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xùn)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2-10-13 07:24:02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現(xiàn)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3.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 5.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6.子路問「強」。
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7.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 8.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唐詩賞析:
/shici/tangshi/index2.htm
宋詞賞析:
/shici/songci/index2.htm
推薦你下載《中華詩詞》、《中華古詩文》
/poemslite.htm
/list.php?id=37749
《中華古詩文》豪華版主要面向大眾用戶,軟件內(nèi)收錄了一個龐大的中文書庫供您使用,目前作品主要分四大部分:“中華詩詞”、“中華散文”、“中小學(xué)古詩文”與“附錄”。
“中華詩詞”遴選上自先秦《詩經(jīng)》、下至現(xiàn)當代著名詩人的代表作品五千余首,并為多數(shù)重要作品提供了較為詳盡的注釋資料(若有必要,您可從《中華古詩文》特別版當中導(dǎo)入《全唐詩·全宋詞·全元曲》、《全宋詩》等大型作品庫);
“中華散文”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收錄古往今來重要的散文作品,如:《大學(xué)》、《中庸》、《論語》、《孟子》、《詩經(jīng)》(見詩詞部分)、《尚書》、《禮記》、《儀禮》、《周易》、《春秋(三傳)》、《國語》、《戰(zhàn)國策》、《老子》、《莊子》、《列子》、《荀子》、《公孫龍子》、《鬼谷子》、《孫子》、《尹文子》、《墨子》、《韓非子》、《淮南子》、《金剛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心經(jīng)》、《六祖壇經(jīng)》、《世說新語》、《茶經(jīng)》、《聊齋志異》、《文心雕龍》、《昭明文選》、《古文觀止》……等(若有必要,您可從《中華古詩文》特別版當中導(dǎo)入《全唐文·唐前古文(稿)》、《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續(xù)資治通鑒》及《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大型作品庫);
“中小學(xué)古詩文”緊扣中、小學(xué)現(xiàn)行語文教材,分為“小學(xué)部”、“初中部”與“高中部”三個部分,系統(tǒng)全面地整理了小學(xué)、初中、高中語文課本當中出現(xiàn)的所有文言文、古詩詞篇目,并搜集了大量相關(guān)教學(xué)輔導(dǎo)資料,以方便在校師生們使用;此外,還精選了一批膾炙人口的古詩詞、文言文名篇,供學(xué)生課外閱讀學(xué)習之用;
“附錄”部分提供了許多補充資料,如“詩詞常識”:《詩品》、《二十四詩品》、《白香詞譜》、《人間詞話》、《平水韻部》、《詩詞格律(王力)》、《詩律淺說》、《詩韻新編》、《詞學(xué)名詞釋義(施蟄存)》、《格律術(shù)語簡釋》、《六一詩話》等;“外國文學(xué)選讀”:《莎士比亞詩集》、《泰戈爾詩集》、《各國名詩選》千余首;“兒童文學(xué)選讀”:《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王爾德童話》、《愛的教育(亞米契斯著)》;“古代蒙學(xué)”:《幼學(xué)瓊林》、《聲韻啟蒙》、《訓(xùn)蒙駢句》、《笠翁對韻》、《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經(jīng)》、《增廣賢文》、《朱子治家格言》、《千家詩》等;針對中小學(xué)教與學(xué)的需要,我們選錄了一批實用的文言文學(xué)習資料:如“文言文實詞”、“文言文虛詞”例釋、《成語小辭典》等;此外還有《名勝對聯(lián)集錦》、“沈從文作品選”……等等。
中庸,儒家的道德標準,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調(diào)和折中。出自《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xùn)·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清 俞樾 《茶香室續(xù)鈔·三階》:“言人有三等,賢、愚、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后裔子嗣子思,后經(jīng)秦代學(xué)者修改整理?!吨杏埂肥潜凰未鷮W(xué)人提到突出地位上來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學(xué)》、《論語》、《孟子》并列稱為四書。
子思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庸為萬事。末復(fù)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皆實學(xué)也。
中庸·中國畫
[名詞]中國古代哲學(xué)觀點,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
第一層意義: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鬃佑性唬骸爸杏怪疄榈乱?,其至矣乎!民鮮久矣?!?/p>
第二層意義: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說: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意義: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引子月牙山人《中華心法》
(1)指平常的。猶言中材,中人。
(2)指儒家的道德說教。
《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朱熹注:“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p>
(3)泛指謹慎、妥善協(xié)調(diào)的處事方法(用一個字形容為:政)。
魯迅《華蓋集·通訊》:“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粉飾,聊以自慰。”
【原文】 天命之謂性(1),率性之謂道(2),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3)。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4);發(fā)而皆中節(jié)(5),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第1章) 【注釋】 (1)天命:天賦。
朱熹解釋說:“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保ā吨杏拐戮洹罚┧?,這里的天命(天賦)實際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稟賦,并無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這里是“沒有什么更……”的意思。見(xian):顯現(xiàn),明顯。
乎:于,在這里有比較的意味。(4)中 (zhong):符合。
(5)節(jié):節(jié)度法度。(6)致,達到。
【譯文】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yǎng)叫做“教”?!暗馈笔遣豢梢云屉x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 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xiàn)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xiàn)出來以后符合節(jié)度,叫做“和 ”。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讀解】 這是《中庸》的第一章,從道不可片刻離開引入話題,強調(diào)在《大學(xué)》里面也闡述過的“慎其獨”問題,要求人們加強自覺性,真心誠意地順著天賦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則 修養(yǎng)自身。
解決了上述思想問題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這一范疇,進入全篇的主題。作為儒學(xué)的重要范疇之一,歷來對“中庸”有各種各樣的理解。
本章是從情感的角度切入,對“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釋。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xiàn)出喜怒哀樂的情感時,心中是平靜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樂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們必然要表現(xiàn)出來。
表現(xiàn)出來而符合常理,有節(jié)度,這就叫做“和”。二者協(xié)調(diào)和諧,這便是“中和”。
人人都達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氣和,社會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本章具有全篇總綱的性質(zhì),以下十章(2-11)都圍繞本章內(nèi)容而展開。
《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它出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據(jù)《史記·孔于世家》記載,孔子的兒子名叫孔鯉,字伯魚;伯魚的兒子名叫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
從師承關(guān)系來看,子思學(xué)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學(xué)于子思;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學(xué)派”的說法。
后代因此而尊稱子思為“述圣”。不過,現(xiàn)存的《中庸》,已經(jīng)經(jīng)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于秦統(tǒng)一全國后不久。
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學(xué)》,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nèi)容為題了。早在西漢時代就有專門解釋《中庸》的著作,《漢書·藝文志》載錄有《中庸說》二篇,以后各代都有關(guān)于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絕。
但影響最大的還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與《大學(xué)》、《論語》、《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為“四書”之一,成為后世讀書人求取功名的階梯。朱熹認為《中庸》“憂深言切,慮遠說詳”,“歷選前圣之書,所以提挈綱維,開示蘊奧,未有若是之明且盡者也。)
(《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開頭引用程頤的話,強調(diào)《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都是實用的學(xué)問。善于閱讀的人只要仔細玩味,便可以終身受用不盡。
程頤的說法也許有些過頭,但《中庸》的確是內(nèi)容豐富,不僅提出了“中庸”作為儒家的最高道德標難,而且還以此為基礎(chǔ)討論了一系列的問題,涉及到儒家學(xué)說的各個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為“實學(xué)”,被視為可供人們終身受用的經(jīng)典,這也絕不是偶然的。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原文】 仲尼曰(1):“君子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
小人之反中庸也(3),小人而無忌憚(4)也?!?(第2章) 【注釋】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2)中庸:即中和。庸,“?!钡囊馑肌?/p>
(3)小人之中庸也:應(yīng)為“小人之反中庸也”。(4)忌憚:顧忌和畏懼。
【譯文】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p>
【讀解】 孔子的學(xué)生子貢曾經(jīng)問孔子:“子張和子夏哪一個賢一些?”孔子回答說:“子張過分;子夏不夠?!弊迂晢枺骸澳敲词亲訌堎t一些嗎?”孔子說:“過分與不夠是一樣的。
”(《論語·先進》) 這一段話是對“君子而時中”的生動說明。也就是說,過分與不夠貌似不同,其實質(zhì)卻都是一樣的,都不符。
1、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第一章《綱要》)2、子程子曰: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皆實學(xué)也。
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第一章《綱要》)3、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第一章《綱要》)4、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第一章《綱要》)5、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第一章《綱要》)6、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
(第一章《綱要》)7、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第一章《綱要》)8、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第一章《綱要》)9、朱熹: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于己而不可離,次言“存養(yǎng)省察”之要,終言“圣神功化”之極。(第一章《綱要》)10、朱熹:蓋欲學(xué)者于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第一章《綱要》)1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p>
(第二章《知人》)12、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第三章《正心》)13、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p>
(第四章《正心》)。
http://www.gushiwen.org/?=qYupjchZHcWQIWNxJmrQ包括論語 史記 周易 易傳 孟子 左傳 大學(xué) 中庸 尚書 禮記 周禮 儀禮 莊子 老子 孟子 墨子 荀子 列子 管子 吳子 素書 孝經(jīng) 將苑 六韜 反經(jīng) 冰鑒 論衡 智囊 漢書 后漢書 韓非子 淮南子 尉繚子 山海經(jīng) 三字經(jīng) 百家姓 千字文 鬼谷子 傷寒論 商君書 戰(zhàn)國策 三國志 司馬法 逸周書 搜神記 金剛經(jīng) 地藏經(jīng) 弟子規(guī) 菜根譚 水經(jīng)注 孫子兵法 三十六計 資治通鑒 續(xù)資治通鑒 黃帝內(nèi)經(jīng) 本草綱目 了凡四訓(xùn) 夢溪筆談 世說新語 天工開物 文心雕龍 呂氏春秋 孔子家語 顏氏家訓(xùn) 孫臏兵法 笑林廣記 百戰(zhàn)奇略 公孫龍子 黃帝四經(jīng) 貞觀政要 文昌孝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 增廣賢文 幼學(xué)瓊林 搜神后記 容齋隨筆 圍爐夜話 農(nóng)桑輯要 徐霞客游記 四十二章經(jīng) 等等~。
《中庸》全篇 第一章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2』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3』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4』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第一章,子思述所傳之意,以立言。
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于己,而不可離。次言存養(yǎng)省察之要。
終言圣神功化之極。蓋欲學(xué)者于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楊氏所謂一篇之體「要是也?!蛊湎率律w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終此章之義。
第二章 『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 第四章 『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 『2』「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以好察邇言。
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為舜乎!」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qū)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第八章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第九章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 第十章 『1』子路問強。『2』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 『3』「寞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
君子居之?!?『4』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
而強者居之?!?『5』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
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nèi)桑粡娫粘C。
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第十一章 『1』子曰,「素隱,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
」 『2』「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廢:吾弗能已矣。」 『3』「君子依乎中庸。
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十二章 『1』君子之道,費而隱。
『2』夫婦之愚,可以與之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3』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寡云渖舷虏煲?。
『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蓋以申明首章,「道不可離之意也。
」其下八章,雜引孔子之言以明之。第十三章 『1』子曰,「道不遠人。
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2』「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執(zhí)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3』「忠恕違道不遠。
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感盡。言顧行,行顧言。
君子胡不慥慥爾?!?第十四章 『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2』素富貴,行乎富貴;數(shù)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4』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辛?!?』子曰,「射有似乎君子。
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第十五章 『1』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2』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
宜爾室家,樂爾妻帑。」 『3』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 第十六章 『1』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2』「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 『3』「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 『4』「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5』「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 第十七章 『1』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nèi)。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 『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3』「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
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4』「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
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 『5』「故大德者必受命?!?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