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2-08-18 08:42:01
現(xiàn)在平仄有兩套系統(tǒng),一是以普通話為標準,簡稱為新聲。
二是以《平水韻》為標準,簡稱為古聲?,F(xiàn)在這兩套系統(tǒng)交叉并用,這叫雙軌制。
但是,不能混用。就是寫一副聯(lián),只能用一套標準。
(一)、新聲(現(xiàn)代漢語即普通話)。普通話分為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在詩歌和對聯(lián)的格律應用中,把陰平和陽平(第一、二聲)稱為平聲,上聲和去聲(第三、第四聲)稱為次聲。
四十歲以下的朋友應該明白的。這里就不多說了。
(二)、古(舊)聲 現(xiàn)在社會都發(fā)展到哪里了,都要實現(xiàn)幾個現(xiàn)代化了,況且現(xiàn)在全部通行普通話了,我們還有必要學習古韻?是不是多余的事!是不是有意在為難大家?是不是在開歷史倒車?古韻是不是一點用處都沒有了?我認為:一個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人-----楹聯(lián)愛好者,或是一個對聯(lián)工作者,應該新聲、古聲都懂,哪怕是今后全部通行現(xiàn)代漢語了。我們也要了解古韻,這是欣賞,學習,吸收,傳承對聯(lián)文化的需要!?。》駝t就不好說了。
其實這兩套系統(tǒng)相差不是很大,約有300多個字,按照偏旁來記不是很難的,只需記幾十個字就夠了。習慣用新聲或古聲創(chuàng)作對聯(lián)都是可以的,不能把自己的用韻習慣作為標準去定是非,這樣也不好。
既然我們有心要學習楹聯(lián)創(chuàng)作,就應該花些時間,學習、了解一下古韻,是很有好處的。俗話說得好:技(才)不壓身。
在一生中,這是個難得的學習機會。這也許是我們與平時自己看書學習的不同的一個方面。
有大家在一起討論,效果會不一樣的。古漢語將漢字分為平、上、去、人四個聲調。
平,所指的就是古漢語中的平聲字(包括現(xiàn)在漢語中的第一、二聲中的大多數(shù));仄,所指的是古漢語中的上、去、入聲(現(xiàn)代消息,分入四聲之中)。這是舊韻(古聲)的平仄分法。
“擊、說、積、極、習”在古漢語中均屬入聲字,雖然現(xiàn)在已入陰平、陽平之中,但論及平仄時,按舊韻,仍應屬仄聲。入聲字的特點是讀起來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覺(現(xiàn)在我國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湖南方言和閩南方言,仍保持著這種發(fā)音方式,他們對入聲字并不難辯認,)。
利用不同聲調的意態(tài),交錯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將這種平仄律應用于不同的文學體裁之中,就使文學作品有了抑揚頓挫的音樂感。
《康熙字典》上載一首歌訣,即說明四聲的讀法,其歌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收藏,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根據(jù)這一原則,人們將所有的漢字統(tǒng)統(tǒng)分成兩大類,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
這就形成了漢字的對立和統(tǒng)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陰—陽的關系,平揚仄抑,平清仄濁,平長仄降,平悠長仄短促,平和緩仄急劇。
平仄相替、節(jié)奏方出,節(jié)奏出則韻步起,由此形成了漢語的音韻美。聯(lián)語中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樣要交替,就是說上句用了平聲字。
下句相對應的位置必須用仄聲字與之相對,反之上聯(lián)用仄聲,下句則必須用平聲。這樣,就形成了字音的對立統(tǒng)一,有了字義的對仗,又有了字音的對仗,就形成了聯(lián)語結構的參差美,讀起來便瑯瑯上口,抑揚頓挫,鏗鏘有度,韻味和諧。
現(xiàn)代詩歌理論家李汝倫說:“宇聲的平仄合乎音樂的配置,使詩詞具有了獨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樂美,即使動眼不動口,在眼中出現(xiàn)文字,也能顯示它的鏗鏘揚抑,因為有通感在起作用?!?/p>
(關于平仄方面的書籍很多,如要進一步分辨清楚平仄,特別是入聲字的熟練運用,都需要看專門的工具書,在此我推薦幾本供大家選擇:首推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和郭錫良先生的《漢字古音手冊》以及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冊》,其次閉克朗先生的《入聲》、周秉均先生的《古漢語綱要》也不錯) 對偶和對仗是兩種極為相象的語言形式。所謂“相象”,是說它們相同之處較多而不同之點較少,所以區(qū)別起來就較為困難,甚至連一些工具書對這兩個概念都解釋得含糊其辭,不甚了了。
如《辭海》“對仗”條下注釋曰:“指詩文詞句的對偶?!标兾鹘逃霭嫔绲摹豆盼淖詫W辭典》則解釋“對偶”為“修辭方法一種,……詩歌中叫‘對仗’?!?/p>
如此以“對偶”注“對仗”,用“對仗”釋“對偶”的輾轉解說,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結果是使人誤以為“對偶”與“對仗”是一回事,是一個概念的兩種稱謂。那么,究竟什么是“對偶”?什么是“對仗”?二者有什么區(qū)別呢? 對偶,是一種修辭格。
成對使用的兩個文句“字數(shù)相等,結構、詞性大體相同,意思相關”。這種對稱的語言方式,形成表達形式上的整齊和諧和內容上的相互映襯,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
對仗,是指詩詞創(chuàng)作及對聯(lián)寫作時運用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詩詞聯(lián)句在對偶基礎上,上下句同一結構位置的詞語必須“詞性一致,平仄相對”,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結構位置上重復使用同一詞語。
格律詩詞的對仗使語言音韻和諧,增強了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達到表現(xiàn)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詩詞的對仗要求也就甚為嚴苛,符合上述原則的詩詞聯(lián)句便是對仗的;否則就是不對仗或對仗不工穩(wěn),這是詩詞創(chuàng)作所不允許的。
了解了對偶與對仗的特點,就能一般地區(qū)別什么是對偶,什么是對仗了。
詩律淺說 【近體、古體】 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被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古人這么叫,我們現(xiàn)在也跟著這么叫,雖然它其實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就已發(fā)端,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的詩,除了所謂“齊梁體”,就被稱為古體。唐以后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
古體和近體在句法、用韻、平仄上都有區(qū)別: 句法:古體每句字數(shù)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雜言(句子參差不齊)都有,每首的句數(shù)也不定,少則兩句,多則幾十、幾百句。近體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律詩規(guī)定為八句,絕句規(guī)定為四句,多于八句的為排律,也叫長律。
用韻:古體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允許換韻;近體每首只能用一個韻,即使是長達數(shù)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換韻。古體可以在偶數(shù)句押韻,也可以奇數(shù)句偶數(shù)句都押韻。
近體只在偶數(shù)句押韻,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聲收尾則押韻,以仄聲收尾則不押韻。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數(shù)句都不能押韻;古體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近體一般只用平聲韻。
平仄:古、近體最大的區(qū)別,是古體不講平仄,而近體講究平仄。唐以后,古體也有講究平仄,不過未成規(guī)律,可以不管。
古體詩基本上無格律,所以以下只講近體詩。【律句】 漢語雖有四聲,但在近體詩中,并不需要象詞、曲那樣分辨四聲,只要粗分成平仄兩聲即可。
要造成聲調上的抑揚頓挫,就要交替使用平聲和仄聲,才不單調。漢語基本上是以兩個音節(jié)為一個節(jié)奏單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節(jié)上。
以兩個音節(jié)為單位讓平仄交錯,就構成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稱為律句。對于五言來說,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仄 這兩種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謂平起平收,仄起仄收。
我們若要制造點變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變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會講到的特例,五言近體詩無論怎么變化,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七言詩只是在五言詩的前面再加一個節(jié)奏單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體詩無論怎么變化,也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
這些句型有一個規(guī)律,就是逢雙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與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復就形成了節(jié)奏感。但是逢單卻可反可不反,這是因為重音落在雙數(shù)音節(jié)上,單數(shù)音節(jié)就相比而言顯得不重要了。
我們寫詩的時候,很難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寫絕句時也許還辦得到,寫八句乃至更長的律詩則幾乎不可能。如何變通呢?那就要犧牲掉不太重要的單數(shù)字,而保住比較重要的雙數(shù)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
因此就有了這么一句口訣,叫作“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說第一、三、五(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靈活處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則必須嚴格遵守。這個口訣不完全準確,在一些情況下一、三、五必須論,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們會談到,但接下來我們先來看看如何由這些基本句型構成一首完整的詩。
【粘對】 我們已經知道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怎樣由這些句子組成一首詩呢? 近體詩的句子是以兩句為一個單位的,每兩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類推)稱為一聯(lián),同一聯(lián)的上下句稱為對句,上聯(lián)的下句和下聯(lián)的上句稱為鄰句。近體詩的構成規(guī)則就是:對句相對,鄰句相粘。
對句相對,是指一聯(lián)中的上下兩句的平仄剛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聯(lián),其它各聯(lián)的上句不能押韻,必須以仄聲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韻,必須以平聲收尾,所以五言近體詩的對句除了第一聯(lián),只有這兩種形式。
七言的與此相似。第一聯(lián)上句如果不押韻,跟其它各聯(lián)并無差別,如果上、下兩句都要押韻,都要以平聲收尾,這第一聯(lián)就沒法完全相對,只能做到頭對尾不對,其形式也不外兩種: 平起: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來看看鄰句相粘。
相粘的意思本來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聲結尾的奇數(shù)句來粘以平聲結尾的偶數(shù)句,就只能做到頭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聯(lián)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聯(lián)的上句要跟上一聯(lián)的下句相粘,也必須以平聲開頭,但又必須以仄聲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為什么鄰句必須相粘呢?原因很簡單,是為了變化句型,不單調。
如果對句相對,鄰句也相對,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聯(lián)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謂齊梁體律詩,就是只講相對,不知相粘,從頭到尾,就只是兩種句型不斷地重復。
唐以后,既講對句相對,又講鄰句相粘,在一首絕句里面就不會有重復的句型了。根據(jù)粘對規(guī)則,我們就可以推導出五言絕句的四種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二、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三、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
要區(qū)別平仄,先要懂得四聲。
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钙健怪杆穆曋械钠铰?,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按傳統(tǒng)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qū)別平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
現(xiàn)代漢語 在現(xiàn)代漢語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xiàn)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一部份變?yōu)槿ヂ?,一部份仍是上聲。上聲是現(xiàn)代漢語并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變?yōu)殛幤?、陽平、上聲及去聲里去了?/p>
現(xiàn)代漢語四聲聲調表如下: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第一聲 第二聲 第三聲 第四聲 例如: 媽 麻 馬 罵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簡單說,在現(xiàn)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浾Z九聲 現(xiàn)代粵語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聲,并細分為九聲,分別為「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和「陽入」。
粵語九聲聲調表如下: 陰 陽 陰 中 陽 平 上 去 平 上 去 入 入 入 si1 si2 si3 si4 si5 si6 si7 si8 si9 詩 史 試 時 市 事 色 錫 食 粵語九聲中,第一、四聲(陰平、陽平聲)是平聲,其他的七聲(上、去、入聲)都屬仄聲。以后查字典的時候(如商務大詞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數(shù)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個,便知是平是仄了。
后記: 古人吟詩作對是按古音的,當用今音朗讀古聯(lián)時,就容易誤會古人平仄不合聯(lián)律了。舉例如 "吸來江水煮新茗;賣盡青山當畫屏。
" 按普通話四聲,吸來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賣盡青山當畫屏。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聲則是,吸來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賣盡青山當畫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從以上平仄排列,用古聲是合聯(lián)律,而用今音則不合了(最起碼的句末上仄下平鐵律都不符)。故以后談論聯(lián)中平仄時,首先要了解創(chuàng)作人是根據(jù)古音,今音,還是地方方言出聯(lián);否則便會弄出笑話來。
四聲與平仄 四聲,這里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心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
所以這里先從聲調談起。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
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來說,共有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⑴平聲。
這個聲調到后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⑵上聲。
這個聲調到后代有一部分變?yōu)槿ヂ?。⑶去聲?/p>
這個聲調到后代仍是去聲。⑷入聲。
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xiàn)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入聲。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聲這一調類。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語里,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yōu)殛幤?,有的變?yōu)殛柶?,有的變?yōu)樯下?,有的變?yōu)槿ヂ暋?/p>
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yōu)槿ヂ暤淖疃?,其次是陽平,變?yōu)樯下暤淖钌?。西南方言中(從湖南到云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p>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xiàn)在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tǒng)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
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犊滴踝值洹非懊孑d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疏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四聲和韻的關系是很密切的。
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什么字歸什么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保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里,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
我們特別應該注意一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
例如“為”字,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里,這種情況比現(xiàn)代漢語多得多。
現(xiàn)在試舉一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還。
譽,平聲,動詞,稱贊;去聲,名詞,名譽。污,平聲,形容詞,污穢;去聲,動詞,開臟。
數(shù),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shù)目,命運;入聲(讀如朔),形容詞,頻繁。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曬),不及物動詞,衰落。有些。
平仄 píngzè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
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
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陽陰,仄歸上去,逐步形成陰平,陽平歸平,上聲,去聲歸仄,入聲取消的格局。
自古平仄失調,平仄和不拘平仄之爭是永恒的話題。古漢語中的平仄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shǎng)、去、入四聲。
“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傳統(tǒng) 按傳統(tǒng)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qū)別平仄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編輯本段普通話中的平仄 在普通話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一部分變?yōu)槿ヂ暎徊糠秩允巧下暋?/p>
上聲是現(xiàn)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已經不存在;變?yōu)殛幤?、陽平、上聲及去聲里去了。普通話四聲聲調表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例如: 媽 麻 馬 罵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簡單說,在普通話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編輯本段粵語九聲概述 現(xiàn)代粵語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聲,并細分為九聲,分別為「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和「陽入」。
粵語九聲聲調表: 聲調位置 字例 字例 字例 1)陰平聲 因 分 詩 2)陰上聲 忍 粉 史 3)陰去聲 印 訓 試 4)陽平聲 人 焚 時 5)陽上聲 引 憤 市 6)陽去聲 刃 份 事 7)陰入聲 壹 忽 ~(失) 8)中入聲 ~(噎) ~ 屑 9)陽入聲 日 佛 蝕 (~)表示有音無字 粵語九聲中,第一、四聲(陰平、陽平聲)是平聲,其他的七聲(上、去、入聲)都屬仄聲。以后查字典的時候(如商務大詞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數(shù)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個,便知是平是仄了。
后記: 古人吟詩作對是按古音的,當用今音朗讀古聯(lián)時,就容易誤會古人平仄不合聯(lián)律了。舉例如“吸來江水煮新茗;賣盡青山當畫屏?!?/p>
按普通話四聲 吸來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賣盡青山當畫屏。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聲則是,吸來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賣盡青山當畫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從以上平仄排列,用古聲是合聯(lián)律,而用今音則不合了(最起碼的句末上仄下平鐵律都不符)。故以后談論聯(lián)中平仄時,首先要了解創(chuàng)作人是根據(jù)古音,今音,還是地方方言出聯(lián);否則便會弄出笑話來。
編輯本段四聲與平仄 四聲,這里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必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
所以這里先從聲調談起。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
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來說,共有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⑴平聲。
這個聲調到后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⑵上聲。
這個聲調到后代有一部分變?yōu)槿ヂ暋"侨ヂ暋?/p>
這個聲調到后代仍是去聲。⑷入聲。
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F(xiàn)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入聲。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聲這一調類。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語里,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yōu)殛幤?,有的變?yōu)殛柶剑械淖優(yōu)樯下?,有的變?yōu)槿ヂ暋?/p>
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yōu)槿ヂ暤淖疃啵浯问顷柶?,變?yōu)樯下暤淖钌?。西南方言中(從湖南到云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p>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xiàn)在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tǒng)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
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犊滴踝值洹非懊孑d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疏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四聲和韻的關系是很密切的。
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什么字歸什么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保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里,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
我們特別應該注意一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
例如“為”字,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里,這。
律詩中最基礎的 五律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個類型,而這四個類型可以構成兩聯(lián)。
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由這兩聯(lián)的錯綜變化,可以構成五律的四種平仄格式。
其實只有兩種基本格式,其余兩種不過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礎上稍有變化罷了。折疊五律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春望(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掻更短,渾欲不勝簪。另一式,首句改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變。
折疊五律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唐代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變[11]。折疊編輯本段七律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擴展,擴展的辦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個兩字的頭。
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試看下面的對照表:(1)平仄腳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平腳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3)仄仄腳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4)平平腳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個類型,這四個類型也可以構成兩聯(lián),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由這兩聯(lián)的平仄錯綜變化,可以換成七律的四種格式。
其實只有兩種基本格式,其余兩種不過在基本格式的基礎上稍有變化罷了。折疊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書憤(宋代·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12]。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到韶山(毛澤東)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首。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13]。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冬云(毛澤東) 雪壓冬云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14]。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變[15]。折疊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長征(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登廬山(毛澤東)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和郭沫若同志(毛澤東) 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
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今日歡呼孫大圣,只緣妖霧又重來。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變[16]。折疊編輯本段粘對17 律詩的平仄有"粘對"的規(guī)則。
對,就是平對仄,仄對平。也就是上文所說的:在對句中,平仄是對立的。
五律的"對",只有兩副對聯(lián)的形式,即:(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對",也只有兩副對聯(lián)的形式,即:(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韻,則首聯(lián)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對立的。由于韻腳的限制,也只能這樣辦。
這樣,五律的首聯(lián)成為:(1)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蛘呤牵海?)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聯(lián)成為:(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蛘呤牵海?)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