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2-09-20 18:24:01
給你幾個例子:《終南山》、《登樓》、《書憤》的詩歌鑒賞?。。?要求如下: 按照這個格式——這是一首_________(內(nèi)容、題材),通過__________等意象,運用__________手法,描寫了___________(的畫面),表現(xiàn)了___________(的情感)。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①,連山到海隅②。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③。
分野中峰變④,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⑤,隔水問樵夫。
答案:寫景 山、云、霞 夸張 互文 動靜結(jié)合 高大磅礴、如畫中景 熱愛自然、陶醉山水譯文: 終南山高大雄偉,幾乎接近天都,山山相連,直到海角?;赝麆倓傇谏砬巴讼騼蛇叺拿C0自?,淡淡青霧,又彌漫成了朦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
中峰高大雄偉,成了分野之界,陰天和晴天里千巖萬壑的景象相差懸殊。天晚了,想要找個人家住下,我只好隔著水向樵夫打聽。
疑難點注釋:①太乙:終南山的主峰,也是終南山的別名,在唐京長安城南約四十里處。西起甘肅天水,東至河南陜縣,綿延八百余里。
天都:因太乙為洞天之最,故曰天都,或說指唐都長安。②連山句:山山相連,直到海角。
③ 兩句詩互文。即“白云入看無,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回望合”。
白云,白茫茫的霧氣。青靄,也是霧氣,比白云淡。
④分野句:中峰南北,屬于不同的分野。古代天文學家將天空十二星辰的位置與地上州郡區(qū)域相對應(yīng),稱某地為某星之分野。
⑤人處:人家、村子。賞析點撥: 鑒賞這首詩,首先要注意詩的線索和順序。
作者以游蹤為線索,以時空變化為順序,對終南山進行了描繪。首聯(lián)是遠觀,用夸張手法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峻、廣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連,直到海角。
頷聯(lián)寫進入山中所見到的云霧繚繞變幻莫測的奇妙景象。頸聯(lián)寫來到中峰時所見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變換無窮。
尾聯(lián)寫登山流連往返,以至天晚欲尋覓宿處。線索清楚,層次分明,在僅僅四十個字之內(nèi)把終南山的高大雄偉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其次,重點鑒賞詩的第二聯(lián)。這一聯(lián)詩采用了互文的手法來描寫進入終南山所見到的奇妙景象。
詩人進入終南山,朝前看,白云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幾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繼續(xù)前進,白云卻繼續(xù)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云又合攏來,匯成茫茫云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經(jīng)驗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維,又有誰能夠只用五個字就表現(xiàn)得如此真切呢?“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
詩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靄,仿佛繼續(xù)前進,就可以摸著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兜菢恰?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答案:寫懷詩 花、樓、浮云、廟、日 借景抒情、古今對比、用典 山河破碎、國破家亡 愛國、憂國憂民 【注解】: 1、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錦得名,杜甫的草堂即臨近錦江。
2、來天地:與天地俱來。3、玉壘:山名,在今四川灌縣西。
4、變古今:與古今俱變。5、北極句:廣德元年(七六三)十月,吐蕃陷長安,立廣武王李承弘為帝,代宗至陜州(今河南陜縣),后郭子儀收復京城,轉(zhuǎn)危為安。
此句喻吐蕃雖陷京立帝,朝廷始終如北極那樣不稍移動。北極:北辰。
6、西山寇盜:指吐蕃。同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維、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后劍南西川諸州也入吐蕃。
意謂朝廷終不因侵擾而稍改。故吐蕃也莫相侵。
7、《梁父吟》:樂府篇名。相傳諸葛亮隱居時好為《梁父吟》。
但現(xiàn)存《梁父吟》歌詞,系詠晏嬰二桃殺三士事,與亮隱居時心情似不相涉,故學者疑之,一說亮所吟為《梁父吟》古曲。又一說吟者是杜甫自己。
按:李白也曾作《梁甫吟》,此處之“聊為”,疑杜甫也欲作此曲以寄慨。【韻譯】: 登樓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發(fā)傷心; 萬方多難愁思滿腹我來此外登臨。
錦江的春色從天地邊際迎面撲來; 玉壘山的浮云變幻莫測從古到今。大唐的朝廷真象北極星不可動搖; 吐蕃夷狄莫再前來騷擾徒勞入侵。
可嘆劉后主那么昏庸還立廟祠祀; 日暮時分我要學習孔明聊作梁父吟。【評析】:。
1、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8分)(04遼寧) 蝶戀花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俞陛云在《宋詞選釋》中對這首詞的上闋作過這樣的整體評價:“絮飛花落,每易傷春,此獨作曠達語?!蹦阃馑目捶▎??為什么?請結(jié)合詞的內(nèi)容簡要賞析。
(5分) 【答案】 同意。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雖寫了花之凋零,卻又寫了青杏新生,顯示出生機與活力;二、三句則又移向更廣闊的空間,燕子輕飛,給畫面帶來了盎然生氣,而綠水繞人家也饒有情趣,這樣一來,人的心情也自然隨之敞闊;末句雖言萋萋芳草,卻以“天涯”起筆,意境開闊。
總之,詞的上片雖寫“絮飛花落”的暮春之景,卻處處可見曠達之語。2、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6分)(04浙江)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關(guān)于這首詞表達的內(nèi)容,有人認為是“游子思歸鄉(xiāng)”,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4分) 【答案】 游子思歸鄉(xiāng):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觸景生情,設(shè)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最后兩句游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xiāng)無期,更添愁苦。思婦盼歸人: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游子;最后兩句寫思婦設(shè)想游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
二者兼有:全詞以游子思歸鄉(xiāng)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3、紅梅 蘇軾 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
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隨春態(tài),酒暈無端上玉肌。
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注:詩老;指蘇軾的前輩詩人石曼卿。
讀下面蘇軾的詩論并回答問題。(5分) 林逋《梅花》詩云,“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決非桃李詩。
皮日休《白蓮》詩云,“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墜時”,決非紅蓮詩。此乃寫物之功。
若石曼卿《紅梅》詩云,“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此村學中至陋語也。說出蘇軾贊揚寫梅花、白蓮的詩而批評石曼卿《紅梅》詩的理由,并作具體分析。
【答案】第一問兩個要點。①贊揚的理由是,寫梅花、白蓮的詩能做到神似,表現(xiàn)了神韻、精神品格、內(nèi)在特點;②批評的理由是,石曼卿《紅梅》詩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僅作了外形描寫。
第二問3個要點。①“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寫出了梅的清幽、高潔;②“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月風清欲墜時”,寫出了白蓮的素潔、清雅;③“認桃無綠葉,辯杏有青枝”,僅從“綠葉”“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紅梅的特征,未見紅梅的精神品格。
4、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04全國1) 秋 思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王安石評論張籍詩歌的風格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p>
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钡募毠?jié)?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 【答案】詩中作者寫了這樣一個(尋常的)細節(jié):家書將要發(fā)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說,故“又開封”。作者客居洛陽見秋風起,從而引起對家鄉(xiāng)親人無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開信封補寫 5、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
(8分)(06山東) 曉上空泠峽① 王闿運② 獵獵南風拂驛亭,五更牽纜上空泠。慣行不解愁風水,瀑布灘雷只臥聽。
〔注〕①空泠峽:在湖北宜昌市東南長江上。②王闿運(1832~1916),近代著名詩人。
他早年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然而屢遭挫折,于是絕意仕進,歸而撰著授徒。狄葆賢《平等閣詩話》認為此詩“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氣溢于言表”。
請結(jié)合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內(nèi)容,談?wù)勀愕睦斫狻!敬鸢浮糠鲿詴r分獵獵南風吹拂著江邊驛亭,世人乘坐小船在纖夫的牽引下向空泠峽溯流而上。
本詩前兩句描寫拂曉時獵獵的風聲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艱難,為抒寫情懷作了鋪墊。第三句表面上說詩人慣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經(jīng)不知道為風浪發(fā)愁為何事,其實這里的“不解”為“不在意”之義,表現(xiàn)出久歷滄桑后從容自信的心態(tài)。
第四句中“臥聽”“瀑布灘雷”這個典型場景更將詩人對一切艱險都無所畏懼的傲岸氣度充分表現(xiàn)出來。6、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8分)(06年全國卷1) 題竹石牧牛 黃庭堅 子瞻畫叢竹怪石,伯時①增前坡牧兒騎牛,甚有意態(tài),戲詠。野次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牛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
[注] ①伯時:宋著名畫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
③棰:鞭子 (1)這首詩可分為幾個層次?它們分別寫了什么內(nèi)容? (2)你認為這幅“竹石牧?!眻D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認為作者在詩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對此有什么看法?請說明。【答案】(1)分為兩個層次。
前四句為第一層次,分別寫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個物象,構(gòu)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后四句為第二層次,寫了作者由畫中的內(nèi)容而生發(fā)出。
高一:第一冊:《鄒忌諷齊王納諫》《勸學》第二冊:《過秦論(節(jié)選)》《蘭亭集序》《歸去來兮辭》《師說》《阿房宮賦》高二:第三冊:《衛(wèi)風 氓(節(jié)選)》《秦風 無衣》《邶風 靜女》《離騷(節(jié)選)》《孔雀東南飛(節(jié)選)》《迢迢牽牛星》《短歌行》《歸園田居》《長歌行》《夢游天姥吟留別》《山居秋暝》《登高》《蜀相》《石頭城》《錦瑟》《書憤》《虞美人》《雨霖鈴》《念奴嬌 赤壁懷古》《鵲橋仙》《聲聲慢》《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揚州慢》《漁翁》《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李憑箜篌引》《過華清宮》《菩薩蠻》《浪淘沙》《桂枝香 金陵懷古》《江城子》《蘇幕遮》《一剪梅》《六國論》《游褒禪山記》第四冊:《長亭送別(節(jié)選)》《陳情表》《赤壁賦》《滕王閣序(節(jié)選)》。
早梅 齊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
明年如應(yīng)律,先發(fā)望春臺。(1)你覺得頷聯(lián)中哪一個字用得最好,為什么? (2)詩人早年曾熱心于功名,頗有抱負,然而科舉失利,時有懷才不遇之感。
尾聯(lián)語意雙關(guān),"望春臺"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義。詩人這樣寫,含蓄地表達了什么樣的意愿? 答:(1) "一"字用得最好。
梅花開于百花之先,已見其"早";而"一枝"又先于眾梅,就更顯示出此梅不同尋常,就更加突出了題中"早"字。(3分)(2)含蓄地表達了他不甘寂寞孤獨,希望能在明年(他年)應(yīng)時而發(fā),在望春臺上獨占鰲頭。
(3分)43、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6分)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①首句寫詩人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
這一句的觀察順序是____;使畫面具有動感的關(guān)鍵詞是__;第二句寫塞上"孤城"及環(huán)境。從表現(xiàn)"孤城"的角度看,這一句運用了_的手法。
(3分)②這首詩如一幅畫卷。如果說"孤城"是"畫卷"的主體部分,那么首句與"孤城"是什么關(guān)系? (1分)③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詩的意境。
(2分) 答:①"自下而上"或"由近及遠";上;反襯。(3分) ②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畫面。
(1分) ③意境雄闊,悲壯蒼涼,表現(xiàn)了盛唐詩人廣闊的胸襟。(2分)44、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6分) 客中初夏 司馬光 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當戶轉(zhuǎn)分明。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1)這首詩主要描寫的內(nèi)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5個字)(1分);初夏天氣的總體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4個字)(1分)(2)散文創(chuàng)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說,請用這個說法分析《客中初夏》的"散"與"不散"。(4) 答:(1)①初夏的風光(或"初夏的景物");②清和"清新、和暖")。
(各1分)(2)這首詩的"散"與"不散":就天氣情況說,有雨景,有晴景;就距離情況說,有遠景(南山),有近景(柳樹、葵花);就自然情況說,有清風,有陽光。(2分)而詩人的情懷可謂"不散":前二句雖然寫雨寫晴,但側(cè)重點在"分明"的晴景上;后二句雖然寫柳樹寫葵花,但側(cè)重點在"向日"的葵花上,由此,詩人對晴朗風物的喜悅心情使上下文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體。
(2分)[評分標準]"散"與"不散"各2分:只概括說明(如答案的首句),未能結(jié)合傷口分析,只給1分。45、閱讀下面的古詩,然后回答問題。
(6分) 慶庵寺桃花 [南宋]謝枋得 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w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
[注]謝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東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擊元兵,兵敗后潛入山中,隱居達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強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絕食而死。
此詩即寫于隱居期間。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①謝詩"尋"和白詩"覓"的對象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兩詩主要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②請從兩首詩中選出一首,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要側(cè)重一個角度,結(jié)合詩句。(2分) 答:①桃源,即避元之所;春(春天、春光)。
用典;對比(擬人)。(4分,每空1分)②此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
但是在鑒賞時應(yīng)側(cè)重于某一角度、集中于某一點具體來談,不可談得過于散亂。(2分) 46、閱讀下面宋詩,完成(1)-(2)題(6分) 北齋雨后① 文 同 小庭幽圃絕清佳,愛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雙禽來占竹,深秋一蝶下尋花。喚人掃壁開吳畫,留客臨軒試越茶。
野性漸多公事少,宛如當日在山家。[注]此詩為文同任興元府知府時所作;文同是蘇軾的表兄,北齋是他庭院中的書齋。
(1)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膬身検荹 ][ ] A.中國詩與中國畫本來密不可分,細讀文同的《北齋雨后》,可見一斑。B.庭小圃幽清嘉可人,令文同陶醉,于是他常將下屬請到北齋處理公務(wù)。
C.北齋可賞奇,詩人曾在雨后看枝頭好鳥,待到深秋還可賞玩彩蝶戲花。D.有禽有蝶增添了生氣;"雙禽"、"一蝶"乃為對仗所造,數(shù)詞不必實解。
E.北齋雨后之景與品茗賞畫之樂予人"野性",更令詩人思慕出仕前的生活。(2)從你所認定的第(1)題的答案中任選一項,說說它為什么"不恰當"?答:(1)B C(共4分,選對一項得2分)(2)第二句中的"放吏衙",是說免了下屬的例行參見(戀北齋而推委公事),故B項不恰當。
第三、四兩中的"雨后"與"深秋"互文見義,詩人觀鳥看蝶是同時(深秋雨后),故C項不恰當。(只就其中一項回答。
意思對即可。)47、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6分) 雨過山村 王建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閑著中庭梔子花。
注:浴蠶,指古代時用鹽水選蠶種。前人這樣評論這首詩的末句:“心思之巧,詞句之秀,最易啟人聰穎?!?/p>
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請作簡要賞析。(80字左右) 答:要點:(1)側(cè)面落筆,以“閑”寫忙,興味尤繞。
(2)牽入梔子花,豐富了詩意。雨浥梔子,意象甚美。
(3)含蓄不發(fā),搖曳生姿。(6分。
1.(全國卷Ⅰ)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8分) 春行即興 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⑴這首詩的三、四兩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請具體說明。⑵古人在談到詩歌創(chuàng)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
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敬鸢浮?(1)對偶。
“芳草”對“春山”,“花”對“鳥”“自落”對“空啼” (2)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都有特色。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2.(全國卷Ⅱ)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8分)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yīng)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jié)日。(1)簡析“抱膝燈前影伴身”一句,并說出作者當時懷有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答:(2)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語言上又有什么特點?【答案】 ①嚴冬過后是春天,嚴冬之中更易引起人們對春天的期盼和渴慕。②作者覺得雪花是春天的使者,能給人以“溫馨的夢”。
3.(全國卷Ⅲ)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雨后池上 劉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
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1) 簡析這首詩是怎樣表現(xiàn)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靜的。
(2) 試從“靜”與“動”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答案】 (1)水面如同輕輕磨過的明鏡一樣,倒映出池塘邊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現(xiàn)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靜。
(2)一、二兩句以“水面平”、“明鏡”、“照檐楹”等寫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靜態(tài)。三、四兩句用“忽起”、“垂楊舞”及垂楊葉上的雨滴被風吹到荷葉上發(fā)出的“萬點”聲響等,表現(xiàn)了雨后池上的一種動態(tài)之美。
詩既寫出了靜態(tài),又寫出了動態(tài),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結(jié)合,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圖。4.(北京卷)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①—③題(7分) 夜游宮 記夢寄師伯渾① 陸游 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
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guān)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注釋:①師伯渾,陸游的友人。①下列對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雪曉清笳亂起”句突出了邊地風光特色,也渲染了戰(zhàn)爭氣氛。
B.“想關(guān)河”中的“想”是“推測”、“猜想”的意思。C.“雁門西,青海際”兩句,代指宋金對峙的前線地區(qū)。
D.“漏聲斷”中“斷”,是斷斷續(xù)續(xù)的意思。②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鐵騎無聲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繪了軍隊陣容的整肅與聲勢的浩大。
B.詞的上片寫夢境,下片寫夢醒后的情境和感想,銜接自然,結(jié)構(gòu)緊湊。C.“清笳亂起”和“鐵騎無聲”一動一靜,以動襯靜,手法巧妙。
D.作者通過“雪曉”、“寒燈”“漏斷”、“月斜”等意象,寫出了清冷的意境。③詞中“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與陸游《書憤》中“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相比較,兩處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異同? 【答案】①D ②C ③相同點:詞句和詩句都表現(xiàn)了詩人抗金報國、建功立業(yè)的愛國之志和壯志未酬、理想落空的傷感之情。
不同點: a 詞句抒發(fā)了對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嘆,突出了烈士墓年壯心不已的心境。b詩句著重表達了詩人壯志未酬卻已年老鬢衰的悲憤情懷。
5.(天津卷)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煙云不盡頭,大江東去水悠悠。
夕陽一片寒鴉外,目斷東西四百州。[注]此詩是元滅南宋時,作者被元軍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簡析“望”在詩中的作用。(2)簡析“大江東去水悠悠”與蘇東坡“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表達的不同情感。
【答案】(1)“望”字起到全詩景物描寫的統(tǒng)領(lǐng)作用。(2)“大江東去水悠悠”抒發(fā)了作者身處國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時的悲痛心情,側(cè)重現(xiàn)實。
蘇軾的詩句表達了對歷史流轉(zhuǎn)、英雄不在的感慨,側(cè)重懷古。6.(上海卷)閱讀下面的詩和相關(guān)材料,完成第14—16題。
(8分) 望廬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瀑布 徐 凝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蘇軾《東坡志林·記游廬山》:“仆初入廬山,山谷奇秀?!侨沼幸躁惲钆e《廬山記》見寄者,且行且讀,見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詩。
……旋入開元寺,主僧求詩,因作一絕云:‘帝遣銀河一派垂,故古來惟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 [注]謫仙:李白。14.古人有“七言詩第五字要響。
……所謂響者,致力處也”的評述,請以李白詩中的“掛”字為例,加以賞析。(2分)15.以下詩句都運用了修辭手法,它們的表達效果是(2分) 飛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長如白練飛:16.你是否同意蘇軾對李、徐兩詩的評價,請結(jié)合作品談?wù)勛约旱目捶ā?/p>
(4分) 【答案】14.化動為靜,描繪出遙看瀑布飛瀉時的景象。15.(用夸張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氣勢,。
您給的分數(shù)好少的~這么多,累死我了
一、
1.在這里,芙蓉與薜荔,正象征著人格的美好與芳潔。登城樓而望近處,從所見者中特意拈出芙蓉與薜荔,顯然是它們在暴風雨中的情狀使詩人心靈顫悸。芙蓉出水,何礙于風,而驚風仍要亂飐;薜荔覆墻,雨本難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象征作者仕途的不順利,官場勾心斗角的黑暗
2.慨嘆世路艱難,人事變遷,對一同被貶得朋友的思念
二、
1.,“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八~滿階紅”,夜來風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還紅似二月花的樹葉,一夜之間就被秋風秋雨無情地掃得飄零滿階,多么冷酷的大自然??!從樹木移情到人,從自然想到社會,豈能無感觸!然而“老翁”卻“曉晴寒未起”,對它漫不經(jīng)心,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靜淡泊
2.“涼冷三秋夜,安閑一老翁”,詩人用氣候環(huán)境給予人的“涼冷”感覺來形容深秋之夜,這就給整首詩抹上了深秋的基調(diào)。安閑”二字勾畫出“老翁”喜靜厭動、恬淡寡欲的形象。
窗外秋雨淅瀝,屋內(nèi)“老翁”安然“睡美”,正說明他心無所虛,具有閑淡的情懷。
三、
1.。"何時了"三字雖問得離奇,實含兩層意蘊:往昔歲月是何時了卻的?劫后之殘生又將何時了卻呢?這表明了他對生命的決絕心態(tài)。
2.以水喻愁,抒發(fā)作者內(nèi)心愁苦派遣不開的苦悶之情愁思之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無休無止、無法遏制。
四、
1.,“鳥雀呼晴”,一“呼”字,極為傳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扒謺愿Q檐語”,更是鳥雀多情,窺檐而告訴人以新晴之歡,生動而有風致。
2.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五、角度變化
上闋起首兩句點明節(jié)令,從高低兩個角度描繪出廖廓蒼茫、衰颯零落的秋景。三、四兩句,從碧天廣野寫到遙接天地的秋水。上闋結(jié)尾三句進一步將天、地、山、水通過斜陽、芳草組接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構(gòu)成一幅極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圖,一“情”字,更為上闋的寫景轉(zhuǎn)為下闋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鋪墊
清平調(diào)詞三首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這三首詩是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
一日,玄宗和楊妃在宮中觀牡丹花,因命李白寫新樂章,李白奉詔而作。在三首詩中,把木芍藥(牡丹)和楊妃交互在一起寫,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渾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澤。
從篇章結(jié)構(gòu)上說,第一首從空間來寫,把讀者引入蟾宮閬苑;第二首從時間來寫,把讀者引入楚襄王的陽臺,漢成帝的宮廷;第三首歸到目前的現(xiàn)實,點明唐宮中的沉香亭北。詩筆不僅揮灑自如,而且相互鉤帶。
“其一”中的春風,和“其三”中的春風,前后遙相呼應(yīng)。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楊妃的衣服,寫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擁著她那豐滿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兩面的理解,可以說是見云而想到衣裳,見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說把衣裳想象為云,把容貌想象為花,這樣交互參差,七字之中就給人以花團錦簇之感。接下去“春風拂檻露華濃”,進一步以“露華濃”來點染花容,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艷冶,這就使上句更為酣滿,同時也以風露暗喻君王的恩澤,使花容人面倍見精神。
下面,詩人的想象忽又升騰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瑤臺?!叭舴恰?、“會向”,詩人故作選擇,意實肯定:這樣超絕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見到!玉山、瑤臺、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襯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聯(lián)想到白玉般的人兒,又象一朵溫馨的白牡丹花。
與此同時,詩人又不露痕跡,把楊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極。第二首,起句“一枝紅艷露凝香”,不但寫色,而且寫香;不但寫天然的美,而且寫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華濃”更進一層。
“云雨巫山枉斷腸”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為神女而斷腸,其實夢中的神女,那里及得到當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來,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可算得絕代美人了,可是趙飛燕還得倚仗新妝,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楊妃,不須脂粉,便是天然絕色。這一首以壓低神女和飛燕,來抬高楊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題之法。
相傳趙飛燕體態(tài)輕盈,能站在宮人手托的水晶盤中歌舞,而楊妃則比較豐肥,固有“環(huán)肥燕瘦”之語(楊貴妃名玉環(huán))。后人據(jù)此就編造事實,說楊妃極喜此三詩,時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脫靴,認為大辱,就向楊妃進讒,說李白以飛燕之瘦,譏楊妃之肥,以飛燕之私通赤鳳,譏楊妃之宮闈不檢。
李白詩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瞞不過博學能文的玄宗,而且楊妃也不是毫無文化修養(yǎng)的人。據(jù)原詩來看,很明顯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強加曲解,其實是不可通的。
第三首從仙境古人返回到現(xiàn)實。起首二句“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傾國”美人,當然指楊妃,詩到此處才正面點出,并用“兩相歡”把牡丹和“傾國”合為一提,“帶笑看”三字再來一統(tǒng),使牡丹、楊妃、玄宗三位一體,融合在一起了。
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釋春風無限恨”,春風兩字即君王之代詞,這一句,把牡丹美人動人的姿色寫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帶笑,當然無恨,恨都為之消釋了。末句點明玄宗楊妃賞花地點——“沉香亭北”。
花在闌外,人倚闌干,多么優(yōu)雅風流。這三首詩,語語濃艷,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將花與人渾融在一起寫,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寫花光,又似在寫人面。
“一枝紅艷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讀這三首詩,如覺春風滿紙,花光滿眼,人面迷離,不待什么刻畫,而自然使人覺得這是牡丹,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別的。
無怪這三首詩當時就深為唐玄宗所贊賞。
《論語》、《大學》、《孟子》、《中庸》、《周易》、《周禮》、《禮記》、《詩經(jīng)》、《孝經(jīng)》、《尚書》、《春秋》、《史記》、《爾雅注疏》、《說文解字》、《史記》、《資治通鑒》、《孫子兵法》、《國語》、《水經(jīng)注》、《戰(zhàn)國策》、《本草綱目》、《茶經(jīng)》都可以看看。
你要書上的題目,只等去買書了。以上是要積累的,高中都要。
16.酒徒遇嗇鬼 17.若石之死 18.牧童逮狼 19.不怕鬼 20.二鵲救友 21.不識自家 22.墨子怒耕柱子 23.張佐治遇蛙 24.歐陽曄破案 25.崔篆平反 26.蛇銜草 27.陳遺至孝 28.宴子答梁丘據(jù) 29.陳諫議教子 30.義士趙良 31.紅毛氈 32.孝丐 33.猿子我以前比賽過這個,,積累點詩句和對聯(lián)吧??!加油。
一、明確詩詞鑒賞主要考查什么 從選材來看,詩詞鑒賞主要是以唐、宋詩詞為主,但即便如此,其中的作品也可謂是浩如煙海,要想掌握那么多作品,實屬不易。
因此不應(yīng)把備考重點放在押題撞題上,而應(yīng)把重點放在解題的方法、思路上。對于詩詞鑒賞而言,主要解決一個問題即可,那就是“考什么”。
詩詞鑒賞主要考查什么?《考試大綱》要求能“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并能“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觀點態(tài)度”。從2008年的詩詞鑒賞考查來看,18套考題都是側(cè)重于“鑒賞”,而沒有一套“評價”。
而在“鑒賞”中,又主要分為兩項內(nèi)容,一是鑒賞作品(或作者)的思想情感、形象及語言;二是鑒賞作品的表達技巧、修辭手法。在今年的18套考題中,涉及思想情感、形象和語言的有17處,涉及表達技巧和修辭手法的有10處。
因此備考的任務(wù)就是熟悉這些“考點”。針對作品(或作者)的思想情感,我們必須明確經(jīng)??疾榈挠心男?,然后再結(jié)合詩詞“對號入座”。
古詩中常見思想情感主要有憂國傷時、建功報國、思鄉(xiāng)懷人、長亭送別和生活雜感五類。形象主要分為人物形象、動物形象、景物形象。
不管是哪種形象,都寄寓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形象與作品、作者的情感往往具有一致性。語言的考查主要是分析個別字詞的妙處、分析語言的風格特點和由語言而構(gòu)建的意境。
表達技巧,從抒情方式可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分為借景抒情、寓情于事和托物言志等;從表現(xiàn)手法可分為動靜、虛實、正側(cè)、抑揚、白描、渲染、用典、對仗和細節(jié)描寫等;從修辭手法可分為比喻、比擬、夸張、對偶、排比、疊字、設(shè)問、反問、諧音雙關(guān)、借代、互文、反襯、對比等。熟悉這些“考查點”,對鑒賞詩歌是大有裨益的。
二、明確快速解題的方法 1.看注釋,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鑒賞古詩詞,必須先看注釋。通過看注釋,可以了解作者和相關(guān)寫作背景。
鑒賞要知人論世,只有把握了詩詞的寫作背景,才能快速準確地把握主旨。比如對全國卷Ⅰ,閱讀注釋后,發(fā)現(xiàn)作者曾與蘇軾同游赤壁,便可判斷他可能與蘇軾有相似的思想情感。
2.看關(guān)鍵語言,了解寫作題材 關(guān)鍵語言,包括詩詞的標題、詩眼和結(jié)句。有時通過標題便可大體斷定詩詞的題材,如重慶卷《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一看就知是一首送別詩。
有時看標題不能判斷,就盡量去找詩詞中一些重要的“字眼”,這些“字眼”,有時就是詩眼,有時雖不是詩眼,但也可以透露出很多信息,比如湖南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的“愁心”二字,即是詩眼,由此便可斷定詩詞想要表達的思想了。結(jié)句就是詩句中的最后一句,結(jié)句往往具有點題的作用,比如全國卷Ⅰ中的“最羨漁竿客,歸船雨打篷”,從中不難看出作者的歸隱之意。
3.看表達技法,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有的詩詞主旨比較隱晦,詩詞中并不明白曉暢地表達出來,而是通過一些表達的技法巧妙詮釋。解答此種題的方法就是從表達技法入手。
比如安徽卷的《小孤山》,就是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通過塑造小孤山這個形象,繼而表達了自己的思想。三、明確規(guī)范答題的策略 1.強化讀題意識,答題必須符合題目要求 解答詩詞鑒賞題,很多同學往往不按要求答題,結(jié)果導致失分嚴重。
如全國卷Ⅰ第二問:“從全詩看,作者向往一種什么樣的生活?請簡要分析。”很多同學都能答出是歸隱生活,但在分析時只分析了詩的結(jié)句,就草率完結(jié)。
而題目明明要求“從全詩看”,而很多同學卻忽視了。因此必須強化仔細閱讀題目的意識,按題目要求準確答題。
2.強化格式意識,答題必須符合既定格式 面對詩詞鑒賞題,很多同學,明明會做,但得分不高,究其原因,大部分是沒有格式,想到哪兒寫到哪兒。詩詞鑒賞的答題,基本可以分為四種格式,即先觀點后理由、先總說后分說、先分說后總說和分點作答。
比如,全國卷Ⅰ第二問的答案就適合先總說后分說的格式,而遼寧卷第一問的答案就更適合分點作答的格式。3.強化語言意識,答題必須符合語體要求 詩詞語言大多優(yōu)美、凝練,特別是一些寫景狀物、營造意境的詩,這就需要考生在作答時用同樣優(yōu)美的語言來詮釋。
大多數(shù)同學答題時往往只注意書寫內(nèi)容的對與錯,卻不注意自己的語言,結(jié)果是語言艱澀、干癟,很難獲得滿意的分數(shù)。因此請務(wù)必記住,鑒賞詩詞的語言也要同詩詞一樣,簡潔、優(yōu)美、生動。
現(xiàn)代文閱讀實用解題技巧 解答現(xiàn)代文閱讀題應(yīng)分三步走: 第一步,縱觀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為闡明中心服務(wù)的,都歸向文章的主旨。
平時要學會為文章標段,歸納每段意思,歸納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尋、讀懂文章中關(guān)鍵的詞句。特別是那些體現(xiàn)作者立場觀點、反映文章深層次內(nèi)容、內(nèi)涵較豐富、形象生動的詞句。
尤其是文章的開頭句、結(jié)尾句、獨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連問句、過渡句、抒情議論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隱含其中。①不要急著去做題,在進入題目之前,必須讀兩遍文章。
第一遍速讀,作快速瀏覽,攝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對文章的整體認識,集中解決一個問題——選文寫的是什么?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