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2-11-26 11:54:01
對詩歌的感受(一定要采納我的哦):一首好詩總要有所突破,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獨創(chuàng),給人以新意,給人以啟迪,給人以向上的精神,讓讀者享受到一種新鮮的、獨特的美感.而一首詩的成功與失敗則有其諸多的因素,如詩的創(chuàng)作者是否有生活基礎,是否捕捉到美的形象,是否讓思想展開翅膀,是否有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等等,但是,愚認為,詩的創(chuàng)作者是否能從生活中獲得獨特的藝術(shù)感受,這是一首詩是否獨具特色的一個重要條件.正因為藝術(shù)感受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種本領(lǐng),那么,真正的詩歌創(chuàng)作者總是很善于掌握這把金鑰匙去開啟謬斯的大門.著名文藝理論家盧那察爾斯基贊揚海涅,說他具備任何藝術(shù)家所有的三個基本特征,而第一個特征就是“對于周圍環(huán)境的特殊敏感,特殊強烈的感受性.”華茲華斯也強調(diào)“凡有價值的詩,不論題材如何不同,都是由于作者具有非常的感受性.而且又深思了很久.”既然藝術(shù)感受是詩歌作者必備的一種本領(lǐng),是一首詩成與敗的關(guān)鍵,那么,弄清藝術(shù)感受的定義及其性質(zhì)便是很重要的問題了.不可否認,詩,來源于生活,然而,又高于生活.可是.并不一定他了生活,就一定能夠?qū)懗鲈妬?詩并不是現(xiàn)實生活照相式的復制品.它是現(xiàn)實生活在詩歌創(chuàng)作者心中所激起的情感的浪花,它需要創(chuàng)作者在生活與藝術(shù)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才能通向彼岸——詩的國土.而藝術(shù)感受便是這座橋梁.詩人能以詩的方式接受現(xiàn)實印象,并且能借助幻想活動,在詩的形象中把那印象又復印出來.高明的詩歌創(chuàng)作者總是善于通過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感受,去攝取生活中那些詩的元素,并調(diào)動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象,對那些元素進行發(fā)酵,進行化學處理,進而釀造出詩來.從詩歌創(chuàng)作者本身的角度來看,藝術(shù)感受是詩歌創(chuàng)作中頭腦應該具備的一種功能,從創(chuàng)作過程來看,藝術(shù)感受是作者對生活進行藝術(shù)認識、藝術(shù)體驗、藝術(shù)發(fā)現(xiàn)的構(gòu)思過程.這樣,愚認為,藝術(shù)感受的定義應該是:作者用自己的心靈去體驗生活,從而能獨自發(fā)現(xiàn)形象化的飽含感情的思想的構(gòu)思過程.把這個定義伸展開來,便是藝術(shù)感受的性質(zhì).。
讀古詩《示兒》有感
宋代詩人陸游是一位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我十分喜歡他寫的詩,他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等詩詞都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愛國情懷。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詩是陸游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時刻寫給他兒子的臨終囑咐,也是陸游生前所作的最后一首詩,是一首感人至深、傳誦千古的名作。它充分表達了陸游高度的愛國熱忱。在陸游寫的諸多詩中,《示兒》帶給我的印象頗為深刻:陸游整個人生除了打仗,就是寫詩,都是想要恢復中原。但因為南宋朝廷的腐敗,只想著吃喝玩樂,雖然金人仍然霸占著中原領(lǐng)土和人民,朝廷卻不思收復失地。陸游知道自己將不久于人世,唯一的遺憾就是因為不能見到中國統(tǒng)一,百姓安居樂業(yè)而感到悲傷,不過他仍熱切地盼望著,并堅定地相信祖國一定能重新統(tǒng)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希望等到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自己的子孫能夠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他。歷代文人,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shù)人的共鳴。
讀了陸游的這首《示兒》,我覺得他十分偉大,為國家社稷著想,看出了他熱烈、真摯的愛國情懷,使我感動不已。但我也有幾分遺憾,因為陸游臨終的遺愿最終還是沒有達成,雖然中國最后的的確確統(tǒng)一了,但是統(tǒng)一中國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興的元帝國,這樣的消息在舉行家祭時怎樣告訴他呢?《示兒》這首詩非常感人。如今,距陸游寫出他的《示兒》雖已過去七、八百年,但詩中所表現(xiàn)的愛國熱誠,仍然催人淚下,發(fā)人深省。
“唉,7年了,河南河北什么時候才能收復?。 蔽要氉宰咴诮稚?,唉聲嘆氣。忽然,人們?nèi)绯彼愕爻诸^涌去?!鞍l(fā)生什么事了?”我心生疑惑,又看看人們的表情——是喜悅的!“莫非……先看看再說?!?/p>
果然,不出我所料,墻壁上的告示清楚地告訴我——河南河北收復了!我不禁喜極而泣,用袖子一拂,淚水都沾滿了衣裳。7年,多么漫長的等待啊,終于等到這一天了!我飛快地向家里跑去,一推開門就大聲地喊:“河南河北收復了!”織布機前正在織布的妻子,正在玩耍的孩子都驚喜地瞪大了眼睛,異口同聲地問:“真的嗎?”我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十分肯定地說:“是真的!”又轉(zhuǎn)身對妻子說:“別織布了,快,快幫我收拾東西,我們現(xiàn)在就回去!”我胡亂地把詩書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fā)狂。我馬上約了幾位同樣流落至此的朋友們,擺開酒席,開懷暢飲,放聲高歌,一同分享心中的喜悅。我的眼前仿佛呈現(xiàn)出家鄉(xiāng)和路上那美麗的景色——綠樹成茵,鳥語花香,山峰綿延,河水奔流。這美景正好能伴著我回到久別的家鄉(xiāng)。我已經(jīng)在腦海里形成好了路線:乘船從巴峽穿過巫峽,再順流直下襄陽再回到洛陽。
我心里一激動,隨口吟出:
劍外忽穿收薊北,處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百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古詩文的培訓讓我們受到了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讓我們這群新時代的學生浸潤在濃濃的民族精神之中。我們從優(yōu)秀古典詩文中攝取著精神的玉露甘泉,滋潤心靈,培養(yǎng)起對真、善、美的熱愛,領(lǐng)悟人生的真諦。還能拓展我們的知識面,培養(yǎng)對文學的興趣愛好,打下扎實的文學功底,陶冶我們的情操和審美情趣。比如從屈原的《天問》中,我們能體驗上下求索與質(zhì)疑的精神;從“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中品嘗永恒的孤獨感;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中領(lǐng)略大丈夫的萬丈豪情;從“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去接近人類的奉獻精神;從“悠然見南山”“海上明月共潮生”感受人對自然的憧憬與和諧。可以說,詩歌是人類某種寶貴的情緒、情感在瞬間的靈光閃現(xiàn)。人們讀詩,正是通過對瞬間的把握,以補充自己情感經(jīng)驗的不足,或引起心靈的共鳴,從而體驗到某種人生情緒的極致。
詩,是隨感而發(fā)的,唐前的詩人就是這樣,比如說陶淵明。且那古典詩經(jīng),雖然說也有祭祀時故意歌頌的詩,但是總體還是古代勞動人民因生活感受而寫的居多。詩是激情的流露,太功利的人不會有詩歌。詩是童心的專利,對世對事對人沒有好奇心,沒有強烈的關(guān)懷,沒有一片赤誠,就不會有真正的詩歌。所以寫詩,都是為了喚起一種美好的情感,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漢字是先人們智慧的結(jié)晶,而古詩更是漢字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深深地沉迷于那千古流傳的優(yōu)美詩句。古詩乃是我們的祖先智慧的結(jié)晶,從古詩中可以看出古人的一些偉大的志向,或憂國憂民的情懷,有的是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動人詩篇,還有的是諷刺衰末朝。
我覺得讀古詩不但能提高語感,而且能提高寫作能力,更能感受其中的美。詩歌像春花,她為我們展現(xiàn)了人間最美好的生活,詩歌像秋月,她為我們傾唱出人們最細微的心曲;詩歌的一半像海水,她蘊積深厚而又波瀾壯闊;詩歌的一半像火焰,她真摯勃發(fā)而又明亮昂揚;詩歌也像一只嘶啞的鳥,深情的贊美這豐饒的土地;詩歌更像一個前行的人,懷揣使命走向明天。
人們喜歡古詩的第二個原因是:古詩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無稽之談,而是來自于生活、美景、事情、經(jīng)歷等多種真實事例,這才使古詩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我對讀古詩的深切感受就是好,因為讀古詩可以激勵我們努力學習,努力進取,報效祖國。
常見古詩的思想感情 [第一組(按詩體分類)](一)詠史詩 思想情感 示例1.借古諷今,抒發(fā)昔盛今衰、古今變化的感慨。
劉禹錫《石頭城》《鳥衣巷》、姜夔《揚州慢》2.借古人的遭遇來類比自己的遭 遇,抒寫懷才不遇之嘆,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悲傷,或?qū)ΜF(xiàn)實不重用人才進行批評。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痰《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3.贊揚古人建功立業(yè)的事跡,表 達自己渴望建功立業(yè)的雄心。
杜甫《蜀相》(二)邊塞詩 思想情感 ': 示例1.表達的情感多以愛國主義為主 旋律,或表現(xiàn)戰(zhàn)士勇于殺敵;或抒發(fā)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氣魄沉雄、慷慨悲涼。
王昌齡《從軍行》2.揭露戰(zhàn)爭的殘酷性、非正義性。表現(xiàn)對戰(zhàn)爭的厭惡,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
杜甫《兵車行》、范仲淹《漁家傲》(三)山水田園詩 思想情感 示例1.表現(xiàn)靜謐美麗的自然環(huán)境,詩人 往往從山水中體驗人生的真諦或借 山水來闡釋其人生觀、世界觀。杜牧《山行》2.表現(xiàn)了古代士人的隱逸情懷,主 要抒發(fā)詩人的恬適的生活情趣。
陶淵明《歸因田居》、王維《山居秋暝》(四)離別詩 思想情感 示例1.詩人被迫背井離鄉(xiāng),思鄉(xiāng)、思親情結(jié)郁積不解,便發(fā)而為詩,以此寄托鄉(xiāng)思或羈旅行役之情。李煜《虞美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2.表達詩人的離情別緒、依依難 舍之情。
李白《贈汪倫》,柳永《雨霖鈴》3.坦陳心志的告白。王昌齡《芙蓉樓送辛 漸》4.情深意長的勉勵。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5.反映漂泊的羈旅行愁。孟浩然《宿建德江》[第二組(按詩歌情感分類)](一)憂國傷時 分類 示例1.揭露統(tǒng)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過華清官絕句》2.反映離亂的痛苦。杜甫《春望》3.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賣炭翁》4.對國家民旗剪婆命運的擔憂。杜甫《登樓》(二)建功報國 分類 示例1.建功立業(yè)的漫望。
曹操《龜雖壽》、陸游《書憤》2.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王昌齡《從軍行》3.報國無門的悲傷。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 懷古》《丑奴兒·少年不識 滋味》4.山河淪喪的痛苦。陸游《示兒》、文天祥《過零丁洋》 .5.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 悲嘆。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6.揭露統(tǒng)治者的窘兵黷武。杜甫《兵車行》7.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 心情。
屈原《涉江》(三)思鄉(xiāng)懷人 分類 示例1.羈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溫庭筠《商山早行》2.思親念友。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3.邊關(guān)思鄉(xiāng)。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4.閨中懷人。
王昌齡《閨怨》、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李白《樂府》(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四)生活雜感 分類 示例1.寄情山水、田園的 悠閑。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莊》2.昔盛今衰的感慨。
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3.借古諷今的情懷。辛棄疾《永遏樂·京口北固亭懷古》4.青春易逝的傷感。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5.仕途失意的苦悶。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6.告慰平生的喜悅。
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五)送別之情 分類 示例1.依依不舍的留念。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2.情深意長的勉勵。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坦陳心志的告白。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性雅成詩,愛淡成詞,詩詞承載了千百年來人們的理想抱負與心中向往。其情若明珠,光華閃耀流轉(zhuǎn)千年;其思若懸瀑,飛湍而下直入人心.
你的清雅出世為后世的情感覓得出處,你的質(zhì)樸無華則讓人深味世間的至情至真?!八郎蹰?,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比耸兰姺?,情感往往摻雜了些許雜質(zhì),可是在先民的眼中,愛是最質(zhì)樸無華的純粹,只需一句誓言,便可相濡以沫共度余生。品悟《詩經(jīng)》,品先民情感之純樸,悟人世平凡中的赤誠之心
詩至你而盛,歌自你而慨。你是天地間最浪漫激昂的樂章,譜寫了盛唐的華麗篇章,亦唱出人間燦爛的情懷?!把鎏齑笮Τ鲩T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蔽铱吹嚼畎讖娜莶涣b地笑離長安,亦感受到他生命的胸懷,笑看人世千百態(tài)?!帮h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我看到杜甫幾經(jīng)磨難的坎坷流離,亦感受到他靈魂中的執(zhí)著堅忍,雖經(jīng)起伏仍本心不改?!扒嗌藉H绱耍倚乃匾验e。”我看到王維獨對青山的淡泊寧靜,亦感受到他內(nèi)心的波瀾不驚,安然立世處變不驚。品悟唐詩,品唐人的胸襟博大,悟人世起伏中的本心不改。
你是流淌在人內(nèi)心的一條長河,可有波浪天涌的豪邁,亦可有緩流澈澄的清麗?!叭松鐗?,一樽還酹江月?!碧K子泛舟赤壁之下,慨嘆人世不過一夢而已,瀟灑自如,曠達處世?!白砝锾魺艨磩?,夢回吹角連營?!毙翖壖灿诎装l(fā)之時,遙想當年的壯志豪情,壯心不減,豪邁依舊?!澳啦幌?,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斜倚東籬之旁,相思欲罷不能,情真意切,憂而不傷。品悟宋詞,品宋人之真摯細膩,悟人生變遷中的曠達豪邁。
生活,以詩歌而觀之,多了幾分絢麗,添了些許淡泊。人生如詩,詩如人生,感悟詩中的情懷,是對靈魂的一種追尋,亦是對自我情操的一種升華,讓我們在詩中不斷地成熟,亦讓詩成為我們?nèi)松陌閭H,彼此相依,彼此相惜,彼此了然。
學習古詩后的感想和收獲如下: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fā)。在古詩文閱讀訓練中十分重視學生的古詩文量的積累,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xiàn)“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詩詞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達到思維和能力上的“質(zhì)”的提升。因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努力創(chuàng)造機會,搭建平臺,讓學生每天與古詩文見面。
開始,選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詩寫在黑板一角,每日在課前幾分鐘里讀一讀、在晨讀時間背一背,同時在教室的墻壁上貼著一些古詩,并定期更新,讓學生既好奇又感新鮮,愿意主動去誦讀,記憶,營造古詩文閱讀的良好氛圍,學生在與古詩“朝夕相處”下“日久生情”,使誦背古詩文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學習行為。
其實目前很多教師都是這樣做的,在正式上課之前,學生會先背一首古詩或者“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之類的古詩文,這也足以說明現(xiàn)在的教育已經(jīng)開始重視古詩文的教學,注重孩子對一些蒙學讀物的學習,學習中國深厚的文化精髓,陶冶情操。
這個問題很籠統(tǒng),對詩句的感受首先要取決于詩人在詩句中表達的意境啊!通常一首好詩是可以影響到讀者的心境的。
如果面對一首很豁達或者很哀愁的詩,您還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話,多半是詩句有點失敗,畢竟人非草木。但是,讓國人引以為傲的是五千年的悠久文化積累,而今我們祖先流傳下來的,都是沉淀了智慧精華的閃光之筆!從豪放到婉約,從唐詩到宋詞,從元曲到明?。ㄖ该髑逍≌f),都是讓人拍案叫絕的生花妙筆!面對這些詩句,我們會因了詩中的喜悲而被左右了情緒,但是又很幸福地享受著這種不同時代的精神共鳴。
這就是詩的魅力所在,它以精煉優(yōu)美的語言,表達出了世間冷暖,人生百態(tài),徜徉其中,得到的是智慧與靈魂的又一次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