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啦 詩詞學習 > 詩詞大全

中小學生古詩詞鑒賞

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2-11-05 20:24:02

1.小學生古詩賞析十首賞析要短50到100,易懂古詩要短br

長相思 李白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李白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筆力,寫得豪邁奔放,但他也有一些詩篇能在豪放飄逸的同時兼有含蓄的思致。象這首《長相思》,大約是他離開長安后于沉思中回憶過往情緒之作,就顯然屬于這樣的作品。

“長相思”本漢代詩中語(如《古詩》:“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六朝詩人多以名篇(如陳后主、徐陵、江總等均有作),并以“長相思”發(fā)端,屬樂府《雜曲歌辭》。

現(xiàn)存歌辭多寫思婦之怨。李白此詩即擬其格而別有寄寓。

詩大致可分兩段。一段從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寫詩中人“在長安”的相思苦情。

詩中描繪的是一個孤棲幽獨者的形象。他(或她)居處非不華貴——這從“金井闌”可以窺見,但內(nèi)心卻感到寂寞和空虛。

作者是通過環(huán)境氣氛層層渲染的手法,來表現(xiàn)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寫所聞——階下紡織娘凄切地鳴叫。

蟲鳴則歲時將晚,孤棲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寫肌膚所感,正是“霜送曉寒侵被”時候,他更不能成眠了。

“微霜凄凄”當是通過逼人寒氣感覺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

眼前是“羅帳燈昏”,益增愁思。一個“孤”字不僅寫燈,也是人物心理寫照,從而引起一番思念。

“思欲絕”(猶言想煞人)可見其情之苦。于是進而寫卷帷所見,那是一輪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詩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發(fā)出了無可奈何的一聲長嘆。

這就逼出詩中關鍵的一語:“美人如花隔云端。”“長相思”的題意到此方才具體表明。

這個為詩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卻到底很遠,遠隔云端。與月兒一樣,可望而不可即。

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長嘆”了。值得注意的是,這句是詩中唯一的單句(獨立句),給讀者的印象也就特別突出,可見這一形象正是詩人要強調(diào)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緊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寫一場夢游式的追求。這頗類屈原《離騷》中那“求女”的一幕。

在詩人浪漫的幻想中,詩中人夢魂飛揚,要去尋找他所思念的人兒。然而“天長地遠”,上有幽遠難極的高天,下有波瀾動蕩的淥水,還有重重關山,盡管追求不已,還是“兩處茫茫皆不見”。

這里,詩人的想象誠然奇妙飛動,而詩句的音情也配合極好。“青冥”與“高天”本是一回事,寫“波瀾”似亦不必兼用“淥水”,寫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頗有犯復之嫌。

然而,如徑作“上有高天,下有波瀾”(歌行中可雜用短句),卻大為減色,怎么讀也不夠味。而原來帶“之”字、有重復的詩句卻顯得音調(diào)曼長好聽,且能形成詠嘆的語感,正《詩大序》所謂“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長聲調(diào)歌唱),能傳達無限感慨。

這種句式,為李白特別樂用,它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等等,句中“之難”、“之日”、“之水”從文意看不必有,而從音情上看斷不可無,而音情于詩是至關緊要的。再看下兩句,從語意看,詞序似應作:天長路遠關山難(度),夢魂不到(所以)魂飛苦。

寫作“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不僅是為趁韻,且運用連珠格形式,通過綿延不斷之聲音以狀關山迢遞之愁情,可謂辭清意婉,十分動人。由于這個追求是沒有結果的,于是詩以沉重的一嘆作結:“長相思,摧心肝!”“長相思”三字回應篇首,而“摧心肝”則是“思欲絕”在情緒上進一步的發(fā)展。

結句短促有力,給人以執(zhí)著之感,詩情雖則悲慟,但絕無萎靡之態(tài)。此詩形式勻稱,“美人如花隔云端”這個獨立句把全詩分為篇幅均衡的兩部分。

前面由兩個三言句發(fā)端,四個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個七言句敘寫,兩個三言句作結。全詩從“長相思”展開抒情,又于“長相思”一語收攏。

在形式上頗具對稱整飭之美,韻律感極強,大有助于抒情。詩中反復抒寫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這種相思苦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實際生活的寫照,而顯有托興意味。

何況我國古典詩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傳統(tǒng),如《楚辭》“恐美人之遲暮”。而“長安”這個特定地點更暗示這里是一種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詩的意旨在抒寫詩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苦悶。

就此而言,此詩詩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隱然不露,具備一種蘊藉的風度。所以王夫之贊此詩道:“題中偏不欲顯,象外偏令有余,一以為風度,一以為淋漓,烏乎,觀止矣。

”(《唐詩評選》) 古詩詞賞析----李白:長相思·其一 《長相思·其一》 作者:李白 長相思,在長安。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注解】: 1、絡緯:又名莎雞,俗稱紡織娘。2、金井闌:精美的井闌。

3、簟色寒:指竹席的涼意?!卷嵶g】: 長相思呵長相思,。

2.小學生古詩詞賞析

望廬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注釋]

1.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qū)。

2.香爐:即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因形似香爐且山上經(jīng)?;\罩著云煙而得名。

3.掛前川:掛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傳說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

[簡析]

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跋銧t”是指廬山的香爐峰。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于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斑b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皰烨按ā?是說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皰臁弊只瘎訛殪o,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致地描寫瀑布?!帮w流”表現(xiàn)瀑布凌空而出,噴涌飛瀉?!爸毕隆奔葘懗鰩r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叭С摺睒O力夸張,寫山的高峻。

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于是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說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夸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贊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范例。

山上云霧繚繞,太陽照耀下的廬山香爐峰好似冒著紫色的云煙,遠處的瀑布從上飛流而下,水花四濺,猶如天上的銀河從天上落下來。

3.求 中小學生必背的古詩詞以及賞析

江南

敕勒歌

詠鵝

詠柳

涼州詞

登鸛雀樓

春曉

涼州詞

出塞

芙蓉樓送辛漸

鹿柴

送元二使安西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靜夜思

古朗月行(節(jié)選)

望廬山瀑布

贈汪倫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早發(fā)白帝城

望天門山

別董大

絕句

春夜喜雨

絕句

江畔獨步尋花

游子吟

江雪

尋隱者不遇

楓橋夜泊

漁歌子

塞下曲

望洞庭

浪淘沙

賦得古原草送別

池上

憶江南

憫農(nóng)(一)

憫農(nóng)(二)

山行

清明

江南春

樂游原

小兒垂釣

江上漁者

元日

泊船瓜洲

書湖陰先生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飲湖上初晴后雨

惠崇《春江曉景》

題西林壁

夏日絕句

示兒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四時田園雜興(之一)

四時田園雜興(之二)

小池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春日

題臨安邸

游園不值

鄉(xiāng)村四月

村居

墨梅

石灰吟

竹石

所見

己亥雜詩 這些全是中小學生必背的古詩詞

4.小學生古詩賞析

長相思 李白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李白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筆力,寫得豪邁奔放,但他也有一些詩篇能在豪放飄逸的同時兼有含蓄的思致。象這首《長相思》,大約是他離開長安后于沉思中回憶過往情緒之作,就顯然屬于這樣的作品。

“長相思”本漢代詩中語(如《古詩》:“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六朝詩人多以名篇(如陳后主、徐陵、江總等均有作),并以“長相思”發(fā)端,屬樂府《雜曲歌辭》。

現(xiàn)存歌辭多寫思婦之怨。李白此詩即擬其格而別有寄寓。

詩大致可分兩段。一段從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寫詩中人“在長安”的相思苦情。

詩中描繪的是一個孤棲幽獨者的形象。他(或她)居處非不華貴——這從“金井闌”可以窺見,但內(nèi)心卻感到寂寞和空虛。

作者是通過環(huán)境氣氛層層渲染的手法,來表現(xiàn)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寫所聞——階下紡織娘凄切地鳴叫。

蟲鳴則歲時將晚,孤棲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寫肌膚所感,正是“霜送曉寒侵被”時候,他更不能成眠了。

“微霜凄凄”當是通過逼人寒氣感覺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

眼前是“羅帳燈昏”,益增愁思。一個“孤”字不僅寫燈,也是人物心理寫照,從而引起一番思念。

“思欲絕”(猶言想煞人)可見其情之苦。于是進而寫卷帷所見,那是一輪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詩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發(fā)出了無可奈何的一聲長嘆。

這就逼出詩中關鍵的一語:“美人如花隔云端?!薄伴L相思”的題意到此方才具體表明。

這個為詩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卻到底很遠,遠隔云端。與月兒一樣,可望而不可即。

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長嘆”了。值得注意的是,這句是詩中唯一的單句(獨立句),給讀者的印象也就特別突出,可見這一形象正是詩人要強調(diào)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緊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寫一場夢游式的追求。這頗類屈原《離騷》中那“求女”的一幕。

在詩人浪漫的幻想中,詩中人夢魂飛揚,要去尋找他所思念的人兒。然而“天長地遠”,上有幽遠難極的高天,下有波瀾動蕩的淥水,還有重重關山,盡管追求不已,還是“兩處茫茫皆不見”。

這里,詩人的想象誠然奇妙飛動,而詩句的音情也配合極好?!扒嘹ぁ迸c“高天”本是一回事,寫“波瀾”似亦不必兼用“淥水”,寫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頗有犯復之嫌。

然而,如徑作“上有高天,下有波瀾”(歌行中可雜用短句),卻大為減色,怎么讀也不夠味。而原來帶“之”字、有重復的詩句卻顯得音調(diào)曼長好聽,且能形成詠嘆的語感,正《詩大序》所謂“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長聲調(diào)歌唱),能傳達無限感慨。

這種句式,為李白特別樂用,它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等等,句中“之難”、“之日”、“之水”從文意看不必有,而從音情上看斷不可無,而音情于詩是至關緊要的。再看下兩句,從語意看,詞序似應作:天長路遠關山難(度),夢魂不到(所以)魂飛苦。

寫作“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不僅是為趁韻,且運用連珠格形式,通過綿延不斷之聲音以狀關山迢遞之愁情,可謂辭清意婉,十分動人。由于這個追求是沒有結果的,于是詩以沉重的一嘆作結:“長相思,摧心肝!”“長相思”三字回應篇首,而“摧心肝”則是“思欲絕”在情緒上進一步的發(fā)展。

結句短促有力,給人以執(zhí)著之感,詩情雖則悲慟,但絕無萎靡之態(tài)。此詩形式勻稱,“美人如花隔云端”這個獨立句把全詩分為篇幅均衡的兩部分。

前面由兩個三言句發(fā)端,四個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個七言句敘寫,兩個三言句作結。全詩從“長相思”展開抒情,又于“長相思”一語收攏。

在形式上頗具對稱整飭之美,韻律感極強,大有助于抒情。詩中反復抒寫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這種相思苦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實際生活的寫照,而顯有托興意味。

何況我國古典詩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傳統(tǒng),如《楚辭》“恐美人之遲暮”。而“長安”這個特定地點更暗示這里是一種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詩的意旨在抒寫詩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苦悶。

就此而言,此詩詩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隱然不露,具備一種蘊藉的風度。所以王夫之贊此詩道:“題中偏不欲顯,象外偏令有余,一以為風度,一以為淋漓,烏乎,觀止矣?!?/p>

(《唐詩評選》) 古詩詞賞析----李白:長相思·其一 《長相思·其一》 作者:李白 長相思,在長安。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注解】: 1、絡緯:又名莎雞,俗稱紡織娘。2、金井闌:精美的井闌。

3、簟色寒:指竹席的涼意。【韻譯】: 長相思呵長相思,我們相。

5.小學生詩文賞析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射。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詩文解釋】

老朋友在西面的黃鶴樓與我辭別,

在三月份煙霧迷

漫、

繁花似錦的春天去揚州。

孤船的帆影漸漸遠去消失在碧空的

盡頭,只看見長江浩浩蕩蕩地向天邊流去。

【詩文賞析】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

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里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般美好。比李白

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jīng)詩名滿天下。詩人送友人遠行,對

老朋友要去繁華的揚州充滿了羨慕,

詩中洋溢著歡快的情緒。

人在江邊極目遠送,可見兩人友情的深厚。全詩自然清麗、境界

開闊、形象傳神

6.小學生詩文賞析

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射。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驹娢慕忉尅坷吓笥言谖髅娴狞S鶴樓與我辭別,在三月份煙霧迷漫、繁花似錦的春天去揚州。

孤船的帆影漸漸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長江浩浩蕩蕩地向天邊流去?!驹娢馁p析】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里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jīng)詩名滿天下。詩人送友人遠行,對老朋友要去繁華的揚州充滿了羨慕,詩中洋溢著歡快的情緒。

詩人在江邊極目遠送,可見兩人友情的深厚。全詩自然清麗、境界開闊、形象傳神。

7.如何教小學生賞析古詩

在詩歌教學中,很容易出現(xiàn)的課堂現(xiàn)象就是師生糾纏于字里行間的意思,為了一個詞語、一句話的解釋,討論不休,導致全詩意境的支離破碎。引導小學生進行詩歌鑒賞,要注意意境的導入與營造,淡化對詩歌本身的解釋,從詩境入手,抓住重要的意象,整體感悟。一首優(yōu)秀的詩歌,給讀者提供的是個多層次的結構:在確定的框架外,還有許多不確定的點;在有形的內(nèi)容之外,還有許多無形的暗示。在鑒賞過程中,讀者僅僅知覺有形的內(nèi)容和確定的框架是不夠的,還需要通過想象,對無形的暗示予以發(fā)掘??梢园褜徝缹ο蟮哪承┨卣髋c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從而對頭腦中浮現(xiàn)的審美意象有所改造,使之變得更加豐滿,更為親切。

要鑒賞詩歌,理解詩意,走近詩人,從感性經(jīng)驗上升到理性經(jīng)驗,教師勢必要引導學生鑒賞、評點詩歌的語言??梢赃@樣說,詩人所用的每一個詞都是有深意的,詞語之于詩歌的重要性,就決定了詩歌語言的凝練、柔軟、多義、情感、心靈化,并且富有彈性。詞語自身有很多特性,從哪些方面入手呢?我們可以提醒學生對詞義輕重、使用范圍、使用對象、語體色彩、文化色彩、感情色彩進行辨析與區(qū)分。除此,我們要重點關注的是一些詞匯的超常搭配,即那些比較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包括詞性活用、大詞小用,小詞大用,以及詞語的擺放位置。在詩歌中,我們常常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的詞性變異:“春風又綠江南岸”,“啊,紅了荔枝,黃了菠蘿,綠了檳榔/啊,熟了生活,甜了感情,美了愿望”,詩人把形容詞“紅”“黃”“綠” “熟”“甜”“美”活用為動詞,再把這些詞置于句首,這不僅渲染出一個斑斕的、多彩的、豐收的季節(jié),而且寫出了自然的變化帶來的人心的變化,大自然的豐富多彩和詩人喜悅美好的情緒皆躍然紙上。如果漠視詞語的超常搭配,我們就可能無法理解詩歌的主旨。

詩歌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在發(fā)展學生鑒賞能力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我們在進行詩歌鑒賞時,要把一些與本能和行動緊密聯(lián)系的感官反應,經(jīng)過藝術符號的轉(zhuǎn)化,從實用中解放出來,它們作為想象的材料。有了這些材料,有了鑒賞對象的制約,讀者的想象也不至于無邊無際,而是一種有所依傍的想象,讀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參與產(chǎn)生新的信息。

對于詩歌鑒賞而言,特別是針對小學生的詩歌鑒賞,筆者認為,教師首先要有這樣一個意識:教師和學生都是讀者,所不同的是,教師往往先于學生讀到這首詩。明確了這樣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就不會是滿堂灌或教師一人的獨角戲。詩歌是一種美,而美的傳遞方式應該是一種熏染而不是一種解析。因此,教師的作用應該是釋放自己的詩情去召喚學生的詩情。那么,教師的詩情從何而來?教師就要動用詩歌鑒賞方面的知識多讀好詩,詩歌常讀常新,唯有教師把詩內(nèi)化為自己的生命感悟,才能更有效地引導學生,打動學生。

溫馨提示:
本文【中小學生古詩詞鑒賞】由作者教培參考提供。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培訓啦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若存在侵權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管理員或作者進行刪除。
我們采用的作品包括內(nèi)容和圖片部分來源于網(wǎng)絡用戶投稿,我們不確定投稿用戶享有完全著作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權利,請聯(lián)系我站將及時刪除。
內(nèi)容侵權、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Copyright @ 2025 培訓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