萬朵,果實累累大又多。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貴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萬朵,綠葉茂盛永不落。這位姑娘要出嫁,齊心協(xié)手家和睦。

6. 海子的世界真的有那么孤獨(dú)嗎

在人們心目中,海子是中國當(dāng)代最具有神話色彩的詩人。首先因為他的天才,其次因為他的死——一個自殺的詩人很容易被人理解成殉道者。我們堅持這種一相情愿的理解,海子是為詩歌而生,為詩歌而死的。

從1983年秋天到1989年春天,海子居住在北京城邊的小城昌平,這是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時間,也是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頂峰期。海子死后,他的朋友西川在為他而寫的《懷戀》里提到他在那兒的生活:“在他的房間里,你找不到電視機(jī)、錄音機(jī)、甚至收音機(jī)。海子在貧窮、單調(diào)與孤獨(dú)之中寫作,他既不會跳舞、游泳,也不會騎自行車?!薄俺藘纱挝鞑刂泻徒o學(xué)生們上課,海子的日常生活基本是這樣的:每天晚上寫作直至第二天早上7點(diǎn),整個上午睡覺,整個下午讀書,間或吃點(diǎn)東西,晚上7點(diǎn)以后繼續(xù)開始工作?!睂τ诤W佣裕x擇詩歌就是選擇孤獨(dú)。正如他在《以夢為馬》中所說:“我一人獨(dú)將此火舉起/此火為大/開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國/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p>

因此,在一種孤獨(dú)心態(tài)里產(chǎn)生的詩歌,海子的詩無可避免地打下了“孤獨(dú)”的烙印?!对诓降墓陋?dú)》就是一首直接以“孤獨(dú)”為主題的詩作,全詩自始至終都在解釋孤獨(dú)是什么:“孤獨(dú)是一只魚筐/是魚筐中的泉水/放在泉水中……”解釋孤獨(dú)的意象頻繁地變更,令人目不暇接,而這些意象的奇特又讓人摸不著頭腦,讀后仍是不明白孤獨(dú)到底是什么,直到最后才恍然大悟:“拉到岸上還是一只魚筐/孤獨(dú)不可言說?!钡娴牟豢裳哉f嗎?詩人對于意象的選擇是帶有目的性的,盡管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理解,但詩人的目的只有一個。詩人一些比較明顯的目的為我們普遍發(fā)覺:“孤獨(dú)是泉水中睡著的鹿王/夢見的獵鹿人/就是那用魚筐提水的人”。用魚筐提水的人當(dāng)然是指詩人自己,他就是獵鹿人,于是我們得知他和孤獨(dú)之間的關(guān)系:獵鹿人和鹿王!顯然詩人對于孤獨(dú)是主動追尋,有意而為之,因為只有在孤獨(dú)中他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自己的創(chuàng)作。這樣的理解在第三節(jié)中得到了證實,詩人又說孤獨(dú):“是柏木之舟中的兩個兒子/和所有女兒,圍著詩經(jīng)桑麻沅湘木葉/在愛情中失敗”。柏木之舟,詩經(jīng)桑麻沅湘木葉讓我們想到《詩經(jīng)》《楚辭》,因此“兩個兒子”“和所有女兒”應(yīng)該是詩人們的代表,他們都是孤獨(dú)的化身,而海子與他們一脈相承。海子在愛情中的失敗是由于他刻意地追求孤獨(dú)所帶來的必然結(jié)果,孤獨(dú)與愛情是一對矛盾體。然而詩人也是渴望愛情的,他早期有不少充滿浪漫與溫情的愛情詩作,但這種情懷在他后來的作品里幾乎絕跡,代之的是苦悶和絕望。同樣是他作于早期的詩作《打鐘》或許能為這一現(xiàn)象做出解釋:“打鐘的聲音里皇帝在戀愛/打鐘的黃臉漢子/吐了一口鮮血”。海子常在詩中自稱皇帝,他有一首題為《詩歌皇帝》的短詩:“當(dāng)眾人齊集河畔高聲歌唱生活/我定會孤獨(dú)返回空無一人的山巒”。他自稱詩歌皇帝并非自高自大,而是針對孤獨(dú)而言的,他認(rèn)為自己是一位“孤獨(dú)皇帝”。同樣,在《打鐘》中也是這個意思。海子在這幾句詩里把戀愛與吐血聯(lián)系起來,因為這位“皇帝”所愛的女子是“敵人的女兒”,“義軍的女首領(lǐng)”,他和所愛者之間存在尖銳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于是我們看到了一位在愛恨交加中,“在眾人的包圍中”多么“苦心的皇帝”!孤獨(dú)的皇帝!這正是海子。

孤獨(dú)為海子帶來了痛苦,他曾祈求過解脫,偶爾甚至有放棄詩歌過世俗生活的念頭,這在他的《我請求:雨》中有所反映:“我請求熄滅/生鐵的光愛人的光和陽光/我請求下雨/我請求在夜里死去”。生鐵的光,愛人的光和陽光,代表海子信奉與膜拜的崇高事物,詩歌必在其列(從字面上看,似乎也包括愛情,但讀完全詩后可知不是)。海子自知放棄詩歌就等于放棄生命,所以他才說請求在夜里死去?!拔艺埱螅合乱粓鲇?清洗我的骨頭”。詩人認(rèn)為光是“熄滅”是不夠的,還得“清洗骨頭”,徹底地脫胎換骨。但詩人所說的雨究竟是什么呢?為何有如此大的力量來改變詩人?原來“雨是一生過錯/雨是悲歡離合”。雨完全是世俗生活的象征。愛情是這種生活的一部分,詩人自然不會請求“雨”來“熄滅”,也無法“熄滅”。

總的來說,海子對于孤獨(dú)地生活的態(tài)度是堅定的,以致在孤獨(dú)中越陷越深,孤立無援。而即使在這種境況下,海子依然充滿了對世界和他人的摯愛與關(guān)懷。我們在《日出》中讀到:“我是一個完全的人我是一個無比幸福的人/我全身的黑暗因太陽升起而解除/我再也不會否認(rèn)天堂和國家的壯麗景色”。也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讀到:“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愿你在塵世獲得幸?!薄T绞枪陋?dú)的人越懂得熱愛,包括自己的生命,但海子最終還是放棄了自己的生命,因為對于迷戀飛翔的海子來說,肉體實在過于沉重。

溫馨提示:
本文【柏木之舟詩經(jīng)】由作者教培參考提供。該文觀點(diǎn)僅代表作者本人,培訓(xùn)啦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若存在侵權(quán)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管理員或作者進(jìn)行刪除。
我們采用的作品包括內(nèi)容和圖片部分來源于網(wǎng)絡(luò)用戶投稿,我們不確定投稿用戶享有完全著作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聯(lián)系我站將及時刪除。
內(nèi)容侵權(quán)、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Copyright @ 2025 培訓(xùn)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