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2-11-05 20:54:01
【注釋】 西江月:詞牌名。
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繞西。“明月”句:蘇軾《次韻蔣穎叔》詩:“明月驚鵲未安枝?!?/p>
別枝:斜枝。社:土地神廟。
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見:同:現(xiàn)。
“明月別枝驚鵲”中的“別枝”,古詩詞選本都注為:別枝,旁枝,與“主干”相對而言;一說另一枝。我們認為:“別”字應作動詞講,是“上”的意思。
該句展示的是如下意境:詞人夜行在黃沙嶺的山間小道上,此時月亮已升到半空,但由于月光被山嶺所擋,詞人所處的位置及鵲兒所在的枝頭還是比較昏暗的。隨著月亮的上升,月光越過山頂瀉向詞人,詞人忽然覺得眼前亮了起來,抬頭一看,一輪皎潔的明月已然掛上了枝頭,樹枝上的鵲兒也因突然受到月光的刺激而驚動不安起來。
【賞析】 這首詞是辛棄疾貶官閑居江西時的作品。著意描寫黃沙嶺的夜景。
明月清風,疏星稀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詞從視覺、聽覺和嗅覺三方面抒寫夏夜的山村風光。
情景交融,優(yōu)美如畫。恬靜自然,生動逼真。
是宋詞中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佳作?!窘褡g】夜晚走在鄉(xiāng)村的小路上 月兒出來驚動了樹枝上的熟睡的鵲兒,輕輕吹拂的夜風中不時送來陣陣蟬鳴。
稻花飄香沁人心脾(預示豐收),駐足聆聽那一片蛙聲,好似在為人們的豐收而歡唱著…… 你看,天邊還偶爾看得見七八顆星星,轉眼山前便灑落了兩三點雨。大雨將至,趕緊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跑到溪頭轉彎處,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譯讀】 明亮的月光驚起了正在棲息的鳥鵲,它們離開枝頭飛走了。
在清風吹拂的深夜,蟬兒叫個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聲,好像是在訴說好年成。
不一會,烏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遠方的天邊還有七八顆星星在閃爍,山 前竟然落下幾點雨。
行人著慌了:那土地廟樹叢旁邊過去明明有個茅店可以避雨,現(xiàn)在怎么不見了?他從小橋過溪,拐了個彎,茅店就出現(xiàn)在他的眼前?!段鹘隆吩}是《夜行黃沙道中》,記作者深夜在鄉(xiāng)村中行路所見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緒。
讀前半片,須體會到寂靜中的熱鬧?!懊髟聞e枝驚鵲”句的“別”字是動詞,就是說月亮落了,離別了樹枝,把枝上的烏鵲驚動起來。
這句話是一種很細致的寫實,只有在深夜里見過這種景象的人才懂得這句詩的妙處。烏鵲對光線的感覺是極靈敏的,日蝕時它們就驚動起來,亂飛亂啼,月落時也是這樣。
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月落烏啼”(唐張繼《楓橋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烏啼”說得更生動,關鍵全在“別”字,它暗示鵲和枝對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鵲驚時常啼,這里不說啼而啼自見,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與“鳴蟬”造成堆砌呆板的結果。
“稻花”二句說明季節(jié)是在夏天。在全首詞中這兩句產生的印象最為鮮明深刻,它把農村夏夜里熱鬧氣氛和歡樂心情都寫活了。
這可以說就是典型環(huán)境。這四句里每句都有聲音(鵲聲、蟬聲、人聲、蛙聲),卻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靜。
這兩種風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覺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變動了。
天外稀星表示時間已有進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對夜行人卻是一個威脅,這是一個平地波瀾,可想見夜行人的焦急。
有這一波瀾,便把收尾兩句襯托得更有力。“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是個倒裝句,倒裝便把“忽見”的驚喜表現(xiàn)出來。
正在愁雨,走過溪頭,路轉了方向,就忽然見到社林邊從前歇過的那所茅店。這時的快樂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那兩句詩所說的。
詞題原為《夜行黃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寫景物,只有最后兩句才見出有人在夜行。這兩句對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寫夜行了。
先藏鋒不露,到最后才一針見血,收尾便有畫龍點睛之妙。這種技巧是值得學習的。
這首詞,有一個生動具體的氣氛(通常叫做景),表達出一種親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簡稱情)。這種情景交融的整體就是一個藝術的形象。
藝術的形象的有力無力,并不在采用的情節(jié)多寡,而在那些情節(jié)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為觸類旁通的據(jù)點,四面伸張,伸入現(xiàn)實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會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了。
我們說中國的詩詞運用語言精練,指的就是這種廣博的代表性和豐富的暗示性。注: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原選自《稼軒長短歌》。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翻譯:
明亮的月光驚起了正在棲息的鳥鵲,它們離開枝頭飛走了。在清風吹拂的深夜,蟬兒叫個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聲,好像是在訴說好年成。不一會,烏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遠方的天邊還有七八顆星星在閃爍,山 前竟然落下幾點雨。行人著慌了:那土地廟樹叢旁邊過去明明有個茅店可以避雨,現(xiàn)在怎么不見了?他從小橋過溪,拐了個彎,茅店就出現(xiàn)在他的眼前。
中心思想:
描寫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秀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觀壯景。它只不過是人們常見的月、鳥、蟬、蛙、星、雨、店、橋,然而我們從這首詞中卻能得到一種美的享受,喚起我們對田野風光的熱愛。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年代】:宋
【作者】:辛棄疾
【作品】:西江月十七首
【說明】
本篇是作者閑居上饒帶湖時期的名作。它通過自己夜行黃沙道中的具體感受,描繪出農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動逼真,感受親切細膩,筆觸輕快活潑,使人有身歷其境的真實感,這首詞反映了辛詞風格的多樣性。
上片寫晴,用的是"明月"、"清風"這樣慣熟的詞語,但是,當它們與"別枝驚鵲"和"半夜鳴蟬"結合在一起之后,便構成了一個聲色兼?zhèn)?、動靜咸宜的深幽意境,人們甚至忽略了這兩句的平仄和對仗的工穩(wěn)了。"月"和"驚鵲","風"和"鳴蟬"并非事物的簡單羅列,而是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和因果關系的。三、四兩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農村最具有特點的事物,進一步加以生發(fā)。因為夜里的能見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來攝取,有時還要靠嗅覺和聽覺這些器官來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就是從嗅覺和聽覺這兩方面來加以描寫的。這是詞中的主腦,是籠罩全篇的歡快和喜悅心情產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雖然寫的是夜晴,但卻已經埋伏著雨意了。有豐富農村生活經驗的人,似乎可以從"稻花香"里,從"蛙聲一片"之中嗅到和聽到驟雨將臨的信息。
下片筆鋒一轉,進入寫雨。但寫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寫遠望之所見:"七八個星天外",說明烏云四起,透過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這境界,與上片的氣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兩三點雨山前",寫的是驟雨初來,大雨將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經灑向山前,那么緊接著便會灑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轉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趕路或尋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寫的就是這一心理活動:"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因為作者平時經常往來于黃沙道中,明叨知道樹林旁邊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時因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卻忽然不見了??墒牵^了小溪上的石橋,再據(jù)個彎兒,那座舊時相識的茅店便突然出現(xiàn)在眼前,這該叫人多么高興阿!
這首詞充分反映了作者對豐收所懷有的喜悅之情以及他對農村生活的熱愛。
【注釋】
西江月:詞牌名。
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繞西。
“明月”句:蘇軾《次韻蔣穎叔》詩:“明月驚鵲未安枝?!眲e枝:斜枝。
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見:同:現(xiàn)。
“明月別枝驚鵲”中的“別枝”,古詩詞選本都注為:別枝,旁枝,與“主干”相對而言;一說另一枝。我們認為:“別”字應作動詞講,是“上”的意思。該句展示的是如下意境:詞人夜行在黃沙嶺的山間小道上,此時月亮已升到半空,但由于月光被山嶺所擋,詞人所處的位置及鵲兒所在的枝頭還是比較昏暗的。隨著月亮的上升,月光越過山頂瀉向詞人,詞人忽然覺得眼前亮了起來,抬頭一看,一輪皎潔的明月已然掛上了枝頭,樹枝上的鵲兒也因突然受到月光的刺激而驚動不安起來。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與蘇軾齊名,并稱蘇辛。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guī)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fā)《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zhàn),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fā)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或路轉溪頭忽見)
【譯詞】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鵲,使它驚飛不安,
一陣陣的蟬叫,被半夜的清風傳來耳畔。
稻花的香氣,送來豐收的信息,
高唱豐年之歌,蛙聲連成一片。
七八個星星,閃爍在遠處天邊,
兩三點雨滴,灑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邊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轉過溪邊石橋,突然出現(xiàn)面前。
天凈沙·秋思
作者: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遠望黃昏時的烏鴉,正在尋覓枯藤老樹棲息,近看有正依傍著小橋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馬馱著漂泊的游子,在秋風古道上慢慢移步??聪﹃柕挠鄷熞呀浕杳飨拢b旅在外漂泊的斷腸人浪跡天涯。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年代】:宋 【作者】:辛棄疾 【作品】:西江月十七首 【說明】 本篇是作者閑居上饒帶湖時期的名作。
它通過自己夜行黃沙道中的具體感受,描繪出農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動逼真,感受親切細膩,筆觸輕快活潑,使人有身歷其境的真實感,這首詞反映了辛詞風格的多樣性。上片寫晴,用的是"明月"、"清風"這樣慣熟的詞語,但是,當它們與"別枝驚鵲"和"半夜鳴蟬"結合在一起之后,便構成了一個聲色兼?zhèn)?、動靜咸宜的深幽意境,人們甚至忽略了這兩句的平仄和對仗的工穩(wěn)了。
"月"和"驚鵲","風"和"鳴蟬"并非事物的簡單羅列,而是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和因果關系的。三、四兩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農村最具有特點的事物,進一步加以生發(fā)。
因為夜里的能見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來攝取,有時還要靠嗅覺和聽覺這些器官來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就是從嗅覺和聽覺這兩方面來加以描寫的。
這是詞中的主腦,是籠罩全篇的歡快和喜悅心情產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雖然寫的是夜晴,但卻已經埋伏著雨意了。
有豐富農村生活經驗的人,似乎可以從"稻花香"里,從"蛙聲一片"之中嗅到和聽到驟雨將臨的信息。下片筆鋒一轉,進入寫雨。
但寫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寫遠望之所見:"七八個星天外",說明烏云四起,透過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
這境界,與上片的氣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兩三點雨山前",寫的是驟雨初來,大雨將至的信息。
既然,雨滴已經灑向山前,那么緊接著便會灑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轉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趕路或尋地避雨的心情。
第三、四句寫的就是這一心理活動:"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因為作者平時經常往來于黃沙道中,明叨知道樹林旁邊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時因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卻忽然不見了。
可是,過了小溪上的石橋,再據(jù)個彎兒,那座舊時相識的茅店便突然出現(xiàn)在眼前,這該叫人多么高興阿! 這首詞充分反映了作者對豐收所懷有的喜悅之情以及他對農村生活的熱愛?!咀⑨尅?西江月:詞牌名。
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繞西?!懊髟隆本洌禾K軾《次韻蔣穎叔》詩:“明月驚鵲未安枝?!?/p>
別枝:斜枝。社:土地神廟。
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見:同:現(xiàn)。
“明月別枝驚鵲”中的“別枝”,古詩詞選本都注為:別枝,旁枝,與“主干”相對而言;一說另一枝。我們認為:“別”字應作動詞講,是“上”的意思。
該句展示的是如下意境:詞人夜行在黃沙嶺的山間小道上,此時月亮已升到半空,但由于月光被山嶺所擋,詞人所處的位置及鵲兒所在的枝頭還是比較昏暗的。隨著月亮的上升,月光越過山頂瀉向詞人,詞人忽然覺得眼前亮了起來,抬頭一看,一輪皎潔的明月已然掛上了枝頭,樹枝上的鵲兒也因突然受到月光的刺激而驚動不安起來。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與蘇軾齊名,并稱蘇辛。
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睔v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
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
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
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guī)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fā)《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
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zhàn),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fā)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
注釋:
1 黃沙:江西省上饒縣黃沙嶺鄉(xiāng)黃沙村。黃沙道:指的就是從該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黃沙嶺之間約20公里的鄉(xiāng)村道路,南宋時是一條直通上饒古城的比較繁華的官道,東到上饒,西通江西省鉛(音:鹽)山縣。
2“明月”句:蘇軾《次韻蔣穎叔》詩:“明月驚鵲未安枝?!?/p>
3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4鳴蟬:蟬叫聲。
5舊時:往日。
6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7見:同“現(xiàn)”。
8忽見:忽現(xiàn)。
9西江月:詞牌名。
譯文: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仿佛吹來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谷的香氣里,人們談論著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說著豐收年。天空中輕云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xiàn),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詩人從小橋過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彎,茅店忽然出現(xiàn)在他的眼前。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举p析一】 這首詞作于辛棄疾閑居上饒帶湖期間。
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縣西,風景優(yōu)美,所謂“溪山一片畫圖開”(辛棄疾《鷓鴣天 黃沙道中即事》)。辛棄疾在其附近建有書堂,經常往來于黃沙道中。
辛棄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那英偉磊落的議論和果斷干練的作風,特別是力主抗戰(zhàn)恢復的政治主張,卻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統(tǒng)治階層的打擊。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終于被彈劾罷官,回到帶湖家居,過著投閑置散的退隱生活。
辛棄疾一直重視農業(yè)生產和同情民間疾苦。在任湖南轉運副使期間,他曾奏進《論盜賊札子》,為民請命,歷數(shù)百姓“嗷嗷痛苦之狀”,指出“官逼民反”的事實,大聲疾呼朝廷要“以惠養(yǎng)元元為意”。
他在罷官閑居以前就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彼煲约谲幟蕴柤谲幘邮?。
而長期的農村閑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農村,和農民建立了較深的感情,以至農村的一事一物都引起他極大的興趣。因而他對農民的疾苦很關切:“父老爭言雨水勻,眉頭不似去年顰。
殷勤謝卻甑中塵?!保ā朵较场罚╋L調雨順,老百姓不致餓肚子了,他也感到很高興。
在這些農村詞中,辛棄疾是把和平寧靜的農村同污濁傾軋的“市朝”對立起來的?!肮沤窳旯让C?,市朝往往耕桑?!?/p>
(《清平樂 題上盧橋》)他在官場里遭受排擠*,而在農村可以得到暫時的慰藉,尋求精神的寄托。正如他的朋友陸游說的那樣:“農家農家樂復樂,不比市朝爭奪惡”(《岳池農家》)。
正是在這種復雜感情的促使下,辛棄疾才寫出了像《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樣輕快活潑的農村詞,也只有聯(lián)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負,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這類詞的妙處。這首《西江月》寫的是作者夜行黃沙道中所經歷的一個片段。
在一個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潔,照耀如同白晝,棲息在綠樹枝杈上的烏鵲,以為曙光照臨了,“呀呀”地驚飛而起,從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樹枝還籟籟作響呢!當它發(fā)現(xiàn)自己判斷錯誤時,才在另一根樹枝上停息下來。清風徐來,樹枝輕搖,驚得沉睡的夏蟬也在深夜里鳴叫起來。
就在這醉人的晴朗月夜,我們的詞人踽踽獨行于黃沙道中,耳聽著蟬鳴鵲叫,鼻聞著稻花的馥郁芳香,水國的驕子們似乎很理解我們詞人歡悅的心情,于是為他奏起了歡快的交響曲。就從這青蛙的一片合唱聲中,我們的詞人已聽到了豐收的消息。
明月、清風、驚鵲、鳴蟬、稻香、蛙聲,詞人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觸覺到的,都是令人心曠神怡的,他全部身心都沉浸在江南夏夜的舒適之中,于是情不自禁地翹首遙望天際,那里只有稀疏的幾顆星星掛在蔚藍的天幕上??墒?,“天有不測風云”,何況是江南的盛夏天氣呢!不知什么時候,忽然飄來幾片浮云,惡作劇似地灑下幾點雨來。
這突來的陣雨打破了詞人的雅興,使他不得不匆匆急步,躲避這夜來的飛雨。急于趕路,不暇四顧,路到溪橋一轉彎,猛然抬頭,嘿!一爿熟識的茅店就出現(xiàn)在土地廟的樹林邊。
這簡直是一幅優(yōu)美動人、饒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它充滿詩情畫意,給人以豐富的美的享受。這幅江南山村月夜圖,作者是運用哪些藝術手段來表現(xiàn)的呢? 首先在詞調的選擇上,作者選用了易于表現(xiàn)活潑歡快情緒的小令《西江月》。
《西江月》詞,為雙調,五十字,上下闋各兩平韻,結句各葉一厭韻。這首《西江月》的“蟬”“年”“前”“邊”四字都在平聲“先”韻內,而結句的“片”“見”兩字雖屬仄聲,但在詞韻中也屬同部。
這樣平仄韻同部互協(xié),可以增加詞的聲情之美,而這兩個仄韻字都安排在上下闋的結句上,聲調短促,戛然而止,使整首詞更顯得和諧有力?!段鹘隆访烤渥謹?shù)大致整齊,為六、六、七、六句式。
上下闋開頭兩個六字句,易于對偶。這首《西江月》上下闋開頭兩句對偶都很工穩(wěn)。
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關于“別枝”的解釋問題。據(jù)我所看到的,大致有三種解釋:一種是釋“別”為“離開”,這里又有兩種細微的不同說法,一是說月光“離別了樹枝”,一是說烏鵲“離開枝頭”;第二種是釋“別枝”為“斜出的樹枝”;第三種是釋“別枝”為“另一枝”。
我認為第三種解釋是比較好的。因為“明月”兩句對仗十分工穩(wěn)。
“明月”對“清風”,都是自然景象,真可謂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驚鵲”對“鳴蟬”,“驚”“鳴”都是動詞,而且都有使動的意思,“鵲”“蟬”皆屬能飛善鳴的動物;“別枝”對“半夜”,“枝”“夜”都是名詞,“半”在這里作形容詞用,“別”亦應是形容詞,若作動詞,則與“半夜”不對偶。再說,詞的下闋開頭兩句:“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數(shù)量詞對數(shù)量詞,名詞對名詞,方位詞對方位詞,對仗非常工整。
怎么能夠設想,精通詞學的辛棄疾會在同一首詞的對偶處出現(xiàn)不對偶的現(xiàn)象呢?其實,這里的“別枝”,與唐代方干《寓居郝氏林亭》詩之“蟬曳殘聲過別枝”中的“別枝”是一個意思。蘇軾的“月明驚鵲未。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或路轉溪頭忽見) 【譯詞】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鵲,使它驚飛不安,一陣陣的蟬叫,被半夜的清風傳來耳畔.稻花的香氣,送來豐收的信息,高唱豐年之歌,蛙聲連成一片.七八個星星,閃爍在遠處天邊,兩三點雨滴,灑向山峰的前沿.往日,社林旁邊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轉過溪邊石橋,突然出現(xiàn)面前.天凈沙·秋思 作者: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譯文】 遠望黃昏時的烏鴉,正在尋覓枯藤老樹棲息,近看有正依傍著小橋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馬馱著漂泊的游子,在秋風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陽的余暉已經昏螟西下,羈旅在外漂泊的斷腸人浪跡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