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參考
教育培訓(xùn)行業(yè)知識型媒體
發(fā)布時間: 2022-08-01 18:30:37
摘要:《詩經(jīng)》是我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總體上由風(fēng)、雅、頌三部分組成。
他主要反映了人民大眾苦于剝削和壓迫、苦于戰(zhàn)爭和徭役;反映勞動、婚姻、生活、以及諷刺統(tǒng)治階級的荒淫無恥等。賦、比、興是《詩經(jīng)》獨特的三種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在《詩經(jīng)》的許多篇章中都能夠靈活自如地運用,同時賦、比、興也體現(xiàn)了《詩經(jīng)》的詩歌藝術(shù),對構(gòu)造詩歌意泉、創(chuàng)造詩歌意境、表達詩人情感起到很大作用。
關(guān)鍵詞: 藝術(shù)手法 《詩經(jīng)》 賦 比 興 賦 、比、興是《詩經(jīng)》的三種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而且是《詩經(jīng)》中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對于后世的影響頗大。最早提到 “ 賦、比、興 ” 的是《周禮-春官》: “ 太師教六詩,日風(fēng)、日賦、日比、曰興、日雅、曰頌,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
” 這里的 “ 六詩 ” 指的是以音律配合的六類樂歌。漢代《毛詩序》將 “ 六詩 ” 改稱 “ 六義 ”。
后人將 “ 賦、比、興 ” 視為《詩經(jīng)》的三種典型的表現(xiàn)方法 *1。一、《詩經(jīng)》中賦比興的概念及其演變。
“賦”、“比”、“興”是《詩經(jīng)》中常用的手法: (一) 、“賦”的表現(xiàn)手法 : 賦的本義是貢賦,“ 賦為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諸侯向天子獻上貢賦之時必須開具清單,面面俱到,清楚明了,以供天子接受時按清單點收。
貢賦的物品都是祭祀所用,必須一一鋪陳,排列于神位之前。后來,這種物質(zhì)的排列逐漸轉(zhuǎn)化成語言文字的排列。
從此,“ 賦 ” 成為一種語言文字的表達方式,以 “ 直接鋪陳 ” 的方式把人和事、情志和外物完整地表述出來。鄭玄注《周禮-春官-大師》之 “ 六詩 ” 是將 “ 賦 ” 解釋為 “ 鋪 ”,“ 直鋪陳 ”。
唐代學(xué)者孔穎達在疏解《毛詩》大序時認(rèn)為 “ 賦則直陳其事 ”,“ 詩文直陳其事,不譬喻者,皆賦辭也 ”。(二) 、“比”的表現(xiàn)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擬,借代,夸張等,不是單純的比喻,包括的面較寬,這就 如 朱熹所說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三) 、“興”的表現(xiàn)手法:“興”就是朱熹所說的“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芭d”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聯(lián)想,其作用是含蓄、蘊藉,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達,容易窮盡。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讓讀者不知不覺地從形象中受到感染,產(chǎn)生意味無窮的效果。
二、賦比興在《詩經(jīng)》中的運用及其類型 〈一〉、“賦”即“鋪”,是陳述鋪敘的意思。《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伯兮》里的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也執(zhí)殳,為王前驅(qū)。詩一開篇,寫一個女子用自豪的口吻在描述她的丈夫。
“伯”本是兄弟間排行的第一位,也就是老大,這里轉(zhuǎn)用為妻子對丈夫的稱呼,口氣中帶著親切感。這位丈夫值得驕傲的地方在于:一則他長得英武偉岸,是一國中的豪杰,同時也因為他非常勇敢,充當(dāng)了君王的先鋒(由此看“伯”身份,當(dāng)是貴族階層中的武士)。
而驕傲的來源,主要恐怕是在后一點上。假如“伯”雖然長得高大英武,在戰(zhàn)爭發(fā)生時卻畏縮不前,妻子就沒什么可以公然夸耀的了。
——其實,一般人所知道的光榮,也就是社會所認(rèn)定的光榮,個人在這方面是沒有多少獨立判斷的能力的?!炊怠ⅰ百x”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xiàn)手法,而“興”則是《詩經(jīng)》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
“興”字的本義是“起”?!对娊?jīng)》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nèi)容作鋪墊。
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fā)端,同下文并無意義上的關(guān)系,表現(xiàn)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lián)想。
就像“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第二章,寫自從丈夫出征,妻子在家就不再打扮自己了,任由頭發(fā)——女性身體最富裝飾性的部分——零亂得像一蓬草。
這后來成為中國古代情詩最典型的表達方法,如“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徐干《室思》),“終日懨懨倦梳裹”(柳永《定風(fēng)波》),“起來慵自梳頭”(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等等,不勝枚舉。這是以對女性的美麗的暫時性的毀壞,表明她對異性的封閉,也即表明她對丈夫的忠貞。
不過,作為軍人的妻子,這種舉動還有進一步的意味。在古代,婦女是不能上戰(zhàn)場的,因此妻子對從軍的丈夫的忠貞,實也是間接表現(xiàn)了對于國家的忠貞——這就不僅是個人行為,也是群體——國家的要求。
假定一個軍人在前方冒著生命危險打仗,他的妻子卻在后方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走東家串西家,哪怕并無不軌之舉,他也不能夠安心。這不僅對于家庭是危險的,對于國家也有極大的不利。
所以,社會尤其需要鼓勵軍人的妻子對其丈夫表現(xiàn)徹底的忠貞。此詩不管是出于什么人之手(它可能是一位婦女的自述,也可能是他人的擬寫),這樣寫才是符合上述要求的。
后來杜甫的《新婚別》寫一位新娘對從軍的丈夫表示“羅襦不復(fù)施”,還要“當(dāng)君洗紅妝”,好讓他安心上戰(zhàn)場,與此篇可謂一脈相承。詩必須有真實的感情,否則不能打動人;但詩人的感情也并非可以盡情抒發(fā)的,它常常受到社會觀念的制約。
拿《伯兮》來說,如果一味寫那位妻子為丈夫的報效國家而自豪,那會讓人覺得不自然——至少是不近人情;。
伯兮
【年代】:先秦
【作者】:詩經(jīng)
【題目】:伯兮
【內(nèi)容】:《伯兮》是 一首思念的詩,描寫 一婦女對久役于外的 丈夫的思念,反映了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
伯兮朅[1]兮,邦之桀兮。
伯也執(zhí)殳,為王前驅(qū)。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
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2]。
【注釋】: [1]:音切,英武高大殳:音書,竹制兵器杲:音稿,明亮的樣子諼草:萱草,忘憂草 [2]:音妹,憂思成病
伯:女子對丈夫的稱呼
朅:勇武
桀:通“杰”,杰出的人
殳:古代杖類兵器
膏沐:發(fā)油與洗發(fā)水
適:悅
容:打扮
杲杲:日出明亮貌
愿言:思念的樣子
甘心首疾:形容思念的深切
焉:何
言:動詞詞頭,一說是 代詞“我”
樹:種
背:北堂,即后堂
痗:病
【翻譯】:
伯啊,伯啊,你真是我們國家最魁梧英勇的壯士了,你手持著兵器殳,作為王的勇士,沖鋒陷陣,是軍中的先鋒官。自從你隨著東征的隊伍出發(fā),離開家,我就日夜思念,頭發(fā)亂了也沒心思理,更沒有心思擦脂抹粉——我打扮好了給誰看???下雨吧,下雨吧,可偏偏又出了太陽,總是事與愿違。我情愿想你想得頭疼,只希望我的思念能換回你的歸來。樹蔭之下生長的忘憂草,能夠消除掉記憶的痛苦,(我佩戴了忘憂草,卻仍不能忘記你)我甘愿相思成病,只希望你能夠快些回來。(只要你能回來,我情愿頭疼心碎。)
【賞析】:
《伯兮》描寫在家思婦想念出外遠(yuǎn)征的丈夫,表達了無法忍受的強烈情感。師首先想象丈夫在外“為王前驅(qū)”的英武形象,生動浮現(xiàn)在腦海中,這激起刻苦銘心的思念,連打扮也無心了,思念的深沉和強烈,有如久旱渴雨。而且,這種思念之強,簡直叫人無法忍受,她干脆寄托在北堂下種植的忘憂草,來消解這種沉重的思念。一層深似一層,而又層層變換抒寫的方式,正是《伯兮》的特點。
【作者小傳】:
《詩經(jīng)》約在公元前六世紀(jì)中葉編纂成書,據(jù)說是由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編定的。它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為“風(fēng)”、“雅”、“頌”三部分,都因音樂得名?!帮L(fēng)”是地方樂調(diào),收錄當(dāng)時十五國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為貴族所作的樂章;“頌”是用于宗廟祭祀的樂歌。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zhí)殳,為王前驅(qū)。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注釋:
伯:古代兄弟姊妹中長者為伯。婦女也稱丈夫為伯。
朅:音切,英武高大,威武健壯的樣子。
桀:通“杰”才智出眾的樣子。
殳:音書,竹制兵器,長丈二。
前驅(qū):走在前面的將士。
杲:音稿,明亮的樣子
諼草:萱草,忘憂草
樹:種植。
背:通“北”。古人以為指北堂。在北堂種植萱草。
痗:音妹,憂思成病
賞析:
《伯兮》描寫在家思婦想念出外遠(yuǎn)征和丈夫,表達了無法忍受的強烈感情,詩首先想象丈夫在外“為王前驅(qū)”的英武形象,生動浮現(xiàn)在腦海中,這才更激起刻骨銘心的思念,連打扮也無心了,思念的深沉和強烈,有如久旱渴雨。但是,這種思念之強,簡直叫人無法忍受,班干脆寄托在北堂下種植的忘憂草,來消解這種沉重的思念,一層深似一層,而又層層變換抒寫的方式,正是《伯兮》特點。
伯兮 詩經(jīng)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zhí)殳,為王前驅(qū).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賞析: 《伯兮》描寫在家思婦想念出外遠(yuǎn)征和丈夫,表達了無法忍受的強烈感情,詩首先想象丈夫在外“為王前驅(qū)”的英武形象,生動浮現(xiàn)在腦海中,這才更激起刻骨銘心的思念,連打扮也無心了,思念的深沉和強烈,有如久旱渴雨.但是,這種思念之強,簡直叫人無法忍受,班干脆寄托在北堂下種植的忘憂草,來消解這種沉重的思念,一層深似一層,而又層層變換抒寫的方式,正是《伯兮》特點.。
賦:平鋪直敘,鋪陳、排比。
相當(dāng)于如今的排比修辭方法。比:類比,比喻。
(這里有兩種說法,分別是類比和比喻。而在“比興”中,“比”為“比喻”之意。
興:托物起興,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聯(lián)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事物、思想、感情。相當(dāng)于如今的象征修辭方法。
興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興有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九e例】 賦:例1.《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譯文:采了又采車前子,采呀快去采了來。
采了又采車前子,采呀快快采起來。采了又采車前子,一枝一枝拾起來。
采了又采車前子,一把一把捋下來。采了又采車前子,提著衣襟兜起來。
采了又采車前子,別好衣襟兜回來。例2.《無衣》,用‘賦’的表現(xiàn)手法,在鋪陳復(fù)唱中直接表現(xiàn)戰(zhàn)士們共同對敵、奔赴戰(zhàn)場的高昂情緒…… 比:例1.《衛(wèi)風(fēng)·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lǐng)如蝤蠐,齒如瓠犀.例2.《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興:例1.《風(fēng)雨》:風(fēng)雨凄凄,雞鳴喈喈。
既見君子,云胡不夷。風(fēng)雨瀟瀟,雞鳴膠膠。
既見君子,云胡不瘳。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
既見君子,云胡不喜。譯文:風(fēng)雨交加冷凄凄,雞兒尋伴鳴嘰嘰。
終于看見君子歸,煩亂心緒怎不息?風(fēng)狂雨驟聲瀟瀟,雞兒尋伴聲膠膠。終于看見君子歸,相思之病怎不消?風(fēng)雨連連天昏蒙,雞兒報曉鳴不停。
終于看見君子歸,心里怎能不高興?例2.《衛(wèi)風(fēng)·氓》中“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就是興。用桑葉嫩綠而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氓之蚩蚩,抱布貿(mào)絲。匪來貿(mào)絲,來即我謀。
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币粋€貌似忠厚老實的男子,假借“貿(mào)絲”的名義來到心儀的女子家中求愛,單純的女子被他的甜言蜜語騙住了,不但喜歡上了他,還不辭勞苦,遠(yuǎn)送他“涉淇”,情意纏綿地請他不要著急生氣,約他秋天前來訂婚迎娶。
擴展資料1.詩經(jīng)的歷史價值 《詩經(jīng)》實際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歷史,全方位、多側(cè)面、多角度地記錄了從西周到春秋的歷史發(fā)展與現(xiàn)實狀況,其涉及面之廣,幾乎包括了社會的全部方面——政治、經(jīng)濟、軍事、民俗、文化、文學(xué)、藝術(shù)等。后世史學(xué)家的史書敘述這一歷史階段狀況時,相當(dāng)部分依據(jù)了《詩經(jīng)》的記載。
如《大雅》的《生民》等史詩,本是歌頌祖先的頌歌,屬祭祖詩,記錄了周民族自母系氏族社會后期到周滅商建國的歷史,歌頌了后稷、公劉、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的輝煌功績。這些詩篇的歷史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它們記錄了周民族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及滅商建周統(tǒng)一天下的歷史過程,記載了這一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大遷徙、大戰(zhàn)爭等重要歷史條件,反映了周民族的政治、經(jīng)濟、民俗、軍事等多方面情況,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雖然這些史料中摻雜著神話內(nèi)容,卻無可否認(rèn)地有著可以置信的史實?!对娊?jīng)》的民俗價值也顯而易見,包括戀愛、婚姻、祭祀等多個方面。
如《邶風(fēng)·靜女》寫了貴族男女青年的相悅相愛;《邶風(fēng)·終風(fēng)》是男女打情罵俏的民謠;《鄭風(fēng)·出其東門》反映了男子對愛情的專一。這些從不同側(cè)面和角度反映表現(xiàn)各種婚姻情狀的詩篇,綜合地體現(xiàn)了西周春秋時期各地的民俗狀況,是了解中國古代婚姻史很好的材料,從中也能了解到古代男女對待婚姻的不同態(tài)度和婚姻觀。
《詩經(jīng)》中不少描述祭祀場面或景象的詩篇,以及直接記述宗廟祭祀的頌歌,為后世留下了有關(guān)祭祀方面的民俗材料。如《邶風(fēng)·簡兮》中寫到“萬舞”,以及跳“萬舞”伶人的動作、舞態(tài),告訴人們這種類似巫舞而用之于宗廟祭祀或朝廷的舞蹈的具體狀況。
更多更正規(guī)的記錄祭祀內(nèi)容的詩篇,主要集中于《頌》詩中。如《天作》記成王祭祀岐山,《昊天有成命》為郊祀天地時所歌。
這些詩章充分表現(xiàn)了周人對先祖、先公、上帝、天地的恭敬虔誠,以祭祀歌頌形式,作謳歌祈禱。反映了其時人民對帝王與祖先的一種良好祈愿和敬天畏命感情,從中折射出上古時代人們的心態(tài)和民俗狀況,是寶貴的民俗材料。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詩經(jīng)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賦比興。
賦、比、興是《詩經(jīng)》的三種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而且是《詩經(jīng)》中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對于后世的影響頗 大。
最早提到“ 賦、比、興”的是《周禮·春官》:“太師教六詩,曰風(fēng)、曰賦、曰比、曰興、曰 雅、曰頌,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边@里的“六詩”指的是以音律配合的六類樂歌。
漢代 《毛詩序》將“六詩”改稱“六義”。后人將“賦、比、興”視為《詩經(jīng)》的三種典型的表現(xiàn)方法。
一、賦賦的本義是貢賦,“賦為土地所生以供天子”①。諸侯向天子獻上貢賦之時必須開具清單,面面俱到,清楚明了,以供天子接受時按清單點收。
貢賦的物品都是祭祀所用,必須一一鋪陳,排列于神位之前。后來,這種物質(zhì)的排列逐漸轉(zhuǎn)化成語言文字的排列。
從此,“賦”成為一種語言 文字的表達方式,以“直接鋪陳”的方式把人和事、情志和外物完整地表述出來。鄭玄注《周禮· 春官·大師》之“六詩”是將“賦”解釋為“鋪”,“直鋪陳”。
唐代學(xué)者孔穎達在疏解《毛詩》 大序時認(rèn)為“賦則直陳其事”,“詩文直陳其事,不譬喻者,皆賦辭也”。一直到朱熹對“賦”進 行簡單明了的解釋才有了定論,“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②。
賦就是鋪陳直敘。《詩經(jīng)》中賦 的手法在雅、頌詩中出現(xiàn)較多,如《小雅·六月》敘述周宣王命大將尹吉甫北伐獫狁,中興王室的 事件,詩中敘述了出師前部隊的準(zhǔn)備情況、出征的原因和時間、戰(zhàn)士奔赴戰(zhàn)場抵御外敵的戰(zhàn)況、征 戰(zhàn)完畢部隊凱旋車馬安然無恙的情況。
運用賦的表現(xiàn)手法將整個事件敘述詳盡。又如《周頌·良耜 》,是周王于秋收后祭祀祖先神靈的樂歌。
全詩二十三句,首十二句描寫農(nóng)夫在田間耕種的情況; 次七句極力鋪陳豐收的盛況;末四句描寫祭祀報神,點明主題。通過詳細(xì)的敘述,表現(xiàn)農(nóng)民勞作的 辛苦和豐收的喜悅。
在國風(fēng)中賦的手法也有不少,例如《豳風(fēng)·七月》和《衛(wèi)風(fēng)·氓》?!镀咴隆?敘述了農(nóng)民一年到頭為了主人的“溫”和“飽”而辛苦勞作的過程,描繪出了一幅完整而形象的農(nóng) 業(yè)社會的典型畫面,通過敘述描寫,再現(xiàn)了農(nóng)民們勤勞樸實的性格。
《氓》敘述棄婦的戀愛、婚變 和決絕的過程,反映了上古時期女子的低下地位和不幸命運。朱熹對于“賦”的解釋雖簡單,但過 于平乏,缺少詩歌的意境美。
宋人李仲蒙提出“序物以言情,謂之賦,情盡物也”③。“情盡物”,是指詩人將情志寄寓在所描述的客觀物象之中。
這種解釋就使“賦”不僅具有直陳其事的作用,而且可以在平鋪直敘之中包涵詩人的情感,使得詩歌充滿意境美。如《小雅·出車》,作者就是通 過“春日遲遲,卉木萋萋。
倉庚喈喈,采蘩祁祁”的景物描寫,寄寓了戰(zhàn)士凱旋時的歡樂心情。又 如《小雅·漸漸之石》通過出征將士對路途漫長艱險和征程中出生入死的描寫,表現(xiàn)了將士對戰(zhàn)爭 的厭惡。
尤其是末章描繪的反常自然現(xiàn)象襯托出將士行役在外,有家室而無暇顧及的痛苦心情。再 如《王風(fēng)·君子于役》描述的是日落懷人的真情實境:日暮西山,余輝暗淡,思婦望著牛羊歸圈、雞入于窩的自然景象不禁想起行役在外的丈夫,內(nèi)心的憂傷更加濃郁。
黃昏時人畜紛歸之景與女主 人孤寂焦慮的痛苦心情構(gòu)成了含意深邃的藝術(shù)境界。方玉潤評曰:“傍晚懷人,真情實境,描寫如 畫。
晉、唐人田家諸詩,恐無此真實自然?!雹芪覀兛梢钥闯?,賦中有情,賦中有景,構(gòu)成了含蓄 深邃的美學(xué)境界。
二、比朱熹《詩集傳》中提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比”就是譬喻。“ 或喻于聲,或方于貌,或擬于心,或譬于事?!?/p>
⑤不能把“比”僅僅看作是一種普通的表現(xiàn)手法,“比”將抽象事理形象化,將內(nèi)在情感外化,賦予主觀情感審美形態(tài),創(chuàng)造出詩歌的意境美?!对?經(jīng)》中運用比的手法很多。
如《衛(wèi)風(fēng)·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衛(wèi)風(fēng) ·伯兮》用散亂的蓬草比喻女人的頭發(fā),表達思婦對征人的思念;《衛(wèi)風(fēng)·碩人》中形容大美人衛(wèi) 侯夫人莊姜“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lǐng)如蝤蠐,齒如瓠犀”,連用了四種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比喻,活化出一個美人的形象。以上幾篇詩歌只有一句或者幾句用比,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詩經(jīng)》 中有的詩歌卻是全篇用比,通篇“以彼物比此物”,如《周南·螽斯》全詩三章,以蝗蟲的繁殖力 強和群聚不散的特點來比喻多子多孫,用以祝福子孫昌盛。《魏風(fēng)·碩鼠》共三章,均采用比喻手 法,把統(tǒng)治者比作專門坑害人的大田鼠,揭露出他們貪婪、殘忍的本質(zhì),字里行間充滿了強烈的反 抗情緒和濃郁的浪漫色彩。
又如《小雅·鶴鳴》,王夫之評此詩曰:“《小雅·鶴鳴》之詩全用比 體,不道破一句,三百篇中創(chuàng)調(diào)也。”⑥全詩兩章,連用五組比喻,表現(xiàn)招賢納士的政治主張。
比 的類型也很多,現(xiàn)代修辭將比喻分成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基本類型,在《詩經(jīng)》中都有體現(xiàn)。明 喻,《詩經(jīng)》中的明喻大都用“如”來作比喻詞,“諸言,‘如’者皆比辭也?!?/p>
⑦例如《大雅· 卷阿》:“卬卬,如圭如璋,令聞令望?!庇冒子裰瞥傻募儩嵏哔F的玉器來比喻周王高尚純潔的品 質(zhì)。
《衛(wèi)風(fēng)·伯兮》:“自伯之東。