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xùn)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2-10-23 17:54:01
《池上》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精編創(chuàng)作基調(diào)為閑情偶寄,該作品文字洗煉,內(nèi)容通俗淡雅,是經(jīng)典佳作 池塘中一個個大蓮蓬,新鮮清香,多么誘人??!一個小孩兒偷偷地?fù)沃〈フ藥讉€又趕緊劃了回來。
他還不懂得隱藏自己偷摘蓮蓬的蹤跡,自以為誰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駛過,水面原來平輔著的密密的綠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顯的水線,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這首詩好比一組鏡頭,攝下一個小孩兒偷采白蓮的情景。
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jìn)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xì)致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原文: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釋義: ①撐(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進(jìn)。
②蓮:詩中指白荷花結(jié)的蓮蓬。③解:明白,懂得。
④蹤跡:行動所留下的痕跡。⑤浮萍:一種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譯文:一個小孩撐著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蓮回來。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寓意:這是一首描寫兒童生活的詩。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fēng)格將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蓯?、可親。
整首詩如同大白話,但極富韻味,令人讀后忍俊不禁、啞然失笑。詩人在詩中敘述一個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準(zhǔn)確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間的心情,勾畫出一幅采蓮圖。
作者簡介: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
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后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被當(dāng)代人稱為“詩魔”,“詩王”等稱號。
《池上》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前兩句是“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p>
后兩句意思是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原文《池上》白居易[ 唐 ]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古詩注釋1.小娃的意思是:男孩兒或女孩兒。
艇:船。2.白蓮的意思是:白色的蓮花。
3.蹤跡的意思是:指被小艇劃開的浮萍。4.浮萍的意思是:水生植物,橢圓形葉子浮在水面,葉下面有須根,夏季開白花。
《池上》的譯文是:一個小孩撐著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蓮回來。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池上》的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
蓬頭:就是光著頭,沒有戴斗笠、帽子之類。
小兒垂釣 蓬頭稚子學(xué)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yīng)人。
【詩文解釋】 一個蓬頭小孩學(xué)著大人釣魚,側(cè)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叢中。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連忙遠(yuǎn)遠(yuǎn)地招了招手,害怕驚動了魚不敢大聲答話。
一個小孩撐著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蓮回來。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池上》 池 上 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①藏蹤跡,浮萍②一道開。
【注釋】①解:知道。②浮萍:池塘里的水草。
【譯文】一個小孩撐著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蓮回來。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助讀】這首詩寫出了小孩的貪玩。
一、關(guān)于讀音“回”字的現(xiàn)代讀音為huí,這首詩里的回讀“huái”,通“徊”,返回的意思。
二、《池上》唐 白居易裊裊涼風(fēng)動,凄凄寒露零。蘭衰花始白,荷破葉猶青。
獨立棲沙鶴,雙飛照水螢。若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注釋】①撐(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進(jìn)。②蓮:詩中指白荷花結(jié)的蓮蓬。
③解:明白,懂得。蹤跡:行動所留下的痕跡。
三、賞析《池上》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創(chuàng)作基調(diào)為閑情偶寄,該作品文字洗煉,內(nèi)容通俗淡雅,是經(jīng)典佳作之一。這首詩好比一組鏡頭,攝下一個小孩兒偷采白蓮的情景。
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jìn)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xì)致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作者介紹: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
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dǎo)新樂府運(yùn)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xué)士、左贊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破陣子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此詞通過清明時節(jié)的一個生活片斷,反映出少女身上顯示的青春活力,充滿著一種歡樂的氣氛。
全詞純用白描,筆調(diào)活潑,風(fēng)格樸實,形象生動,展示了少女的純潔心靈。二十四節(jié)氣,春分連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戀的時節(jié)。
春已中分,新燕將至,此時恰值社日也將到來,古人稱燕子為社燕,以為它常是春社來,秋社去。詞人所說的新社,指的即是春社了。
那時每年有春秋兩個社日,而尤重春社,鄰里聚會,酒食分餐,賽會歡騰,極一時一地之盛。閨中少女,也“放”了“假”,正所謂“問知社日停針線”,連女紅也是可以放下的,呼姊喚妹,門外游玩。
詞篇開頭一句,其精神全于此。按民族“花歷”,又有二十四番花信風(fēng),自小寒至谷雨,每五日為一花信,每節(jié)應(yīng)三信有三芳開放;按春分節(jié)的三信,正是海棠花、梨花、木蘭花。
梨花落后,清明望。詞人寫時序風(fēng)物,一絲不茍。
當(dāng)此季節(jié),氣息芳潤,池畔苔生鮮翠,林叢鸝囀清音。春光已是苒苒而近晚了,神情更言外。
清明的花信三番又應(yīng)何處?那就是桐花、麥花與柳花。所以詞人接著寫的就是“日長飛絮輕”。
古有詩云:“落盡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可以合看。文學(xué)評論家于此必曰:寫景;狀物!而不知時序推遷,觸人思緒也。
當(dāng)此良辰佳節(jié)之際,則有二少女,出現(xiàn)于詞人筆下:采桑的路上,她們正好遇著;一見面,西鄰女就問東鄰女:“你怎么今天這么高興?夜里做了什么好夢了吧!快說來聽聽!”東鄰笑道:“莫胡說!人家剛才和她們斗草來著,得了彩頭呢!”“笑從雙臉生”五字,再難另找一句更好的寫少女笑吟吟的句子來替換。何謂雙臉?蓋臉本從眼際得義,而非后人混指“嘴巴”也。
故此詞,美情景,其用筆明麗清婉,秀潤無倫,而別無奇特可尋之跡;迨至末句,收足全篇,神理盡出,天時人事,物態(tài)心情,全歸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