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啦 詩詞學習 > 詩詞大全

詩經(jīng)釣魚

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2-09-13 01:30:02

1. 贊詠釣魚的詩句

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就有“蓼蓼竹竿,以釣于淇”的詩句。唐代詩人儲光羲在《釣魚灣》一詩中,把釣魚的情趣寫得有聲有色:“垂釣綠灣春,春深杏花亂。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王維對釣魚也情有獨鐘,他在《青溪》詩中寫道:“我心素已閑,清川淡如此。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詩中妙用東漢時嚴子陵垂釣富春江的典故,以隱居青溪垂綸養(yǎng)性作為歸宿,顯露出他清高閑逸的胸懷。詩人韋應物在《游溪》詩中寫道:“野水煙鶴唳,楚天云雨空。玩舟清景晚,垂釣綠蒲中。”表達了蕩舟垂綸的閑情逸致。

在古人的詠釣中,描寫春夏秋冬垂釣情景的都有。杜甫的《渡江》描繪的是春釣:“春江不可渡,二月已風濤。舟楫欹斜疾,魚龍偃臥高。渚花張素錦,汀草亂青袍。戲問垂綸客,悠悠見汝曹?!焙湍摹稘O父歌》詩描寫的是夏釣:“白芷汀寒立鷺鷥,萍風輕剪浪花時。煙冪冪,日遲遲,香引芙蓉惹釣絲?!泵枥L秋釣的則有孟浩然的名作《臨洞庭》,詩曰:“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詩人對河邊垂釣者時有漁獲贊羨不已。柳宗元描繪冬釣的《江雪》為歷代人賞讀不厭:“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边@首五絕以精煉的語言勾畫出一幅令人賞心悅目的寒江獨釣圖。

在一些詠釣詩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古代垂釣勝地的景色,明代張廷范有一首《詠東山島東赤港》的詩寫道:“難逢佳水與佳山,清氣誰能此一灣。翡翠時來參結構,瑯傲聲復寄緩潺。得珠元渚鮫人借,問字滄磯螺女還。溟海粒冠多變現(xiàn),直鉤亦漫戲垂綸。”

有的詠釣詩寫得十分含蓄,有的借詩揭露古代社會的丑惡現(xiàn)象,晚唐詩人李群玉有《放魚》詩云:“早覓為龍去,江湖莫漫游,須知香餌下,觸口是鐵鉤?!贝嗽姀膫让鏋轸~兒擔心,提醒魚兒小心“香餌下”的釣鉤,盼魚兒莫在江湖漫游,早日另尋更適合棲生的地方。明代著名才子解縉的“釣魚詩”寫得更妙。一天,他陪明太祖朱元璋去釣魚,解縉釣技頗佳,而朱元璋釣了半天卻一無所獲,有點尷尬。解縉見龍顏不悅,就恭敬地說:“皇上,別看魚兒小,卻懂得禮節(jié)呢!”隨即吟了一首詩:“數(shù)尺絲綸落水中,金鉤一拋蕩無蹤。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只釣龍。”朱元璋聽后龍顏大悅,連連稱妙!由釣魚衍生的諷刺詩更耐人尋味。有一首題為《釣魚》的詩寫道:“早上池塘邊釣‘鮮活魚兒',中午雅座里釣‘王八魚兒',下午牌桌上釣‘愿者魚兒',晚上舞池中釣‘美人魚兒'?!贝嗽娨葬烎~為題,將某些“公仆”下基層吃喝玩樂的“工作”刻畫得既形象生動又準確無誤,令人擊掌叫絕。

2. 古人怎樣釣魚

古代的人怎么釣魚?

現(xiàn)如今,市場上有品種繁多的釣魚用具。那么,古代的人沒有這些先進釣具又怎么釣魚呢?當然,古人自有辦法。先說釣鉤,最初是用兩頭尖的小石條、竹條、木條和獸骨等物品充當釣鉤,將其包在釣餌中,等待魚兒吞食時卡住喉嚨后將之釣起;到新石器時代,人們便會磨制骨質釣鉤;到商代和西周以后,便有了鐵制釣鉤,東漢許慎在其《說文解字》里對“釣”解析為:“鉤魚也。鉤者曲金也,以曲金取魚謂之釣?!痹僬f釣線,除麻線、絲線,古時將結繭的蠶體內的絲漿收集后,人工拉成單股粗絲,天然干燥后使用。這種絲線,柔軟、光滑、透明、強度大。至于釣竿,古代的人常用細而長的竹子來制作,從《詩經(jīng)》里就可找到根據(jù),《國風·衛(wèi)風·竹竿》:“籊籊竹竿,以釣于淇。”同時,古人對于釣魚季節(jié)、天氣的選擇以及釣魚技巧的運用等方面,也頗有經(jīng)驗。我們把春、秋季視為釣魚的“黃金季節(jié)”,這在古籍里也早有描述,如張志和《漁歌子》中“桃花流水鱖魚肥”的詩句,指的就是在春季釣魚的情況;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八月湖水平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北愕莱隽饲锛菊轻烎~好時節(jié)。此外,古人對于線與水色相配的重要性也有所研究,唐朝詩人方干在其《贈江上老人》詩中提到:“潭底錦鱗多識釣,未設香餌即先知。欲教魚目無分別,須學揉蘭染釣絲?!?/p>

3. 詩經(jīng)《漁父》

《漁父》出自《楚辭》,東漢文學家王逸認為:“《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1] 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個人人生遇到了一種困頓,處在困惡之境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茅盾《楚辭與中國神話》和[2]郭沫若《屈原研究》認為非屈原作品,而是屈原的學生宋玉或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人而作。

蔡靖泉《楚文學史》[3][4]亦引以上觀點。主張各異,但說服力似還不充分。

也有人力主《漁父》《卜居》為屈原之作,如朱熹、洪興祖、王夫之等。今人姜亮夫在《屈原賦校注》《楚辭今繹講錄》《屈原賦今譯》[5][6][7]諸書中亦反復的論證,認為是屈原作品。

《漁父》與《卜居》可看做是姊妹篇,《卜居》偏重于對黑暗政治的揭露,《漁父》則主要表明自己的高尚品德。兩篇都是以問答的方式表現(xiàn)的。

漁父是一位避世隱身、釣魚江濱的隱士,他勸屈原與世俗同流,不必獨醒高舉,而詩人則強調“寧赴湘流,葬于江魚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節(jié)操,這種精神與《離騷》中“雖體解吾猶未變”的精神是一致的。全文中的人物有兩個——屈原和漁父。

全文采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xiàn)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tài)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四個自然段,可以分為頭、腹、尾三個部分。

文章以屈原開頭,以漁父結尾,中間兩個自然段則是兩人的對答,處處體現(xiàn)了道家的哲學思想。其中“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思想對后世道家道教影響極大。

4. 詩經(jīng)《漁父》

《漁父》出自《楚辭》,東漢文學家王逸認為:“《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癧1] 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個人人生遇到了一種困頓,處在困惡之境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茅盾《楚辭與中國神話》和[2]郭沫若《屈原研究》認為非屈原作品,而是屈原的學生宋玉或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人而作。蔡靖泉《楚文學史》[3][4]亦引以上觀點。主張各異,但說服力似還不充分。也有人力主《漁父》《卜居》為屈原之作,如朱熹、洪興祖、王夫之等。

今人姜亮夫在《屈原賦校注》《楚辭今繹講錄》《屈原賦今譯》[5][6][7]諸書中亦反復的論證,認為是屈原作品?!稘O父》與《卜居》可看做是姊妹篇,《卜居》偏重于對黑暗政治的揭露,《漁父》則主要表明自己的高尚品德。兩篇都是以問答的方式表現(xiàn)的。漁父是一位避世隱身、釣魚江濱的隱士,他勸屈原與世俗同流,不必獨醒高舉,而詩人則強調“寧赴湘流,葬于江魚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節(jié)操,這種精神與《離騷》中“雖體解吾猶未變”的精神是一致的。

全文中的人物有兩個——屈原和漁父。全文采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xiàn)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tài)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四個自然段,可以分為頭、腹、尾三個部分。文章以屈原開頭,以漁父結尾,中間兩個自然段則是兩人的對答,處處體現(xiàn)了道家的哲學思想。其中“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思想對后世道家道教影響極大。

5. 古代人怎么釣魚

現(xiàn)如今,市場上有品種繁多的釣魚用具。

那么,古代的人沒有這些先進釣具,又怎么釣魚呢?當然,古人自有辦法。先說釣鉤,到新石器時代,人們便會磨制骨質釣鉤.到商代和西周以后,便有了鐵制釣鉤,東漢許慎在其《說文解字》里對“釣”解析為:“鉤魚也。”

鉤者,曲金也,以曲金取魚謂之釣。再說釣線,除麻線、絲線,古時將結繭的蠶體內的絲漿收集后,人工拉成單股粗絲,天然干燥后使用。

這種絲線,柔軟、光滑、透明、強度大。至于釣竿,古代的人常用細而長的竹子來制作,從《詩經(jīng)》里就可找到根據(jù),《國風·衛(wèi)風·竹竿》:“霍蓄竹竿,以釣于淇?!?/p>

同時,古人對于釣魚季節(jié)、天氣的選擇以及釣魚技巧的運用等方面,也頗有經(jīng)驗。如張志和((漁歌子})中“桃花流水撅魚肥”的詩句,指的就是在春季釣魚的情況.孟浩然《臨洞庭上張垂相》:“八月湖水平……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便道出了秋季正是釣魚好時節(jié)。此外,古人對于線與水色相配的重要性也有所研究,唐朝詩人方干在其《贈江上老人》詩中提到:“潭底錦鱗多識釣,未設香餌即先知。

欲教魚目無分別,須學揉蘭染釣絲。”@白芷現(xiàn)如今,市場上有品種繁多的釣魚用具。

6. 詩經(jīng)《漁父》有其他版本嗎

《漁父》不是詩經(jīng)中的,是楚辭。

《詩經(jīng)》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先秦時期稱《詩》,又稱《詩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詩歌。音樂上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樂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頌”主要是宗廟樂歌,有四十首。

表現(xiàn)手法主要是賦、比、興?!百x”就是鋪陳(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興”就是啟發(fā)(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詩經(jīng)》思想和藝術價值最高的是民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伐檀》、《碩鼠》就是“風”的代表作。《詩經(jīng)》對后代詩歌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我國古典文學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的源頭。

《漁父》出自《楚辭》,東漢文學家王逸認為:“《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個人人生遇到了一種困頓,處在困惡之境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

茅盾《楚辭與中國神話》和郭沫若《屈原研究》認為非屈原作品,而是屈原的學生宋玉或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人而作。今人姜亮夫在《屈原賦校注》《楚辭今繹講錄》《屈原賦今譯》諸書中亦反復的論證,認為是屈原作品。

《漁父》與《卜居》可看做是姊妹篇,《卜居》偏重于對黑暗政治的揭露,《漁父》則主要表明自己的高尚品德。兩篇都是以問答的方式表現(xiàn)的。

漁父是一位避世隱身、釣魚江濱的隱士,他勸屈原與世俗同流,不必獨醒高舉,而詩人則強調“寧赴湘流,葬于江魚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節(jié)操,這種精神與《離騷》中“雖體解吾猶未變”的精神是一致的。全文中的人物有e69da5e6ba907a6431333431343034兩個——屈原和漁父。

全文采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xiàn)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tài)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四個自然段,可以分為頭、腹、尾三個部分。

文章以屈原開頭,以漁父結尾,中間兩個自然段則是兩人的對答,處處體現(xiàn)了道家的哲學思想。其中“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思想對后世道家道教影響極大。

7. 古代人怎么釣魚

現(xiàn)如今,市場上有品種繁多的釣魚用具。

那么,古代的人沒有這些先進釣具,又怎么釣魚呢?當然,古人自有辦法。先說釣鉤,到新石器時代,人們便會磨制骨質釣鉤.到商代和西周以后,便有了鐵制釣鉤,東漢許慎在其《說文解字》里對“釣”解析為:“鉤魚也?!?/p>

鉤者,曲金也,以曲金取魚謂之釣。再說釣線,除麻線、絲線,古時將結繭的蠶體內的絲漿收集后,人工拉成單股粗絲,天然干燥后使用。

這種絲線,柔軟、光滑、透明、強度大。至于釣竿,古代的人常用細而長的竹子來制作,從《詩經(jīng)》里就可找到根據(jù),《國風·衛(wèi)風·竹竿》:“霍蓄竹竿,以釣于淇?!?/p>

同時,古人對于釣魚季節(jié)、天氣的選擇以及釣魚技巧的運用等方面,也頗有經(jīng)驗。如張志和((漁歌子})中“桃花流水撅魚肥”的詩句,指的就是在春季釣魚的情況.孟浩然《臨洞庭上張垂相》:“八月湖水平……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p>

便道出了秋季正是釣魚好時節(jié)。此外,古人對于線與水色相配的重要性也有所研究,唐朝詩人方干在其《贈江上老人》詩中提到:“潭底錦鱗多識釣,未設香餌即先知。

欲教魚目無分別,須學揉蘭染釣絲?!盄白芷<正>現(xiàn)如今,市場上有品種繁多的釣魚用具。

溫馨提示:
本文【詩經(jīng)釣魚】由作者教培參考提供。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培訓啦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若存在侵權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管理員或作者進行刪除。
我們采用的作品包括內容和圖片部分來源于網(wǎng)絡用戶投稿,我們不確定投稿用戶享有完全著作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權利,請聯(lián)系我站將及時刪除。
內容侵權、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Copyright @ 2025 培訓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