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啦 詩詞學習 > 詩詞大全

舉例說明詩經(jīng)六義

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2-08-20 18:06:01

1. 簡答題:什么是詩經(jīng)“六義”

所謂《詩經(jīng)》中的“六義”,即是指“風、雅、頌”三種詩歌形式與“賦、比、興”三種表現(xiàn)手法.風即國風,是各地的民歌,是詩經(jīng)中最有成就的部分.《詩經(jīng)》中共有十五國風,共160篇.比較常見的篇目,如《關(guān)雎》、《蒹葭》、《桃夭》、《定之方中》、《柏舟》、《君子偕老》、《伐檀》、《碩鼠》、《伐柯》、《東山》、《鴻雁》、《靈臺》、《氓》、《七月》等.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多數(shù)為公卿貴族所做,一般看作“正聲”.大雅為歌功頌德之作,小雅多諷刺之聲.常見的篇目如《采薇》、《鹿鳴》、《江漢》、《思齊》(前兩篇屬小雅,后兩篇屬大雅)等.頌即祭祀和頌圣的樂曲,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分別為31、4、5篇.常見的篇目如《我將》、《有客》、《玄鳥》等.賦賦是直接鋪陳敘述.是最基本的表現(xiàn)手法.朱熹《詩集傳》:“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如“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即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與子成說(shuō):和你立下誓言.此處“說”并不通“悅”字.比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如《魏風·碩鼠》、《邶風·新臺》都是通篇用比的.興朱熹:“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即起興,用其他東西引出要說的內(nèi)容.如“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鳩鳥在河中叫起興.《魏風·伐檀》也是用興這種表現(xiàn)手法的突出例子.。

2. 詩經(jīng)文學常識詩經(jīng)起源,分類詩經(jīng)六義及其解釋詩經(jīng)再文學史上地位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shù)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jīng)典,始稱《詩經(jīng)》,并沿用至今.詩經(jīng),是中國最古一部詩歌總集,它包含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到三千年左右,共四五百年間的民間歌謠(風)、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頌辭(頌).相傳中國周代設(shè)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到春秋,流傳下來的詩,據(jù)說有三千多首,后來經(jīng)過孔子刪去不合宜的,只剩下三百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詩: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后來為了方便,就稱它「詩三百」.詩的內(nèi)容包括:風(十五國風:周南、召南、邶、墉、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多半是經(jīng)過潤色后的民間歌謠.雅(二雅:大雅、小雅),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類似風謠的勞人思辭,如黃鳥、我行其野、谷風、何草不黃等.頌(三頌:周頌、魯頌、商頌),本是祭祀時頌神或頌祖先的樂歌,但魯頌四篇,全是頌美活著的魯僖公,商頌中也有阿諛時君的詩.孔門弟子中,子夏對詩的領(lǐng)悟力最強,所以由他傳詩.到漢初,說詩的有魯人申培公,齊人轅固生和燕人韓嬰,合稱三家詩.齊詩亡于魏,魯詩亡于西晉,韓詩到唐時還在,而現(xiàn)在只剩外傳十卷.至于現(xiàn)在流傳的詩經(jīng),則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所傳的毛詩.茲引國際君友會王愛君文集《詩經(jīng)》.《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現(xiàn)實主義的詩歌總集,共305首,故又稱“詩三百”.按用途和音樂分“風、雅、頌”三部分,其中的風是指各地方的民間歌謠,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貴族的宮廷正樂,其中的頌是周天子和諸侯用以祭祀宗廟的舞樂.《詩經(jīng)》的主要表現(xiàn)手法是賦、比、興.其中直陳其事叫賦;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叫興.詩經(jīng)共305篇(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nèi)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

3. .舉例說明《詩經(jīng)》的文學成就

《詩經(jīng)》的主要文學成就.1、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2、賦、比、興是《詩經(jīng)》中最突出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方法,它們同風、雅、頌被稱為詩的“六義”.3、復迭是詩三百章法上的一個顯著特點.4、四言為主的句式和豐富、生動、形象的語言.例:“賦比興”的觀念在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不斷積累,《周禮·春官·大師》總結(jié):“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1]漢代《毛詩序》的作者,根據(jù)《周禮》的說法提出了“詩之六義”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2]很明顯,風、雅、頌是屬于《詩經(jīng)》的文體分類,賦、比、興是指什么,則沒有說明.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說:“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意思是前者是詩的作法,后者是詩的體裁.一般說,賦、比,都比較清楚,興就有疑問,后人的解釋分歧很多.至今也沒有定論.劉勰所謂“風通而賦同”,即風雅頌相通,賦則作為詩的一般表現(xiàn)手法,“通正變,兼美刺”,也是相同的,這些都比較好理解,惟獨比和興問題,歷代解釋很多.概括起來大體上有三種解釋的方法,即政治的解說、語言的解說和文學的解說.。

4. 結(jié)合《關(guān)雎》《蒹葭》分析詩經(jīng)六義

注意看結(jié)尾,有詳細答案。

古之寫相思,未有過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謂者,望之而不可即,見之而不可求;雖辛勞而求之,終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間.吾嘗聞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讀《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蘆葦也,飄零之物,隨風而蕩,卻止于其根,若飄若止,若有若無.思緒無限,恍惚飄搖,而牽掛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情之為物,虛幻而未形.莊子曰:樂出虛,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氣津液從地而生,薄以寒氣則結(jié)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堅.故曰“未晞”,“未已”.雖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終受其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著,所謂伊人.然在水一方,終不知其所在.賈長江有詩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夫悅之必求之,故雖不知其所蹤,亦涉水而從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險阻彎曲,言求索之艱辛,真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然終于“兩處茫茫皆不見”,所追逐者,不過幻影云霧,水月鏡花,終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觸之,卻遙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斷弦之音,鏗鏘而悠長.每讀到此,不由喜之,嘆之,怨之,哭之!

《關(guān)雎》出自《詩經(jīng)·國風·周南》,是《詩經(jīng)》的首篇,它是反映一個青年對一位容貌美麗姑娘的愛慕和追求,寫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悅.它是我國愛情詩之祖.不僅反映的是令人喜聞樂見的愛情題材,還具有獨到的藝術(shù)特色.關(guān)雎:篇名它是從詩篇中第一句中摘取來的.《詩經(jīng)》的篇名都是這樣產(chǎn)生的.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六義”指的是 風、雅、頌、賦、比、興,前三個說的是內(nèi)容,后三個說的是手法.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shù)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jīng)典,始稱《詩經(jīng)》,并沿用至今.

溫馨提示:
本文【舉例說明詩經(jīng)六義】由作者教培參考提供。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培訓啦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若存在侵權(quán)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管理員或作者進行刪除。
我們采用的作品包括內(nèi)容和圖片部分來源于網(wǎng)絡(luò)用戶投稿,我們不確定投稿用戶享有完全著作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聯(lián)系我站將及時刪除。
內(nèi)容侵權(quán)、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Copyright @ 2025 培訓啦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