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xùn)啦 詩詞學(xué)習(xí) > 詩詞大全

嬴稷詩經(jīng)

1. 羋月在秦朝后宮真正吃些什么

秦國飲食文化科普

1、先秦時代蔬菜種類很少?!对娊?jīng)》里面提到的132種植物,能作為蔬菜的只有20余種。這時候也沒有炒菜一說,都是煮熟了蘸醬吃。

2、先秦的肉食以牛、羊、豬最為重要,狗肉也常見。但庶人一般人吃不到牛肉?!抖Y記·王制》中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平民無故不食珍”。

3、先秦人主要是跪著吃飯。平民一天兩頓,貴族一天三頓,天子一天四頓。中國至遲在商代就已經(jīng)開始使用筷子。古代的筷子叫箸,也稱作“梜”。不過在先秦,用不用筷子是有說法的。《禮記?曲禮》上說,“飯黍毋以箸”,“羹之有菜者用梜”,意思是說筷子只用來夾菜,不用來吃飯食。

4、先秦時期,匕、柶的造型、功能類似現(xiàn)代的勺。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在磁山、河姆渡、大汶口、龍山等考古學(xué)文化的遺址中,都出土有骨匕,青銅匕最早見于商代晚期??脊虐l(fā)現(xiàn)匕常與鼎、鬲同出,應(yīng)該是用來舀粥湯,或者取食肉類的。

2. 我的貼吧故事#先秦時代平民怎么稱呼自己的

所謂禮不下庶人。其實平民并沒有太多的講究。

有點要注意的是先秦時期的人們的稱呼是:男子稱氏不稱姓,女子稱姓不稱氏。這一點應(yīng)該是相通的。

如電視《羋月傳》中 楚國的王室是羋姓熊氏,故雖為姐弟卻一個是羋月一個是熊槐

《大秦帝國》里屈原叫羋原,這其實在當(dāng)時稱呼是有點問題的,屈原為羋姓屈氏,故就當(dāng)稱呼屈原。

同樣是《大秦帝國》里 動不動就嬴渠梁、嬴駟、嬴稷,這也有點問題,秦國王室是贏姓趙氏,故漢以前稱呼秦始皇都是為趙政的。

題目看偏了,先秦最能反饋民風(fēng)民俗的當(dāng)屬《詩經(jīng)》,《詩經(jīng)》中有非常多的句子,以我字作為第一人稱的代表,可以推斷“我”作為第一人稱的稱呼應(yīng)該比較普遍。

3. 歷史上有羋月這個人嗎 羋月原型人物是羋八子嗎

歷史上有羋月這個人,原型人物是羋八子。

羋月在真實歷史中的原型是戰(zhàn)國時期的宣太后。宣太后名叫“羋八子”,本是楚國的公主(羋姓是楚國的國姓),嫁到秦國,為秦惠文王之妾,生了一個兒子,即后來的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年幼,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執(zhí)政期間,攻滅義渠國,一舉滅亡了秦國的西部大患。

擴展資料宣太后本是楚國人,后成為秦惠文王的姬妾,稱羋八子。前306年,秦武王因舉鼎而死。

因秦武王無子,他的弟弟們爭奪王位。趙武靈王派代郡郡相趙固將在燕國作為人質(zhì)的公子稷送回秦國。

在宣太后異父弟魏冉的幫助下,公子稷繼位,即秦昭襄王。魏冉隨后平定了王室內(nèi)部爭奪君位的動亂,誅殺惠文后及公子壯、公子雍,將秦武王后驅(qū)逐至魏國,肅清了與秦昭襄王不和的諸公子。

因秦昭襄王年幼,由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魏冉輔政。前307年,楚懷王派兵包圍韓國的雍氏,長達五個月不能攻克。

韓襄王多次派使者向秦國求援,但秦國軍隊一直不出崤山,按兵不動。韓襄王又派尚靳出使秦國,尚靳以唇亡齒寒的道理勸說秦國盡快派兵救援。

而宣太后因為自己的故鄉(xiāng)是楚國,不同意派兵救援,她召見尚靳對他說:當(dāng)年我服侍秦惠文王時,大王把大腿壓在我的身上,我感到身體疲倦不能承受。而他把整個身體都壓在我身上時,我卻并不感覺到重,這是因為這樣對我比較舒服。

秦國要幫助韓國,如果兵力不足,糧草不濟,就無法解救韓國。解救韓國的危難,每天要耗費數(shù)以千計的財物,這對我和秦國又有什么好處? 韓襄王于是又派張翠出使秦國。

甘茂認為韓國一旦投靠楚國,楚、韓兩國就會挾持魏國來危害秦國,他主張秦昭襄王立即出兵救援韓國。秦昭襄王于是下令出兵,楚國聞訊后撤軍。

前287年,齊、趙、韓、魏、楚五國合縱攻秦未能成功,諸侯在成皋(今河南省滎陽市西)停戰(zhàn)。秦昭襄王想讓韓國公子成陽君兼任韓、魏兩國的國相,韓、魏兩國不同意。

宣太后通過穰侯魏冉對秦昭襄王建議不要任用成陽君。因為成陽君曾因秦昭襄王的緣故困居于齊國,在他窮困的時候,秦昭襄王沒有任用他,而成陽君受寵,秦昭襄王又要任用他,不會使他滿意;秦昭襄王任用成陽君而韓、魏兩國不同意,會有損于秦國與這兩國的關(guān)系。

秦昭襄王聽后打消了這個念頭。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執(zhí)政期間,攻滅義渠國,一舉滅亡了秦國的西部大患。

死后葬于芷陽驪山。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宣太后。

4. 諸蒜子是歷史上第一個垂簾聽政的嗎

鄧綏(81-121),新野人,高密候鄧禹之孫女,東漢和帝皇后,史稱鄧太后,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垂簾聽政的女皇后。

東漢和熹皇后鄧綏(公元81年-121年),新野縣人氏,云臺二十八宿之首高密候鄧禹之孫女,6歲讀史書,12歲通《詩經(jīng)》、《論語》,專志典籍,不問居家之事,家人號曰“諸生”,其才能為諸兄弟所不及。其父鄧訓(xùn)(時任護羌校尉)有疑難之事也常詢問鄧綏。

她15歲應(yīng)選入宮,16歲封為貴人。因鄧綏身材修長,姿容秀美,處事謹慎,善待下人,在后宮很有威信,深受和帝喜愛。

因此,陰皇后對她十分嫉妒,揚言要除掉鄧綏。鄧綏獲此情報,向和帝哭訴,和帝于永安二十四年(102年)廢殺陰后,立鄧綏為皇后,綏終于如愿以償。

元興元年(105年),和帝駕崩,時年27歲。鄧皇后自己沒有兒子,但她知道后宮生有兩個兒子寄養(yǎng)在民間。

一個年齡大些,但體弱多病,不能繼位;一個是新生嬰兒,剛滿百日。她就立為皇帝,即漢殤帝,尊鄧皇后為皇太后,鄧太后臨朝垂簾聽政,但畢竟年輕新寡,多有不便,遂命其兄鄧騭為車騎將軍,可隨招入宮議事。

延平元年(公元106年),殤帝夭折,鄧綏定立清河王劉安為漢安帝,是年不足13歲,鄧太后繼續(xù)臨朝。她一直到永寧二年(公元121年)病死,垂簾聽政達16年之久。

在此期間,她牢記陰皇后的前車之鑒,摒弊揚善,不計前嫌,先后減免受陰皇后誅連被遣免者之罪,并賜贈財物田地,給以生計,并把皇戚馬氏、竇氏家屬因罪禁錮者赦為平民,以緩解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矛盾。她專門為內(nèi)戚和鄧、馬、竇氏家族子弟開設(shè)學(xué)堂,傳授經(jīng)書,培養(yǎng)名門之后。

綏執(zhí)政嚴明,內(nèi)檢左右,外抑宗族,連其兄觸犯刑律也嚴懲不貸。她對內(nèi)精簡冗員,減去宮內(nèi)老弱無用之吏 500余眾。

她對蔡倫改革造紙術(shù)極為贊賞,下令宣傳推廣,并封蔡倫為候,為中國四大發(fā)明之一鋪平了道路。綏執(zhí)政期間,水旱十載,四夷外侵,盜賊內(nèi)起,僅延平二年(即她執(zhí)政的第二年),全國就有18郡地震、41郡大水、28郡風(fēng)雹侵襲。

她日夜操勞,躬自處置,增收節(jié)支,減輕賦稅,救濟災(zāi)民,終使歲還穰豐,百姓安居樂業(yè)。她采納西域都護任留斑超之子斑勇的進諫,通西域,抗匈奴,安定并州、涼州,使西線多年無戰(zhàn)事。

她聽從虞詡等人良策,以赦免戰(zhàn)俘、安撫和談的辦法轉(zhuǎn)守為攻,使羌人暴動得平息。大臣們紛紛上書歌頌鄧太后:“興滅國,繼絕室,錄功臣,復(fù)漢室……巍巍之業(yè),可望而不可及,蕩蕩之勛,可誦而不可名?!?/p>

日夜操勞使年僅41歲的鄧太后染病咯血,臥床不治。公元121年,她抱病下詔,大赦天下,是年3月崩,與和帝合葬于順陵。

5. 歷史上第一個垂簾聽政的女人是誰

最早的“垂簾聽政”始于何時?誰是始作俑者?“垂簾聽政”的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舊戰(zhàn)國時期。

戰(zhàn)國時期,如果皇帝去世后,嗣君年幼,則可由小皇帝的母親輔政,幫助處理國家大事,被稱之為“女主臨朝稱制”。歷史上最早“臨朝稱制”的女主應(yīng)是戰(zhàn)國時期秦國秦惠文王的的姬妾羋八子,即后來的宣太后。

羋是楚國的國姓,八子是封號。在秦國的后宮,八子的地位居于中下游,當(dāng)時秦國后宮分為八級——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

秦惠王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王去世,年輕的太子蕩即位。羋八子和兒子嬴稷被送去了燕國當(dāng)了人質(zhì)。

三年后,秦武王死于意外后,羋八子在燕國的支持下,和自己的異父弟魏冉一起扶持嬴稷登上了皇位,成為秦昭王。她因而成為“宣太后”。

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宣太后羋八子也就在秦國臨朝稱制了四十一年,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臨朝稱制”的女主。其后,西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雉又成為大一統(tǒng)王朝中首位臨朝稱制的皇太后。

惠帝去世后,呂雉就正式臨朝代行天子之權(quán),成為西漢真正的掌權(quán)者。為此,《史記》《漢書》等正史為她專門立了帝王資格的“本紀”。

溫馨提示:
本文【嬴稷詩經(jīng)】由作者教培參考提供。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培訓(xùn)啦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若存在侵權(quán)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管理員或作者進行刪除。
我們采用的作品包括內(nèi)容和圖片部分來源于網(wǎng)絡(luò)用戶投稿,我們不確定投稿用戶享有完全著作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聯(lián)系我站將及時刪除。
內(nèi)容侵權(quán)、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Copyright @ 2025 培訓(xùn)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