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2-11-03 02:48:01
鮑照一生仕途坎坷,但他的詩文,在生前就頗負盛名,對后來的作家更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他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在他現(xiàn)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傳誦名篇。最有名的是《擬行路難》18首。他還擅長寫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華。感情豐沛,形象鮮明,并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對唐代的李白、高適、岑參等人的 鮑照
創(chuàng)作有一定的影響。杜甫說李白的詩“俊逸鮑參軍”便是如此。鮑照與謝靈運、顏延之同時,合稱“元嘉三大家”。鮑照的集子有南齊永明年間虞炎奉文惠太子蕭長懋之命所編10卷?,F(xiàn)存鮑照集以《四部叢刊》影印明毛斧季校本《鮑氏集》為較早。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鮑參軍集》最為流行。鮑照集的注釋,始于清末的錢振倫,他的注本沒有來得及刊行。近人黃節(jié)在錢注基礎上作了補注,稱《鮑參軍詩注》,今人錢仲聯(lián)作《鮑參軍集注》,附有《鮑照年表》。
鮑照是南北朝時期最有影響的詩人之一。他對七言詩的發(fā)展也做出了巨大貢獻,自他之后,七言體在南北朝文人詩歌中日益繁榮起來。
首先,鮑照大膽采用這種一般文人視為鄙俗的形式,以豐富的內(nèi)容充實了七言體的形式。在鮑照以前,七言詩雖有完整之作,如曹丕的《燕歌行》,但是曹丕之后很長一段時間作七言詩的并不多,且為大家所輕視,西晉時傅玄作七言詩,還說七言是“體小而俗”,與鮑照同時的湯惠休作七言,被顏延之譏為“委巷中歌謠”。在七言為當時人所輕視的時候,鮑照獨大力作此類詩,這在當時是頗有膽識的。
其次,他的七言詩打破了原來七言詩句句押韻,節(jié)奏單一,不夠流轉變化的缺點,以七言為主而雜以其他各種句式,形成具有新創(chuàng)特點的七言歌行。這種七言形式,音節(jié)錯綜變化,隔句用韻,注重氣骨,命意奇警,崇尚奔放美,與詩人激蕩不平的情感相統(tǒng)一,因而極富于創(chuàng)造性。尤其是其七言樂府《擬行路難》十八首,代表了盛唐七言樂府歌行之前的最高成就。鮑照大膽變革,改逐句押韻為隔句押韻,而且創(chuàng)造性地自由換韻,為七言體詩的發(fā)展開拓了寬廣的道路。鮑照的大膽革新使七言詩體大大發(fā)展,直接影響到唐代七言歌行的創(chuàng)作。
內(nèi)容上,寓意充實,既是歌詠人生的種種憂患,也抒發(fā)了被壓抑的不平之感。
形式上,變逐句押韻為隔句押韻,且可自由換韻。文辭上也有所修飾,音節(jié)頗為優(yōu)美。
題材上:主要是游子、思婦、邊塞三種,抒憤詩,慷慨不平的寒士呼聲。體式上:七言詩,首創(chuàng)以七言為主的歌行體。
(《擬行路難》十九首)風格上:風神高標,氣骨卓突,俊逸豪放,奇矯凌厲。劉熙載于《藝概?詩概》中就有這樣的說法,“明遠長句,慷慨任氣,磊落使才,在當時不可無一,不能有二?!?/p>
鮑照首創(chuàng)以七言為主的歌行體,其詩俊逸瑰麗的一面為李白所承繼和發(fā)揚,而沉雄悲郁的一面則為杜甫所吸收和發(fā)展。
謝靈運出身名門,兼負才華,但仕途坎坷。為了擺脫自己的政治煩惱,謝靈運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覽勝。謝靈運的詩歌大部分描繪了他所到之處,如永嘉、會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勝。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寫春天“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寫秋色“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寫冬景“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歲暮》)等等。從不同角度刻畫自然景物,給人以美的享受。
謝靈運的詩歌雖不乏名句,他的詩文大都是一半寫景,一半談玄,仍帶有玄言詩的尾巴。但盡管如此,謝靈運以他的創(chuàng)作極大地豐富和開拓了詩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寫從玄言詩中獨立了出來,從而扭轉了東晉以來的玄言詩風,確立了山水詩的地位。從此山水詩成為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的一個流派。
對于自己的才華,謝靈運曾說過一句很狂放的話:“天下才共一石(即十斗),子建(即曹植)獨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
謝靈運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山水詩人,善于用富艷精工的語言記敘游賞經(jīng)歷、描繪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鮮明、意境優(yōu)美的佳句,對唐代的詩歌發(fā)展有一定的影響。
鮑照創(chuàng)作以詩為主,今存204首?!稊M行路難》18首,表現(xiàn)了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少部分詩描寫了邊塞戰(zhàn)爭和征戍生活,為唐代邊塞詩的萌芽。
藝術風格俊逸豪放,奇矯凌厲,直接繼承了建安傳統(tǒng),對后世李白、岑參、高適、杜甫有較大影響。藝術形式上,大力學習和寫作樂府詩,存80余首,有三言、五言、七言和雜言等多種形式。五言詩講究駢儷,圓穩(wěn)流利,內(nèi)容豐富,感情飽滿。七言詩變逐句用韻為隔句押韻,并可自由換韻,拓廣了七言詩的創(chuàng)作道路。他的樂府詩突破了傳統(tǒng)樂府格律而極富創(chuàng)造,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語言容量大,節(jié)奏變化多,辭藻華美流暢,抒情淋漓盡致,并具有民歌特色。沈德潛曰:“明遠樂府,如五丁鑿山,開人世所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古詩源》卷十一)?!妒彸琴x》借廣陵在漢代的繁榮和今時的荒涼來抒發(fā)懷古之幽情,被視為六朝抒情小賦代表作之一。散文基本上屬于駢文?!兜谴罄装杜c妹書》,抒情議論融合,文氣跌宕,辭藻絢麗,兼有駢散之長。
鮑照的集子有南齊永明年間虞炎奉文惠太子蕭長懋之命所編10卷。現(xiàn)存鮑照集以《四部叢刊》影印明毛斧季校本《鮑氏集》為較早。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鮑參軍集》最為流行。鮑照集的注釋,始于清末的錢振倫,他的注本沒有來得及刊行。近人黃節(jié)在錢注基礎上作了補注,稱《鮑參軍詩注》,今人錢仲聯(lián)作《鮑參軍集注》,附有《鮑照年表》。他的《登大雷岸與妹書》和《夢還鄉(xiāng)》贊美了家鄉(xiāng)的山水。
鮑照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量些七言詩的文人。
鮑照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但主要是詩歌。并以“文甚遒麗”的古樂府逐漸聞名于詩壇。
他現(xiàn)存的詩約有二百多首,其中樂府詩就占八十多首,而且他的優(yōu)秀詩篇大多數(shù)都是樂府詩。他繼承和發(fā)揚了漢魏樂府民歌的傳統(tǒng)精神,描寫了廣泛的社會生活,對受壓迫的人民表示了深刻的同情。
鮑照的詩多為樂府詩。邊塞戰(zhàn)爭,征夫戍卒的生活,是他樂府詩內(nèi)容中一個重要的方面。
在《代出自薊北門行》里,他歌頌了邊塞將士們“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的英勇戰(zhàn)斗的精神,也寫出了“疾風沖塞起,沙礫自飄揚。馬毛縮如猬,角弓不可張”的邊塞戰(zhàn)場景色。
《擬行路難》18首是其代表作。其中有些詩抒發(fā)了他在南北分裂、世族當權、篡亂不已的黑暗時代有志難伸,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如第4首;《代貧賤愁苦行》寫貧賤之士“黯顏就人惜”的屈辱沈痛,有些詩表現(xiàn)了他在門閥制度壓抑下耿直、孤傲和倔強的性格,反映了他與黑暗現(xiàn)實的尖銳對立,如第6首《代放歌行》;有些詩直接反映了人民在戰(zhàn)亂中的痛苦生活,如第12首、第13首。
《代白頭吟》寫“人情賤恩舊,世議逐衰興。毫發(fā)一為瑕,丘山不可勝”的炎涼世態(tài),都是當時下層寒士受壓抑的痛苦心情的反映。
鮑照《蕪城賦》里的廣陵除此之外,鮑照的《代東武吟》、《代苦熱行》、《代出自荊北門行》等還反映了軍旅生活的艱辛,抒發(fā)了他的報國壯志。這類詩對唐代的邊塞詩頗有影響。
鮑照的詩多為五言和七言。其中七言詩變句句押韻為隔句押韻,奠定了后世七言古詩的基本形式。
鮑照的文、賦也很有影響,其中《蕪城賦》是六朝抒情小賦的代表作之一,最為傳誦。這篇賦的內(nèi)容是借廣陵昔盛今衰的對比映襯,抒發(fā)了作者的懷古之情和人生無常的感慨,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技巧都算得上是一篇杰作。
《登大雷岸與妹書》也很有文學價值,融情入景,駢散相間,最為后世所稱道。明代張溥輯有《鮑參軍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另外還有《四部叢刊》影印明毛扆校本《鮑氏集》等。近人黃節(jié)有《鮑參軍詩注》。
鮑照的詩歌明顯分成五言古體和樂府體二大類。五言古體大抵是紀述行旅及贈答酬唱之作,產(chǎn)生于某種特定的經(jīng)歷。
樂府體的情況與此不同。有些是按樂府題意寫作,有些是生活經(jīng)歷中的感觸,無論哪一種,都牽涉到有關人生和社會方面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
鮑照詩歌的特出成就在樂府體,這些詩用辭警醒,色澤濃郁,節(jié)奏奔放,顯示出感情的沖動、激蕩與緊張,極少有松弛平緩之筆,造成前所未有的、富于刺激性的總觀。
鮑照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量些七言詩的文人。
鮑照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但主要是詩歌。并以“文甚遒麗”的古樂府逐漸聞名于詩壇。
他現(xiàn)存的詩約有二百多首,其中樂府詩就占八十多首,而且他的優(yōu)秀詩篇大多數(shù)都是樂府詩。他繼承和發(fā)揚了漢魏樂府民歌的傳統(tǒng)精神,描寫了廣泛的社會生活,對受壓迫的人民表示了深刻的同情。
鮑照的詩多為樂府詩。邊塞戰(zhàn)爭,征夫戍卒的生活,是他樂府詩內(nèi)容中一個重要的方面。
在《代出自薊北門行》里,他歌頌了邊塞將士們“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的英勇戰(zhàn)斗的精神,也寫出了“疾風沖塞起,沙礫自飄揚。馬毛縮如猬,角弓不可張”的邊塞戰(zhàn)場景色。
《擬行路難》18首是其代表作。其中有些詩抒發(fā)了他在南北分裂、世族當權、篡亂不已的黑暗時代有志難伸,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如第4首;《代貧賤愁苦行》寫貧賤之士“黯顏就人惜”的屈辱沈痛,有些詩表現(xiàn)了他在門閥制度壓抑下耿直、孤傲和倔強的性格,反映了他與黑暗現(xiàn)實的尖銳對立,如第6首《代放歌行》;有些詩直接反映了人民在戰(zhàn)亂中的痛苦生活,如第12首、第13首。
《代白頭吟》寫“人情賤恩舊,世議逐衰興。毫發(fā)一為瑕,丘山不可勝”的炎涼世態(tài),都是當時下層寒士受壓抑的痛苦心情的反映。
鮑照《蕪城賦》里的廣陵除此之外,鮑照的《代東武吟》、《代苦熱行》、《代出自荊北門行》等還反映了軍旅生活的艱辛,抒發(fā)了他的報國壯志。這類詩對唐代的邊塞詩頗有影響。
鮑照的詩多為五言和七言。其中七言詩變句句押韻為隔句押韻,奠定了后世七言古詩的基本形式。
鮑照的文、賦也很有影響,其中《蕪城賦》是六朝抒情小賦的代表作之一,最為傳誦。這篇賦的內(nèi)容是借廣陵昔盛今衰的對比映襯,抒發(fā)了作者的懷古之情和人生無常的感慨,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技巧都算得上是一篇杰作。
《登大雷岸與妹書》也很有文學價值,融情入景,駢散相間,最為后世所稱道。明代張溥輯有《鮑參軍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另外還有《四部叢刊》影印明毛扆校本《鮑氏集》等。近人黃節(jié)有《鮑參軍詩注》。
鮑照的詩歌明顯分成五言古體和樂府體二大類。五言古體大抵是紀述行旅及贈答酬唱之作,產(chǎn)生于某種特定的經(jīng)歷。
樂府體的情況與此不同。有些是按樂府題意寫作,有些是生活經(jīng)歷中的感觸,無論哪一種,都牽涉到有關人生和社會方面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
鮑照詩歌的特出成就在樂府體,這些詩用辭警醒,色澤濃郁,節(jié)奏奔放,顯示出感情的沖動、激蕩與緊張,極少有松弛平緩之筆,造成前所未有的、富于刺激性的總觀。
鮑照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但主要是詩歌。
鮑照的詩多為樂府詩?!稊M行路難》18首是其代表作。
其中有些詩抒發(fā)了他在南北分裂、世族當權、篡亂不已的黑暗時代有志難伸,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如第4首;有些詩表現(xiàn)了他在門閥制度壓抑下耿直、孤傲和倔強的性格,反映了他與黑暗現(xiàn)實的尖銳對立,如第6首;有些詩直接反映了人民在戰(zhàn)亂中的痛苦生活,如第12首、第13首。除此之外,鮑照的《代東武吟》、《代苦熱行》、《代出自荊北門行》等還反映了軍旅生活的艱辛,抒發(fā)了他的報國壯志。
這類詩對唐代的邊塞詩頗有影響。鮑照的詩多為五言和七言。
其中七言詩變句句押韻為隔句押韻,奠定了后世七言古詩的基本形式。
在中華文化光輝燦爛的五千年歷程中,詩歌無疑是備具華彩的一章,尤其是唐詩,作為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完備形式,甚至成為整個詩歌史乃至中華文化的代表。
這一文明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從先秦詩歌的初步發(fā)展,到唐代詩歌的繁盛,期間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也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詩歌的發(fā)展。
那么,自有詩以來至唐詩之前,詩歌經(jīng)歷了怎樣的發(fā)展歷程呢?是怎樣的變化使詩歌逐漸展現(xiàn)出唐時的風貌? 一、詩歌形式的演變 (一)五言詩的出現(xiàn)與定型 作為先秦時期出現(xiàn)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代表了當時詩歌的藝術成就。從形式來看,《詩經(jīng)》的句式以四言為主,四句獨立成章,其間雜有二言至八言不等,這是當時詩歌的主要形式,與唐詩的五言、七言句式截然不同。
五言詩產(chǎn)生于漢代,兩漢樂府詩對中國古代詩歌樣式的嬗革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實現(xiàn)了由四言詩向雜言詩和五言詩的過渡。五言詩最早為當時民間流行的五言歌謠,如李延年為武帝演唱的“北方有佳人”六句歌詩,有五句為五言,成帝時長安流傳的歌謠《尹賞歌》《邪經(jīng)敗良田》都已經(jīng)是標準的五言詩。
西漢樂府廣泛搜集各地歌謠,其中肯定會有相當比例的五言詩,如《陌上?!贰ⅰ犊兹笘|南飛》等,雖為長篇,但全篇采用五言句式,可見在民歌中五言句的應用已趨成熟。這種五言歌謠雖已引起文人的注意,但當時文人創(chuàng)作的并不多,樂府詩歌中更多的是三言、五言、七言不等的雜言詩。
直到東漢,才開始有較多的文人創(chuàng)作五言詩,如班固、張衡、秦嘉等?,F(xiàn)存東漢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詩是班固的《詠史》。
秦嘉的《贈婦詩》三首,則是東漢文人五言抒情詩成熟的標志。而文人創(chuàng)作的《古詩十九首》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1),對后世文人如曹植、陸機、鮑照等的創(chuàng)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從西漢五言歌謠到樂府五言詩,再到文人五言詩,這是早期五言詩發(fā)展的基本軌跡。五言詩的大量創(chuàng)作并最終取代四言詩而基本定型則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文學的自覺時期,這種自覺表現(xiàn)在:一、作家主體自身的自覺;二、對五言、七言詩規(guī)律的把握。(2)這一時期,一方面文人主體意識覺醒,個人意識開始介入文學創(chuàng)作,另一方面,對五言詩、七言詩進行了大量自覺創(chuàng)作。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寫作五言詩的文人,他現(xiàn)存詩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詩(3).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鐘嶸《詩品》),他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成功地完成了由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轉變。其時的建安七子對五言詩的創(chuàng)作也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比較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對詩歌題材的開拓,這在后面將會講到。
作為文人創(chuàng)作,鄴下詩歌使五言詩第一次獲得了強烈的個性特征,形成了鮮明的個性風格?!靶侣暺鹩卩捴小保ㄌ啤けR照鄰《樂府雜詩序》),鄴下文人的五言詩創(chuàng)作,正在進行著漢詩走向近體詩的歷史大轉變。
在這之后,五言詩的創(chuàng)作明顯增多而漸趨成熟,如阮籍的《詠懷詩》八十二首,全為五言;陸機的《擬古詩》、左思的《詠史》、劉琨的《扶風歌》、郭璞的《游仙詩》等,“皆五言之警策者也”(鐘嶸《詩品序》)。陶淵明的田園詩,則自成風格,表現(xiàn)出極高的藝術成就。
到南朝,五言詩則真正取代四言詩,成為其后長達兩千年的獨立文學樣式。經(jīng)過南朝詩人的努力,特別是齊梁時期“永明體”的興起與發(fā)展,講究聲律與對偶,符合近體格律的律、絕形式,已經(jīng)產(chǎn)生并被普遍運用,出現(xiàn)了不少基本符合近體格律的作品,如謝朓的《離夜》“玉繩隱高樹,斜漢耿層臺。
離堂華竹盡,別幌清琴哀。翻潮尚知恨,客思渺難裁。
山川不可盡,況乃故人懷”。這首詩除個別地方不合格律,基本上已是律詩。
而這時的絕句,不僅已經(jīng)成熟,并且也已定名。徐陵編《玉臺新詠》,卷十基本選錄絕句,明確稱呼的就有《古絕句》四首,所選詩皆五言四句,其風格、意味已與近體絕句無大差異,如陶弘景《詔問山中向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詩歌發(fā)展到這時,雖然聲律方面還不夠成熟,但已可窺見唐詩風貌。
五言詩之所以取代四言詩并長期發(fā)展而興盛不衰的原因,鐘嶸《詩品序》說:“夫四言,文約意廣,取效《風》、《騷》,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習焉。
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會于流俗。豈不以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者耶!”(4)即是說四言形制短促,容量有限,不能充分表情達意。
而隨著時代發(fā)展,“文繁而意少”的四言詩不適合時代需求,而“居文詞之要”的五言詩則能夠滿足“指事造形,窮情寫物”的需要,故最終取而代之。對于這一問題,傅剛先生在其《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的緒論中曾有明確闡釋,他根據(jù)臺灣學者鄭靖時的“詩歌句型節(jié)奏說”及楊國樞先生的《中國舊詩每句字數(shù)及其快感價值之關系》一文,認為《詩經(jīng)》時代由于去古未遠,還因襲著原始勞動詩歌一反一復的兩拍子節(jié)奏,故詩的形式以四言為主,而漢魏及整個封建社會,五言詩、七言詩則因其體制最符合當時士庶人民傳情達意的需要被最終選擇。
(5)。
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史概述上古——口頭歌謠先秦——詩歌發(fā)展的兩大源頭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體制:“風、雅`、頌”三部分,“國風”現(xiàn)實主義的精華表現(xiàn)手法:賦(鋪陳敘述)、比(比喻)、興(起興)句式四言為主,語言雙聲疊韻中國浪漫主義的先河——楚辭在楚地歌謠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的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新詩體。
楚辭體的特點:1、帶有想象豐富、文辭華美、風格絢麗的浪漫主義色彩2、“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3、楚辭的語句參差,富有變化,篇幅一般比較長4、常用語氣助詞“兮”(句末:加強整體語氣,句中:表停頓)奠基人、最早影響最深遠的愛國詩人——屈原。代表作:《離騷》《九歌》《天問》《天問》漢代——漢樂府《上邪》《陌上?!贰犊兹笘|南飛》樂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樂演唱的機構樂府民歌內(nèi)容:繼承《詩經(jīng)》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上邪》《陌上?!贰?/p>
語言:樸素自然,活潑生動。句式:五言為主。
(漢末)文人五言詩《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古詩十九首》代表了漢代五言抒情詩的最高峰。魏晉南北朝——1、建安文學: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文學特征:建安風骨、漢魏風骨)2、正始文學:代表作家:阮籍、嵇康3、兩晉文學:西晉:左思東晉: 陶(陶淵明: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派)謝(謝靈運 :開創(chuàng)了山水詩派)4、南北朝時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發(fā)展)南朝民歌:文學特征:題材狹窄(愛情)、風格艷麗,喜用雙關代表作《西洲曲》北朝民歌:文學特征:題材廣泛、風格剛健、語言直率《木蘭辭》(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文人詩創(chuàng)作:代表詩人:鮑照、謝朓、庚信隋唐五代——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陳子昂建立高峻雄渾、剛健有力的新詩風。
《登幽州臺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橫絕”盛唐 詩仙:(李白)、詩圣(杜甫)山水田園詩派:王(王維)、孟(孟浩然)邊塞詩派: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 中唐 韓孟(韓愈、孟郊——詩歌的風格特征:奇崛險怪)元白(元稹、白居易——詩歌的風格特征:語言平易直白)李賀(人稱“詩鬼”——詩歌的風格特征: 詩境詭譎)晚唐 小李杜:李商隱、杜牧宋代——宋詩重理趣 江西詩派: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楊萬里(“誠齋體”)、蘇軾 南宋中興四大詩人:陸游、尤袤、范成大、楊萬里宋詞(婉約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蘇軾、辛棄疾)元代——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和白樸)清代——清詩(龔自珍)、清詞(納蘭性德)綜上所述,中國詩歌的發(fā)展史大致是:歌而詩,詩而詞,詞而曲。中國詩詞歌曲均源于民間,它們雖然各自盡經(jīng)歷了漫長的演變發(fā)展過程,各有其不同的表達方式,但其血脈相通,都是借客觀事物抒發(fā)主觀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