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2-11-02 12:24:03
中國 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xiàn)代一般統(tǒng)稱為詩歌。
它按照一定的音節(jié)、韻律的要求,表現(xiàn)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詩的起源大約可以追溯到上古。
虞舜時期就有相關文獻記載?!对娊洝肥俏覈谝徊吭姼杩偧?,相傳為孔子所編。
近年來關于這個問題學術界尚有爭論。中國古代詩歌歷經漢魏六朝樂府、唐詩、宋詞、元曲之發(fā)展。
《漢書·禮樂志》:“和親之說難形,則發(fā)之於詩歌詠言,鐘石筦弦?!?漢 荀悅《漢紀·惠帝紀》作“詩謌”。
唐 韓愈《鄆州溪堂詩》序:“雖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謂,而喑無詩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明 王鏊《震澤長語·官制》:“ 唐 宋 翰林,極為深嚴之地,見於詩歌者多矣?!?/p>
魯迅《書信集·致竇隱夫》:“詩歌雖有眼看的和嘴唱的兩種,也究以后一種為好。”孔羽《睢縣文史資料·袁氏陸園》:“袁氏(袁可立)陸園在鳴鳳門內,……每逢佳日節(jié)期,州內文人名士在此聚會。
所吟誦的詩歌,后來薈為專集,名《蓬萊紀勝》。”。
古詩的意義 “古詩”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
約在魏末晉初,流傳著一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詩,既無題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詩,具有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風格,被統(tǒng)稱為“古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
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xiāng),死生新故之感?;蛟⒀裕蝻@言,或反復言。
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保ā墩f詩□語》)晉、宋時,這批“古詩”被奉為五言詩的一種典范。
西晉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東晉陶淵明、宋代鮑照等,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到了梁代,劉勰《文心雕龍》、鐘嶸《詩品》更從理論上總結評論了“古詩”的藝術特點和價值,探索了它們的作者、時代及源流,并大體確定它們是漢代作品。同時,蕭統(tǒng)《文選》,以及陳代徐陵《玉臺新詠》又從詩歌分類上確定了“古詩”的范圍:凡無明確題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稱“雜詩”,無名氏者為“古詩”。
因此,梁、陳以后,“古詩”已形成一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它與兩漢樂府歌辭并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并且發(fā)展為泛指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一種詩體。
而《古詩十九首》便在文學史上占有“古詩”代表作的地位,這一標題也就成為一個專題名稱。[編輯本段]古詩體,又稱古風。
唐代以前的古詩體是一種不講究格律,也沒有字數(shù)句數(shù)限制的詩體。唐以后,由于近體詩的產生,詩人為了將古體詩與新興的格律詩相區(qū)別,便有意模仿漢魏六朝古詩的寫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從而形成了唐代古體詩的固定模式。
其結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詩體,變成一種處于格律詩與自由詩之間的半自由詩。古體詩的字數(shù)和詩行: 古體詩沒有固定的詩行,也不會有固定的體式。
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shù)分類。四字一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一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一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
四言詩,遠在《詩經》時代就已被人們采用了。但至唐代卻逐漸衰微,寫它的人很少了。
所以古體詩仍以五言、七言為代表。五言古詩,是古體詩的正統(tǒng),寫的人很多。
七言古詩,不是古體詩的主流,這是它起源較晚的緣故。所以,七言股風頗受七言近體詩的影響。
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都是字數(shù)整齊的古體詩。另有一類雜言古詩,詩行里的字數(shù)長短相雜,參差不齊。
[編輯本段]古詩詞包括以下內容: 從時間上說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詞是宋代人的發(fā)明,又叫長短句。
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古體詩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
在唐人看來,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
唐初開始形成的、在字數(shù)、聲韻、對仗方面都有嚴格規(guī)定的一種格律詩,就是我們所說的近體詩。近體詩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
唐代以及其后的詩人仍有寫古體詩的。我們可以說。
凡不受近體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古體詩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
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近體詩 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
律詩和絕句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句數(shù)上。絕句共有四句,律詩共有八句。
律詩共有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lián),三、四兩句為頷聯(lián),五、六兩句為頸聯(lián)、七、八兩句為尾聯(lián)。絕句又叫"截句"。
絕句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是律詩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則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
以下是一些經典古詩: 《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蓮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行路難》 李白 金樽青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你同銷萬古愁。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離思》 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七步詩》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
王冕(1287-1359)元代著名畫家、詩人,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放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等。
浙江諸暨人。出身農家,幼放牛,家貧,但好學如癡,讀書不倦。
常晚至寺院長明燈下讀書,學識漸深。他的好學精神感動了當時會稽一個讀書人韓性,韓收他為學生,教他讀書、畫畫。
王冕青年時期曾一度熱衷于功名,但考進士屢試不中,于是他滿懷憤郁,燒毀了文章,流浪江湖,永絕士途。他曾到過杭州、金陵,又渡長江,過淮河,經徐州、濟南到大都(今北京市),達居庸關。
數(shù)千里的遠游,使他擴大了視野,開寬了胸懷,同時對社會現(xiàn)實和統(tǒng)治階級也有了較清楚的認識。在北京,泰不華薦以學館教職,他預感到元朝政權處于風雨飄搖之中,沒有接受,乃只身南歸,以賣畫為生。
他工于畫梅,以胭脂作"沒骨體",尤以墨梅知名。畫梅繼承宋代仲仁和尚和揚無咎的傳統(tǒng),并有新的創(chuàng)造,對后世影響甚大。
所作梅花,有疏,有密,或疏密得當,尤以繁密見勝。枝干交錯,蕊萼分布,主次分明,層次清晰,密中有疏,多而不繁。
他繪梅干,用筆遒勁,頓挫得宜,富有質感。畫花瓣,或用濃淡水墨點染的點花法,或用雙線勾勒的圈花法,或點、圈兼施,變化多端,都能生動地表達出梅花的特有形態(tài),并通過對梅花神韻的刻畫,抒寫自身的情懷和抱負。
著有《梅譜》傳世,為早期畫梅理論著述。他亦善寫竹石,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傳是他始創(chuàng)。
后因一首題畫詩中寫道"疏梅個個團冰雪,羌笛吹它不下來",被官員誣陷,認為他這是譏諷時政,要逮捕他,于是他逃到會稽九里山,自號煮石山農,隱居起來。白天農耕,晚上讀書、作詩畫,過著清貧生活。
王冕的生活經歷對他的詩畫影響很深,貧苦樸實的山村生活又賦予他的詩畫以濃厚的生活氣息。使他的詩畫不同凡俗。
王冕:《墨梅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王冕的詩在元代詩歌中屬上乘之作。他的詩,大都收入《竹齋詩集》里。
劉基曾對王冕的詩有過正確的評價。他說:“予在杭時,聞會稽王元章善為詩,士大夫之工詩者多稱道之,恨不能識也。
至正甲午(1354)盜起甌括間,予避地之會稽,始得盡觀元章所為詩。蓋直而不絞,質而不俚,豪而不誕,奇而不怪,博而不濫,有忠君愛民之情,去惡拔邪之志,懇懇悃悃見于詞意之表,非徒作也,因大敬焉?!?/p>
(《竹齋詩集·原序》) 從他的《送人上燕》、《金水河春興》和《孤松嘆》看,他早年對元朝并無特殊反感。他的詩主要表現(xiàn)的是對人民生活困苦的同情,對權貴腐敗和驕奢的譴責,以及對功名利祿的輕視。
如《悲苦行》、《傷亭戶》、《江南婦》等。王冕揭露官僚地主的荒淫無恥面目也頗尖銳,如《對景吟》、《吳姬曲》等。
王冕有相當多的詩歌表現(xiàn)不甘隨俗浮沉,追求清高的思想。他經常以梅花自比,他早年曾經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吏職,晚年還以梅花顯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說:"野梅開花尚古色。
"(《歸來》)其詩質樸自然。朱元璋攻紹興,屯兵九里山,找到他,要他當咨議參軍,他突然去世。
王冕的詩: 《悲苦行》 前年鬻大女,去年賣小兒。皆因官稅迫,非以饑所為。
布衣磨盡草衣折,一冬幸喜無霜雪。今年老小不成群,賦稅未知何所出。
《墨梅》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孤松嘆》 昨夜飛霜下南海,山林草木無光彩。起來摩挲屋上松,顏色如常心不改。
幽人盤桓重慨慷,此物乃是真棟梁。嗚呼,既是真棟梁,天子何不用是扶明堂! 參考資料:/ja/yuwen/yw02/2367.asp 回答者:UBee - 試用期 一級 11-1 17:58王冕(1310—1359),宇元章,浙江諸暨人。
他是元末文壇有影響的詩人,又是畫壇上以畫墨梅開創(chuàng)寫意新風的花鳥畫家。他的詩常流露出對元朝統(tǒng)治的憤懣情緒,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懷,自認喜寫“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視當時那些“峨冠腐儒”。
晚年他避居會稽九里山,自筑“梅花屋”,種粟養(yǎng)魚,以清貧生活了其馀生。王冕的墨梅 墨梅 (一)墨梅流派和他的風格。
墨梅的創(chuàng)始,和文學有密切關系,先是北宋林和靖、蘇東坡等詩 人熱情地歌頌梅花的豐神和風骨,陸人們對梅花產生了無限珍愛的 感情,“無聲之詩”的畫繼之而起,侮花也就成為畫壇上盛極一時的 題材了。當時對畫梅最有創(chuàng)造和貢獻的當推釋仲仁和揚補之。
仲仁又 名華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紙上而得到啟發(fā),創(chuàng)作了用 濃濃淡淡的墨水暈染而成的所謂墨梅。大詩人黃庭堅見了大加贊揚說:“如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但欠香耳?!?/p>
一時華光的墨梅便成了畫壇上一個新的品種。趙孟頫墨悔題跋也曾說:“世之論墨梅者,皆以華光為稱首?!?/p>
揚補之接受了華光的衣缽,在此基礎上發(fā)展,把自己寫的墨梅,送給宋徽宗趙佶看。趙佶說他寫的是“村梅”,因而他自稱為“奉敕村梅”。
他創(chuàng)造了兩種畫梅的方法:一種用水墨涂于絹上烘托出梅的點點白葩,另一種是以墨筆圈出梅花潔白芳馨的特色。金冬心(農)說:“揚補之為華光和尚人室子弟,其瘦處如鷺立寒汀,不欲為人作近玩也?!?/p>
(《冬心畫梅題記》)后來揚的兩個外甥湯叔雅、湯叔用也擅長此道?!抖?。
聞一多《一句話》 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有一句話能點得著火。
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 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突然青天里一個霹靂 爆一聲: “咱們的中國!” 這話教我今天怎么說? 你不信鐵樹開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話你聽著: 等火山忍不住了緘默,不要發(fā)抖,伸舌頭,頓腳,等到青天里一個霹靂 爆一聲: “咱們的中國!” 艾青《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祖國之秋作者曹宇翔 今日你徒步走進秋天的廣場 深秋了,天已轉涼,菊花開放 風把四個湛藍的湖泊運向空中 空中,緩緩駛過云霞船隊 空中,雁翅劃動季節(jié)的雙槳 用歌聲迎接大地起伏的歌聲 在澄明的秋天你看見所有人民 城市、鄉(xiāng)村、太平洋的波浪 甚至看到你遠逝的童年,祖母 干草垛,一個孩子搖響鈴鐺 這原野、河流,這落葉、果實 每天,廣場升起一面旗幟 每天,土地長出一輪光芒 一切都是值得的,內心幸福 你笑了,想起曾有的一個夢想 誰能不愛自己的祖國呢 “祖國”,當你輕輕說出這個詞 等于說出你的命運、親人、家鄉(xiāng) 而當你用目光說到“秋天” 那就是歲月,人生啊,遠方 《祖國我親愛的祖國》舒婷 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shù)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
我是你額頭上熏黑的礦燈,照在你歷史的隧洞里蝸行摸索,我是干癟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灘上的駁船,把纖繩深深勒進你的肩膊,—祖國??!我是貧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輩輩痛苦的希望??!是“飛天”袖間,千百年來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國??!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剛從神話的蛛網里掙脫,我是你雪被下古蓮的胚芽,我是你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是緋紅的黎明,正在噴薄?!鎳?!我是你十億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合,你以傷痕累累的乳房,喂養(yǎng)了,迷茫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去取得,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
—祖國??!我親愛的祖國! 祖國啊,為您祝福! 五十六年的風雨沒有摧毀你的形象 五十六年的艱辛沒有動搖你的意志 五十六年的飄搖沒有制止你前進的步伐 五十六年的努力迎來了一個民族 科學進步的發(fā)達經濟騰飛的欣喜 今天是您的生日作為您的兒女 沒有過重的禮物只好用一顆熾熱的心 為您祈禱為您慶賀!祖國啊,請接兒女的祝福! 《歷史的永生》 陽光,帶著溫情;秋風,夾著歡笑。世事滄桑,飽經風霜的祖國已不再沉默。
曾經,我們聽到了黃河的咆哮,大地的哭泣,目睹了陰暗的黃昏,如血的殘陽。于是,華夏大地上響起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xiāng)?!?/p>
的豪壯誓言,留下了汗與血編織的錚錚鐵骨的強勁足跡。一把鐮刀,一把鐵錘耕耘著一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 一份執(zhí)著,一份熱忱點燃了祖國新世紀如花似錦的輝煌。
此刻,我們懷著這份執(zhí)著與熱忱,一起歌唱這展翅高飛的雄鷹。
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2.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漢樂府民歌<<悲歌>>3.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游子吟>>5.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度大庾嶺>>6.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維<<雜詩三首>>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唐.李白<<靜夜思>>8.故鄉(xiāng)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薩蠻>>9.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10.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11.逢人漸覺鄉(xiāng)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唐.司空圖<<漫書五首>>12.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唐.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二首>>13.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唐.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14.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唐.杜甫<<月夜憶舍弟>>15.悲莫悲兮生別離------戰(zhàn)國.楚.屈原<<九歌.少司命>>16.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17.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歸>>18.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南唐.李煜<<清平樂>>19.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20.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21.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唐.杜甫<<贈衛(wèi)八處士>>22.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渭城曲>>23.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別董大>>2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25.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唐.韋應物<<寄李儋元錫>>26.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唐.李商隱<<無題>>27.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唐.杜牧<<贈別>>28.門外若無南北路,人間應免別離愁------唐.杜牧<<贈別>>29.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宋.黃庭堅<<寄黃幾復>>30.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唐.趙瑕<<江樓感懷>>31.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宋.蘇軾<<水調歌頭>>32.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宋.蘇軾<<水調歌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2.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漢樂府民歌<<悲歌>>3.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游子吟>>5.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度大庾嶺>>6.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維<<雜詩三首>>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唐.李白<<靜夜思>>8.故鄉(xiāng)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薩蠻>>9.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10.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11.逢人漸覺鄉(xiāng)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唐.司空圖<<漫書五首>>12.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唐.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二首>>13.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唐.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14.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唐.杜甫<<月夜憶舍弟>>15.悲莫悲兮生別離------戰(zhàn)國.楚.屈原<<九歌.少司命>>16.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17.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歸>>18.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南唐.李煜<<清平樂>>19.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20.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21.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唐.杜甫<<贈衛(wèi)八處士>>22.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渭城曲>>23.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別董大>>2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25.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唐.韋應物<<寄李儋元錫>>26.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唐.李商隱<<無題>>27.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唐.杜牧<<贈別>>28.門外若無南北路,人間應免別離愁------唐.杜牧<<贈別>>29.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宋.黃庭堅<<寄黃幾復>>30.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唐.趙瑕<<江樓感懷>>31.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宋.蘇軾<<水調歌頭>>32.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宋.蘇軾<<水調歌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秋宵月下有懷 (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
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以唐朝為界限,以前詩歌均為古體詩,其后,古體詩漸漸式微,逐漸消亡。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
從《詩經》到南北朝的 庾信,都算是古體詩,但唐代之后的詩歌不一定都算近體詩,具體在于格律聲韻之分。擴展資料:格律特征:古詩(古體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
相對于近體詩,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
漢魏以后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shù)分類。
四字一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一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一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四言詩,遠在《詩經》時代就已被人們采用了。
但至唐代卻逐漸衰微,寫它的人很少了。五言古詩,是古體詩的正統(tǒng),寫的人很多。
七言古詩,不是古體詩的主流,這是它起源較晚的緣故。所以,七言古風頗受七言近體詩的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古詩。
詩中春1.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孟浩然:《春曉》》 2.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3.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王維:《相思)) 4.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6.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李紳:《憫農》) 7.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龔自珍:(己亥雜詩》) 9.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10.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葉紹翁:《游園不值》) 詩中夏 1.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白居易:《觀刈麥)) 2.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李商隱:(晚晴)) 3.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謝靈運:(游赤石進帆?!罚?4.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杜甫:《夏夜嘆》) 5.農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復古:《大熱》) 6.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
(李昂:《夏日聯(lián)句》) 7.殘云收夏暑,新雨帶秋嵐。(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 8.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
(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陽陰正可人。
(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詩中秋 1.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曹操:《觀滄?!罚?2.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李嶠:《風》) 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4.??智锕?jié)至,焜黃華葉衰。
(《漢樂府?長歌行》) 5.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6.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劉禹錫:《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 8.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 詩中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杜甫:《兵車行》)' 2.秋月?lián)P明惲,冬嶺秀寒松。
(陶淵明:《四時》) 3.南鄰更可念,布破冬未贖。(陸游:《十月二十八日風雨大作》) 4.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
(董思恭:《守歲》) 5.鳴笙起秋風,置酒飛冬雪。(王微:《四氣詩》) 6.隆冬到來時,百花即已絕。
(陳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發(fā),疑是經冬雪未銷。(張謂:《早梅》) 8.兒童冬學鬧比鄰,據(jù)岸愚儒卻子珍。
(陸游:《秋日郊居》) 9.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0.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杜甫:《小至》) 詩中山 1.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王之渙:《登鸛雀樓》)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4.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5.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6.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李白:《關山月}) 7.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獨坐敬亭山》) 8.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淵明:《歸園田居》) 9.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10.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題西林壁》) 詩中水 1.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蒹葭》) 2.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曹操:<觀滄?!罚?3.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駱賓王:《詠鵝》) 4.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門山》)) 5.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贈汪倫》) 7.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劉禹錫:《竹枝詞》) 8.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憶江南》) 9.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楊萬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 詩中日 1.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漢樂府?陌上?!罚?2.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
(王之渙:《登鸛雀樓)) 3.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杜甫:《絕句》) 4.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7.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8.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元日》) 9.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0.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李白:《望天門山》) 詩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李白:《靜夜思》) 2.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盧綸:《塞下曲》) 5.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獨酌》) 6.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竹。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fā)展的全盛時期。
唐詩是我國優(yōu)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盡管離現(xiàn)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許多詩篇還是為我們所廣為流傳。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其他的無數(shù)詩人,象滿天的星斗一般。
這些詩人,今天知名的就還有二千三百多人。他們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詩》中的也還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
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zhàn)爭,抒發(fā)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此外,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表達兒女愛慕之情的,有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的等等。
總之從自然現(xiàn)象、政治動態(tài)、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的題材。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既有現(xiàn)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chuàng)作方法相結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
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shù)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
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shù)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guī)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
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
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tǒng),并且大大發(fā)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并且發(fā)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chuàng)造了風格特別優(yōu)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chuàng)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fā)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jié)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于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chuàng)造和發(fā)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編輯本段] 【初唐詩歌】 這是唐詩繁榮的準備時期,重要詩人有被稱為“初唐四杰”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此外還有陳子昂、沈佺期、宋之問等。唐代建國初的詩歌仍沿著南朝詩歌的慣性發(fā)展,柔靡纖弱,毫無生氣。
“四杰”的出現(xiàn)開始轉變了這種風氣。他們才氣橫溢,不滿現(xiàn)狀,通過自己的詩作抒發(fā)憤激不平之情和壯烈的懷抱,拓寬了詩歌題材。
如楊炯的《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種激揚豪邁的格調,為唐初詩壇吹進一股新風。詩中表現(xiàn)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筆從戎,到邊疆建功立業(yè)的熱望。
寧可做個低級軍官(百夫長),也不想作書生老死窗下。繼“四杰”而起的是陳子昂,他從理論上對南朝以來衰弱的詩風提出批評,認為這類詩專門玩弄華麗的辭藻,內容空虛,拋棄了《詩經》重視思想性的傳統(tǒng)。
對此他耿耿于心,提倡學習“漢魏風骨”,恢復建安時代的詩風。他的38首《感遇》詩實踐了自己的主張,影響很大。
他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鄙n涼遼闊,哀而不傷,被認為是懷古詩的絕唱。
韓愈曾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評價了他在唐詩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沈佺期、宋之問的貢獻主要在詩歌格律方面。
他們總結了“永明體”以來詩人們探索詩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詩作,促進“近體詩”最后定型。鑒賞唐詩,首先要對“近體詩”和“古體詩”的分別有個概要的了解,掌握它們各自的特點,就能更好地領略其妙處。
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這個概念和通常說的“古代詩歌”不同,是專用名詞,專指唐代以前流行并在唐代繼續(xù)流行的一種詩體,和唐代形成的近體詩相對存在。
古體詩的特點是:每篇句數(shù)不限,每句字數(shù)不限,可押韻也可不押韻,押韻也可換韻,句與句間沒有平仄對應和用詞對仗的要求。一句話,古體詩格律上比較自由,同近體詩在格律上有極嚴格的要求不同。
古體詩分兩大類: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或簡稱五古和七古)。此外還有句式長短不齊的古詩,一般歸入七古。
有的古體詩句數(shù)、字數(shù)和律詩相同,但用韻、平仄和對仗都不同于律詩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詩。上文講到的《古詩十九首》及陶淵明等人的詩都是古詩。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講求嚴格的格律。近體詩有四項基本要求:一是句數(shù)、字數(shù)有規(guī)定;二是按規(guī)定的韻部押韻;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間要求平仄對立和相粘;四是規(guī)定某些句子之間用詞要對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