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2-08-12 00:12:01
古詩文凝聚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髓,是我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是中華文學藝術(shù)中的一支奇葩。小學語文教材中精選了多首文質(zhì)兼美的古詩,其語言凝練含蓄,意境深邃優(yōu)美,不僅給人以藝術(shù)的熏陶,更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內(nèi)容。但傳統(tǒng)的古詩教學往往過于注重文字知識的本身,諸如填鴨、注入式的串講,信口開河式的問答等,充斥著課堂教學效果很不理想。那么教師應該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文教學呢?
反復誦讀,引領(lǐng)學生深刻體會古詩文的內(nèi)涵
誦讀古詩文是我國優(yōu)秀的教育傳統(tǒng),多讀精背是千百年來我國人民學習語文的傳統(tǒng)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昂迷姴粎挵倩刈x,熟讀深思子自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边@些名言充分說明了誦讀古詩的重要性。誦讀是小學生學習古詩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詩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徑。誦讀有兩層含義,朗讀和背誦?!墩Z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yǎng)語感”。而且在課程目標中分學段提出了“背誦優(yōu)秀詩文”的具體要求,第一學段1、2年級和第二學段3、4年級,各背誦優(yōu)秀詩文50篇段,第三學段5、6年級背誦優(yōu)秀詩文60篇段。由于小學生記憶力強,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古詩文短小精悍,又瑯瑯上口曉暢如話,短時間內(nèi)學生就能背誦,完成規(guī)定的背誦任務并不難。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千百年來我們對唐詩都愛不釋手.而小學語文教材里的古詩是我國唐詩中的藝術(shù)珍品.讓小學生讀懂它,理解它的內(nèi)容,讓學生終身受益,是我們老師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要花費很多時間與精力的.在 古詩的基礎(chǔ)上,我總結(jié)出了幾點經(jīng)驗: 一、學習古詩文要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收入了70多首膾炙人口的古詩,要想讓學生領(lǐng)會其中的含義,在教學這些古詩時就要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情蘊意。
例如教學《詠柳》一詩,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當春天到來之際,你行走在路上,一定會感受到嚴冬過后,大自然正在悄悄地發(fā)生變化。你看那河堤上,道路旁,原本光禿禿的柳樹,這時是不是有了變化?它變得怎樣了?在學生想象之后,老師就可以提問他們想象的情景,然后就導入詩文,指導他們朗讀“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睂⒃娢呐c他們想象的情景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明白這首詩看似對柳樹輕描淡寫,實則蘊含著作者很巧妙的筆法。
全詩對樹干和樹枝樹葉的贊頌,即對柳樹的贊頌,雖然沒有一個“柳”字,但是人們可以通過他描寫的“萬條垂下綠絲絳”和“細葉”這些柳的特征的描寫。推測出作者寫的就是柳。
原本光禿禿的柳樹現(xiàn)在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是因為什么呢?當然是春風了,春天來了,春風吹綠了大地,作者贊詠春風中的柳樹,其實就是贊詠了春風。這棵樹是這樣,其他的樹不是也一樣抽枝發(fā)芽、綠葉成蔭嗎?所以,這首詩的主旨是贊頌春風吹得樹兒綠,給大地帶來了無限生機。
二、音樂畫畫配合,創(chuàng)設(shè)意境 古詩文富有韻律、節(jié)奏,誦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受孩子們的喜愛。配樂朗誦詩是一種創(chuàng)設(shè)意境,讓學生進入到詩的境遇中去的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
它可以啟發(fā)學生思維,發(fā)揮學生想象,加深學生對詩意、詩境的理解。如教學岳飛寫的《滿江紅》,通過反復的配樂誦讀、歌唱,能讓學生體會詩句的豪邁風格,闊大境界,語言的粗獷有力,氣氛的雄偉悲壯。
教學張志和的《漁歌子》,反復的配樂誦讀,能讓學生體會詩句清新自然的風格,語言的明白如話,感受到漁人于斜風細雨中那種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教師在進行配樂朗誦時,要適時地指導學生體會聲音的抑揚頓挫,高低起伏,高亢與低沉所表達的情緒與效果。
在古詩文中,詩與畫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古詩文的教學,還應注重把詩畫樂融為一體,讓學生感受古詩的意境美。
三、趣味訓練,培養(yǎng)詩興 學習古詩文,還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訓練,這樣,才能使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1、巧設(shè)情境問題讓學生填寫詩句。
如,問學生當我們浪費糧食時,媽媽常用( )這句詩來教導我們,你能寫出男一首《憫農(nóng)》嗎?當我們在外地過年時,常常引用唐代詩人王維在《》中的( )來表達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當我們回憶起母愛,要報答母親的深恩時,我們會很自然地吟誦起唐代詩人孟郊的《 》中的詩句( )。
有時候,我們對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彼未娙颂K軾的《 》中的詩句( )說明了這個問題。
2、按要求寫詩句。一是要求學生分別寫出描寫春、夏、秋、冬的詩各一句。
如描寫春天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描寫夏天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p>
描寫秋天的“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描寫冬天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二是要求學生寫出帶有“紅、橙、黃、綠、青、藍、紫”字的詩各一句。
三是寫出帶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等數(shù)字的詩句。四是要求學生在詩句中填入花名。
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 )別樣紅”,“竹外( )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等等。3、設(shè)計一些文學史常識的回答,如唐代詩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國文壇合稱為( ),其中,李白被稱為( ),杜甫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是《 》,抒發(fā)了( )。
4、讓學生學寫對聯(lián),感受成功的快樂。如我出上聯(lián)“鳥語花香添美景”,學生就饒有興味地對出下聯(lián)“風和日麗慶新春”或“風和日麗迎新年”。
其他的訓練還有很多,如:讀一讀山海關(guān)外孟姜女廟的這副對聯(lián),“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這個訓練讓學生明白漢字的一字多音,漢語的停頓以及語序等都能使我們的表達更豐富更靈活。
四、運用故事,點燃詩心 小學生很喜歡聽故事,教學古詩文時,可以插入一些有趣的故事,以此來點燃學生的詩心。特別是講一些與此有關(guān)的奇聞軼事,學生就會更感興趣。
如賈島“推敲”的故事,是用“僧推月下門”好呢,還是“僧敲月下門”好呢?體現(xiàn)了古人對提字煉句的注重。王安石寫《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提煉。
還有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駱賓王詠鵝的故事,王冕喜畫墨梅,寫詩詠墨梅的故事等等。這些故事使學生增強對古詩文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就更能學好古詩文了。
五、課外拓展,積累詩文 古詩文是思想的精華,智慧的源泉,是古人用心靈中流。
古詩文凝聚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髓,是我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是中華文學藝術(shù)中的一支奇葩。
小學語文教材中精選了多首文質(zhì)兼美的古詩,其語言凝練含蓄,意境深邃優(yōu)美,不僅給人以藝術(shù)的熏陶,更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內(nèi)容。但傳統(tǒng)的古詩教學往往過于注重文字知識的本身,諸如填鴨、注入式的串講,信口開河式的問答等,充斥著課堂教學效果很不理想。
那么教師應該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文教學呢?反復誦讀,引領(lǐng)學生深刻體會古詩文的內(nèi)涵誦讀古詩文是我國優(yōu)秀的教育傳統(tǒng),多讀精背是千百年來我國人民學習語文的傳統(tǒng)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昂迷姴粎挵倩刈x,熟讀深思子自知?!?/p>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名言充分說明了誦讀古詩的重要性。
誦讀是小學生學習古詩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詩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徑。誦讀有兩層含義,朗讀和背誦。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yǎng)語感”。而且在課程目標中分學段提出了“背誦優(yōu)秀詩文”的具體要求,第一學段1、2年級和第二學段3、4年級,各背誦優(yōu)秀詩文50篇段,第三學段5、6年級背誦優(yōu)秀詩文60篇段。
由于小學生記憶力強,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古詩文短小精悍,又瑯瑯上口曉暢如話,短時間內(nèi)學生就能背誦,完成規(guī)定的背誦任務并不難。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千百年來我們對唐詩都愛不釋手.而小學語文教材里的古詩是我國唐詩中的藝術(shù)珍品.讓小學生讀懂它,理解它的內(nèi)容,讓學生終身受益,是我們老師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要花費很多時間與精力的.在古詩的基礎(chǔ)上,我總結(jié)出了幾點經(jīng)驗: 一、學習古詩文要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收入了70多首膾炙人口的古詩,要想讓學生領(lǐng)會其中的含義,在教學這些古詩時就要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情蘊意。
例如教學《詠柳》一詩,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當春天到來之際,你行走在路上,一定會感受到嚴冬過后,大自然正在悄悄地發(fā)生變化。你看那河堤上,道路旁,原本光禿禿的柳樹,這時是不是有了變化?它變得怎樣了?在學生想象之后,老師就可以提問他們想象的情景,然后就導入詩文,指導他們朗讀“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將詩文與他們想象的情景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明白這首詩看似對柳樹輕描淡寫,實則蘊含著作者很巧妙的筆法。
全詩對樹干和樹枝樹葉的贊頌,即對柳樹的贊頌,雖然沒有一個“柳”字,但是人們可以通過他描寫的“萬條垂下綠絲絳”和“細葉”這些柳的特征的描寫。推測出作者寫的就是柳。
原本光禿禿的柳樹現(xiàn)在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是因為什么呢?當然是春風了,春天來了,春風吹綠了大地,作者贊詠春風中的柳樹,其實就是贊詠了春風。這棵樹是這樣,其他的樹不是也一樣抽枝發(fā)芽、綠葉成蔭嗎?所以,這首詩的主旨是贊頌春風吹得樹兒綠,給大地帶來了無限生機。
二、音樂畫畫配合,創(chuàng)設(shè)意境 古詩文富有韻律、節(jié)奏,誦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受孩子們的喜愛。配樂朗誦詩是一種創(chuàng)設(shè)意境,讓學生進入到詩的境遇中去的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
它可以啟發(fā)學生思維,發(fā)揮學生想象,加深學生對詩意、詩境的理解。如教學岳飛寫的《滿江紅》,通過反復的配樂誦讀、歌唱,能讓學生體會詩句的豪邁風格,闊大境界,語言的粗獷有力,氣氛的雄偉悲壯。
教學張志和的《漁歌子》,反復的配樂誦讀,能讓學生體會詩句清新自然的風格,語言的明白如話,感受到漁人于斜風細雨中那種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教師在進行配樂朗誦時,要適時地指導學生體會聲音的抑揚頓挫,高低起伏,高亢與低沉所表達的情緒與效果。
在古詩文中,詩與畫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古詩文的教學,還應注重把詩畫樂融為一體,讓學生感受古詩的意境美。
三、趣味訓練,培養(yǎng)詩興 學習古詩文,還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訓練,這樣,才能使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1、巧設(shè)情境問題讓學生填寫詩句。
如,問學生當我們浪費糧食時,媽媽常用()這句詩來教導我們,你能寫出男一首《憫農(nóng)》嗎?當我們在外地過年時,常常引用唐代詩人王維在《》中的()來表達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當我們回憶起母愛,要報答母親的深恩時,我們會很自然地吟誦起唐代詩人孟郊的《》中的詩句()。
有時候,我們對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宋代詩人蘇軾的《》中的詩句( )說明了這個問題。
2、按要求寫詩句。一是要求學生分別寫出描寫春、夏、秋、冬的詩各一句。
如描寫春天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描寫夏天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描寫秋天的“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描寫冬天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二是要求學生寫出帶有“紅、橙、黃、綠、青、藍、紫”字的詩各一句。
三是寫出帶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等數(shù)字的詩句。四是要求學生在詩句中填入花名。
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 )別樣紅”,“竹外( )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等等。3、設(shè)計一些文學史常識的回答,如唐代詩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國文壇合稱為( ),其中,李白被稱為( ),杜甫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是《 》,抒發(fā)了( )。
4、讓學生學寫對聯(lián),感受成功的快樂。如我出上聯(lián)“鳥語花香添美景”,學生就饒有興味地對出下聯(lián)“風和日麗慶新春”或“風和日麗迎新年”。
其他的訓練還有很多,如:讀一讀山海關(guān)外孟姜女廟的這副對聯(lián),“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這個訓練讓學生明白漢字的一字多音,漢語的停頓以及語序等都能使我們的表達更豐富更靈活。
四、運用故事,點燃詩心 小學生很喜歡聽故事,教學古詩文時,可以插入一些有趣的故事,以此來點燃學生的詩心。特別是講一些與此有關(guān)的奇聞軼事,學生就會更感興趣。
如賈島“推敲”的故事,是用“僧推月下門”好呢,還是“僧敲月下門”好呢?體現(xiàn)了古人對提字煉句的注重。王安石寫《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的提煉。
還有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駱賓王詠鵝的故事,王冕喜畫墨梅,寫詩詠墨梅的故事等等。這些故事使學生增強對古詩文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就更能學好古詩文了。
五、課外拓展,積累詩文 古詩文是思想的精華,智慧的源泉,是古人用心靈中流淌出的動聽的樂章、描。
古詩反映的是當時的社會生活,而古今人們的生活有較大的差別,加之低年級學生受知識水平和生活經(jīng)歷的限制,對古詩的學習會有一定困難。
因此,在教學古詩時,要十分注重開講,巧妙地設(shè)計生動有趣的引言,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抓住。如教學(梅花),開頭可間學生:“你們欣賞過公園里的梅花嗎?嚴冬臘月開放的梅花大家看過嗎?”頓時,教室里氣氛異?;钴S。
老師又問:“你們?yōu)槭裁聪矏勖坊??”學生回答:因為它不怕寒冷,不怕風霜。它有一種特別的香味兒……這時,老師便因勢利導,作通俗易懂的講述:“梅花,自古以來就受人們喜愛,并加以歌頌。
由于它具有不怕嚴寒、傲然獨放的形象,所以常用它來比喻人們不怕困難堅貞不屈的崇高品質(zhì)。九百多年前,我國來代有一位杰出的文學家叫王安石,他寫了一首題為(梅花)的詩,我們來看看他是怎樣表現(xiàn)梅花的形象的。”
這樣鋪墊,就能引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
小學低年級古詩教學教學效果重難點感悟長春版語文教材中古詩內(nèi)容所占的比重很大,尤其低年級教材中蘊含了許多古詩文。
針對低年級學生具有年齡小,閱歷淺,知識有限等心理、生理特點,新課標中對低年級古詩的教學目標定的較低。僅讓學生能熟練誦讀詩詞,體會到詩文的美妙,獲得情感體驗,并不再逐字逐句地講解分析下苦功夫。
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在低年級學生古詩學習中,把握低年級古詩教學重難點,提高古詩教學效果,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陶冶情操,提高學生文化修養(yǎng)的豐富資源。下面,筆者就結(jié)合小學低年級古詩教學實踐和反思心得,淺談如何有效開展小學低年級的古詩教學。
一、明確古詩教學目標,注重積累精煉語言 幾千年流傳至今的古詩無論從語言,還是從思想內(nèi)涵看都是中華文化的精品,具有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和很高的審美價值,而能夠選入小學課本里的古詩更是精品中的精華――小學低年級教材選編的古詩比重較大,通過開展古詩教學開啟一扇學生多角度、多渠道接觸、感受中華文化的窗口,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多多積累精煉語言,突破識字量的制約,為日后成長中反芻地感悟語言積累了經(jīng)典材料,厚積薄發(fā)。同時古詩教學也激發(fā)了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熱愛中國語言文字藝術(shù),并受到個性化的情操熏陶,極大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
低年級學生記憶能力較強,教材中的多數(shù)文本學習后都能背誦下來,那么選擇古詩作為誦讀、背誦的文本,積累的就是經(jīng)典的語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明確古詩教學目標,要順應兒童喜讀好背,記憶力強的特點,鼓勵學生多讀多背,積累經(jīng)典名句,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出口成章”的語言運用能力。
例如,通過《古朗月行》古詩的學習,學生積累了對月亮贊美的詞語和生動的比喻:月亮像白色的玉盤,又像美玉制作的鏡子。同時,還有效幫助學生誦讀詩句,感知古詩描繪的情境美,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真可謂一舉多得。二、構(gòu)建自主體驗古詩教學課堂,提高教學效率 小學語文教師要深刻理解新課標理論“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積極構(gòu)建自主體驗的古詩教學課堂,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zhì)都得到全面發(fā)展與提高。
筆者在低年級古詩教學實踐中經(jīng)常采用如下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效果良好: 1.多種形式品讀入情 語文教師通過反復的朗讀,向?qū)W生滲透字音字形。可采取多種品讀方式:自由讀、小組讀、男女生對讀、指名讀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入情。
2.通過識字感悟入境 低年級學生通過進行識字、寫字教學,簡單理解字義,教師要結(jié)合字詞在古詩中的運用和書上的注釋簡單感悟詩文大意,帶領(lǐng)學生進入優(yōu)美的古詩情境。3.創(chuàng)情設(shè)境欣賞運用 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shù)輔助教學,創(chuàng)設(shè)優(yōu)美情境教學古詩:利用音樂欣賞古詩、研討配畫再現(xiàn)古詩、激發(fā)興趣書寫古詩、感情朗讀吟唱古詩。
4.背誦積累自主感悟 背誦積累整合感悟,這是古詩教學的終極目標。語文老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以讀為本,讀中感悟。
教師要開放課堂,放飛學生,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深切感悟古詩的意境、語言、音韻和形象的優(yōu)美,讓學生在語文古詩文學習中,能力與素質(zhì)均得到全面的發(fā)展與提高。三、把握教學重難點,提高低年級古詩教學效果 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較低,想象力也還不夠豐富,因此,古詩教學目標、重難點也有所不同――低年級學生學習古詩要求體會古詩中的情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而不是如高年級學生學習古詩要求理解詩句意思,感悟古詩意境,將古詩的意境用語言表述出來或用圖畫描摹出來。比如,《贈汪論》這首詩,在長春版教材低年級下冊出現(xiàn)了,在人教版的高年級教材也有,但是不同的年級古詩詞教學的要求不同,因此教學的重難點也就不同。
1.重在閱讀表露自己的情感 《新課標》在第一學段的目標中指出:“誦讀兒歌、童謠和淺顯的古詩……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學中要通過各種形式來指導、訓練學生讀。在讀的實踐中達到正確、流利,在此基礎(chǔ)上才可以要求學生讀出自己的體會,表露出自己的情感。
比如在讀中體會古詩的停頓規(guī)律、語氣、語調(diào)等。如:“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边@首五言詩的停頓規(guī)律是“二三式”。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范讀和領(lǐng)讀尤其重要,而不是簡單評價:某某同學讀得真好,誰還能比他讀得更好?事實上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很少有學生能知道閱讀的質(zhì)量高低。而如果有了教師的聲情并茂的范讀和領(lǐng)讀,就會使學生直觀地感覺到:原來“這樣讀”是感人的!在此基礎(chǔ)上再去誦讀才會使學生有個性化的感悟。
同時通過多種方式的誦讀,就容易達到背誦古詩的目標,而不是學習完古詩再留作業(yè)要求學生背誦古詩。2.借助插圖體驗古詩意境 低年級古詩教材中都配有鮮活的、富有兒童情趣的插圖,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借助背景圖,觀察圖畫中人物的表情、動作、自然景物特色,從而體驗古詩中蘊含的意境。如《詠鵝》這首詩,插圖非常形象生動,與詩文描寫的內(nèi)容十分吻合。
在教學中觀察圖畫、描述圖畫內(nèi)容的說話訓練基。
古詩文凝聚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髓,是我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是中華文學藝術(shù)中的一支奇葩。
小學語文教材中精選了多首文質(zhì)兼美的古詩,其語言凝練含蓄,意境深邃優(yōu)美,不僅給人以藝術(shù)的熏陶,更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內(nèi)容。但傳統(tǒng)的古詩教學往往過于注重文字知識的本身,諸如填鴨、注入式的串講,信口開河式的問答等,充斥著課堂教學效果很不理想。
那么教師應該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文教學呢?反復誦讀,引領(lǐng)學生深刻體會古詩文的內(nèi)涵 誦讀古詩文是我國優(yōu)秀的教育傳統(tǒng),多讀精背是千百年來我國人民學習語文的傳統(tǒng)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昂迷姴粎挵倩刈x,熟讀深思子自知?!?/p>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边@些名言充分說明了誦讀古詩的重要性。
誦讀是小學生學習古詩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詩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徑。誦讀有兩層含義,朗讀和背誦。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yǎng)語感”。而且在課程目標中分學段提出了“背誦優(yōu)秀詩文”的具體要求,第一學段1、2年級和第二學段3、4年級,各背誦優(yōu)秀詩文50篇段,第三學段5、6年級背誦優(yōu)秀詩文60篇段。
由于小學生記憶力強,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古詩文短小精悍,又瑯瑯上口曉暢如話,短時間內(nèi)學生就能背誦,完成規(guī)定的背誦任務并不難。由于時代久遠,古詩文給學生的理解帶來很大的語言障礙。
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把課堂教學以教師串講為主,變?yōu)橐詫W生誦讀為主,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吟詠詩文,逐步形成語言的感悟能力。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多讀才能克服障礙。
讀古詩文最基本是讀準字音,明曉句意。教師要幫助學生掃清語音上的障礙,特別是與現(xiàn)代漢語中不同的讀音。
如《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讀“xiàn”而不讀“jiàn”。《過華清宮》“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中的“騎”讀“jì”不讀“qí”。
特別指出的是,教師的范讀非常重要,讓學生在瑯瑯上口、優(yōu)美動聽地朗讀中初步領(lǐng)略古詩文的語言美、意境美,讓學生產(chǎn)生聽覺上的愉悅感、美感,讓學生沉浸于美好的藝術(shù)享受中。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濃厚興趣。
創(chuàng)設(shè)情景,啟發(fā)想象感受古詩文的意境 古詩文充滿了詩情畫意,詩不離畫,畫可賦詩。詩與畫之所以能夠相通,是因為兩者都具有色彩美、結(jié)構(gòu)美、韻律美、意境美等等。
一首詩本身就是一幅畫。根據(jù)詩的內(nèi)容去畫畫,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如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中寫到,秋天的夜晚,一艘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明月已經(jīng)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更增添了幾分深夜人靜的氣氛。
江岸上是火紅的楓樹,江面上是漁火點點。面對此情此景,離家在外的詩人想到,秋天來了,夜已深,鳥歸巢,自己還飄泊不定,流浪異鄉(xiāng),不禁秋愁滿懷難以入眠。
此詩只用兩句話就寫出了詩人所見、所聞、所感并繪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羈旅圖。在學這首詩時,應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把詩句變成一幅優(yōu)美的風景畫,在學生動手繪圖以后,再引導學生體會詩句的意思,讓詩句在學生面前立體化起來、活起來,并充分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把詩句沒有寫出而生活中有的聲音動態(tài)想象出來,極大地豐富畫面,使學生能感受到詩中有聲有色、有靜有動的畫面美,幫助學生更好地加深對詩的理解。
運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果 興趣是求知的先導。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覺地融入詩文特定的情境氛圍中。
現(xiàn)代心理學表明“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采用了新穎的方法,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p>
而多媒體手段應用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電教媒體集“聲、色、畫、樂”于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有利于創(chuàng)設(shè)特定的意境,學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觸手可及,喚起強烈的探索欲望。
如在教學《山行》這首詩時,先告訴學生今天將帶大家到野外去作一次愉快的秋游,感受一下滿山紅葉的美麗景色,學生頓時興致盎然。在播放圖像的同時,又用語言描述詩人描寫了什么,詩人又抓住什么特點按什么順序把這些景物集于一幅畫面上的,然后通過精讀引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
讀“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導引出一幅由寒山、石徑、白云、人家、楓葉構(gòu)成的和諧優(yōu)美的山林秋色圖,進而讓學生體會石徑的曲折、山勢的高峻。讀“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則在學生眼前呈現(xiàn)一幅鮮艷如火的楓葉圖,學生就能進一步感受到滿山紅葉的美,給深秋季節(jié)帶來熱烈氣氛,有感而發(fā)“不是春光勝似春光”。
最后又浮現(xiàn)出有層次的畫面出來,遠處有一座寧靜的山莊,秋色正濃,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伸向遠方,山民居住的小屋炊煙裊裊,近處,夕陽下的楓葉一片紅艷。
學生從美麗、形象的畫面中得到美的愉悅,激發(fā)出強烈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