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2-11-12 20:06:01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的構(gòu)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jié)。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昂迸c“孤”是移情手法,表面寫“雨”寒“山”孤,實際是寫詩人內(nèi)心的凄涼與孤苦。后兩句用冰壺自比,表達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2、譯文是:朋友呵,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這兩句用的是借喻手法,用“冰心”“玉壺”來喻自己的心的純潔透明。因為詩人當時遭人誹謗,說他如何如何變了,不再是以前的王昌齡了,所以王昌齡在此詩中借冰壺自比,表達自己面對謠言毫不在意的開朗胸懷和不改變自己操守的堅定信念。
古詩歌分類 按音律分類 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
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詩題材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
古體詩的發(fā)展軌跡:《詩經(jīng)》→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①楚辭體: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chuàng)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
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②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朝廷設(shè)立的管理音樂機構(gòu),漢武帝時期大規(guī)模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后人統(tǒng)稱為漢樂府。
后來樂府成為了一種詩歌體裁。(1976年在秦始皇陵區(qū)出土了一件鈕鐘,上書錯金銘文:“樂府”,2000年在西安秦遺址出土“樂府承印”封泥一枚,進一步肯定了這一史實,而非始于漢武帝時期。)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shù)、句數(shù)、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guī)定。①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②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diào)固定),聯(lián)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lián)必須對仗)。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lián)八句,每句字數(shù)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lián)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chǔ)上加以鋪排延續(xù)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lián)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
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lián),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從上到下,分為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
(3)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diào)有定格,句有定數(shù),字有定聲。
字數(shù)不同可分為長調(diào)(91字以上)、中調(diào)(59~90字)、小令(58字以內(nèi))。詞有單調(diào)和雙調(diào)之分,雙調(diào)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shù)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diào)只有一段。
詞的一段叫一闋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闋、上闋、上片,第二段叫后闋、下闋、下片。(4)曲:又稱為詞余、樂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
特點:可以在字數(shù)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shù)(套曲)兩種。
套數(shù)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shù)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diào)。
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按內(nèi)容分類 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喻詩。
(1)懷古詩 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xiàn)實扭結(jié)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xiàn)實。
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個人遭遇,理想和現(xiàn)實的矛盾,年過半百,功業(yè)無成。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茍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xiàn)實。
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之感。
(2)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內(nèi)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等表現(xiàn)手法。
(3)山水田園詩 謝靈運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fā)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nóng)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yōu)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4)邊塞詩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zhàn)爭為題材的詩,發(fā)展到唐代,由于戰(zhàn)爭仍頻,統(tǒng)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于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fā)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5)行旅詩和閨怨詩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guān),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xiāng)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qū)懥b旅之思,或?qū)懰寄钣H友,或?qū)懻魅怂监l(xiāng),或?qū)戦|中懷人。
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或托物傳情,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6)送別詩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fā)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shù)載難以相見,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
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shè)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恒的主題。因各人的情況不同,故送別詩所寫的具體內(nèi)容及思想傾向往往有別。
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
王昌齡詩的內(nèi)容
唐代七絕詩最有代表性的詩人當推王昌齡和李白。正如明朝胡應(yīng)麟《詩藪·內(nèi)編》中所評:“七言絕,如太白、龍標,皆千秋絕技?!饼垬思赐醪g,因其曾被貶為龍標尉而得名。與李白相比,王昌齡對七絕著力更大,把七絕作為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要體式。他的七絕詩,題材非常廣泛。從軍、出塞、閨愁、宮怨、贈別等內(nèi)容,王昌齡皆以七絕為表現(xiàn)形式。尤其是他的宮怨詩與閨怨詩,代人抒情,構(gòu)思新奇,意境闊遠,含蓄婉轉(zhuǎn),細膩傳神,充分體現(xiàn)出詩人的陰柔之美。王昌齡在七絕詩創(chuàng)作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格,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故被尊為“七絕圣手”。
1. 描寫從軍、邊塞生活
《從軍行》、《出塞》是王昌齡以七絕形式反映從軍、邊塞生活的代表作品?!稄能娦小访鑼懥藨?zhàn)爭勝利帶來的喜悅;《出塞》寫出秦漢以來邊塞戰(zhàn)爭從不間斷、守邊將士得不到朝廷的關(guān)心、士兵一去不返的事實, 表達詩人的愿望: 國家有勇武的戰(zhàn)士守衛(wèi)邊境, 使胡人不敢輕易進侵, 百姓便能和平地生活。
2. 描寫宮中婦女遭遇與心境
王昌齡還有一些描寫宮女遭遇與心境的詩歌, 如《西宮春怨》、《西宮秋怨》、《春宮曲》、《殿前曲》、《長信秋詞》等宮詞, 以凄惋的筆調(diào), 反映了那些剝削了幸福與青春的宮女的哀愁與幽恨, 深刻地揭露了統(tǒng)治者的殘暴罪行。此外, 王昌齡還有一些描寫婦女生活的詩歌也很細膩生動。如《浣紗女》、《閨怨》、《采蓮曲》等, 塑造一系列少女少婦的形象, 或柔情脈脈, 或純潔可愛, 或天真爛漫, 十分細膩生動。
3、贈別詩
王昌齡的送別詩,不論是在審美情趣、藝術(shù)手法還是整體風格上,都有風神獨具的一面。他的送別詩在情境創(chuàng)設(shè)上,但緊緊圍繞“情”“景”這兩個主題,要么融情入景要么以景寫情,都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王昌齡的送別詩,風格黯然卻不低沉,哀婉卻不低調(diào),憂郁中暗含激情。
王昌齡詩的藝術(shù)特色
1. 融情入景
王昌齡詩歌善於借景抒情, 融情入景, 如《芙蓉樓送辛漸》一詩:「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故锥鋵懢埃?隱含凄愴的別離之情, 后二句一反送別詩著重抒發(fā)離愁別緒的風格, 詩人托付朋友帶口訊給惦念自己的故舊, 表達自己光明磊落如玉壺之冰的志節(jié)。全詩含蓄委婉, 立意新穎, 反映了王昌齡詩作借景抒情的特色。
2. 心理刻畫細致
王昌齡也善於刻畫人物的心理, 如《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箤懮賸D初「不知愁」, 后登樓見柳色, 勾起思君之情, 繼而生悔, 展現(xiàn)了少婦曲折的心理變化。
3. 擅長七絕
王昌齡詩歌, 內(nèi)涵豐富, 語言流麗, 迫節(jié)爽朗、悠揚, 格調(diào)天然。其五古、五律、五絕皆有佳作, 成就最高的是七絕, 詩壇稱之為「七絕圣手」, 他的七絕與李白齊名。明人胡應(yīng)麟說王、李絕句「大概李寫景入神, 王言情造極」。
詩歌形式五古之嚴王昌齡的五古,基本上都寫得嚴正肅然,高古勁健,頗有風骨。
在他有生之時,就正是以這樣的詩歌風格馳譽于盛唐詩壇。王昌齡的五言古詩中也卻不難看出:特點鮮明、風格多樣,呈現(xiàn)出不同的美學風貌:其一,勁健奔放,雄渾豪邁。
其二,清麗幽秀,超逸曠放。胡應(yīng)麟《詩藪》曾將唐初至盛唐的五古發(fā)展劃分為兩大流派,即所謂“古雅之源”和“清澹之派”,并把王昌齡等歸入前者。
其三,悲愴慘惻,深沉蒼郁。雄渾豪邁的圖景漸次而為清幽超逸以致沉郁蒼涼的畫面所代替,這與王昌齡的人生經(jīng)歷、身世遭際是密切相連的。
而這深沉悲愴的風格特點也正突出體現(xiàn)于詩人所描寫的目睹邊幕的蒼涼、黑暗和仕途的蹭蹬、坎坷的詩歌之中。其四,清新活潑,自然明朗。
難能可貴的是,王昌齡雖所謂“謗議沸騰,兩竄遐荒”,因而抑郁憂傷。但是,詩人也并未時時陷于痛苦,永遠沉于郁悶,而是不時脫略事務(wù)、擺落蒼涼,從而也創(chuàng)作出一些頗具清新自然、活潑爽朗風格的五古詩篇。
七絕于美初唐七絕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齡七十四首,幾乎占了六分之一。王昌齡在盛唐詩人中年輩較長,寫作七絕時間也早,是唐朝詩人中較早大量寫作七絕并獲得優(yōu)異成就的“七絕圣手”,獨以七絕成為名家。
七絕因為他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漸地成為唐代流行的體裁,因此在七絕方面他與李白齊名。中唐、晚唐七絕數(shù)量之多,僅僅次于五律。
吳喬《圍爐詩話》卷二指出:“王昌齡七絕,如八股之王濟之也。起承轉(zhuǎn)合之法,自此而定,是為唐體,后人無不宗之?!?/p>
由此可見,七絕至王昌齡而體制大定,表現(xiàn)手法完全成熟,給后人以很大影響。詩歌內(nèi)容題材綜述王昌齡的七言絕句在內(nèi)容上可分三類,這三類都自有特色。
而其中以邊塞詩第一、閨怨詩第二。第一類是沿用樂府舊題的邊塞詩。
盛唐邊塞詩人歷來以高適、岑參為首。兩人又都擅長歌行長篇,高作昂揚奮激,岑作瑰麗雄奇。
王昌齡卻另辟蹊徑,以短小的絕句形式,抒寫征人的種種情思,既有“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七首》之四)的壯志和“已報生擒吐谷渾”(《從軍行七首》之五)的勝利喜悅,也有沙漠風前、長城月下懷念親人的離愁,都寫得含蓄深沉、情景交融,配以格調(diào)的舒緩自然、音節(jié)的宛轉(zhuǎn)瀏亮,成為傳唱不衰的名作。第二類是抒寫宮女思婦怨情的閨怨詩和宮詞。
王昌齡在《宮詞》、《閨怨》諸作中從另一方面表現(xiàn)了他刻畫封建制度下婦女內(nèi)心情感的高度藝術(shù)才能。從外表上看,宮廷生活是那么靜謐迷人:“西宮夜靜百花香”(《西宮春怨》)、“芙蓉不及美人妝”(《西宮秋怨》),但在綺麗的情景中,詩人卻細膩入微地摹寫了她們深刻的內(nèi)心痛苦,她們對幸福的憧憬,她們的失望,在失望之中仍交織著希望的復雜心理。
這些作品文筆之龍麗,語言之凝煉,情韻之深刻,都使后來作者難于爭勝。第三類是送別詩。
王昌齡的一生交游很廣,和許多文人、官吏、隱士和僧道都有來往,特別是在他兩次遭貶、長年謫居的情況下,他多么需要親友的慰藉和友情的溫暖。他也把自己忠貞深沉的友情,獻給了那些正直的知心朋友。
他一生寫了四十多首送別詩,不落窠臼,不同凡響,他的送別詩,在表現(xiàn)手法上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一、用不同的藝術(shù)構(gòu)思,表現(xiàn)誠摯而深厚的友情。二、打破送別詩常規(guī),不重在寫當前的離別,卻著意在寫別后的情景。
三、不寫傷離,而以慰別為“主意”四、無恭維、無應(yīng)酬,以抒情、寫人見長。邊塞稱世王昌齡是著名的邊塞詩人,并在后代以邊塞詩稱世。
而王昌齡邊塞詩的藝術(shù)特色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方面:其一,王昌齡善于采用心理描寫,表現(xiàn)細膩多變的感情。王昌齡在詩中較早地抒寫征夫心靈的一位詩人,為宋詞對人物心理進行細膩刻劃打下了基礎(chǔ)。
他或通過瞬間征夫的心理變化,描寫他們跳動的心曲;或通過營中的歌舞聲,對征夫的內(nèi)心痛苦進行抒寫;或者借助邊關(guān)的特有的生活場景,寫征夫內(nèi)心的憂愁;或者借戰(zhàn)爭,寫守邊將士捍衛(wèi)國家尊嚴的英雄氣概??梢哉f感情的抒發(fā)非常細膩、真實。
其二,王昌齡詩情景妙合,意與境渾。王昌齡去過邊塞,真正看到了邊塞的大漠、雄關(guān)、孤城、長云、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邊塞詩中,組成了一幅非常壯美的自然景物的群體圖。
這些意象的上面附著了邊塞將士的情與意,是特定環(huán)境中的特定物,即自然的物與將士的情兩相交觸,詩人還借助化無形為有形的藝術(shù)手法,構(gòu)成了王昌齡邊塞詩的情景妙合,意與境渾的藝術(shù)境界。他創(chuàng)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
其一,選擇某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注入強烈的主觀情感,促使景與情水乳交融,真善美高度統(tǒng)一。其二,既采用賦體,描寫實景,又巧用直中含曲的方式,求得含蘊無窮的言外之意。
其三,以苦心與孤詣,展開形象思維的翅膀,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使意境十分深蔚。其三,王昌齡詩內(nèi)容簡潔、明快、含蓄,具有很高的語言藝術(shù)成就。
王昌齡的邊塞詩,非常講究語言的精煉,真正做到了言均意足,意蘊無窮?;蚝啙?、或明快、或含蓄,讓讀者回味無窮。
另外,王昌齡在藝術(shù)上精益求精,對每一句都精心地。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軍行】(xing)(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guān)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從軍行】(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guān)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從軍行】(其三)
關(guān)城榆葉早疏黃,日暮云沙古戰(zhàn)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軍行】(其五)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從軍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從軍行】(其七)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塞上曲】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guān)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塞下曲】(其一)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guān)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塞下曲】(其二)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zhàn),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芙蓉樓送辛漸】 (其一)
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p>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 (其二)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閨怨】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春宮曲】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長信秋詞五首】(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答武陵太守】
仗劍行千里,微軀敢一言。
曾為大梁客,不負信陵恩。
【送郭司倉】
映門淮水綠 留騎主人心
明月隨良掾 春潮夜夜深
【秋興】
日暮西北堂, 涼風洗修木。
著書在南窗, 門館常肅肅。
苔草延古意, 視聽轉(zhuǎn)幽獨。
或問余所營, 刈黍就寒谷。
【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 越水將引掉。
山為兩鄉(xiāng)別, 月帶千里貌。
羈譴同繒綸, 僻幽聞虎豹。
桂林寒色在, 苦節(jié)知所效。
【送柴侍御】
沅水通流接武岡, 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殷璠《河岳英靈集》把他舉為體現(xiàn)“風骨”的代表,譽其詩為“中興高作”,選入的數(shù)量也為全集之冠。這些都可見他在詩壇上的地位。王昌齡的詩以三類題材居多,即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
《全唐詩》對昌齡詩的評價是“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絕詩尤為出色,甚至可與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絕圣手”的名號。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邊塞詩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对娊?jīng)》中的邊塞詩作品就相當豐富了(如《小雅出車》《六月》等)。唐朝的邊塞詩發(fā)展到了頂峰,僅就其數(shù)量就有近2000首,達到了各代邊塞詩數(shù)量的總和。以高適、岑參與王昌齡為主的邊塞詩派,是浪漫主義中的一個重要流派。他們的邊塞之作,表現(xiàn)了馳騁沙場、建立功勛的英雄壯志,抒發(fā)了慷慨從戎、抗敵御侮的愛國思想,還描寫了西北邊強奇異壯麗的景色。同時也反映了征夫思婦的幽怨和戰(zhàn)士的艱苦,各民族之間、將軍和士卒之間的矛盾。邊塞詩反映了這個時代中有關(guān)戰(zhàn)爭各方面的現(xiàn)實,產(chǎn)生了許多優(yōu)秀杰出的詩篇。
王昌齡的邊塞詩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另外還深深蘊含了詩人對下層人民的人文關(guān)懷,體現(xiàn)了詩人擴大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王昌齡在寫作方式上擅長以景喻情,情景交融。這本是邊塞詩所最常用的結(jié)構(gòu),但是詩人運用最簡練的技巧,于這情境之外又擴大出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在最平實無華的主題之中凝練出貫穿于時間與空間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